故宫陶瓷馆之 蜚声海外

悠闲的虫子

<p class="ql-block">中国陶瓷的外销</p><p class="ql-block">中国陶生产有大约两万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堪称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在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被作为一种特产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外销陶瓷的烧造进一步兴盛,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外销陶瓷的烧造呈现繁荣景象,其中最主要的产地是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其他还有福建漳州、德化等。</p><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主要销往亚、非地区,此后开始大量销往欧、美地区。特别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成立由政府授权与东方进行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例如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1874年)、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9年)、1616年成立的丹麦东印度公司(1616~1729年)、1628年成立的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1633年)、1664年成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1664~1769年)、1731年成立的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1813年)、1775年成立的奥地利东印度公司(1775~1785年)等。它们曾将大量中国茶叶、丝绸、陶瓷器和藤编制品等特产运往欧洲,瓷器是其中的大宗商品。</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陶瓷承载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传遍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每到一地,既带去中华文明,也载回世界各国的文明。因此,中国陶瓷被誉为文明交往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p><p class="ql-block">人类文化凭借各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得以不断发展和异彩纷呈。由于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历久弥新等特质,因此,那些留存至今的中国外销陶瓷,对于深入研究历史上各国、各地区人类文化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浴德堂</p><p class="ql-block">浴德堂建于紫禁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北隅高台上,曾为词臣校书值房,专司刊刻、装潢书籍等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硬山黄琉璃瓦顶,台明通高5.545米。后檐西次间与明间西半间出偏厦两间,偏厦外接一坡临建厕所一间,有门相通。浴德堂东次间后檐辟门,接砖拱券通道,以通后室。通道曲折,券顶,设天窗。后室平面呈方形,上覆穹顶,顶开圆形天窗。隔墙后接锅台券洞,东室设灶台,安铁锅一口,西室为灶间,由西侧井亭经石槽引水入锅。</p><p class="ql-block">浴德堂始建年代及使用功能众说纷纭。一说可能为元代宫城内遗存的浴室,因与文华殿东大庖井在紫禁城中的位置相对应,合乎"左庖右福"(福:音"必",先秦时期指浴室)的古礼而未被废弃。一说浴德堂曾被用作皇帝斋祓(祓:音"福",古代一种除灾去邪的祭祀活动)处。还有说武英殿</p><p class="ql-block">作为修书处时,浴德堂曾被用于蒸熏书籍纸张。</p> <p class="ql-block">风靡全球的中国外销陶瓷 </p><p class="ql-block">中国陶瓷在唐代已大量销往海外,如果以明代正德朝(1506~1521年)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销往的地域主要是亚洲、非洲诸国,后一阶段除继续销往这些地区外,开始直接与欧洲各国进行大规模瓷器贸易,而且销量猛增。有学者作过统计,在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至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80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就达约1200万件。18世纪前期,欧洲很多国家获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随后,法国于1728年、荷兰于1729年、丹麦于1731年、瑞典于1732年也都先后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销售地域也进而扩大到美洲各国。仅在18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把约2500万件至3000万件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各国,并在18世纪30年代后占据了欧洲各国对华瓷器贸易的首位。中国陶瓷贸易的运输路线,被当代考古学者称为"陶瓷之路"。</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褐、绿彩枕 </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长沙窑</p><p class="ql-block">枕面呈圆角长方体形,面略大于底。除底面露胎外,其余各面均施釉。枕面以绿色彩点围绕褐色圆圈组成有规律的图案,枕壁以绿彩描绘花叶纹。造型简洁规整,釉面剥落较为严重。 褐、绿彩装饰是长沙窑产品中较为常见的装饰方法,而且也是早期釉下彩装饰的代表。以绿彩装饰联珠纹的做法,当与伊斯兰文化有关。考古发现表明,长沙窑瓷器是唐代外销瓷中最重要的品种,在产品大量外销的同时,自身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碗 </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青白釉</p><p class="ql-block">西村窑</p><p class="ql-block">碗敞口、折沿、弧壁、圈足 。通体施青白釉。碗内底刻划凤纹,并有规则地涂点由5个褐色斑点组成的5个花朵;内壁刻划缠枝花纹,随意涂点褐色斑点。碗外素面无纹饰。 此碗形体大而规整,釉下刻花纹饰与釉上点彩相互衬托,繁而不乱,属于西村窑为外销东南亚国家而烧造瓷器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李辉柄先生于1981年从菲律宾带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开光花卉草虫纹盘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盘敞口、宽折沿、浅弧壁、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外青花装饰。内壁饰大、小相间排列的开光各8个,依次在开光内绘相间排列的折枝花纹、杂宝纹。内底绘八角形开光,开光内绘怪石花卉草虫小景。外壁绘8个圆圈,以双竖线中间加一短粗线相隔。 这种瓷器被称作"克拉克"瓷,系明末清初景德镇观音阁等处民窑烧造的主要用于外销的瓷器。"克拉克"青花瓷盘的装饰风格大体相同,均图案满密,且多在盘内底绘花鸟图,内壁绘16组开光图案。"克拉克"瓷器自明代万历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至东亚、南亚、中东、欧洲等地,葡萄牙、荷兰、日本、墨西哥、秘鲁等国家均有收藏。</p> <p class="ql-block">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 </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青白釉</p><p class="ql-block">西村窑</p><p class="ql-block">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3道弦纹,圆腹丰满,圈足较宽。壶体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圆曲柄。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 此壶为广州西村窑产品,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李辉柄先生于1981年从菲律宾带回。西村窑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菲律宾曾有大量出土物。此件凤首壶的造型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但腹部又有自己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开光花鸟图菱花口盘</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漳州窑</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折腰、浅弧腹、圈足。口边呈8瓣菱花形。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壁饰8个莲瓣形开光,开光内绘花果和杂宝纹。内底绘8个连弧组成的开光,开光外绘鱼鳞纹、莲瓣纹等,开光内绘花鸟图。外壁绘以潦草的圆圈与竖线间隔排列纹饰。 此盘属于"克拉克"风格的外销瓷器,这是一种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风靡东南亚和欧洲的瓷器,产地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和日本有田。与此盘风格相似的青花盘在2004年至2005年打捞的沉没于马来西亚东海岸附近的"万历号"沉船中也有发现。万历号船是往返于澳门、马六甲、印度果阿和马尼拉之间的葡萄牙商船,因爆炸而沉没。出水瓷器中60%为盘、碟等生活用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青花开光人物天马纹盘</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漳州窑</p><p class="ql-block">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盘内青花装饰。内壁均匀分布以花草相隔的8个扇形区域,每个扇形区域内均有一圆形开光;内底中心圆形区域内绘仙人骑凤图;圆形区域外环绕5个扇形开光,每个开光内均绘一匹飞奔的天马。外底有粘砂。 此盘属于明代万历时期漳州窑烧造的用于外销的"克拉克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团花纹瓜棱军持</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军持直口、口下出相轮、长颈、6瓣瓜棱腹,肩、腹之间置乳状流,圈足。通体施白釉,以青花装饰,足端无釉。颈、肩部自上而下装饰蕉叶纹、朵花纹、钱纹,腹部6面各画不同的团状花卉。外底青花双圈内绘兔形花押。 瓷器上非文字的图案落款一般统称"花押款",常见于民窑产品。"花押"本意是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款瓷器在明清时期广为流行,常见花押图案有: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琴棋书画等;"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4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红绿彩鱼藻罗经纹盘</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漳州窑</p><p class="ql-block">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底部涩胎有釉斑且有粘砂。胎质较粗。盘内以红、绿彩描绘纹饰。近口沿处以绿彩和黑彩描绘几何纹边饰。内壁以红彩、绿彩、黑彩描绘5组鱼藻纹,鱼呈昂首腾跃状。内底数条红彩弦线内以红彩、绿彩描绘双层纹饰,中心以矾红彩竖写"天"、"一"二字,外圈以矾红彩环写24字,顺时针依次为"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干、亥、壬",包括天干8字、地支12字、八卦4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灵芝花卉纹军持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军持直口、口下起相轮、长颈、圆腹,肩、腹之间置乳状流,流口镶银,圈足。通体施白釉,以青花装饰,足端无釉。腹部主体图案以竖线分为6个区域,依次在区域内相间描绘折枝灵芝、花卉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红绿彩花卉纹盘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漳州窑</p><p class="ql-block">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至底部不施釉。胎质较粗。圈足粘砂严重。盘内以红、绿彩描绘纹饰。口沿处画一道红彩弦线,其下以绿彩和黑彩描绘几何纹边饰。内壁以红绿彩锦地开光装饰,4组开光内均绘折枝花纹。内底5道红彩弦线内绘红绿彩花卉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军持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军持撇口、束颈、圆腹,肩部置乳状流,其口部及流口均镶银,浅圈足。军持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不施釉。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构图繁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花卉纹瓜棱瓶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瓶撇口,口部镶银,长颈,垂腹,腹部呈6瓣瓜棱形,圈足。胎体略厚,釉面莹润。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折枝花纹,腹部瓜棱形开光内均绘折枝花纹,近足处绘朵花纹。 此瓶属于明代万历时期专门为东南亚各国烧造的外销瓷,当时备受异域人士喜爱,他们经常在瓷器的口、流部镶以各种美丽的银质边饰,通过这样的二次加工,不仅保护瓷器口、流免于磕碰,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致使外销瓷的面貌有所改观,充满了异国情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凸莲瓣花卉纹军持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军持口微撇、束颈、圆腹,肩部置乳状流,浅圈足。军持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圈足内心为凸,无款识。颈部的上半部及乳状流之口部均镶银。腹部交错凸起两层莲瓣,上层8个大莲瓣内绘梅花、菊花、牡丹花、荷花等四季花卉,近足处16个小莲瓣承托器身。乳状流也凸起4个莲瓣,内绘四季花卉纹。通体纹饰布局满密,但繁而不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花卉纹四足汤盆</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汤盆撇口、深腹、口沿两侧对称置向下弯曲的柄、平底、底下承以翻卷的4个兽蹄形足。胎体略厚。通体青花花卉纹装饰。 这种器物是18世纪欧洲人在中国订制的外销瓷,其造型和纹饰均按欧洲银鎏金汤盆制作而成,其成型和烧成难度均较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瓶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半部饰蕉叶纹,下半部及腹部满绘缠枝莲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蕉叶纹嵌壁菊瓣式饮水器 </p><p class="ql-block">清雍正</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器呈剖开的半瓶式。唇口、垂腹,腹下部饰兽形出水孔,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及腹部饰上下相对的变形蕉叶纹,近足处饰莲瓣纹。无款识。 此器胎体厚重,青花色泽蓝中泛灰,纹饰描绘略显粗率。属于当时欧洲人在中国订烧的嵌在墙壁上使用的饮水器,出水孔处可安装铜质水龙头。同样造型的器物在康熙时已有烧造,见有传世五彩品种,不但有盖,而且还有菊瓣式承盆。此器也应有盖和配套使用的菊瓣承盆,惜均已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彩麒麟图瓜棱执壶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p class="ql-block">五彩</p><p class="ql-block">壶通体起瓜棱。直口、溜肩、垂腹、平底,底下置三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圆珠钮。一侧置曲柄,另一侧本置有弯流,但流已残佚,遂被安装银流。通体五彩装饰。腹部绘坡地花草栏杆麒麟,口部绘矾红彩回纹,柄上以红、绿彩描绘云纹。 此种造型的茶壶多见于清代康熙时期的外销瓷。其银质壶流非中国风格,或为欧洲镶嵌工艺。</p> <p class="ql-block">属于世界的中国陶瓷 </p><p class="ql-block">中国陶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至迟自唐代开始大量销往国外以后,即不断被仿制。尤其是到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探寻中国陶瓷的秘密,节约因从中国进口大量陶瓷所需的巨额资金,纷纷因地制宜,仿烧中国陶瓷,如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伊朗等,欧洲的荷兰、德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这些国家在摹仿中国陶瓷的基础上,又结合各自文化不断创造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陶瓷产品,共同将世界陶瓷百花园装点得绚丽多姿。</p> <p class="ql-block">广彩开光花卉人物图折沿盆 </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盆敞口、折沿、深弧腹、圈足。盒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盆内以多层开光表现丰富的人物、花鸟图案。折沿有6个长方形开光,开光内均绘花鸟图,开光之间满绘百花蝴蝶纹,隙地描金。内壁亦有6个扇形开光,其中3个绘庭院人物图,相隔3组绘折枝花卉伴蝴蝶瓢虫图,开光之外满绘绿色卷草纹。内底绘4个扇形开光环绕中心的圆形开光,扇形开光内相间描绘庭院人物图和花鸟图,开光之间满绘绿色卷草纹,隙地描金。中心圆形开光内绘花鸟蝴蝶图。外壁绘3朵对称的折枝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人物图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外壁以金彩折枝花纹为地,在花叶形开光内绘人物、山水花鸟图。其中有两组较大的开光。一组绘水岸之上休闲的满族贵人,画面中有人倚桌而坐,有人旁立,有人树下交谈;有人手持烟杆,似在打理烟灰,另一人在旁观望;桌上的水丞、厅堂的小狗、远山近水、殿堂房舍等,尽入画中。第二组描绘一者坐于椅上,侍者端茶在旁;树下一年幼者手持长烟杆,另一人在旁凝望其手中烟杆。持烟杆人矮小的身体与长长的烟杆形成鲜明对比。碗内底绘两位满族装束者坐于山间戏鹰。一人抬起的左手臂上落一鹰,另一人坐在石凳上观看。两组大开光内各点缀两个小花叶形开光,内部分别绘花鸟、山水图。 此碗所绘人物图反映了清代满族贵族子弟吸烟、喝茶、戏鹰等休闲生活场景,绘画受西方"洛可可"风格影响,纹饰多用金彩,色彩艳丽华贵。纹饰满密,运用透视绘画技法,以西方人视角来诠释清代满族贵族的生活状态和休闲、娱乐场景,是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写照和反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开光人物图胆式瓶 </p><p class="ql-block">清道光</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瓶小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通体以广彩装饰。颈部绘折枝花纹;腹部前后两面开光,开光内均绘人物图。此瓶用色以鲜艳的橘黄为主,间以黄、绿、蓝、白等色彩,绘画工艺精细,花纹满密,体现出独特的广彩瓷器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彩孔雀牡丹图椭圆形汤盆、托盘一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盆呈椭圆体形。直口、溜肩、深弧腹,外侈圈足。盆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底无釉。盆两侧对称置把手。通体 粉彩 装饰。盆腹部绘孔雀牡丹图,左侧绘两只孔雀立于山石上,右侧绘一株牡丹花。圈足外墙饰箭镞形纹饰。口沿处饰锦地4开光,开光内均绘青花花卉纹。把手涂矾红彩。盆附盖,盖面绘4组花卉纹,口沿处饰锦地4开光,开光内均绘青花花卉纹。盖钮涂矾红彩。 托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平底。通体内、外施白釉,外底无釉。内底以 粉彩 描绘孔雀牡丹图。画面左侧绘两只孔雀立于山石上,右侧绘一株牡丹花卉。内底边沿绘箭镞形边饰。折沿上描绘4组花卉纹,近口沿处饰锦地4开光,开光内均绘青花花卉纹。 此套汤盆和托盘上所绘箭镞形边饰,多流行于18世纪50~70年代。常见于外销欧洲的盘、碗类器物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缠枝花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同治</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折沿、浅弧壁、圈足。盘内白地广彩装饰。内底绘朵花纹,内壁下部绘缠枝花纹,折沿绘锦地开光花卉纹。此盘造型规整、釉面光洁,主要以 胭脂红 彩和淡绿彩描绘纹饰,色彩显得鲜艳娇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花鸟图盘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浅弧壁、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光素,盘内以广彩装饰。口部以矾红彩加金彩描绘边饰,腹部以青花描绘蝴蝶花卉纹,内底以各种彩料描绘两只凤凰戏于洞石花卉中。造型规整,设色华丽,纹饰布局文雅,堪称乾隆朝广彩瓷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缠枝团花纹盘 </p><p class="ql-block">清同治</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折沿、浅弧壁、圈足。盘外壁光素,内壁广彩装饰。内底绘5组"十"字状分布的蓝地金彩朵花;内壁以粉红彩、绿彩描绘缠枝花纹;折沿上以青花蓝地描金花卉、网格纹装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山水楼阁图菱花式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p><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盘呈6瓣菱花式。撇口、浅弧壁、平底。内外施白釉,外底无釉。内壁绘青花锦纹,内底绘青花山水西洋楼阁图。此盘造型符合西方人的餐饮习惯,花纹中西合璧,青花色泽较深,纹饰布局疏密有致,属于嘉庆年间比较精细的外销瓷。 18世纪以后,景德镇贸易瓷风格变化较大,以瓷盘而言,花口、长方形、菱花形等造型大量增多,这是根据西方人餐饮生活习惯而改变的。根据欧洲商家的订制要求,烧造不同造型的西方餐具,使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造型更加多样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徽章纹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盘外光素,盘内 粉彩 装饰。内壁绘以两两对称的花草绕成的字母和由花草托着的插有瑞典国旗的堡垒。堡垒上的彩带内书写瑞典语"PLACIDO ROBORE"译成汉语即"安宁和平静"。内底中心饰以用竹枝做成的花环,花环内书写三行拉丁文,摘自古罗马诗人朱维纳利斯(Juvenalis,60~127年)的讽刺诗。 内壁对称花草组成的字母为"AEP"、"JVU",系安娜·伊丽莎白.皮克和雅克布·杰森·冯厄特夫尔(1715~1791年)姓名的缩写。后者曾在1736~1745年随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四次远航到达广州,两次作为船长助手、两次是船长。内底花环是1765年雅克布为庆贺自己50岁生日所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描金花卉纹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以黑彩描绘两组花卉图。内底以黑彩书写字母文字,并暗刻二枚圆形印章。内口沿处有以金彩描绘的箭镞形边饰。 此类箭镞形边饰多流行于18世纪50~70年代,可作为此碗的断代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徽章折枝花纹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图案采用广彩中的黑彩绘画。盘口沿处描绘金边,其下绘花草纹边饰,内壁装饰四朵小花,内底绘徽章纹。 此盘纹饰简单明快,以英国诺里奇克拉克家族徽章作为盘心图案。克拉克家族有多名成员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工作。这件瓷盘的主人可能是前述克拉克兄弟中的一位,也可能是家族的其他成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西洋仕女图盘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浅弧壁、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光素,盘内广彩装饰。内口沿用红彩加金彩描绘二方连续边饰,其下以紫彩描绘连珠纹,近底处以 胭脂红彩和绿彩交错描绘连珠纹。内底在一周矾红彩加紫彩描绘的圆形挂饰内,以各种色彩描绘一欧洲妇女半身肖像。绘画笔触细腻,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具有较强立体感和油画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广彩花卉纹双耳杯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杯撇口、深弧壁、外撇圈足。外壁两侧对称置龙形柄。内口沿饰青花地留白朵花纹。外壁青花蓝地开光装饰。正反两面各有一较大开光,内绘折枝花纹;左右对称分布三组较小开光,其中上、下蝴蝶形开光内均刻画蝴蝶的羽翅纹。开光外青花蓝地上排列繁密的珠点状装饰。圈足外墙饰青花折枝花纹。 此杯采用多个开光装饰,属于广彩瓷器上常见的构图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开光徽章纹盘 </p><p class="ql-block">清嘉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折沿、浅弧壁、圈足 。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盘外光素,盘内广彩装饰。从里向外共有3层纹饰,内底描绘以虎象支撑并书写鸟鲁文字之徽章,属于印度鸟鲁军团的军徽。内壁绘4个稍大扇形开光,间以4个稍小青花蓝地扇形开光。4个稍大扇形开光内以矾红彩加金彩描绘菊花纹,4个较小开光内均以金彩描绘钱纹锦地托矾红彩朵菊纹饰。近口沿处绘缠枝花纹。此盘纹饰色彩鲜艳夺目,装饰繁绣华丽,尤其突出金彩、蓝彩、红彩等。金彩的使用,在视觉上给人以富丽堂皇之美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徽章纹单柄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壶体呈深罐形。直口、单柄、曲流。柄与流位置并非对应,而是呈90度角。附伞形盖,盖钮为寿桃状。通体施白釉。口沿和盖边缘饰青花蓝地描金星形纹。壶身中心部位以釉上彩描绘徽章纹。徽章轮廓为盾形,盾中央为字母"S",代表定制者姓名缩写。盾牌外围饰下垂幔帐纹。 此壶为典型清代外销瓷样式,造型模仿西方银执壶,在西方一般用于盛热巧克力,因此被称作巧克力壶,系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新造型。 此壶身所绘徽章并非欧洲传统贵族的家族标识,而是18世纪欧洲订制的"伪徽章瓷"</p><p class="ql-block">这类徽章瓷不是按照徽章学规定设计,也没经过徽章院审核,而是新兴的富裕中产阶级想拥有一套带有个人标识的中国瓷器而订制。这类纹章瓷一般选取一个简单的纹饰模板作为标识,再配上自己姓名的首字母。美国华盛顿与李大学藏有一件与此执壶造型、纹章式样均相同的巧克力壶,其盾形徽章中央字母为"JEA",可知是另外的订购人使用同一纹章模板而订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彩白鸽图盘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浅弧腹、矮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描金。内壁画一道较粗的金线,绕以绿色带状纹,并在对称位置作蝴蝶结。内底绘一只展翅白鸽,口衔红色打结丝带,其下挂一心形饰物,其内以金彩书写英文姓名首字母,外以花草环饰,下坠红花。圈足底部斜削,露出白色胎体。外底微下塌。 此盘以简洁的边饰,突出内底主题徽章装饰,属于18世纪欧洲人在中国所订烧徽章瓷的典型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徽章纹杯及托盘一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杯敞口、斜壁、圈足,一侧置耳状柄。托盘敞口、浅弧壁、圈足。 这是一套18世纪瑞典皇室喝咖啡用的杯和托盘。杯、托盘口沿均描金,盘内和杯外壁均描绘徽章,配以 粉彩 折枝花纹。外底均以黑彩书写"1776"。徽章以蓝彩和金彩描绘而成,上为以蓝彩和金彩描绘而成的带十字架的皇冠,皇冠下一圆形蓝地衬托一金彩字母"G",圆形蓝地被月桂树花枝环绕,花枝上以黑彩书写英文日期" D:19AUG:1772"。杯、盘上的徽章属于瑞典皇室徽章。这套杯、托盘系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年)在中国所订制,以纪念1772年8月19日古斯塔夫三世发动的一场他所称的"荣誉革命",并将这些瓷器赠送给其忠实的追随者。徽章上的字母"G",应为"Gustaf III"(古斯塔夫三世)的首字母。王冠上绘有十字架,体现出订制者的基督信仰。 以皇冠作为徽章标识,在18世纪欧洲皇室颇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广彩白鸽图盘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广彩</p><p class="ql-block">盘敞口、浅弧腹、矮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描金。内壁画一道较粗的金线,绕以绿色带状纹,并在对称位置作蝴蝶结。内底绘一只展翅白鸽,口衔红色打结丝带,其下挂一心形饰物,其内以金彩书写英文姓名首字母,外以花草环饰,下坠红花。圈足底部斜削,露出白色胎体。外底微下塌。 此盘以简洁的边饰,突出内底主题徽章装饰,属于18世纪欧洲人在中国所订烧徽章瓷的典型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