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中国教育,我持续不断的心痛

心岸

<p class="ql-block">题记 :</p><p class="ql-block"> 转眼13年就过去了,我退休了。在全民关注的高考成绩出笼的当头,我拿出勇气,冷对待,把13年前的一篇小文章发出来,对中国教育做一点尖锐批判。当年激愤两小时的写作,可见当时心情状态到了怎样的一个境地。如今,中国教育令人压抑的氛围依然没有改观,年轻人发自内心的求知欲继续在遭到磨损。尤其看到学生殴打教师事件,更是悲凉不已。恶果何因?当然不要躲避掉对主导教育的群体的质问!少了爱、少了分数之外的关怀,所谓教育,即非情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很容易缺失人情味;而看起来十分“疼爱”的保护性、原谅性教育也不过就是无严无度无原则的教育,也是毁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总以为自己不好都是客观世界的错,心理脆弱了得!如果不懂教育,如何管好教育?如果追逐名利,如何美化教育?若管理方案不当,则逼良为娼,驱逐良币,让教师群体外不得尊重,内不得安然。何以论英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叫肝胆俱裂也冲锋、也陷阵!何以论精英?“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这叫蜡烛成灰也干净、也热情。这不是一般的职业,岂可一般造就?汗颜不已,自求勉励。</p>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天还没有亮,我又醒了,又痛了。昨天我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p><p class="ql-block">家长会在例行的级主任的广播发言中开始。每次都是出于尊重和理解,我边听边痛。</p><p class="ql-block"> 发言中说:“这个学期对学校八班进行了重组,结果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是啊,以前的八班是一个普通班,重组后的班级将全校初三普通班的尖子生汇入,组成一个优质班级。结果此次期中考试成绩十分理想。</p><p class="ql-block">   痛!为那些勤奋而成绩欠佳的孩子失去好的教学资源而痛;痛!为那些聪明而一时贪玩成绩上不去的可塑孩子而痛;痛!为那些顽劣但毕竟还是孩子的孩子遭受嫌弃而痛。一言以蔽之,痛!为那些“成绩差”的人失去在八班的学习权而痛!什么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分数至上”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正确吗?为标准答案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的机械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正确吗?仅为重点高中而重点高中,为大学而大学,为就业而就业的人生坐标是一种目标正确吗? </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 看着自己原本聪明的孩子逐渐融进应试体制而慢慢丧失灵气,每天为标准答案奔波而淡掉小时候无比投入的哲学兴趣的时候,我痛!痛着回顾,从小学到现在,几乎每一次的家长会主题都是成绩,都是分数。老师们都是敬业的,但他们的教育主导权已然消失,谁也无能逃出升学率的魔掌。为着分数而累,为着分数而怨,为着分数而无比自豪!科学家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如今无声的名言便是:分数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无比聪明的民族在教育上竟是如此弱智!  </p><p class="ql-block"> 等进入大学教育,老师和学生们都傻眼了。不是学生怨老师,就是老师怨学生!学生怨老师给他们没有用的知识,老师怨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综合素质差。学生瞧不起老师,老师瞧不起学生。在多元无定的评论中,学生跟老师同时无所适从,同时失语。</p><p class="ql-block"> 功利的教育,让师生彼此失去了美感与希冀。互联网的时代,灭失权威,让师生彼此怀疑与不屑。 </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到底是我们引导学生,还是学生左右我们?无论怎样的质疑,有一点我是至死无变的,那就是:想象力和道德尊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构成。 </p><p class="ql-block"> 然而,想象力和道德尊重,它们何在?它们何以影响我们赖以欢笑的寻常生活?追逐功利的教育让许多孩子迷失了自己,丧失掉简单的逻辑,也丧失掉对于学习目的的真知、兴奋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3.  </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学流行着上了课成绩就该比不上课的同学高的逻辑,老师们也往往这么看,常常仔细记录考勤,以防止不到堂的学生还比到堂学生拿更高分。这个量化思考当然折射出大学课堂管理的难度以及大学考试过关的易度。但量跟质并非同一概念,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足以说明一个逻辑路径,说明勤奋与天份的合成关系。</p><p class="ql-block"> 当有同学打电话责问你,为什么平时很认真很努力,却因为考查文章有抄袭问题而成绩很低甚至比不来上课的同学还低是不是不太公平的时候,我心底难过!  </p><p class="ql-block"> 当我布置学生感悟伟人著述而学生交上来伟人作品署名却是学生本人的时候,我心底难过!</p><p class="ql-block"> 当开卷考试规定除了电子类资料外可带任何印刷资料,但考试现场除了一本教材几乎无人携带其他资料入场的时候,我心底难过!</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新学期第一节课就上前询问这门课程如何考试的时候,我心底难过!</p><p class="ql-block"> 当有学生说如果不涉及考试过关问题,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方式上课的时候,我心底难过!</p><p class="ql-block"> 中国啊,你的教育体制已经极深地残害了孩子们——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的沉思、孩子们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以为是”的诸多社会观念中挣扎着奋斗,当真正走进社会以后,又因其应用性追求、专业性追求、过级性追求而缺乏应有的必备的人文素质,比如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非利用型潜规则型交往)、应变能力、研究能力、大刀阔斧能力、展现个性魅力能力等。 </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真的不想当老师了。因为我不想为社会的浮躁而改变教学思路来消耗自己热爱思考的生命。  </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真的不想当老师了。因为我不想在课堂上说着美好而让学生碰撞太多的社会不利。我理解孩子们的苦衷,但对于社会不良风气,能够最终去改变的,除了他们难道还有别人?  </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真的不想当老师了。因为自己花费很多时间做的课件备的教案有大量学生其实根本不在意,根本不觉得有用。  </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真的不想当老师了。花费大,影响小,心里苦。 (当然,天份与能力的有限,可能让受众难得你的影响,难取效用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5.  </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孩子也快下学了。初三了,除了周六晚和周日下午,全部在学校度过。  </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痛。母子很少在一起快乐地沐浴冬日温暖的阳光了。小时候,常跟孩子在学校的草坪上读书看报,现在不可能了。脱不掉世俗的袈裟,我也总在那里吆喝:抓紧时间啊!细致很重要!适应应试教育,你必须在乎每一分,否则吃亏就在眼前。时间不多了,中考在即,你要更加刻苦啊! </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痛!那天晚上上完课,还未到家,路上接到电话,知晓到一个同样读初三的孩子的心境!就是:烦!上学没有意思!亲人劝其回到学校,可她说她讨厌学校。学校在给予她们什么?爱吗?社会责任吗?坚强的意志吗?乐观豁达的心胸吗?我相信老师们说过这样的话,有过如此的勉励;但爱、责任、意志和豁达,是需要细心的浇灌的,如花园的四季,孩子们的心智需要细微的梳理,需要把冷热绿黄调控到最合适的状态。在一个只关注考试成绩、偏爱优等生(什么是优等生,现在还需要定位)的学校环境里,论及单个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关心学生的,爱护学生的,但论及整个氛围,却将老师的责任与爱无情地淹没。</p> <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 从前的我浪漫有余,此刻我却毫无浪漫气息,凝重于中国教育而艰于呼吸。我是多么想看到孩子们欢笑着大叫大闹,为一个幼稚的问题争论不休;我是多么希望我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一直长到老都怀着纯美的梦而往前迈进。然而不少孩子的思维已至中年。人到中年,察言观色,避重就轻,重名重利。</p><p class="ql-block"> 一枚硬币,正反两面。我自然知道阳光的那一面才是我们生活的向导。即便我痛恨死了中国教育体制,但还是相信孩子们的未来是正向的,是灿烂的,是微笑的。毕竟,体制是静的死的,人是动的活的。难道不是吗?中国人,最终有哪一个没有从应试教育中挣脱出来?他们最终用来生活的武器哪一个不是已经超越了标准答案的人生经验呢?悲观是可耻的,痛是真实的。  </p><p class="ql-block"> 困惑无比的时候,我们喜欢问请上帝。</p><p class="ql-block"> 真有上帝吗?如果可能,请求上帝首先颠覆中国的应试教育! </p><p class="ql-block"> 颠覆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节约孩子们的青春,保住孩子们的快乐,发芽一缕清纯的想象,洒下片片探索的讯息,就是保住中国孩子们的此生财富。颠覆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最有可能盛满爱的日月星辰,踏遍世界的万千秘径,堆积祖祖辈辈的真谛,就是护卫中国孩子们的此生幸福。因为,毕竟,无论我们怎样超脱,都将受制于学校环境和社会氛围。就如现在的我无论怎样坚决地表达对孩子未来的坦然之心,都还是会从常态去祈愿孩子按规定的标准考好!考好!再考好!我们已经被教育股套牢,唯一得救的办法就是理智地放弃。</p><p class="ql-block"> 要成就孩子,必须改造教育!中国的教育部长,你听到了无数家长的心声了吗?你听到了一个民族的深邃呼唤了吗? </p> <p class="ql-block">7. </p><p class="ql-block">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正好读完了新一期《读者》的第一篇文章——《冬天的橡树》。文章是一个前苏联人写的,大意是:一个孩子在回答关于主词的举例中,说了“冬天的橡树”一语。老师批评他多余表达“冬天”,说橡树就足够了,可孩子固执地回答:“橡树算不了什么。冬天的橡树,那才是了不起的名词!”这件事情引发了老师对孩子经常迟到的注意。出于责任,老师要求孩子带她去见他的母亲,弄清迟到的原因和避免再迟到。就这样,孩子将老师带进了一片森林,一直带到那棵银装素裹、闪闪发亮、像是一座教堂的大橡树下。“这就是它,冬天的橡树!”很显然,老师反被冬天的橡树征服了,不止是橡树的伟岸,环绕橡树的还有许多如刺猬、青蛙、甲壳虫、蜥蜴和瓢虫等丰富的生命个体。于是,那些课堂上纠缠的主词顿然间枯燥、乏味和冷漠了。结果,孩子和老师一起误掉了见孩子母亲的时间。 </p><p class="ql-block"> 我要再次讨教:我们是要孩子把我们引向灵动而丰富的森林,还是让教师把孩子领到僵硬而干涸的沙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