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侧畔新桥立,南来北往车流忙。

我爱我家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较热,不想去太远的地方,早起一大早就骑车上了大坪山。原想在绿道上转转,结果出山就到东海社区的晋江边。索性顺江而行一直骑到了笋江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退潮后的晋江两岸。清晨宽阔的滩塗,景色也很迷人。</p> <p class="ql-block">北石文兴宫是泉郡北石帝君行宫、泉郡文兴三王府、文兴古码头及宋船遗址的统称。其中,文兴古码头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郡北石帝君行宫、泉郡文兴三王府为泉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兴宫是民间信仰文化重要传承传播地,闽台王爷信仰文化最重要的起源和传播庙宇之一,也是泉州海上交通史迹之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文兴宫位于泉州东海石头街,古泉州府涂门外三十六都文兴胜境,坐北朝南,忱山濒海,扼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地理位置独特。由包括泉郡北石帝君行宫、泉郡文兴三王府等重要部分组成。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始建于宋末(1127年),迄今900余年历史,是继泉州花巷花桥宫后,祭拜保生大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宫宇之一,宫中主祀保生大帝,配祀张巡武尊王、观音菩萨、狗舍爷、康元帅、赵千君神像,所奉之神明以“恩泽苍生”而流芳千古,是多宗教完美融合的宗教场所,故又成为了泉州做为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馆的特色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2年,在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宫埕前百米处发现了泉州的第二艘南宋海船,据考证,该船载重量为200吨,属中型远洋货船,其载重量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600至700头骆驼的运输队驮运的总重量。</p><p class="ql-block">该古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直到2013年5月才引起众多人关注。 据研究人员介绍法石古船是宋代制造,可能是泉州当地建造的一艘海船。该古船是尖底船舶,由船尾部向船中部逐渐平阔,结构大致与后渚古船相似,且与史书记载相符。在古船的挖掘物品中不论是小口瓶,还是青瓷碗片,以及船舱内出土的两件小木桶,都是南宋时期的产物,没有任何后世的掺杂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紧邻文兴宫几十米外的是美山天妃宫,明永乐五年(1407年),于今址改原高州会馆建美山天妃宫,祀海神妈祖,配祀廿四司和千里眼、顺风耳等诸神。现存为民国期间重修,曾长期被学校占用,近年学校迁出,全面进行整修,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美山天妃宫为明、清建筑风格,坐北朝南,由山门、东西廊和大殿(天后殿)等组成(原梳妆楼、观音阁已废)。现存建筑占地两千多平方米,是泉州市郊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天妃宫。</p><p class="ql-block">正中天后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单檐燕尾歇山式砖木结构,面宽进深各5间,与角亭共用40根/石柱斗拱连接,甚为壮观。前廊东西两侧各建一亭,成为“虎头亭”,颇为壮观。照墙雕镶“美山福地”四大字,后殿有株500多年古榕。</p><p class="ql-block">宫之附近,明代设有河泊所,清代设有文馆、武馆和海关,现均废。保护范围为东、西至北墙,南至照墙,北至围墙。</p><p class="ql-block">1992年9月被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临近顺济庙(天后宫)而得名。它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顺济桥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p><p class="ql-block">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p><p class="ql-block">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十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笋江古渡口,如今是泉州市游泳协会的训练基地,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游泳爱好者在此游泳。</p> <p class="ql-block">笋江桥,又名“通济桥”,俗称“浮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晋江江面上。这座桥梁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用途而被称为浮桥。笋江桥的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曾是泉州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交通要道。尽管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建和修缮,包括从浮桥改为石桥的过程,但民间一直将其称为“浮桥”,并且桥之南岸地域也以“浮桥”称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新的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年底建成通车,位于浮桥上游60米处,桥身长247.89米,宽14.5米,3车道,全长1.2公里,是鲤城区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26日 07:5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新社泉州八月二十五日电(记者林永传)二十四日上午十一时左右,随着今年第十号台风“碧利斯”而来的暴雨肆虐,泉州晋江江水猛涨,连接市区与浮桥镇的浮桥终于在暴风雨中轰然坍塌,一名过桥的路人随之落入波涛中,所幸此人水性极好,自救一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冲断的浮桥又名石笋桥,北宋皇祐元年至二年(公元一O四九至一O五O年)为浮桥,桥因此而得名。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一一六O年)到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年)建造石梁桥。一九五九年,于原桥墩基础上加高墩台,辅以工字梁和水泥桥面,一九七一年改建成水泥T型梁式公路桥,成为泉州市区通往浮桥镇的要道。桥长二百三十二米,宽五点七米,有船型桥墩十五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年久失修、交通负载大、水流急、水下淘沙严重等综合影响,此桥早有安全隐患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日,有关部门已对该桥实行通行限制,只允许摩托车、自行车通行。去年五月,更将之确定为“危桥”,全面禁止通行,并在桥两端围上铁栏杆和水泥石墙,但有的民众为图出入方面,在墙上挖开个口,仍然在桥上穿行。就在桥塌之时,还有一男子骑摩托车从坍塌的桥板上疾驶而过,另两位步行者刚好走过坍塌的桥板,他们都幸运地逃过此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枝叶,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美的让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古渡口旁的生机勃勃的古榕树在默默地诉说着古城昔日的辉煌与古城的兴衰与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