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隔14年,我再一次来到美丽的布拉格。上一次是2010年,应捷克记协之邀到访,匆匆一瞥,留下些许遗憾;这一次,和老婆一起自由行,在这里住上几天,走街串巷,细细地领略它的精致,享受它独特的美。</p><p class="ql-block"> 布拉格古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遗产,开全球先河。</p><p class="ql-block"> 它何以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我没有仔细研究,只是凭直觉,凭所见所闻,分几个主题说说这座美城。</p><p class="ql-block"><br></p> 俯瞰橙色屋顶 <p class="ql-block"> 乘坐老式的有轨电车轰隆隆地上山,参观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在山顶的观景平台眺望山下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下那一大片橙红色的屋顶,是布拉格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看到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布拉格景观,再登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我们登上布拉格制高点——佩特任山瞭望塔,欣赏布拉格全景。画面中包含了这座城市几个最重要的元素:著名的伏尔塔瓦河蜿蜒流过,伏尔塔瓦河上最热门的查理四世大桥一览无遗,橙红色的屋顶遍布两岸,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把镜头拉开,能看到伏尔塔瓦河的大转弯,还有河上的一座座大桥——碧波荡漾的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共有18 座大桥连接两岸。与橙红色屋顶和谐相映的是满山的绿色。如果是秋天,这里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五彩缤纷,更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房屋,色调一致,整个城市像是一个大楼盘,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把镜头推近些,仔细欣赏一下布拉格的建筑,惊叹几百年竟然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全然是簇新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出奇地给力,把橙红色的屋顶映衬得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橙红色屋顶上那一个个三角的天窗,又像是橙红色海洋中的点点浪花,加以光影效果,使得那色彩不仅艳丽,而且富有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关注一下橙红屋顶的细节,你也会发现,那是很耐看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循着攻略的指引找到一家山顶的餐厅,阳台面对着一大片橙红色屋顶,这景色真像是一道开胃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酒店的附设餐厅,因为占据绝佳位置,所以价格很贵。我们在这里享用了丰盛的午餐,连同秀色。</p><p class="ql-block"><br></p> 徜徉查理老桥 <p class="ql-block"> 不到查理大桥,不算来过布拉格;只走一次查理大桥,也算不上到过查理大桥。查理大桥是布拉格的地标,当地人和它一起长大变老,游客则总会在这座几百米长的大桥上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查理大桥是布拉格城内伏尔塔瓦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命令建造的,因此得名查理大桥。查理四世的塑像矗立在桥头堡前,像门神一般,六百多年来时时刻刻俯视着这座自己名下的杰作,注视着自己的子民来来往往熙熙攘攘……</p><p class="ql-block"> 令查理四世流芳后世的还远远不止这座查理大桥,整个布拉格老城的兴起都与他息息相关。他亲自参与了布拉格的城市规划,修建塔楼、城墙等,还建立了中欧第一所大学——布拉格大学,聘请著名学者任教,到他去世时,这所大学已有11万学生。</p><p class="ql-block"> 要了解布拉格这座城市,就先走走查理大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查理大桥桥头的塔楼,黑乎乎的,极具沧桑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查理大桥的桥面上,游客川流不息,卖画和卖唱的夹杂其间,镜头前全是人,想拍一张完整的查理大桥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花九个欧,登上塔楼,居高临下——平面的查理大桥有了一种视觉的纵深感。</p><p class="ql-block"> 伴随而来的是历史和文化的纵深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说“捷克音乐之父”——作曲家斯美塔那就与查理大桥、与伏尔塔瓦河生生相伴。他的故居就坐落在桥边,他的塑像如今也端坐在桥边。他的名篇《我的祖国》、尤其是其中最著名的乐章《伏尔塔瓦河》就诞生在这里,那优美的旋律,被誉为捷克第二国歌。</p> <p class="ql-block"> 这篇美篇中播放的就是这首曲子。它在我的手机里久久地收藏着,尤其是这段主旋律,真是好听;来到伏尔塔瓦河上听这曲子,更是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布拉格第一天就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但就像布拉格来一次是不够的,查理大桥多来几次也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刚刚飞到欧洲,时差倒不过来,早晨三四点钟就醒透了。我干脆起床,再到桥上去走走,看日出,看没有人流遮挡的、纯粹的查理大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果然,与白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不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时的画面清清爽爽。</p><p class="ql-block"> 穿过塔楼,大桥上只有觅食的鸽子和两边的石雕圣像列队相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出之前,光芒已经给云彩勾勒出一道金边。鸽子对美丽的朝霞无动于衷,我却做不到那么淡定,相机、手机拍个不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霞光四射,我把镜头对准了查理大桥上最著名的雕像—— 圣约翰·内波穆克,让他头顶的五颗金星在朝阳中闪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惜由于云层太厚,在查理大桥上没有拍到日出的镜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再上查理大桥,赶上了好天气,初升的太阳映衬着圣约翰,满天的朝霞为圣人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上的这座十字架,相传就是圣约翰殉难的地方。故事就从这里说起吧:</p><p class="ql-block"> 关于圣约翰·内波穆克的之死有不同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种说法是,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曾经是布拉格的副主教。当时正值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罗马教廷的乌尔巴诺六世与法国阿维尼翁教廷的克雷芒七世分庭抗礼。布拉格大主教支持前者,国王则支持后者,双方水火不容。据说当时大主教要任命约翰为克拉德鲁比修道院院长,触犯了国王的利益,于是国王命人将约翰活活打死,并从查理大桥上抛入河中毁尸灭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则把国王对他的加害演化为一段传奇,说是国王怀疑王后有情人,要求她的告解神父约翰·内波穆克说出王后的秘密,但遭到拒绝,结果约翰惨遭杀身之祸,被愤怒的国王从查理斯大桥上扔进伏尔塔瓦河。</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有人说,这一说法是与另一个约翰混淆。总之,众说纷纭,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主教法典规定“告解圣事的秘密不可侵犯”,所以约翰·内波穆克为告解者保密而殉道,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因而被追封为圣人。显然,后来演化的这段传奇被赋予了道德力量,更加富有象征意义,所以后人津津乐道:传说在他被河水淹没时,天空奇迹般地出现五颗灿烂的星星,更是神乎其神。</p><p class="ql-block"> 后来,查理大桥上竖起了头顶五星的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人们尊崇圣人,相信只要摸一摸它就能带来好运。如今,这里成了每一个游客来到这里必须“打卡”的地方。瞧,浮雕中被扔下伏尔塔瓦河的圣约翰被人们摸得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上海世博会期间,圣约翰雕像曾被作为捷克的国宝送来参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摸一摸,凑凑热闹、试试运气吧。据说亲手触摸浮雕不仅能带来好运,还会确保在将来会重返布拉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0年我在此触摸圣约翰浮雕,果然,时隔14年,我又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查理大桥身后山顶的圣维特大教堂,后人以最高规格把圣约翰葬在这里,并用纯银为圣约翰打造了这尊塑像;教堂外也有圣约翰殉难的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邂逅历史人物 <p class="ql-block"> 圣维特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内最主要的建筑,高高的尖塔矗立在山顶,在布拉格各个角落都能望见,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可见其地位之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维特大教堂里除了有圣约翰的墓,有查理四世的皇冠,对于我们这些外来客来说,最值得欣赏的是它的彩绘玻璃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把镜头推近,可以欣赏美轮美奂的宗教绘画,光影色调的过渡都由无数块小小的彩色玻璃镶拼而成,可谓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也有在整块彩色玻璃上呈现明暗色调的,制作工艺可能更加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欣赏教堂的玻璃彩绘让我们又邂逅了捷克的一位大师——穆夏。这扇“穆夏之窗”是圣维特大教堂里最值得推崇的玻璃彩绘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穆夏以工笔绘画人物著名。看,这幅玻璃彩绘画多么细腻精致地展现了人物的神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借助窗外的阳光,穆夏绘画中鲜艳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清晰地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城堡,邂逅了布拉格的另一位天才——作家卡夫卡。</p><p class="ql-block"> 在热闹的黄金巷,有一间屋子特别吸引人:狭窄的屋内满是明信片,有布拉格的景观、有穆夏的仕女图,而最显眼的则是作家卡夫卡的肖像。屋外一块不起眼的铭牌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卡夫卡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卡夫卡租借黄金巷22号这间矮小得像童话世界一般的房屋作为工作室,在里面写作、生活。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变形记》《城堡》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万里长城修建时》却引起我的注意:小说中,卡夫卡将自己幻想成东方社会中的一员,目睹统治者驱使民众修筑万里长城的过程,描绘了一个专制帝国图景。</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天都有潮水般的游人来此探访,每个人对卡夫卡及其作品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就是大作家的迷人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犹太区的这座卡夫卡塑像十分独特:他骑在一个无头无臂的巨人肩上。据说这巨人是他的父亲。父子关系何以如此奇特,也许可以从他荒诞的名著《变形记》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在布拉格老城里又撞见了这样一座极具现代风格的卡夫卡塑像。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感受到千变万化的卡夫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人们都会对这一尊大义凛然的塑像肃然起敬。他就是捷克宗教改革先驱胡斯。</p><p class="ql-block"> 这座塑像是1915年7月6日树立在这里的,以纪念胡斯殉难500周年。</p><p class="ql-block"> 老城广场是布拉格的另一处地标,胡斯塑像以如此宏大的气魄占据广场的显要位置,可见他在捷克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之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斯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是十五世纪的宗教改革家,他不仅抨击天主教廷、批评教皇等神职人员偏离基督真道,还创造了新的正字法,为捷克语的书面语言奠定了基础。他的许多观点为后来的新教所接受,对基督教新教创立者马丁·路德产生过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罗马天主教廷视其为异端,于1411年革除其教籍。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判罚胡斯有罪,于次年将其处以火刑,活活烧死。</p><p class="ql-block"> 胡斯之死直接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在那场20年的战争中,胡斯党人为反抗封建势力和争取民族独立而战 ,虽以失败告终,但对捷克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正式为处死胡斯而道歉。对于这个迟到了五百多年的道歉,不知捷克人作何反应,是感激还是不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瓦茨拉夫广场与老城相距不远,是布拉格的又一地标,发生过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事件。2010年我来访时,看到广场中央的地上有两块小小的纪念碑,纪念的是1968年抗议苏军入侵布拉格而自焚的两名青年。时隔14年,这次我看到,那两块纪念碑依然静悄悄地躺在那里,时光好像静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爬上国家博物馆门前的阶梯,从瓦茨拉夫塑像的背后取景,拍摄了广场的全貌。因为有一张“布拉格之春”的历史照片就是从这个角度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还是那个场景,但历史已经翻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瓦茨拉夫广场上,有一个露天画廊,陈列摄影作品,14年前来时就有,这次依然如故。这幅摄影作品拍的是瓦茨拉夫塑像马蹄下的一只鸽子,构图极简,却令人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最古老的修道院——建于1143年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欣赏奢华精美的巴洛克风图书馆。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是建于18世纪的哲学图书馆。游客即便是买了门票,也只能在门外张望;除了看那精美的书,那殿堂般的装饰,还有宗教色彩浓郁的天庭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哲学图书馆内,在天庭壁画下,精致的书橱里是海量的藏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哲学图书馆里有一座半身塑像,他是谁?我问一个中年工作人员,她不知所云。旁边神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位很有气质的老太太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问:“他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哦,弗朗茨一世也算得上历史名人了吧。</p><p class="ql-block"> 捷克曾经在奥地利帝国统治之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为世人熟知的有两点,一是1914年因他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他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他在1854年迎娶了绝世美人茜茜公主,如今知道茜茜公主的人可能比知道他的人多得多。茜茜公主原名伊丽莎白·阿玛莉·欧根妮,在德国巴伐利亚的慕尼黑出生,所以称“拜仁的伊丽莎白”。她的确很美吧?要不怎么迷倒那么多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穿过走廊往里走,来到神学图书馆门前,同样,只能在门外看,不能进去。</p><p class="ql-block"> 与哲学图书馆相比,神学图书馆的书橱似乎没那么繁复,但天庭画更加具有巴洛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神学图书馆里最显眼的是一尊塑像。他是谁?我继续问那位老太太,她告诉我:是圣约翰·伊万·杰利斯。</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圣人啊,怪不得能在高贵的神学图书馆里立像。</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用视频把老太太的话录下来,以免转身就忘记。听说鱼的记忆力只有七秒钟,而老夫现在记单词的记忆力不会超过八秒钟。</p><p class="ql-block"> 她还说,平时来这里阅览图书的主要是修道院的修士们。</p><p class="ql-block"> 哦,我还以为这么漂亮的图书馆只是用来招徕游客的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对外开放吗?”</p><p class="ql-block"> 老太太说,如果你想来看书,事先申请,得到修道院的批准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嗯,我煞有介事地点点头;老太太一定也知道我不过是随口问问,但她依然十分认真地回答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哲学图书馆和神学图书馆之间的走廊上,有一些展品,其中就有这幅早年哲学图书馆的工笔画,与现在的样子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廊上的这个地球仪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是1630年的,来自荷兰。东亚的部分显著地标出Chin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个地球仪上中国的地名我大都无法辨认,只有台湾岛标出“Formosa”,可知那时荷兰已开始在台湾殖民,并称之为“福摩萨”。而那时上海还没有开埠,所以在长江口找不到它的标注。</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大神能看懂这个地球仪上标出的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0年访问捷克时,在布拉格的一家中餐馆里还邂逅了前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去一家叫“乐口福”的中餐馆吃晚饭。餐馆外停着一辆汽车,入口处坐着一个男子,里面只有一个老人在等待用餐。我定睛一看,那不是哈维尔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是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前最后一位总统,也是1993年捷克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统,直到2003年才卸任。</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和总统先生聊聊吗?”我问入口处那个男子。他显然是哈维尔的保镖。</p><p class="ql-block"> “只要他愿意。”</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来到哈维尔桌前,向他问好。他看我是中国人,便满脸笑容地和我打招呼。我不和他谈别的,只谈中餐和中国文化,料这老爷子会感兴趣。果然,他来者不拒,兴致勃勃,还让我坐下,就坐在他身边。同行的摄影记者雍和兄“噼里啪啦”地拍了不少照片,哈维尔也不在意,说个没完。</p><p class="ql-block"> 我不好意思打扰他用餐,谈了几分钟就知趣地告退了。</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以后,哈维尔去世了。</p><p class="ql-block"><br></p> 扫街随手抓拍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街头,随手一拍,就是这样的画面,你分不清是中世纪、十九世纪,还是当今。</p><p class="ql-block"> 在黑乎乎的古老塔楼前驶过颇具年代感的红色有轨电车,令我想起早年上海的49路公交车:捷克进口,红色的,线条流畅,造型完全不同于沪产车,从东安新村到外滩,形成一道风景线。可惜只留存在记忆里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着满街的老式有轨电车,更不由得想起1965年我每周乘坐3路有轨电车去虹口区中山北一路的上外附小上学的情景。那时上海人把有轨电车叫做“铛铛车”,因为它不像汽车那样鸣喇叭,而是“铛铛”地敲铃。</p><p class="ql-block"> 记得德语老师Fräulein Xi(奚老师)教我们:有轨电车叫Straßenbahn。虽然上海的Straßenbahn早就拆除了,但这个单词59年来我一直记着。</p><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德语通行。我们买了通票,去哪儿都坐Straßenbahn,寻找从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然,城里也有不少造型颇具现代感的有轨电车,行驶在这样古老的街道上,好像满脸皱纹的老奶奶穿着时髦的吊带裙,老有腔调的,而且有一种时代穿越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伏尔塔瓦河上大桥一座连一座,Straßenbahn穿梭其间,循环往复多少年,保持不变,是布拉格一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么人家布拉格是怎么把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的呢?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市中心,我看见整条马路都“开膛破肚”,为有轨电车重新铺轨。看来Straßenbahn是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城广场上最古老最醒目的建筑物是这座提恩教堂。照片似乎有做旧的感觉。14年前我拍过它,也是这个样子;如果一百年、两百年前来拍,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在它身上,时间好像是凝固的。</p><p class="ql-block"> 它的前身建于1135年,现在所看到的建筑则建于1365年,哥德式双塔顶端装饰着纯金圆棒,总高度约为80米。由于外形酷似童话中的魔鬼城堡,故也被称做“魔鬼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天文钟前,每到整点都会有大批游人驻足,不仅是听它敲钟,还仰头观看两个小窗户里耶稣十二门徒依次露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把戏,但就是那么吸引人,你说是什么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这座通体黝黑的哥特式高塔叫火药塔,建于15世纪,在17世纪因存放火药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布拉格老城从前是有城墙的,共有13座城门,火药塔是硕果仅存的一座。如今它仍然像黑将军一样扼守着这个路口,周围的建筑相比之下都显得年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紧靠着火药塔的是市民会馆。这里早年曾经是皇宫,也是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崩溃后,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建立共和国的地方,具有历史意义。它经过多次的改建,成为新艺术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大门上方的这幅马赛克壁画《向布拉格致敬》也很有名。</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是布拉格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每年“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表演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列侬墙的涂鸦也是布拉格的一景。它不像柏林墙的涂鸦那么主题鲜明,远远看去,像是泼了一墙的色彩,好看是好看,要想看分明却很费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列侬墙标明,它的主题是“自由”和“能量”,于是人们可以在墙上自由释放自己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自由释放能量的地方并不少见。在老城狭窄的街道漫步时,冷不丁抬头一看,一个“吊死鬼”悬挂在头顶,让人一哆嗦,据说有人甚至急不可耐地报警。</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是艺术家在逗你玩呢。能创作出这么另类的城市雕塑,看来此公有一定程度的癫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的正面墙上停着一只大蜻蜓,仔细一看是一架飞机,还没弄清它是什么含义,第二天路过这里,它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伏尔塔瓦河畔的这两栋现代建筑造型奇特,像一对牵手起舞的恋人,动感十足,更是自由释放能量的杰作。它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后即获得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年度设计大奖,被戏称为“会跳舞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布拉格,真是不拘一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一幢不知名的老建筑让我停下脚步。这是一幢待租的写字楼,门前的雕塑似乎与宗教无关,大概是在诉说往事,战争与和平。</p><p class="ql-block"> 布拉格,像欧洲其他城市一样,也经历过不少战乱,却很少受到破坏。这里面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二战时期德国入侵,几十万捷军不抵抗,德军轻轻松松占领布拉格,当然也没有什么破坏;</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1968年苏军入侵镇压“布拉格之春”,捷克军队还是不抵抗,只有学生市民静默抗议,能有什么破坏呢?</p><p class="ql-block"> 布拉格,真是不拘一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拉格小住几天,意犹未尽。喜欢它的精致怀旧,喜欢它的自由释放,喜欢它的不拘一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