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左脚受伤骨折,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微信视频号里的小视频消磨时间。视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傅和一年轻女子在打铁。掌钳子的老者应是父亲,轮大锤的年轻人是女儿。父亲老当益壮,铁骨铮铮,身体健硕,动作麻利。女儿相貌端庄,英姿飒爽,干净利落。房间里没有灯略显发暗,烘炉里通红的火焰映在父女俩的脸上,绽放出熠熠神彩。父亲右手中的手锤像乐队鼓师手里的鼓槌,有节奏的敲打着清脆悦耳的打击乐旋律。左手中的长钳紧紧夹住烧的通红的铁块在铁砧子上不停的翻动着。手锤一会儿锤打铁块,一会儿敲打铁砧子,父亲用铁匠这行当特有的肢体语言指挥着女儿用大铁锤锻打着铁块。大锤小锤交替着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声,这声音有轻有重,有急有缓,场面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 打铁必须自身硬,没有一副好身板是干不了这一行的。</p><p class="ql-block"> 巾帼不让须眉。女儿前腿弓后腿绷,手中的大铁锤一起一落,挥洒自如,虽是女儿身却完全不输身强体健的青壮男人,</p><p class="ql-block">那矫健的身姿和优美独特的动作令人钦佩不已。</p><p class="ql-block">父女俩配合的非常默契,铁锤敲打出的是回荡了几千年的劳动音符和优美旋律精彩乐章。</p><p class="ql-block"> 视频唤醒了我脑海中被陈封很久但从未忘却的深刻记忆。小时候我经常去烘炉看父亲和徒弟们打铁,这不正是当年父亲打铁的姿势和场面重现吗?</p><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出身穷苦农民家庭,因为学了打铁手艺,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父亲在集体生产队里干过农活。在自留地里种瓜种豆,种点儿玉米棒子就算是接触农业生产劳动了。父亲是方圆百里之内有名的大师傅。铁匠铺正规人员配置应该是三个人,掌钳子的是大师傅,另外两个是徒弟,外人也称他们师傅。站在大师傅对面抡大锤的叫二师傅,站在大师傅右侧,与大师傅、二师傅呈90度丁字位置的抡二锤的是三师傅。父亲一辈子没干别的,只会打铁,教会了许多徒弟,我岳父也是掌钳子的师傅,是跟父亲学的打铁手艺。 </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靠打铁手艺养家,小日子曾经过的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无论在旧社会里还是建国后没有实现现代化平常时期,有这么一项手艺都是令人羡慕的。不论什么手艺,有手艺人的生活质量和收入都是没手艺人没法比的。</p><p class="ql-block"> 父母同龄,出生在民国初年1914年。他们小时候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之下,泱泱大国除了清朝末期遗留下来的几家破旧造船厂和制造单眼毛丝洋炮也叫鸟枪的汉阳制造局,没有一家正儿八经的制造业工厂,只有手工作坊,但是连机制铁钉都制不出来,老百姓用的铁钉子都是铁匠铺师傅用锤子锻打的四棱子的有大小头带帽的钉子。这种钉子虽然有大小头,钉在木头上也是很牢固的。</p><p class="ql-block"> 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火药,上千年后却生产不出一盒火柴。汉代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千年之后却连铁丝铁钉都产不出来。倭寇们却用我们老祖宗发明的火药制做枪弹炮弹射杀残害无辜的国人。屈辱的历史真是不堪回首。这都是封建王朝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仅用短暂的28年时间就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但普通大众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落后,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脚步,跟不上时代进步,两弹一星都有了,许多工业品已经是国产的了,人们还管铁钉叫洋钉,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尖镐叫洋镐,铁锹叫洋铁锨,铁水桶叫洋铁桶,留声机叫洋戏匣子……但凡高级点的生活用品的名字前都加个“洋”字。</p><p class="ql-block"> 爸爸说:手艺人有八大匠,分别是:剃头匠、木匠、铁匠、银匠、泥瓦匠、石匠、油匠、船匠。有手艺的工匠们家里的日子都好过,还受人尊敬待见。爸爸还说:八大匠里属剃头匠地位最高,为八大匠之首,因为剃头匠可以在帝王将相头上动刀子动剪子,所以八大匠中剃头匠为大,地位最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少年学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木匠凿一天,不如铁匠冒股烟;铁匠冒股烟,不如银匠打个簪。”但做银匠特别少。主要是因为穿金戴银的富人特别少;其次是想当银匠得家里有钱,因为需要常备着金银贵重金属。附近就有两家银匠铺,一家是喜峰口的,一家是邻村蓝旗地老周家,我高中同学周廷水父亲就是有名的银匠。</p><p class="ql-block"> 谁家的父母都盼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父亲从小就显得聪明智慧,是块可雕可琢的料子。但是家里穷,开不起银匠铺子。在父亲16岁时爷爷奶奶就托付潵河桥镇上干“脚行(搬运工)”生意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爷爷亲表弟给父亲找了个铁匠铺当学徒学打铁手艺。16岁还是个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轮不起大铁锤。铁匠铺老东家看在表爷的份上,也看到父亲虽然年幼但人很机灵,又识文断字,能说会道很聪明有潜力,就把父亲安排在账房里跟先生学习打算盘记账本。让父亲拿着账本走门串户收欠账。父亲懂礼貌会办事儿,回收欠款也顺利,深得东家赏识。因为没有过早干繁重的抡大锤力气活,成长发育的好,到了18岁就能抡大锤打铁了。后来掌钳子的大师傅因岁数大干不动了,父亲接替了掌钳子大师傅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父亲学会了打铁的手艺,学会了打算盘,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文武双全,为后来的精彩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小伙子正风华正茂,英俊帅气,人见人爱。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妈妈也出落成亭亭玉立、温文尔雅的大姑娘。因为裹了三寸金莲,站立走路都困难,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聪慧的母亲无师自通,学得绘画绣花纺线织布一手好活计,可谓是家喻户晓,名声远扬。</p><p class="ql-block">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家女百家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旧中国一九三几年人口少,谁家有未出阁的闺女和没娶妻的小伙子,十里八村的都知道,两个家庭保媒的人都不少。谁知二人心中早都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心中互有彼此,相互又都不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的半封建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牵线搭桥,两个人即使青梅竹马,非常般配也没有机会走到一起。</p><p class="ql-block"> 评剧《花为媒》戏里老员外之子王俊卿爱上并思念表妹李月娥,因没人作媒得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忧虑症—相思病,是封建社会婚姻方面的缩影和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天赐良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无缘对面不相逢,近在咫尺也枉然。父母都是有缘人。母亲二奶奶家的叔伯姑姑十二岁时就被父母寄养到燕子峪老赵家与我们家隔着一条胡同的邻居赵永高大爷家当了童养媳。按辈分说父亲管母亲大姑叫二嫂子呢。从姥姥家论是我姑姥姥。父亲从小就是他这个二嫂子我姑姥姥看着长大的,人长的帅气,能说会道,精明又孝顺。姑姥姥认为父亲将来一定有出息。姑姥姥作媒促成父母亲喜结良缘,成为青梅竹马,恩爱一生的模范夫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