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为回应家长朋友们的教育焦虑,向广大幼教同仁提供更多理解儿童的视角,“教育的阶梯”科学育儿系列家长公益讲座应运而生,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重要学业阶段为话题,全方位涵盖了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学习生涯。</h5> <h5> <b><u>在连贯的教育路径上向前展望,教育的全过程近在眼前;以连续的教育路径向后回望,家庭教育的根本性价值彰显无疑。家庭教育在儿童自我发展、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扎根”作用,其本意是“家”的教育、“身”的教育与“根”的教育。</u></b></h5> <h5> “教育的阶梯”系列讲座第四场之《回家与离家—从家文化看家庭教育》在深圳市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准时开讲。本次讲座由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龙华区学前教育观湖一学区承办,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祥云主讲。</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张祥云</u> </b></p> <h5>教授、教育学博士,深圳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点学科带头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深圳市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首席指导专家。出版独著2部,合著5部,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教育研究》等公开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代表性学术专著:《道理与功夫—人文教育学论纲》,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多项省部市级科研成果奖。</h5> 入场签到 回家与离家-从家文化看家庭教育 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h5> 对中国人而言,家,不仅是身心居住,更是精神归属和精神信仰。中国人少小离家老大要回,要回到自己当年的家的源头,家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回家,灵魂才得以安顿,意义才得以确认。而家文化永远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复兴家文化也无疑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心。</h5> <h5><b><i><u>家是中国人的文化根基:</u></i></b>要想做⼀个真正具有中国传统⽂化底蕴的⼈,就要懂得什么家,这是作为⼀个中国⼈的重要⽂化根基。</h5><h5><b><i><u>家是中国人的德性道场:</u></i></b>孩⼦的德性培养⾸先从家庭教育开始,所以⽗⺟亲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身体上把孩⼦抚养⻓⼤,⽽必须要做孩⼦的德性之师。</h5><h5><b><i><u>家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u></i></b>家好,个⼈的精神状态就会更加充沛,中国⼈的精神归属和信仰就在于此。</h5> 家文化是核心的主要体现 <h5><b><i><u>家庭观念的思想来源:</u></i></b>中国的家庭观念在思想上源远流长,扎得很深,这种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的八卦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而延续香火和在家族中树立良好的家风成了家文化的重要体现。</h5> <h5><b><i><u>中华神话彰显孝道:</u></i></b>孝道,是中华民族遵奉的传统美德,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不仅仅影响着个人与家庭,更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h5> <h5><b><i><u>“家”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u></i></b>从古至今,中国人以“体验〞的逻辑、“两一〞的辨证、〞类推”的方法、〞时间”的智慧、"生命”的境界等特性建立起“家”的方法论。中国思想是一种以身为本的理论,家与身同旨,家不外乎为身的别称,同时以身为方法,以家为方法,有所谓 “身家性命” 之说。</h5> <h5><b><i><u>家庭观念的指向:</u></i></b><span style="color:inherit;">中国的家庭观念的指向,就是家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中华传统之“家”是生生不已的“家族之树”。特别注重“青史留名”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信仰,注重生生不息的“家族之树”的繁衍,注重节气、节日仪式。</span></h5> <h5><b><i><u>家庭教养的特殊地位:</u></i></b> 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一个说法: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也就是一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这种思想首先就是从家庭教育中来,就是通过孩子与父母亲的交流交往、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在父母亲的引领、教导和示范下,感受到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h5> <h5><b><i><u>社会生活的价值思维:</u></i></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的整个文化结构就是家国天下,天下是由无数的家构成的,理解了家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所以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处理。中国文化是把社会当成家来对待,按照家庭的心态去处理很多事情,这样人就会拥有同理心、会共情、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span></h5> 做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人 <h5> 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中国文化靠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合一来解决各种困难。</h5> <h5><i style="font-size:15px;"><u>如何成为具有中华家文化底蕴的中国人?</u></i></h5><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思想回家,精神回家</b><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先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仁”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学做父母、做儿女、做兄弟姐妹</b><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立好的家庭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学习经典家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b><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去找到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要多读书,做到言传身教。每一个人都把家当成自己的人生道场,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营造温馨有爱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大胸杯、大格局、高境界、 有智慧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华崛起,终成于文化复兴。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基础在家,离开家来进行文化建设便失去了中华文化之根。家一国一天下,我们首先要 “回家”,先正本清源,才能返 “本“开 〝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华儿女德性养成,品性养育,家文化和家教承担不可推卸之责任。离开家文化的健康培养与发展,学校之德育就容易培养伪君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既为父母,终生为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家校(园)合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必走之正道。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自觉成为具有家文化底蕴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成为具有家文化底蕴的父母。</span></p> <h5> 张教授以自己的导师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终生热爱和享受教育事业”的事迹,呼吁大家做一个幸福的家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在一起的相互影响。</h5> 现场互动 <h5><b style="font-size:18px;"><u>甘露园长</u></b><u style="font-size:15px;">:深圳是一个高</u><u><span style="font-size:15px;">度</span>发达的<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国</span></u><u style="font-size: 15px;">际化城市,多元的理念与其带来的生活方式对这个城市不可避免的产生着影响。许多人来到深圳,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家庭,同时也渐渐远离了自己曾经的家。再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家长应如何在曾经和现在的家庭中找到自己家文化的链接?又应如何将这种家文化照进家庭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中呢?</u></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张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15px;">:离家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找到家文化的链接,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身心去创造和维护好一个家,身体力行地去做好一个家人,这是一个生命行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在看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到如何与家人形成一种相互的精神链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而面对如今多元影响下的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明白,家文化的建设并不只是个人的私事,它更是国家的责任,时代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早在2020年我们国家就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促进家文化建设与复兴,同时在社会范围内重视家庭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文化的建设与复兴都是需要时间的,相信随着我们家文化氛围的逐渐浓厚,人们也会更加懂得该如何建立健康积极的家庭关系 ,找到在家庭中始终传承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家文化。这种家文化 的复兴与家庭教育的完善,会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向好发展,同时,也会最先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推动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span></p><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总之,我们身处一个很好的时代。因此,我们更应紧跟这个时代,</span>营造良好家文化,<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建设健康幸福的家庭。</span></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u>家长</u></b><u style="font-size:15px;">: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当下,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已经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在对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寻,在幼儿园我们也会尽量强调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尽可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基于这种背景,我们应该如何对教育中的家文化进行取舍,以保证我们育人逻辑的自洽?</u></p> <h5><b style="font-size:18px;">张教授</b><b>:</b>中国的仁、义、礼、智、信中,“仁”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通俗的表达就是心中要有他人,能够站在对方和他人的角度去看你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个事情它本身就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从我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开始。3-6岁的幼儿教育的课程,就应该安排一些孩子们彼此间相互理解的游戏,通过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去理解“心中有他人”。而有了这个以后,并不是要把中国强调关系和谐的这种文化跟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完全对立,其实是完全可以包容的。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别人才有自由,我们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也才能够自由。中国文化,特别取决于我们是怎么进行教育的。更好地育人,前提就是我们要强调君子教育,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君子,因为君子和君子在一起就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和个人价值,家庭教育无疑也是这样子。</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解答,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家庭教育要扎根家文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后才能更好的处理社会关系。同时也深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启蒙幼儿的心智,发展和确立幼儿的价值观念,更能提升幼儿的生命体验。幼儿园应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思想性与幼儿发展目标和需要的有机结合。</span></p> <h5><b> 美好的教育从“家”开始,家校社协同树立“有根”“有魂”的中国学前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中华家文化底蕴的人。</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