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斋随感三则

卢月龙

<p class="ql-block">《抱朴斋随感》三则</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不管王国维的沉湖之死出于何种动机?王国维无疑是那个时代文化上的佼佼者。我一向佩服那些特立独行,才华横溢又有风骨的人,王国维,陈寅恪无疑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独见,真实,不惟虚,他们几乎没有像样的学历和表面上的一大堆荣誉,称号!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学问家和洞见者!</p><p class="ql-block">我常踽行于沧浪亭,不独是苏州最早的园林。苏舜钦的惆怅;韩世忠的得意;林则徐的忧愤;抑或沈复曾经和芸娘中秋赏月的静好时光。清末时江苏巡抚端方把苏州府学改造为二江师范学堂,彼时炽赫学流罗振玉是督学,钱穆,吕叔湘等一大批名流曾在此执教,而王国维也在此列。那时的王国维如烟江孤鹜,苍茫于中西哲学的纠缠困惑,据说一个人常独自徘徊在沧浪亭的曲径迴廊之中,或在夕照下的亭中沉思,或静坐在听风面水的轩中发呆。这样的风景在我看来是一种历史的定格,随着时光一去而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教育已经扼杀了通透、思考的能力,时下的孩子还有多少具有通透,有独见的思考能力。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变成了一座工厂,专司有范式的产品。任何学问,知识的积累未必是最重要的,关键要有独见,学问才会做活,你读了博士,如只是一台移动的书橱,不能把知识化为独见,那么这博士又有何用。</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常怀念十几年前在西山的那段时光,寂寞并快乐着。课余常流连于山光水色之间,与林泉为侣;与霁烟为伴;与读书,书画为俦;现在想来那才是真正的精神生活,人活着除必需的物质生活外,精神的自由,高贵的灵魂,体面有尊严地活着比任何表象的东西重要的多,充实的多。一个时代,当若干年过去后,后人看中这个时代不是留下那些光鲜的物质表面,发达的物质享受,而是那些高贵而甚至有点孤独的文化遗产。奢华总会风消云散,沉淀下来的是那些高贵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