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桥依旧在 刘荣山</p><p class="ql-block"> 三桥玩月</p><p class="ql-block"> 张锡芳</p><p class="ql-block">东皋奇趣眼中收,三个虹腰枕水头。</p><p class="ql-block">万顷波涛光荡漾,一天风露境清幽。</p><p class="ql-block">村翁也许扶筇望,骚客何须秉烛游。</p><p class="ql-block">今古贤愚同此乐,天涯色相付吟讴。</p><p class="ql-block">张锡芳(1882-1946),字颂年,浦头进士街张氏后人,清末秀才、民国塾师,这首七律是他中年的作品。张锡芳生逢清朝末世,虽祖荫不再,但仍秉承先人遗风,刻苦攻读,20岁出头便考中秀才。然而随着科举之路不可避免地走到尽头,已变为民国子民的张锡芳不得不转而受聘西席以作稻粱谋。</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浦头文人烘托出“浦村八景”,“ 三桥玩月”即其中之一。玩月者,赏月也。此景说俗也俗,因为太普通,说奇也奇,因为三桥上先后走出进士街土生土长的两位封疆大吏,先是贵州提督张和(?-1779),再是广西巡抚张联桂(1838-1897)。</p><p class="ql-block"> 浦头镇进士街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的河流,这段河流是古龙儿河的一部分,因为状似䱗鱼,到了集镇又相对开阔,从明朝开始浦头人便称呼它为䱗鱼港。传说文天祥从高邮方向脱险后,一路南下就是沿着这段水路逃到海上的。南北方向的䱗鱼港,向西正对着进士街有一条岔道叫赵庄河,与䱗鱼港形成丁字状,赵庄河南岸就是进士街。清朝中叶,在䱗鱼港丁字口南、北、西三个方向,先后建有一座木桥,桥距100米左右。每逢明月高悬时,碧波荡漾,三桥鼎立,于是“ 三桥玩月”美景自然形成。登上桥头,随时可见远处的小船缓缓驶来,小商贩在桥头设点,青年男女流连桥头,农家小推车缓缓从桥上推过,文人雅士,对景吟哦…每逢三五之夜月上楼头,游人颇多,夏秋两季尤宜。</p><p class="ql-block"> 三桥中最早建成的是进士街东首的浦头桥,因为这座桥连接着从北面老坝桥过来的交通大道(现在的环镇东路),另两座桥南叫东风桥,北叫安全桥,分别连接集镇区和东边的周庄。老一辈的浦头人都知道从老坝桥方向过来的路叫张和跑马路,跑马路上的故事很多。乾隆三十年(1765)陕西河州镇总兵张和丁父忧,回到故乡浦头。年少气盛的张和从北边策马归来,路人纷纷回避,偏偏有一位老妇挡驾,自称是张大人婶母,谁敢造次请到祠堂说话。张和一头恼火,却只能唯唯诺诺,下马施礼。由此引出张和火烧祠堂的传说,从此浦头张氏分出七个分支,甚至有“七张半”的说法,七张源头一致,却各续各的家谱。乾隆三十九年,历任河州总兵、直隶总兵、狼山总兵、定海总兵、漳州总兵的张和丁母忧,经三桥,下进士街码头再次回到浦头侍卫府。丁忧期间,张和在村东修建私宅双杏堂。因为此后张和任普洱总兵署理贵州提督,后人称双杏堂为张和提督府。嘉庆初年,因牵涉和珅事件,有一天马蹄声碎,三桥上飞来官差,张和提督府遭到搜查,收回御赐物件,此时张和已经去世三年。</p><p class="ql-block"> 咸丰六年(1856),进士街侍卫府18岁的公子张联桂轻车快马穿过三桥,赴泰州贡院考中秀才。若干年后,当升任高州知府的他回乡祭祖时,老家侍卫府门前的旗杆下,马蹄突突,人来人往。三桥之上“老翁扶筇”,阅尽东乡繁华。</p><p class="ql-block"> 从前的美景,像是一段被封存的乡愁。明月依旧圆缺,三桥至今还在,张和跑马路上的浦头桥,依然承担着交通主干道的角色,车辆川流不息。只不过曾经的木桥早已换成了水泥桥,昔日的䱗鱼港,从90年代后逐渐停息了船运功能,变得水草丛生渐次污浊,全没有了过去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2024.6.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