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我略知一二

谭庆华

<p class="ql-block">作者:谭庆华(收集整理而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有这么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可以和朱熹并列,直追孔孟的一位圣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477年,明朝中叶,在浙江余姚街市上有一块小广场,有一群五六七八岁的小孩儿在那里玩儿,叽叽喳喳,推推搡搡的,在这些小孩儿里面有这么一个孩子,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可以说是卓尔不群。他不吱声,很安静。难道是这个孩子天生寡言少语?不是,而是他根本不会说话。五岁的孩子不会说话,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就在这时候,街角处过来一个老和尚,一个云游僧人,眉毛胡须都是白的,慈眉善目,仙风道骨,当这位老和尚从孩子堆里过的时候,唯独注意了这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儿,走到这个小孩儿跟前,把手放这孩子脑袋上摸了两下,看得出很喜欢这个小孩儿,叹了口气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这孩子挺好,可惜有些东西让这孩子给说破了,说完之后,转身走了。街角处有个杂货铺,杂货铺的刘掌柜,他知道这孩子是这附近一家姓王的大户人家的,家长叫王伦,这个小孩儿是他的孙子,名叫王云,他爸爸叫王华。因王伦一家对刘掌柜生意多有照顾,所以他看到这一幕,听到老和尚这番话,赶紧拉着这小王云就回到了王家,见到了王伦,把刚看到的一幕和老和尚说的八个字告诉了王伦,让王老爷琢磨琢磨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这王伦这么多年一直有个心病,就是他孙子小王云长得眉清目秀,看着也很聪明,就是到现在还不会说话。一听老和尚这话,心中顿时一惊,“可惜道破”是不是说我泄露了天机不成?连忙叫来了自己儿子王华,一起琢磨一下这件事。怀疑是不是王云这名字给起得道破了天机。干脆改个名字了,不能叫王云了,翻遍四书五经,决定给这孩子改名为王守仁,因为咱们这家人,信奉孔老夫子,信奉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个“仁”字。古时候的人光有名字不行,还得有字,字就取“阳明”吧,阳—阳刚之气,明—光明正大。就这样,王阳明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一位堪称圣贤级别的哲学家,军事家,武术家,非常全面,影响力也很大。前不久,我宜昌的一位朋友就还跟我讲过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说得不是很全面,但能看出王阳明对我们的影响力。王阳明不仅是在国内有名,在日本、韩国甚至是欧洲,好多人都在研究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4年,日本和俄国打了一仗,到1905年日本胜利了,这是真正意义上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东方国家打败西方国家的,对很多东方国家来说很受鼓舞,包括后来刺杀伊藤博文的那个朝鲜英雄安崇根,虽然日本当时正在侵略他的家乡,他仍然觉得日本打败俄国令人欢欣鼓舞。而当时代表日本打败俄国的将领是谁呢?叫东乡平八郎。日本天皇重奖东乡平八郎,媒体采访他是怎么打败俄国的,他当时什么都没说,把随身携带的腰牌取下来给记者们看,腰牌上面写着七个汉子“一生俯首王阳明”。一个武将向王阳明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学什么啊?其实他不光是学哲学方面、做人方面的哲学思维,还跟王阳明学军事知识,那是对王阳明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五体投地的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7年,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里面有位年轻人,叫毛泽东,这是咱们开国领袖毛主席,毛主席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当时他看来王阳明的书,心情很激动,写了一篇文章叫《心之力》,心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心”,这篇文章让他当时的老师杨昌济看到了,非常高兴,给这篇文章打了105分,满分100分,这文章写得太好,额外的再加5分,说明毛主席早期对王阳明是有研究的,后来杨昌济先生慧眼识才,把自己的女儿杨开慧嫁给了毛主席。也是在1917年这一年,浙江有个年轻人叫蒋志清,他看到王阳明书也很激动,觉得应该按照王阳明说的去做,所以从王阳明的著作里择出一句话“大中至正”当自己的名字,他择出了中和正,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将中正,这个青年就是蒋介石。国共两党的领导者几乎不约而同的推崇王阳明,那此人必有过人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讲老黄历,就是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领袖级别的人物欣赏王阳明,推崇王阳明。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要学习王阳明一本著作,叫《传习录》,好好研究一下心学。像党中央向广大党员提出的不忘初心这句号召,就是从王阳明的理论里总结出来的。所以说,王阳明的确是很了不起。但是为什么要因为道破天机而改名字呢?中国古代有个惯例,就是哪个大人物要出生的时候,天空一定会出现异象。这大人物降临了,肯定有点不寻常的动静。汉高祖刘邦父母在种田的时候,天气很热,刘邦的父亲就回去拿水去,回来的时候看见老婆在田头睡觉了,身上趴着一条龙,看来这刘邦不是人的孩子,是龙子。像这种传说非常多,表示大人物出世非同寻常,像武当山掌门人张三丰出生的时候,房顶上落了一只仙鹤,后来张三丰果然是龟龄鹤算,仙风道骨,成了道教里的大神仙。王阳明降生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事情,他母亲整晚做梦,梦里到处都是五彩云彩,云彩深处传来一阵鼓声,一个天神架着五彩祥云就从天上下来了,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哇哇只哭,他母亲也被吓醒了,接着就生了王阳明。他父亲把这事儿跟王阳明的祖父一说,他祖父一听很激动啊,这可是天神驾着五彩祥云送给咱老王家的孩子,那就干脆就以云为名,取名王云。可是老和尚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就是说天神把孩子送给你,这是天机,不可泄露。天神驾着云彩来的,你给孩子取名王云,这一下就把天机泄露了,这对孩子不利。你这泄露天机,老天爷就罚这孩子不能说话,让你什么都不能说了,看你还能泄露天机不,所以到了五岁还不能说话。据说一改这名字,王守仁,字阳明,这孩子就会说话了。当然这也就是一个传说,没准儿就是王阳明发育得晚,到五岁才开窍。但是这一开窍就不得了了,他家里他父亲考上功名了,他祖父没有什么功名,但是打小就重视孩子的教育,带他父亲读书的同时,也带着小孙子好好读书。结果王阳明表现出聪颖的天资,什么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记忆力更是超群,文才出众,王老爷子那是相当高兴,再加上他儿子考上状元,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了。这过去考中状元那可是相当不容易,有的人学问特别大,居然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中,有的人孜孜以求,就是过不了举人这关,等你这些关都过了,你去参加北京会试,最后殿试,皇上钦点,点第几名第几名,所以说这状元不光靠实力,当然,没能耐的,学问不大的,就根本考不上状元,但是就算你学问大,也不一定能考中状元,它有很大偶然性,还要看皇上点不点你啊,这状元还要考运气。所以说,王阳明的父亲考中状元那绝对是光宗耀祖,全家都高兴,自己也留在北京做官儿了。王阳明全家也都从浙江余姚搬到北京去了,那会儿王阳明才十岁左右,沿路就经过江苏的金山,就是现在的镇江,这个地方大家都不陌生,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就是这个地方。金山其实就是长江上的一个小岛,当年梁红玉在这擂鼓战金山,韩世忠在黄天荡里截杀金兀术,都是在这里发生的,是个很有名的地方。这个地方历来文风盛行,秀才举人不计其数。《四库全书》总共流行就这么几个抄本,其中有一个抄本就放在金山这里。足以看出金山这个地方文化水平很高。王伦带着王阳明经过这里的时候,经他当地的朋友一宣传,说状元他爹带着状元他儿子来了,人们特别是读书人都是崇拜状元的,心里琢磨他家是怎么培养出状元的?那时候又没有现在这些宣传手段,可以请高考状元他爹他妈出来分享一下育儿经验什么的。怎么办?咱得请老爷子吃饭,向老爷子请教,就这样当地文人墨客一串联,就定到今天晚上在镇江长江边上最好的饭店招待他们祖孙俩,咱向人请教请教,你怎么能培养出个状元来呢?就这样,天刚擦黑,就把爷俩请来了,掌灯、吃饭、喝酒,外面是长江,苍茫一片,景色非常漂亮,这时候月亮也爬上来了,大家这酒兴更浓了。这时候有人就问王伦啊,老爷子,你培养出个状元,这学问肯定得比状元还大啊,此情此景,我们想请您赋诗一首如何啊?这下把这王伦给难住了,老头重视教育,也会教育孩子,但是他的学问一般啊,也缺乏这种七步成诗的天赋。有人说他不是状元他爹吗。其实中国有句老话叫“有状元徒弟他没有状元师傅”,徒弟中状元了,师傅不一定达到状元这水平,否则师傅不也中状元了吗。所以不是说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王伦也是有状元儿子没有状元爹,人家这么一提他就很窘迫。就在他正着急的时候,小孙子王阳明站出来了,要替他爷爷赋诗一首。大家一看状元爹不写,状元儿写也行啊,咱就看看状元儿子怎么样吧。王阳明拿起笔来刷刷点点写了一首诗,写完了大家一看都惊着了。这是十岁孩子写的诗吗?他写的什么诗呢?叫“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台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这诗写得好,意思是你这金山是个小岛,从远处看只有拳头那么大,维扬指的是扬子江,这金山小岛就像从江底下啪的一拳打出来似的,这时候月亮出来了,江面茫茫一片,我们这二楼喝酒,都喝得差不多要醉了,在这感叹什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发思古幽情,而旁边有乐队伴奏,吹拉弹唱,这个箫声特别好听,让大家如沐春风,让待在江底洞里的龙都睡着了,跟催眠曲似的那么好听,这里写情、写景、写感受都齐了。他们一看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写就写,还写得这么好,怎么可能啊?有人就说了,别信他,这老爷子显摆,他早就写好了交给自己孙子,关键时让孙子把它拿出来。这时候就有人出来,指着江边说你写那儿,有的人指着月亮说你写月亮,要他写这儿写那儿,这下王阳明撒欢了,你们叫我写啥我就写啥,刷刷刷,一首接着一首,把大伙写惊着了。一看,这根本不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我的天,这孩子这水平恐怕他状元爹都不如他。一下子在镇江传开了,说有个小孩叫王阳明,他爸爸是状元那个,这孩子太厉害了,将来必成大器。所以,王阳明在十岁的时候,在读书届就已经很有声望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他爷爷带着他到了北京,和他爸爸相聚了。他爸爸一看,我这儿子这么厉害,可不能糟践了啊,得找位一流的名师来教他。请了几个先生,教不了几天就都走了,说我教不了这孩子,为什么呢?先生问这孩子,你将来是不是也像你爸爸那样考状元啊,王阳明听了直晃脑袋,不不不,当状元有什么意思,我要做圣贤。这话也太狂了,能称作圣贤的古往今来能有多少人啊,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公,下古的孔子,再往后有孟子、曾参、颜回。就算是其次能称大贤的历朝历代又能出几个而已呀,那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啊。王阳明说状元有什么稀罕的,科考三年一次,三年就有一个状元,古往今来,从唐代有科举制度以来,出了多少个状元了?没什么稀罕的。圣贤了,你掰手指头就能算过来,我要当圣贤。把这先生给吓得,你这孩子野心太大了,我可教不了你,我还是撤吧,给他爸爸说我教不了这孩子。其实这也不足为奇,什么叫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孩子是天才,你就不能按正常的教育方式培养他。他爸爸一看没办法啊,干脆我自己教吧。可他爸爸毕竟是做官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好不容易抽出个空来,他爸爸出差考察去,就带他到北方去转了转,所谓北方就是指河北的北边,内蒙古这一带,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属于大明,咱都知道大明王朝比元朝的疆域要小得多,这个地方时被北元控制的,北元就是元朝撤走后建立北元,瓦剌、鞑靼这些地方,这个地方经常处于一种三不管的状态,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这边水草丰美就打过来,这边到了枯草期他就撤走了,所以这个地方汉蒙交替统治。所以赶上这个地方荒了呢,他爸爸就到这儿考察去。带着小王阳明,让你见识见识,这时候王阳明也就十三四岁。这个地方的治理对大明来说非常头疼,你用武力打,这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在现在张家口那一带。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听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让人给包了饺子了,连皇帝都给人给弄走了,后来这边有个大臣叫于谦,不是郭德纲搭档那个,这个于谦是写那个“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那位,他扶植明代宗朱祁钰上来,总算把大明江山稳住了。所以土木堡之变对大明来说,皇上都让人弄走了,挺耻辱的一件事,这个事情一直就成了大明的一块心病。王阳明跟着他爸爸转了一圈回来之后,就提起笔来写了一篇万言书,告诉他爸爸,您把这个给当今皇上呈上去,就说我有办法让这个地方长治久安。他爸爸当时都乐了,翻开这万言书,一看文采什么的都行,但是你想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对国家大事,尤其是对这个很头疼的这些边疆治理方面,他能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他无非就是发思古之幽情,文采是不错。他爸爸看完后说孩子,写得不错,我送你俩字,滚蛋。这种国家大事也是你一个小孩儿能讨论的,一天把你闲的,把王阳明一顿数落。他爸爸回头就琢磨,说这孩子整天胡思乱想不行,得让他定性。到了这十四五岁了吧,这孩子也该结婚了。他爸爸想,我得让你结婚,找谁了?一寻访,浙江老家那有个好朋友,他女儿十二三岁,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过去人结婚早。一说和,两边门当户对,那边也有功名,是个举人。行啊,结婚吧。结婚了,安排好良辰吉日,等了大概有个一两年工夫,就叫王阳明把媳妇儿给接过来。打发仆人跟着王阳明回浙江接媳妇儿去了。说先在娘家那边搞个仪式,就先结婚,回北京咱再办。就这么着王阳明回到了浙江,定好了这天结婚,结婚的这天差点找不到他人了,他在干嘛呢?在道观里跟老道论道了,讲老子怎么回事,庄子怎么回事儿,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在论这个了,唾沫星子乱溅。他老丈人把他从道观里给拽回来,你今天结婚你忘了。就这么个主,研究学问已经入迷了。这完婚之后,领着媳妇儿往北京走,道上经过一个地方叫广信,他一打听,这个地方有个了不起的学问家,姓娄,叫娄谅。哎呀,这么大学问家我可不能失之交臂啊,我得拜访他去,就到娄谅家里去拜访去了。娄谅说我听说过王阳明的学问不错,年轻人里边儿算是个尖儿,那就跟你聊聊吧。娄谅就问他,你到我这儿来是想问我什么呀?王阳明说,大师,我不想问你别的,我对中不中状元不感兴趣,我要做一代圣贤。我就想问你,我想成为一代圣贤,应该怎么干那。娄谅一听就乐了,这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啊。娄谅就说了,当今你查查这些圣贤,这个世道出不了。往前倒了,大宋时期有位了不起的圣贤,叫朱熹。那也是我非常尊重的老前辈,我就是跟他学的,你得好好学学朱熹,研究一下朱熹的学问。王阳明一听,觉得是这么回事儿,我要想成为圣贤,得效法圣贤啊。从这时候起,他根据娄谅的指引,非常专注的研究起朱熹来了。朱熹,咱们很多朋友很熟悉,课本儿里学过他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人都知道朱熹诗写得好,是理学大家,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朱熹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咱们现在一提封建礼教,摧残人性,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什么女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个说实在的,是宋以后才有的,宋以前像大唐一样开放着呢,武则天一女的都能做皇帝。而且大唐你看两人商量商量就结婚了,离婚也用不着写休书,写一纸文书就散了。还有大唐那女的一个个的都穿着低胸衣服,所以唐代非常开放。那中国人什么时候变得谨小慎微,研究封建礼教保守了呢?宋朝朱熹提出来一套完整的理学系统,是根据孔孟之道衍生出来的,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主流价值观。从宋以后,南宋到元明清,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朱熹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是很大的,那他都提出了什么了?朱熹有两点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他说第一个,我们这个人呐,要想有学问,想洞察世事,从哪做起了?儒家思想讲了,需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几步。由低级到高级,基础就是四个字儿,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我要仔细地观察这个事物,然后总结它的规律。格就是观察研究的意思。致知就是把握研究出的这规律,上升到一个认识论的高度,用它指导实践。他提出先要格物致知,然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你后来所有的成就,你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还是为万世开太平,都需要从格物致知开始。这是他第一个理论。他第二个理论叫存天理灭人欲。这天理指的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大道理,比方说忠于国家,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比方说人伦之道,人与人该怎么相处,这是天理。有时候这天理和人的欲望是冲突的,比方说天理上来讲,你有东西就得先孝敬父母,可是就这么点东西,谁吃谁活着。那你从自私讲,肯定只想自己吃,所以说人欲和天理之间是存在冲突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儒家思想当中这种修为呢?存天理灭人欲,为了这天理压抑人的欲望,消灭人的欲望,达到天理的境界。所以格物致知是基础,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大规范,这是理学思想的两个核心。王阳明这个时候为了能够成为圣贤,他得研究朱熹,接受了朱熹的思想他就开始琢磨,这玩意儿对不对,我得检验一下。王阳明是个勇于怀疑的人,结果他真检验了。首先他要检验这个格物致知,是不是我仔细地观察、研究这个事物,我就能够得到结论,我就厉害了。他找了一个朋友,志同道合,都要验证一下朱熹这个结论对不对。这俩研究什么呢,正好窗外头种有竹子,你看竹子青翠欲滴,很漂亮,咱就研究这个吧,就格竹吧。俩人就不吃不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俩人搬俩小板凳,坐在竹子跟前,盯着竹子就看,眼睛珠子都不转一下,咱也别吃饭了,好好琢磨琢磨,一吃饭血液往胃里一流,大脑缺氧,更研究不明白了,咱就喝水不吃饭,结果他朋友体格不好,连着三天不吃饭,光喝水,咣一下子折地上,昏过去了,给抬屋里去了。王阳明说你不行,看我的,坚持,还真不错,坚持了七天,咣一下子也折地上,也给抬屋里去了。醒来之后他一琢磨,我瞪着俩眼珠子,看这竹子怎么回事,我也没看明白,我也没上升到那个理论高度去,所以这格物就一定能致知不见得,至少他没有普遍性,可能有比我厉害的能看明白,反正我看不明白。那既然你朱熹说只要是读书人咱研究这个,都可以通过这个获得成功,我这就不成功,可见你朱熹说的格物致知是基础不见得对。由此他开始把朱熹的理论逐个推翻。比方说存天理灭人欲,他觉得这个事儿有点别扭,是不是有点太大尾巴狼。正巧他家附近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经常到他家里来化斋什么的,有一天王阳明就问这个小和尚,你们寺庙里有没有高僧啊。有,小和尚说,上个月从外面来了一个高僧,岁数不大,三十多岁,到这来也很怪,往那一坐也不吱声,闭眼打坐,也不跟别人说话。王阳明说那你怎么知道他就是高僧?小和尚说这也不说话,也不睁眼睛,神神叨叨的,肯定高僧。王阳明一听这是高僧啊,我得去看看,就跟着这小和尚到了他庙里去,一看果然有个三十多岁的和尚在那打坐,眼皮都不抬一下,闭着嘴也不吱声。王阳明绕着他转了有三四圈,趴他耳朵边说了一句话:“口叭叭你说什么,眼睁睁你看什么,”你闭着嘴不吱声,那别人天天嘴叭叭的在那说,你知道人家说的是什么;你闭着眼睛不看,人家别人睁着大眼睛看大千世界,人家看的是什么啊,你知道吗?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什么都不知道谈什么天天不吱声,闭着眼睛呢。这两句话还真说到和尚心里去了,这和尚把眼睛睁开了,跟他聊上了,施主你这话什么意思啊?咱俩探讨佛法还是学问啊?王阳明就说,我问你大师,你从哪里来,家里可有高堂父母啊?和尚说母亲大人尚健在啊。那有高堂老母你不在家孝顺你母亲,大老远跑这儿来,这对吗?佛教里讲什么啊,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何为上报四重恩,乃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上师恩。就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外边的众生,自己的祖国,还有就佛法僧三宝为上师。这四重恩里面,佛教肯定重视佛法僧三宝,你看你到这庙里待着修行来了嘛,但是为什么四重恩排在第一的是父母恩,没有父母给你这个身体,你用什么修行去,所以人不知报父母恩,乃禽兽不如啊。你说你大老远跑到这儿,你不孝敬你父母,对吗?把这和尚说得满脸通红,后来这和尚寻思寻思,越觉得他说得对,拉倒,还俗回去了。这下把这庙里主持气得不轻,我这正准备拿着这高僧申报国家项目了,申请科研经费了,准备评他为十大杰出青年了,都让你给我搅和了。王阳明这是干什么,孝顺父母是人欲,你为了所谓修行大道,连父母都不孝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扯淡。就这样,他陆续给朱熹的理论打上问号。可是我们说不破不立,光有破不等于立。他把这些弄利索了,认为朱熹这不对那不对,可是他自己的理论体系没建立起来,他的思维进入一段混乱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这个时候,他参加了科举,在28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朝廷就让他当官了,在北京,跟他爸爸一样。王阳明是个很正直的读书人,这时的朝廷上是正德皇帝,这个皇帝很风流,后宫佳丽三千,他也不在乎,还经常出去在宫外边找些娘们儿,而且特别喜欢玩,要是现在这些电子游戏他都得打遍了,另外他旁边还有一个坏人大太监刘瑾,这个刘瑾很坏,权力也很大,他总想鼓捣皇上出去玩,他就可以把持朝纲。所以说,当时坐着的皇上那是正德帝,站着的皇上那是刘瑾。陈凯歌拍的《梅兰芳》里面,黎明和章子怡,就是梅兰芳和孟小冬有出戏,叫《游龙戏凤》,讲的就是正德皇帝下江南和李凤姐之间的风流韵事,春风得意梅龙镇。满朝文武一看,刘瑾蛊惑皇帝不务朝纲,挺来气,就联名上书弹劾刘瑾,把刘瑾给得罪了,刘瑾就找茬儿收拾王阳明,打了王阳明四十大板,羞辱他,然后又以皇上的旨意给他贬到贵州去了。这个地方叫龙场驿,是个小地方,让他到那儿当个小文官,说白了这地方穷得不像样。贵州咱都知道那时候可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老少边穷这么一地方。王阳明在这里有点心灰意冷,连个像样的办公室地点都没有,后来就搬到一个山洞里去住,还告诉下边人,给打一副石棺材搁旁边,意思是我这辈子就在这死得了。你别说在山洞里一待,就像那个如来佛祖,在菩提树下苦思七七四十九天,得成大道一样。这王阳明在山洞里待了一段,从山洞里再出来他可不一样了。经过在山洞里安安静静地思考,他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就是我们今天大家熟知的王阳明心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什么,王阳明想明白一件事,他提出四个字,吾性足矣,意思是我的本性就足够了。你说存天理灭人欲,那都不对,人的欲望基本都是正当的,就我本性里的东西,其实都很好,老天爷给的。比方说我的智慧,我认知我的能力,我认知别人的能力,我的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都是老天爷给我的,我用不着再去格物致知学别的,我只需要把我心里好的东西发挥出来就行了,所以我认为吾性足矣。然后根据这个他提出最有名的四个字“心外无物”,就所有这些世界上好的东西,其实都在我心里面,在我心外面没有什么东西,我只要把心里东西发挥出来跟外部世界一对应,全能对应得上,那我就成了。所以心学体系的核心第一个叫心外无物,可能有的朋友一听这个,说我可看过课本,书上说王阳明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可不对,唯物主义是对的。您要这么说,只能说明你哲学的学问太浅了。虽然说唯心主义容易陷入迷信的境地,但也不能说唯物主义都百分百的正确,唯物主义也有它的弊病,唯物主义是不信鬼神的,不讲来世的,唯物主义有两个鲜明的弊端,第一个它让你过分注重当下,及时行乐,你想反正没有来世,我活就这一辈子,人死如灯灭,所以这人他就会非常怕死,怕死怕的是什么了,是死后再也享受不了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好处了,一死全完了,所以,那我既然就活这一辈子,我是唯物的,我一定及时行乐,顾眼前就得了,活一天是一天,注重眼前利益。第二个没有敬畏,不怕报应。反正没来世, 谁能报应我,说什么你这世不干好事,下辈子投胎成畜生,哪有下辈子,不信那个。现在有的孩子敢拿出刀来捅人,他什么都不信,所以没有敬畏。所以你看对于有神论者,道德和宗教能约束他。无神论者靠法律约束他,有时候法律约束不住他,他讲究一个及时行乐,不然就觉得这辈子活着没意思,所以他不怕法律,我都生不如死了,还在乎什么法律。第二个过分注重物质世界,权力一大,法律就管不了我了,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他还不相信内心世界因果报应。所以我们大家对唯心唯物要辩证的看,没有那么截然对立。所以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心外无物能长期和朱熹的理学之间对抗,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它解决了中国知识分子把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连接过程中的一些困惑。王阳明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心外无物。第二个重要理论是知行合一。你大脑里想的这些东西,认识层面的这为知,它必须与外面行动结合起来,得高度一致,这叫知行合一。如果知行分裂了,你这个人容易干坏事儿。当然知行合一不容易做到,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好的,可是你为了挣钱啊什么的,你不一定能经常陪在父母身边,这就是个矛盾,所以知行合一有很多具体的情况,但总之知行合一至少是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做人上的一个目标。知行合一难不在知,而在行,就是你的认知,你自己心里头都有这些东西,很容易挖掘出来,心外无物,你心里的东西已经足够了,但难在行上,所以心外无物,知心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两大核心。王阳明为什么这么高度的强调这个知行合一了,而且别人学习心学理论,难点就恰恰在这知行合一上,因为行这一块儿很困难,但王阳明可不是空口说白话的书生,他在行这方面做得很到位。他能耐大,他能干的事儿很多,比方说王阳明是个武功高手,金庸在《神雕侠侣》里边说到,杨过练气,练到晚上,突然感觉水火相济要爆发,大喊一声,结果黄老邪在不远的地方听到了这一声叫唤,说我当年在杨过这岁数的时候,都没达到这功力,这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完了黄老邪举例子,说这杨过这么厉害,那么厉害,然后金庸在书里面解释这段说,说是杨过半夜练着练着突然一声叫唤,这在历史上有根据的,明史里面记着,大儒王阳明,在军营里面半夜练气,一声长啸,全营皆惊,这在明史里面有记载,不是说野史,就王阳明的功夫很高。再一个王阳明在军事上很有建树,你说一个读书人会打仗,这挺厉害,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王阳明在贵州当了一段时间小官儿,皇上也寻思过来了,后来把刘瑾给刮了,然后起用王阳明,让他回老家浙江当巡抚,大致相当于现在浙江武装部部长,省长,就大致这么个职务。在他浙江任上出来个事,浙江有个王爷宁王朱宸濠,前面说朱熹理论在明朝很盛行,很多学生,因为朱元璋和朱熹都姓朱,再就是朱元璋自己出身很穷,给自己找根儿,说朱熹是我们的祖宗,所以当时朱熹理论很盛行。老朱家嘛,天下姓他。这个朱宸濠当时是王爷,是皇上的叔叔,封地在浙江,封为宁王。这个人很霸道,而且觉得正德帝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我可以取代你啊,所以他就动了起兵造反的心思。为了造反大业,他得拉点人才啊,首先相中了因为科举不第赋闲在家的唐伯虎唐寅,唐伯虎也想有份工作,就投奔他了,结果发现他要造反,工作也有风险啊,把唐伯虎吓坏了,这要是朝廷知道了,我不得满门抄斩啊,完了就想回去。但回去也怕宁王害他,宁王寻思你不在我这里干 ,你发现我造反,你要告密啊。所以唐伯虎想了个办法,装疯卖傻,就精神病,宁王不信,派人一看他去,唐伯虎想了个招,脱光了在大街上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裸奔就唐伯虎。这么一看,行了你回去吧,唐伯虎捡了条命,回头人宁王就造反了。我说宁王您不知道,看过周星驰那个《唐伯虎点秋香》了吗?到华太师府上,带着夺命书生去的那个王爷,动不动我要发飙啊,那就是宁王朱宸濠。结果朱宸濠这一造反,就在王阳明管的地界上,王阳明也知道干不过朱宸濠,朱宸濠手下精兵强将多的是,怎么办呢?如果朱宸濠一路往北打,现在北京和南京都没有准备,先打南京后打北京,势如破竹,可能天下就是他的了。所以不能让他马上起兵,得让首都那边儿有准备,所以他当时先在民间散步谣言,说朱宸濠你要是一打,人家王阳明就从两广和福建调来十六万大军,抄你后路,把南昌拿下,我让你没根儿。他那么说他怕宁王不相信,他故意给宁王手底下几个认识的读书人,也是大臣,给写信,意思是我希望你们能劝宁王,赶紧往北打,我好抄他后路,这就反间计,疑兵之计。朱宸濠看了这个后,心里还真挺担心的,说我这要带兵带少了不够打,带多了老巢空虚,所以他犹豫,拖了半个月左右时间,这个时候王阳明拢了一帮士兵,说白了也是乌合之众,因为他也没想到直接跟宁王开仗打到这种程度,跟宁王打了两仗,没打过宁王,这时候宁王心里安定多了,看来你这边儿也没啥实力,带着大兵就往北打过去了。这个时候王阳明体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这工夫他也有时间训练兵丁了,同时他用木头板儿制作了很多块免死牌,跟着朱宸濠造反的兵,领了我这免死牌投降,既往不咎。你想跟宁王造反的这些兵,很多人都担心,你说这我们要是败了,满门抄斩,造反多大罪过啊,一有这免死牌放心了,那我还跟你干什么呀,结果在南昌的这些士兵军心涣散,王阳明没费什么劲就把南昌拿下了,等宁王知道再回来救时,这远道奔袭,下边儿人心里不稳,也都想拿这免死牌,很快就把宁王击溃了。而且王阳明还有那智慧,说皇上要御驾亲征过过干瘾,我明明把宁王给拿住了,我把他给放了,反正你身边也带不了几个人儿,皇上御驾亲征拿下了宁王。你看这皇上得了功劳,脸上也好看,所以王阳明情商还非常高。王阳明在当时军事上的建树是很大的,所以他讲这知行合一很有说服力,很快就成为民间和朝野都觉得有道理的一大哲学流派。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学跟朱熹的理学一直交替成为统治者的一个主流价值观,影响非常大。不仅这个,漂洋过海的影响到日本,朝鲜,欧洲,都有人琢磨他。后来王阳明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就是公元1528年的时候,朝廷派他到广西平叛,很快就把那叛乱平了,平了王阳明就说,我的大限已到,皇上说你来北京领赏来,不去了,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赶紧叶落归根,往家里走,死也得死家里。就这么从广西启程,奔浙江余姚走,走到还剩个三分之一路程时,王阳明说不行了,就这两天了,躺着起不来了,他学生、下级都哭,王阳明拍拍胸脯,别哭,吾心光明,夫复何求。我这辈子功德圆满,1529年1月9日,王阳明死在回家乡的半道上,享年56岁,这是一代大儒,心学大家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王阳明所有事儿一一给大家摆清楚,这篇文章只是我收集了一些资料给大家整理了一下而已,因为现在很多朋友一听说王阳明就崇拜不得了,但你问他到底崇拜王阳明什么,他不知道。这样浅尝辄止的年轻人多的是,我儿子看到我打印这篇文章时还问我,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嘛,是不是闲得慌。其实我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大家在看到网上流行王阳明、曾国藩等名人大家时,不是简单的盲目跟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而是能好好琢磨琢磨这些人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到底该继承什么东西,如果仅仅是皮上的东西,就是琴棋书画看看,没事儿穿穿汉服,再假模假样吟诵两句唐诗,按东北银说滴,那都是皮毛,很浮躁的东西,咱要深入到传统文化里去琢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阳明影响这么大,你包括最简单说,现在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就是从王阳明这儿来的,什么叫不忘初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竞争的速度加快,各种诱惑纷至沓来,有的时候就容易被蒙住双眼,蒙昧内心,那这时候该怎么办?拨开这些迷雾,拒绝这些诱惑,想想自己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是为什么出发的。现在有句很鸡汤的话,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其实这就是不忘初心,你坚持当初内心世界真实想法,你才能把自己的灵魂境界提到更高层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阳明强调这不忘初心,其实是让我们抛弃这些诱惑,还原内心的真实世界,如果哪一天你觉得内心世界很昏暗,感觉未来很渺茫,我希望你把王阳明的书拿出来好好看看,也许看完他的书,就能使你的内心世界至少进来那么一缕两缕阳光,这就传统文化给我们个人带来的最大好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