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睛江雨送别》浅说</p><p class="ql-block"> 文/鸿硕</p><p class="ql-block">1、我对诗的定义: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情、意、境、律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不客气地说,任何人都不能说这首诗不是诗。仅就这首诗细细品味,足可以印证上述诗的定义。</p><p class="ql-block">2、这首诗的标题是《晴江雨送别》,即晴天江面落雨,情人别离。其时间是日落西山之时。“晴江雨”句式与“寒江雪”同,没有“晴江雨”就没有这首诗。诗中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三个场景层层递进,落在情上。</p><p class="ql-block">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完全以景写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p><p class="ql-block">4、注意词语的运用。“夕阳”、“别前一吻”、“江中隐退”、“离愁”、“揉碎了云的心”、“落下簌簌清泪”、“烧沸了”、“空蒙蒙”、“一江春水”神与物游,这些意象的扑捉完全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情景交融,形成了缠绵徘侧的悠悠意境。</p><p class="ql-block">写诗动词运用很重要,特别要注意动词词组的运用。我为什么不写“烧红了”,而写“烧沸了”,用“沸”不用“红”,这是因为雨落江面,江水起泡,水就像沸腾了一样,这是情烧的,这样,更形象、生动。其它动词的运用请自做玩味。</p><p class="ql-block">5、注意韵距。这首诗是宽体式,每节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即“退、泪、水”相押。韵距不超过14个字。从而造成声音的回环,这样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感情的强调和意义集中的作用。增强了表现力、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可见: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情、意、境、律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王维恆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的是离愁别绪。而标题中的“晴江雨”句式,令我想起了与之对应的“寒江雪”的意境,因此这首诗隐含着离别后的孤独。因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渲染的就是孤独。</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夕阳/别前一吻/在江中隐退”。</p><p class="ql-block">夕阳,这一传统意象,都知道它的含义。垂暮之人(至亲或者挚友)别前的一吻,留下的不仅仅是思念、是痛苦,更是孤独。</p><p class="ql-block">第二节,“离愁/揉碎了云的心/落下簌簌清泪”。</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清泪”,指的是雨滴。雨滴离开“云”,隐含了离别,同样也隐含了孤独。因为孤独和离别是相连的。“落下簌簌清泪”,说明离别和孤独已经让送别人十分痛楚。</p><p class="ql-block">第三节,“——情有多烈/烧沸了空蒙蒙/一江春水……”。</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诗人回想起与至亲挚友之间的难割难舍的感情,一个破折号,注释了这种感情的炽烈,炽烈得可以烧沸一江春水。但是诗人并未把话说满,省略号如神来之笔,起到了留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三个场景,层层递进。第一节,夕阳沉于江面,隐含着离别和孤独;第二节,雨滴像泪水一样从云端落下,隐含着离别和孤独带来的痛楚;第三节,用回忆把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这首离别诗,短短三节九行,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此巧夺天工的描写,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学底蕴!</p><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文学底蕴源自他的丰富的人生阅历,风风雨雨走过半个多世纪,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愁绪必然沉淀在他的脑海里,这一次的离别,感发出的这首诗,是多年沉淀的升华,自然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亮点:</p><p class="ql-block">一、形象美。在整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形象思维,例如吻别的夕阳、洒泪的愁云、煮沸的江水等等。诗人运用形象思维把告别所产生的离愁,揉入了所选择的物象,构筑了恰如其分的意象,使意象鲜活丰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表象,而变成了具有内涵的火花。在这首诗中,所有火花的叠加烘托了全诗的意境,如梦如幻、如诉如泣、优雅空濛。</p><p class="ql-block">二、跳跃美。“夕阳”、“云”、“江水”,意象之间大距离的跨越,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人说:“如果说散文是畅通连贯的铁道,诗歌就是由一个一个既相连又有距离的车站组成,两个车站之间的连接,是读者的事。”这是对“跳跃”的恰如其分的诠释。跳跃所产生的间隔,笼罩着一层轻纱,隐约着朦胧的美丽。</p><p class="ql-block">三、张力美。张力是指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结合。诗中多处呈现了这种张力。例如“夕阳”这一意象,它的外延很明显,那么它在诗中的内涵却遮盖了一层帷幕,透过帷幕可以想象到,它隐含着与亲人或亲友的离别以及离别后留下的孤独和痛苦。</p><p class="ql-block">四、动态美。动态美是由动词营造的。写诗,动词很重要。诗人在诗中灵活地调动了动词的美感,例如动词“吻”,把夕阳由“无生物”变成“有生物”,由“无情物”变成“有请物”,赋予了人的特征,由此产生了动态中的形象美。再如动词“沸”,把情感由“静态”变成“动态”,使诗人的感情得以充沛和活跃,由此产生了意象的流动美。</p><p class="ql-block">五、韵律美。韵律,能使诗歌中的节奏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的情感韵味,其中押韵是必不可少的。这首诗,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感强,并且押韵,有悠扬的韵律美。张老师最近发表了一篇《我的诗观》,文中特别强调了“无韵不是诗”的观点。我认为,这首诗真正践行了他自己的“诗观”,是现代韵律诗歌的经典范文。</p><p class="ql-block">寄情遥深“晴江雨”——试评诗人张兴泰先生的《晴江雨送别》(文/婉末)</p><p class="ql-block">初读大家诗人张兴泰先生的新诗《晴江雨送别》,我眼前一亮,心里一惊!我曾读过先生的旧体诗,字字珠玑,精美绝伦,声乐韵律之美,让人钦佩!没想到,他的新诗竟也写得如此之好?!先生在新诗的语境下,同样营造出了旧体诗文字精练、诗意灵动、情景交融、意蕴含蓄而丰厚的诗境来!该诗短粹简约、委婉含蓄、意蕴绵远,似一幅缠绵“送别”图;字句溢情烁彩,又似是“诗人心中迸出的血滴”,大有天边虹霞之美艳,愉悦眼眸,燃情共鸣,使人不能不展开多情的想象翅膀,去追寻诗人桑榆晚景中特有的诗情悠长!</p><p class="ql-block">《晴江雨送别》,顾名思义,是一首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古往今来,就中国文学史而言,无论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有关别离愁绪的诗篇,可谓星河灿烂!尽管名篇佳句,一直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抒写这一主题的诗篇,仍是“更行更远还生”,因为在不同时空里,人的“离恨恰如春草”,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见,离愁别绪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是诗人们永远歌以咏之的意绪!</p><p class="ql-block">虽然抒写离愁别绪的诗人、作家多如恒河之沙、,但这些“沙粒”却没有完全相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故此,自《诗经·小雅·采薇》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愁别绪是无数诗人常写常新的主题。诗人张兴泰先生的《晴江雨送别》,是当下无数送别诗中,又一别致新颖之力作,可谓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晴江雨送别》—— 一幅缠绵“送别”图</p><p class="ql-block">初览标题《晴江雨送别》,一幅“送别”图便出现在眼前!这“图”有多美?近景——“晴空”“江水”“送别”;远景——“夕阳”“远山”!其以景衬情,把别情别景、别后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图”有多感人?夕阳西下时,送别情人的场景是:不见送别人,惟见人泪流!“云”被揉碎了“心”,潸然泪下。特别是夕阳那别前一吻,不禁让人发出“夕阳西下几时回”的疑问和感叹,此情此景,似酒,尽可让人自饮情醉、扼腕唏嘘!</p><p class="ql-block">由“晴”和“雨”字, 那脍炙人口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情境界,立马出现在读者眼前。由“江”字,让人联想到自古诗人取“江水”意象,承情爱之深的诗句来,比如“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等!水之柔绵,自古诗人借喻别愁离绪!而江水,更是给人深沉辽阔、浩淼悠远的意绪启示和视觉效应!再结合“送别”二字,读者即刻颖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张兴泰先生那满腔情愁,也恰似江水,波澜起伏,使之绵爱别愁,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关于“送别”,从情分上讲,有情人、爱人、兄弟姐妹之别,有同学、友人之别,甚或是生死之别等;从地域上讲,有远游他乡、家国之别等等,而《晴江雨送别》,据张兴泰先生诗文后附的《浅说》得知,是情人之别,自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p><p class="ql-block">“多情自古伤离别”。标题《晴江雨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织,凝练递进,高度概括!大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绝妙——景中溢情,微妙含蓄,启迪人深思;大有人在旅途、仰望晴空、诘问苍穹之怅惘——情人啊,你只管离去,“争知我”、洒泪处、“正恁凝愁”?!“此去经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p><p class="ql-block">《晴江雨送别》——诗人心中迸出的血滴</p><p class="ql-block">中国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先生曾评价张兴泰先生的诗说:“他的诗没有标语口号式的战叫,没有艰涩诘诎的玄虚,而是真情实感艺术的自然宣泄。”又说:“他的好多诗独具匠心,寄意遥深。”的确如此,这来自张兴泰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扎实的古典诗词研究功夫!他对诗的理解是:“诗——诗人眼中灵光的凝聚;诗——诗人心中迸出的血滴。”可见,《晴江雨送别》一诗的殷红深情与凝重别愁!</p><p class="ql-block">诗人张兴泰先生凝聚诗情,抓住“夕阳”这一物象,在夕阳西下回眸瞬间的复杂情感中,他灵光一闪,即刻吟咏道:“夕阳/别前一吻 /在江中隐退……”,妙在“别前一吻”,彰显出在诗人精练语境下,那意蕴无穷尽的独特情致!清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把夕阳西下这一司空见惯的场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夕阳别离的情致、意韵,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如果仅从表象理解,这不过是一种写实手法的景象表达,自然凸显不出“妙”字所在。笔者认为,“妙”在诗人的融情于景:“夕阳/别前一吻……”,把“夕阳”这一自然物象,融入了社会人生“送别”的生活场景中,那“别前”、“一吻”的情景与情致,是多么地生动而形象,使人自然联想到,这是诗人心灵深处情爱的表述,是同“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着逆象、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起到了点醒主题“送别”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那多情的“夕阳”,如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地一回眸、一吻别,这情韵,令多情的诗人张兴泰先生怎能不“含情两相向”、“心曲千万端”啊!霎时,诗人的情感,如溃千里长堤,奔涌而出,“离愁/揉碎了云的心/落下簌簌清泪……”</p><p class="ql-block">正如著名诗人公木先生评价说,张兴泰先生不愧是“在诗的天国里,又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新星”!他炼字如炼丹!他在精短的三句诗行中,连用动宾词组——“揉碎云的心”、“落下清泪”,让离愁这一意绪,因拟人而形象化,让萦绕在“云”心头的离愁,产生了可触、可见、可感的效果;同时,也可见这离愁之“高涨”、“凝重”,连天空中云的心都被“揉碎了”,更何况人的心呢?即云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至此,让读者叹服:“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p><p class="ql-block">《晴江雨送别》最后一节:“——情有多烈/烧沸了空蒙蒙/一江春水……”这不就是诗人张兴泰先生用一怀深情、炽热之爱“迸出的血滴”吗?!诗人以纯熟的技巧,一转折,一设问,“——情有多烈”?给“离愁别情”缀以程度副词,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期望欲,即刻去诗人溢情的诗行中去找寻答案:哦?原来这“离愁”,竟能“烧沸了空蒙蒙”“一江春水”?!可见情之强烈!然后,诗人智慧地运用省略号,把他“寄意遥深”的无尽之言承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各自品味、丰富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说实话,初读《晴江雨送别》时,感到诗人张兴泰先生那一怀醇厚浓情,似酒,不敢触碰—— 一碰,怕伤到了年近八十高龄的大家诗人;诗人那满腔焰火炽爱,似花,美到不敢近前(评说)—— 近前,自惭形秽,怕暴露自己的稚语浅言!令笔者更担心的是,诗人以“情泪”“烧沸”的那“一江春水”,怕烫到了情感脆弱的自己——人,同为红尘“飞鸿”,任谁即使内敛矜持,也会情不自禁地去回味“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的诗句而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晴江雨送别》——艺术的</p><p class="ql-block">梅崖心语(副主编)浅析:</p><p class="ql-block">鸿硕老师的这首《睛江雨送别》写得深情委婉、真挚感人!夕阳、江水、愁云跃然纸上,洋溢心间。作者巧妙地将普通意象拟人化,衍生出动人魂魄的艺术感染力。短短三节,句式参差错落,结构新颖别致,尤其是最后一节破折号和省略号的运用将离愁别绪推送到极致! 老师文学功底深厚,技巧水到渠成,令吾等晚辈后学叹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