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胸苦恶鸟是属于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 的鸟类 。头顶至上背暗石板灰色;尾上覆羽棕褐色;额、头侧以及下体大部纯白色,腹以下红棕色。虹膜红褐色;嘴黄绿色;脚黄色 。它们有着深色的背部,而脸、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故有“白胸”之名,而“苦恶”二字则是由于它的叫声类似于“kue kue”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白胸苦恶鸟在中国繁殖于华北以南地区,越冬于西南和华南;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 [10]白胸苦恶鸟常单独活动,偶尔三两成群,在湿润的灌丛、湖边、滩涂及水稻田走动觅食。杂食性,主要觅食软体动物、昆虫、蜘蛛及小型鱼类等,也吃植物种子和嫩芽 。白胸苦恶鸟交配后每次产卵6-7枚,孵化期约为19天,雌、雄鸟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 </p><p class="ql-block">白胸苦恶鸟在农田活动时主要以农业害虫为食,对农业虫害的防止有一定益处。虽然也取食少量农作物,但所占比例较少 。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500米,在中国云南省为300-2700米。</p> <p class="ql-block">白胸苦恶鸟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常躲藏在芦苇丛或草丛中,轻易不出来。晨昏和晚上活动时常伴随着清脆的鸣叫,善行走,无论在芦苇丛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轻快、敏捷。有时也在水中游泳,飞翔力差,平时很少飞翔。迫不得已时,飞行10余米或数十米又落入草丛。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飞时头颈伸直,两腿悬垂,起飞笨拙,急速搧翅。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常久鸣不息,反复重复这一单调的鸣声,直至整个晚上。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龙虱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另有砂砾取食。 </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4-7月。单配制,至少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米,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厘米,内径约14厘米,巢高约27厘米,巢深6-12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产4-10枚,通常5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毫米×38毫米,卵重约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