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来自江苏一所中专服装设计专业的17岁女生姜萍,参加全球的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力压一众名校科班高手,爆冷名列预赛笫十二名,进入决赛,震惊全球全网,也引发了广泛的热烈讨论!近日福建师大召开了第二届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 福建教育电视台报道视频。 <p class="ql-block">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届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届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于6月14日在旗山校区宏达厅成功举行。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王长平,国家督学、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迅,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通报》主编保继光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来自福建省内各地市教研机构、教学实践合作单位代表、校内师生代表共计170余人参加了活动。</p><p class="ql-block"> 王长平在致辞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了专章部署,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师范大学将坚持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彰显学校特色的“新师范”教育品牌,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李迅表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课题。数学教育要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希望以举办本次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为契机,推进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价值链、方法论、资源库和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自主创新,融合优秀教育资源,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和实现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 保继光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一线教师要扩大眼界和提升素养,重视概念的逻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理性思维。要打通大学、中学、小学的课程体系,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培养更多数学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推进重大科技、重大应用研究,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贡献数学学科力量。</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上,进行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博士后工作站—福建师大附属中学站授牌、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福建中学数学》客座编委敦聘等仪式。</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后,进入到主旨报告环节。李迅教授以《数学教师的三扇门》为题、王长平教授以《数学思维与拔尖人才培养》为题、保继光教授以《数学高考的改革趋势与案例分析》为题为大会作报告。三个主报告紧紧围绕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小中大学一体化贯通培养,为新时代数学基础教育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招献策,立足时代前沿、各有侧重、精彩纷呈,与会师生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研讨交流阶段,与会教师围绕“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泉州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汤向明、福州第一中学副校长苏健、厦门双十副校长黄雄、泉州第五中学校长张海峰、宁德一中校长王神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陈清华分别在会上作交流发言。</p><p class="ql-block"> 本次论坛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共享学术创见和研究成果,为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必将有助于推进数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 来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海峡教育报、福建省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参加了本次论坛采访活动。</p><p class="ql-block">以上是网络报道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会后,福建教育电视台记者6月17日到我家采访,让我就此简要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觉得,不论哪个学科,从教育范畴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能做到以苦为乐,持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青少年儿童本来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持续性差,所以其兴趣容易转移!必须精心呵护,持续激发才能保持。 兴趣要上升发展为志趣,离不开孩子自觉的持续热爱!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具有七种不同的智能,不可能平均发展,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不同孩子的各自特长,运用激发爱好的各种手段,将其兴趣上升发展为志趣!但这是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不是靠强制性要求就能达成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具有七种不同的智能,存在差异性,不可能都平均发展。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不同孩子的各自特长,激发爱好,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兴趣上升发展为志趣!但这是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不是靠强制性要求就能达成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各学科的特长生要成为拔尖的人才,必须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培养! 这种长久的内驱力主要依靠其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励与鼓舞!尤其是孩子处于茫然或遇到一时挫折时,显得更为必要。 由于基础教肓更突出强调普及性,所以往往会忽视教育的差异性和选拔性。对各学科出现的特长生缺乏有效扶持措施,更缺乏特殊的选拔政策与方法!这不符合因才施教的原则! 以我的教学经历体会,教师在教学时因才施教可采取以下两个方法。 一是在打好基础后,进一步扩展深化!有些老师还会在课后布置思考题或课外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与不做。 在单元学习后,要做触类旁通的沟通工作,举一反三,,串起相关知能的小链条,做好平时学习由薄到厚的积累。 二是要求预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倡超前自学。而在期末复习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导读提纲进行概括归纳,做好由厚到薄的阶段梳理认知建构工作。 我们作为老师,最幸福的莫过于能够拥天下英才而教之!<div> 2009年,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先行的有清华的“钱班”“姚班”。这是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第一个“少年班”,到2020年,教育部启动“强基计划”,提出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试点,选拔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人才,我国探索改革高校学术英才培养已有46年。近两个月来,武汉大学“雷军班”、清华“巅班”和复旦“相辉学堂”等招生计划陆续引起热议,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各个高校的“创新班”“尖子班”。</div> 既要关注普及大众的基础教育,也要关注各科拔尖的特长生。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对这两方面都要关注!<div> 特长生的天赋可区分为两种:应试天赋和创造型天赋,拥有这两种天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课程教学,要因才施教。拔尖创新人才究竟该如何选拔、培养?识别并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可能是更为关键的挑战。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发布,“拔尖计划”升级为“拔尖计划2.0”,学科领域得到拓展,包括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视。这是可喜的!<div>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div><div><b> </b></div><div><b> 以上照片皆取自福建教育电视台网络报道</b>,<b>个人看法有所补充。</b><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