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认识

江风明月

<p class="ql-block">读西方现代历史,为宗教在西欧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感叹,无论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治理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从宗教信仰自由衍生到自由的政治信条、经济信条、哲学信条等自由理念。清教徒宗教精神推动北美殖民地的开发以致美国的形成,乃至扩散到全世界。令人心生敬仰和感叹:要了解世界,就必须了解宗教;要深刻认知西方世界,就必须深刻理解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因此,我请教一位在英国生活的朋友:在英国有何宗教生活体验吗?他回答我:“我没有参加教会,但送孩子去教堂弹管风琴,她为唱诗班弹琴。据英国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有46.2%的人自称“基督徒”,比2011年的59.3%减少了13%,年轻人中已经没什么人信基督教了,许多教堂都关闭或者转型为社区中心,基督教有所衰落的样子。反而穆斯林因接收难民数量而不断增加。”“但基督教的精神融入了社会,比如我所志愿服务的临终关怀中心中,老人们对死亡看得很开。另有一家提供免费食物给有需要的人也做的成功,基督教是入世的,强调助人,也不强制显得比较包容,英国慈善机构的活跃跟这个有关。”“英国的教堂转型很有趣,有些成心理咨询中心,有些转型育儿机构,不强调高大上的神性,而尽可能贴近民众的需求。”</p><p class="ql-block">我也请教一位广州的基督教朋友,他邀请我周日参加他们的聚会。他跟我介绍基督徒的理念:“神是不变的,包括圣经的话语也是不变的。变的是人,所以才产生这么多的教派、教义和异端,甚至是宗教腐败和教廷的迫害等等。有些教派如路德宗的出现把信徒带回到正确的道路上,但我们要明白:是人就会有局限性,就会有不足甚至犯罪,所以我们不能高抬人,但也不要因为某个人的错误就否定神和基督信仰,因为神的话语是无误的。比如以色列民族多灾多难饱受磨难,他们的遭遇跟神的密切关系有关,作为神的选民跟神有约定,因为守约而受赐福,因为违约而遭受侵略和掳掠,这些在圣经中已明确记录。”“基督信仰的核心是相信。而不是接受一个理论、一套教义,信仰是认识神、接受神,让他进入你的心中,改变你的生命和人生。人类的肉体终将回归尘土,而灵魂要回归神,向神交账。清教徒因为明白了神的永恒旨意,因此轻看世上的荣华富贵,不去满足自己的享受和私欲,而是为了社会公益和传扬神的福音。正如司布真牧师说基督徒“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奉献。””</p><p class="ql-block">体验一回基督教的礼拜日,又有新的感触:基督教在信仰仪式上不断简化和深入生活,比如身着西裤白衬衫或家常服装,教徒之间文字称谓是弟兄姐妹,有类似开会的仪式流程,采用钢琴电子琴等乐器伴奏敬唱诗歌,解读分享圣经章节等等,相对简朴,不似僧人依然穿着宽大的僧袍服装。</p><p class="ql-block">各种仪式的核心是赞美崇拜耶和华这位神、上帝,让信众深深臣服在神的脚下,从而内心涌动着神所加持的力量、信念和使命感,不停地强调神的神圣伟大让你深信不疑从而获得力量。</p><p class="ql-block">佛学经典中的佛理根源是明心见性,破执破妄破障,消除迷信,从而得大自在。但基督教整体是强调神的神圣,需要绝对的相信,在相信中获得力量,从而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从气质上讲,基督教的这种执着精神是排除万难改造客观自然世界的力量,是阳刚的;而佛教则主要着重于改造自我的主观世界从而去适应社会和环境,随顺觉意,是阴柔的。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因此设计创造出种种抑制人性之恶的制度;而佛教尽管也认识到人性的诸多恶习比如贪嗔痴等十恶,但依然心存慈悲希望个体自身能否自我觉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此看来,佛教适应于自我精神修养,基督教更有利于入世而改造社会。</p><p class="ql-block">从书本上历史上宏观上看待宗教是一回事,而近距离观察体验宗教生活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应喜欢此种宗教生活,但我有一个新认识:迷信也是一种觉悟。或许更多的人需要有宗教生活来帮助其寻找人生的航向,否则就迷失堕落在这茫茫尘世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