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儿的美篇

幸运儿

上寨村教育发展略记 <p class="ql-block">  上寨村原本没有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只能去邻村的下寨村。考上髙小,就去石嘴村就学。在我的记忆里 ,村子里上过学的老一辈,只有应成贤、应成杰、应成良,应成功。应成杰在下寨、老鸦城当过老师,还有他的儿子应洪福弟兄俩。应洪明,张祖宝、应成斌。女子中只有应成梅、退休在乐都县医院,还有刘海莲。应成良写的一手好字,在乐都县远近闻名,也是书法协会会员。应成杰和应成良是上寨村的出了名的文化人,春节写对联,婚丧嫁娶当先生,都有他俩的身影,庄子上的人都很敬重他俩。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村的读书人少的可怜,屈指可数。尤其是女孩子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1962年,我村正式成立了上寨小学,校址设在村中心的食堂(五八年吃食堂的遗址)盖了两座土木结构的教室,一座三间,一座两间,容纳了全村二三十个孩子,一至四年级的教学复式班。(一、二年级在大教室,三、四年级在小教室,)</p><p class="ql-block">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五年级,六年级到碾伯二校就学。</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教师是应洪福,一人担任着四个年级的课程,两边教室跑。后来又派应洪明来。两名老师各管一个教室,上完一个年级,布置了作业,再上一个年级。这样日复一日,经过了十几年。 后来学生增多,老两位老师太累。一九七一年大队部研究决定,派应洪梅,应成花,加入 了 老师队伍。他(她们)除白天教学外,还承担夜校的教学识字任务,帮助村民识字扫盲。那时没有电灯,村民自己带着煤油灯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照明,夜校使很多村民学会了自己的名字,认识了数字,能认识自己的工分有多少。</p><p class="ql-block"> 应洪嗣、张存魁、应成花、郭香莲、李玉英,应成让、应洪兰、应洪博、应洪斌、应成辉、应洪金、应洪武、应成旭、应洪旭、应洪全、应鹏程、应洪彦、应洪国、应洪忠、应辉业、应玉琴、应成佩、贾克英、江秀英、郭梅兰等就是首批或者是二三批学生。</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还有很多从这里成长起来,走出上寨的莘莘学子们,为家乡,为国家做着奉献。</p><p class="ql-block"> 应洪福,应洪明是为上寨村的教育事业奉献最突出的两名老师。他俩在那个缺资少人,条件艰苦,一根粉笔,一张嘴,时代动荡的环境里坚持到最后,当时的粉笔都是老师或学生自己用白石灰制做的。课桌板凳三人挤坐着,或者从家里带到学校。学生写字,都是在操场上用石头画上一个方块,里面写满字,让老师检查,然后在地上听写,不会写一个字,手掌心挨一板子。学生都很敬畏老师。两位老师在工作上都很认真,兢兢业业,为上寨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直到1978年转正为正式教师,服从上级分配,调离了上寨小学。</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改革开放,土地下放,西头沙沟的生产队猪场废弃,在老书记应成祖的带领下,将猪场改建成了学校,修建了六座教室,一个年级一个教室,教学人员也新增了不少。李善国,应玉琴,应成良,应存业,王保业,应洪金,应成辉等。相继任教。后来还有公办教师,师范院校的正规教师任教,师资力量越来越好,越来越雄厚。早日扫除了文盲,村民的文化程度日益提高。</p><p class="ql-block"> 目前学校又新建了教学楼,学校环境越来越好,学生的学费全免,一日三餐免费供应。</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村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上级领导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愿我村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上寨村历届大中专院校毕生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