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我国第一顆原子弾爆炸成功六十周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之际,回顾“两弹一星”光辉历程,难忘的瞬间一一的展现在我们面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惊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徐克江,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飞行员。1967年6月17日,徐克江机组驾驶战机,执行空投氢弹的任务。在11000米的高空,领航员打开空投开关, 吊装在降落伞上的氢弹在徐徐降落中翩翩起舞,8时20分,在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准时启爆。湛蓝色的天空立刻出现了两个太阳,在电闪雷鸣般的爆炸声中蘑菇云冉冉升起,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赶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声惊雷震寰宇!从黑龙江到云贵高原,从天山脚下到东海岸边,中国沸腾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特殊贡献的二十三位科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人问“两弹元勋”彭桓武,你为什么回国?彭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就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对“祖国”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弹元勋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卫星实验均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开拓者之一。1968年12月5日,在去北京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在飞机即将坠毁的瞬间,为了保住装有国家绝密资料的公文包,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贴住公文包抱在一起,人被燒得面目全非,但保住了国家机密。一代科学大師就这样牺牲在我国核武器研制途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郭永怀遇难后,钱学森无限悲伤地说“一个全世界知名的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郭永怀在生命结束的瞬间为了国家利益作出的徫大壮举与日月同輝,郭永怀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生命不息,贡献不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邓稼先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是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安全事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艰苦奋斗数十年。他身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多次在最危险的时刻守在现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直到因癌症住院后,仍念念不忘我国核武器事业的未来发展,向党中央提交了我国核武器未来十年发展的建议书,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为我国核武器的未来发展做出战略性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自力更生,群体攻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赫鲁曉夫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情况下,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完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間奇迹。“两弹”是完全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搞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东方巨响”,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攻破了几千个重大的技术难关,制造了几十万台件设备、仪器、仪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4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式开始,在没有大型计算机的条件下,为了计算一个参数,邓稼先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机曰以继夜,计算机稿纸堆满了一个小房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以苦为荣,以苦为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銀滩草原---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六十年代初期,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災害,金银滩同全国一样,科研进入关键阶段,生遇到了严重困难。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包括科学家在内的570多人得了浮肿病,为了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弹”的成功爆炸离不开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也离不开全国各省市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全力支援。在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的领导下,全国二十六个部委、二十多个省区市、一千多家企业通力合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仅第一批从全国各地抽调岀来的科技专家就有156名之多。正是有着这种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解除了后顾之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奋斗创造奇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1958年10月建院,历经千难万险,共进行了46次核试验,而美国进行了1000多次,前苏联进行了800多次,而我们的试验次数不及美国的5%,每年花费的科研经费不到美国的2%,而技术水平和有效威力都达到了同一个档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共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而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五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半,我们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我们是光荣的九院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金银滩到巴山蜀水,从原子弹到氢弹,金银滩留下我们的青春,“两弹一星”血染着我们的姓名;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们舍小家为“大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然有人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从亊的是保国安民的伟大事业---两弹一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荣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高扬“两弹一星”的旗帜,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起人民的希望,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祖国没有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大会,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永远记住那火热的战斗岁月,永远记住那光荣的历史足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是的,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6、2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