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酣畅的晋冀之游

悠游

<p class="ql-block">这趟由白洋淀开始,自五台山结束的晋冀之游,已经过去近五十天了,本该早就动笔,但一是源于习惯性的懒惰,二是后面又马不停蹄去了郴州和永州,是以磨磨蹭蹭拖到了现在。当日爬金戈铁马的雁门关、钻铁索悬攀的赵杲观时的兴奋本已渐渐淡去,却又被从记忆里生生的捡了回来。</p> <p class="ql-block">5月5日,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高速免费的最后一天,我们仍是一车6人大清早就从青岛出发了。天空飘洒着小雨,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出游的心情,这趟晋冀之行,被一句话概括了——向快乐出发!</p>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即将结束,高速上返程的大小车辆浩浩荡荡,看过去很是壮观。没有高速费,朋友两口子新换的车油耗极低,开起来轻快平稳,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p><p class="ql-block">下高速后不多时,在导航的指挥下不知是进了镇还是村,前方的路七拐八弯越走越窄,有些地方堪堪只能容两辆车擦身而过,路边不时的会看到一片片的水面、港岔和小桥,然后感觉又一头钻进了狭窄的村道,我们应该是走在了白洋淀繁复的水网中了。</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提前预定好的农家民宿“荷畔水院”。</p> <p class="ql-block">站在岸边四处张望,落日下的白洋淀,水面平静无波,煞是好看!这一夜,我们就住在了白洋淀的水边。</p> <p class="ql-block">清晨坐上村民的小船先奔白洋淀景区而去,从我们的住处赵庄子(小兵张嘎的原型赵波出生逝世的地方)到景区往返的船费50元,景区门票也是50元,没有年龄优惠。</p><p class="ql-block">五月初的白洋淀,荷花还没有踪影,晨光里的白洋淀水光潋滟,船儿一路轻游在淀中,眼前的景色随着悠然飘过的小船渐次掠过,称得上是移步换景,新奇的水上大淀风光让初次荡中游的我们目不暇接,手中的手机快门不由得按个不停。</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分钟后,岸上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码头渐渐逼近,我们上岸了。</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无缝衔接的观光车不需要再次购票,车费已经含在了50元的门票内。坐上车沿着水边开始了我们在白洋淀景区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在每处景点都会停留一下,乘客自由选择上下车。</p><p class="ql-block">停留的第一站叫“野鸭岛”,上岛时每人一个篮子据说可以捡鸭蛋,这是我们此行踩过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坑。说叫“岛”,其实就是在对岸用围网圈出的一大片空地,围网外面赫然就是观光车道。这所谓的岛上有一处鸭舍,“野鸭”们都被圈在里面不得自由觅食,呷呷乱叫的鸭子群里竟然还有只引颈长立的大鹅,傲然俯视脚边芸芸众鸭。我们付出了150元的船费,在岛上“捡”到了6个被船夫偷偷放下的臭鸭蛋,至此,野鸭岛之游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船游的另一处是这个网鱼的平台,几个人使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没网上一根鱼毛毛,150元就这样飞了!</p> <p class="ql-block">再乘车,下一处景点是白洋淀文化苑,先闯入视线的是透着白洋淀风情的嘎子村,这里再现了当年电影拍摄的情景,村头坐落着小兵张嘎的塑像,村内窄窄小巷曲折迂回,巷子深处还有民宿,独宅独院的农家,带着冀中平原的建筑风格,倒透着几分古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乘坐观光车继续向前,九龙壁、雁翎队纪念馆、沛恩寺、康熙水围行宫……,此处皇权与佛教、古往与今来,无序的交织在一起,这一片的文化苑感觉是一通混搭。</p><p class="ql-block">头顶的阳光泼洒下来,温度蓦然拔高,因这个季节荷花尚未开放,我们舍弃了景区内的荷花大观园,匆匆一览,坐上观光车直接回到了码头入口。</p> <p class="ql-block">游白洋淀的高潮是穿梭于芦苇荡里面的野淀游。来之前就与房东子微预定好了,包船150元,然后把午餐放在船上吃,边吃边欣赏湖上的风景,实在是难以形容的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的野淀游自由自在,乘一叶小舟,游荡在芦苇荡中,看着船边擦过的青青芦苇、轻抚船侧滑过的澄澈碧水,一顿船餐在悠悠闲闲飘飘荡荡中吃的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此刻的白洋淀中,小小的游船上,无数个开心的画面悉数收进了我们手中的镜头里。</p> <p class="ql-block">游荡在芦苇丛中,遇到了这个摩托艇娱乐项目,50元骑一次,看旁边的老邢跃跃欲试,于是我俩一人一辆骑了上去,摩托艇瞬间加速,那风驰电掣的速度,让人顿有腾云驾雾般的感觉,两圈的时间眨眼即过,很有点意犹未尽之感呢!</p> <p class="ql-block">游完这荷花虽尚未开,但芦苇随风摇曳,满眼绿色氤氲,湖水碧波荡漾的白洋淀,我们就此离开河北,奔向三百多公里之外的山西代县——山西最后一座活着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去代县的途中经过了这处平型关大捷的遗址——乔沟,历史曾在这里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阴了两天的天气,在我们到达代县之后终于变得风和日丽,迎着早上的阳光大清早去了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有南门和北门两个入口,南门虽说距代县县城较近,只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但南门地势低,进景区后需要爬一个多小时的石板山路才能到达雁门关楼,费时且耗体力。</p><p class="ql-block">不过南门连接着乔致庸等晋商当年走西口贩货的古关道,还有昭君出塞等历史遗迹,如果想要深度游也是一种选择。</p> <p class="ql-block">北门虽说远些,需要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但从景区入口到雁门关楼只需走约10分钟的路,比较轻松省时,两相权衡我们选了走北门。</p> <p class="ql-block">若去雁门关须得先走“雁门十八弯”。雁门十八弯是指十八个“胳膊肘弯”的险峻山路,山路上上下下盘来绕去,十八弯是十八个大弯,一绕一拐的小弯都不算,当地人则叫做九十九弯。</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下面的第十八个弯开始的,每到一个大弯路边都有警示牌标明第几弯,一路上几乎没有超过100米的直路。</p> <p class="ql-block">在绵延起伏的大山里,一个又一个的急弯,随着山势不断攀升,爬到“第七弯”时才到坡顶,转而又不断盘旋稍下,走完这“雁门险路十八弯”,再有几公里就到达了雁门关景区。</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的游客中心到景区入口,还需要坐一段观光车,票价10元。</p><p class="ql-block">走下观光车还未近关楼,就见不远处一排扬鞭策马的杨家将雕塑,威风凛凛,杀气腾腾,顿感那金戈铁马的威武气势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与前面走过的娘子关相比,雁门关愈加雄伟豪迈。雄关依山傍险,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誉。</p> <p class="ql-block">走过脚下的关桥,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门楼,这便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建于明代的明月楼。</p> <p class="ql-block">穿过明月楼门洞,脚下是一条略显狭长的石板路。路两边大都是青砖砌墙灰瓦覆顶,散发着仿古气息的各色店铺,恍惚间似乎穿越历史的尘烟,踏上了明清边关贸易最繁华的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前走过一段凹凸不平的青石坡路,就见到了翁城高大的城墙门洞,两侧镌刻着一幅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短短14个字,形象地道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风骨威烈雁门关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雁门关高踞峻岭之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上巍峨的长城,逶迤远去,其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登上高高的烽火台,眼前仿佛看到了旌旗猎猎、刀光剑影;耳边似乎听到了战马厮鸣、战鼓声声。风烟滚滚的岁月仿若近在咫尺,然注目四望,金戈铁马的鏖战已成过眼云烟。</p> <p class="ql-block">走下雁门关,我们马不停蹄去了一处奇特的景点,名为“赵杲观”。</p><p class="ql-block">赵杲观位于代县城南天台山峡谷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这座建于北魏的道观,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益于历朝历代的维护修缮,才得以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整个赵杲观分北洞与南洞两大群落,北洞内容以道教为主,南洞内容以佛教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两处是北洞的“五层楼”和“三间阁”,我们去探看的正是北洞的“五层楼”。</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在大山的石缝中修建的七层叠加的凌空庙宇,其让人惊叹的设计构思丝毫不逊于著名的悬空寺。</p><p class="ql-block">赵杲观最让人瞠目的看点是“朝圆洞”(也称赵杲洞),这里共有上下七层。底部两层基台为青砖砌成的洞窟,上面五层木楼则依山势而逐层缩小,像一块美玉整体镶嵌在陡峭的山体里。</p><p class="ql-block">楼台底部“朝圆洞”的洞门须曲转而入,犹如在井底一般,一条20多米长的铁链从头顶垂吊下来。要登顶,必须攀环而上。大部分人行至洞门看到黑黢黢的洞口,加之直上直下的铁环,大都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六个人组团,最后进洞的只有我和同伴老邢,我俩在此观察了一番,决定试着挑战一下。洞口只容一人之身,握着铁环,身体完全是悬空的,攀爬中,四壁只有散在不规则的凹坑能用脚踩住,而且光线极差,需要不时的用脚去试探着寻找凹坑的位置,然后靠着臂力加脚力才能艰难向上。我只试着攀爬了二三米,就铩羽而退,老邢凭着超强的臂力很快攀到了洞顶,太让人钦佩了!要知来攀此洞者,十之七八都是丧气而回!</p><p class="ql-block">就算是臂力了得,爬上了二层洞窟,还须再沿木梯逐层登楼,仍是十分险峻。最难的是返回时从洞口下的时候,开始只能凭臂力悬挂在空中,同时用脚在黑暗中寻找凹坑所在,因为洞口太小,根本没法向下看,这就非常考验臂力了,若一不小心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后果不可想象!所幸老邢相当强悍,顺利的下来了。</p><p class="ql-block">攀爬赵杲洞,实在是太刺激了!</p> <p class="ql-block">奇幻的洞穴攀爬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离开赵杲观后很长的时间里,这座被赞誉为“<b>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将险峰陡壁增添上人工建筑,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可谓是仙宫佳境</b>”的奇特庙宇,依然在脑海中久久的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整个赵杲观,正如古人所说:<b>临幽谷、依奇岩、山清水秀,洵代郡之胜境,人间第一蓬莱也。</b></p> <p class="ql-block">从赵杲观回到城内,看天色尚早,抓紧游览了一下代县古城。</p><p class="ql-block">代县,山西六大古城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古城”。一个小到连公交车都没有的小城,却有272处历史文化遗址,古迹相当的丰富且独特。</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第一处先自文庙开始:</p><p class="ql-block">代县文庙,被誉为“冠绝晋北”,是华北现存最大的州级文庙。文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遗构,为山西稀有的古典建筑,也是代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漫步文庙,曾经雕梁画栋的木结构门窗梁柱,现已斑驳陆离,传递着厚重的年代感。文庙内除了我们一行,几乎没有游人,古老建筑静静的伫立,仿佛是守望着一段消弭于历史长河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前院的两棵槐树植于唐朝,这株唐槐虽然中间已空,洞大可藏人,但仍然枝繁叶茂。槐树前面长出了一棵杏树,“槐抱杏”被寓意为怀抱幸福。</p> <p class="ql-block">既是文庙则必然有大成殿,大成殿内殿顶的八卦藻井,称得上是大殿的精华所在,它采用小木构斗拱,手法繁复,技艺高超。工艺精致复杂的构造,听的不甚明白,只知600多年的岁月更迭,其颜色依然鲜艳且纤尘不染,据小导游说结构复杂的八卦藻井连蛛网都从未结过,古人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在文庙内一路慢慢看过去,但见文庙建筑的屋顶上蓝色琉璃瓦鲜艳夺目,甬道上的五爪团龙石雕象征着皇家的规制……,种种细节展现了代县文庙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因此,这里亦被称为“最美文庙”。</p> <p class="ql-block">距文庙约700米处,就是被称作“雁门第一楼”的边靖楼,边靖二字取自靖边安民之意。</p><p class="ql-block">边靖楼位于城中央十字街中心,远远就能看到其雄伟的身姿。而边靖楼自古以来就是代县的制高点,作为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将士们在这里守望瞭敌、指挥作战,所以边靖楼也叫“谯楼”。又因古时边靖楼上放有鼓,遇有紧急情况会击鼓为号、组织御敌,所以当地人俗称它为“鼓楼”。</p><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木结构楼体,因其在战略上的重要位置,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p><p class="ql-block">民间有一句顺口溜:“<b>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b>”,老百姓认为代县的边靖楼可与应县木塔、正定隆兴寺的菩萨像齐名媲美。</p> <p class="ql-block">因边靖楼过于高大,拿着手机往远处退了好久,才在来来往往的车缝隙里拍了几张全景。</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南北各挂有巨匾,南面的“声闻四达”和北面的“威镇三关”均为雍正年间所悬挂。有趣的是北面的“威震三关”是时任代州知州的杨弘志所题,南面的“声闻四达”则是雍正年间的雁平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汤豫诚所题,这武官题了文官词,而文官题了武将词,这反差确是相当有趣。</p><p class="ql-block">边靖楼南北面的两块巨匾均高3米、长约10米,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也被称为“亚洲第一巨匾”,走近仰视高悬于门楼上的巨匾,一种巨大的威严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侧面的马道共有62级台阶,主要用于战时便于马匹和车辆运送兵器。这种设计让边靖楼御敌的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p> <p class="ql-block">不大的代县还有一处国宝级文物,叫做阿育王塔。阿育王塔这个名字充满异域风情,它得名于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这是一种塔的形式,而并非埋葬阿育王的塔。</p><p class="ql-block">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后来放下屠刀,皈依了佛教。因为阿育王第一个建造了此种形式的佛塔,所以用阿育王的名字来命名。</p><p class="ql-block">据说中国有19座阿育王塔,其中5座在山西,而代县的阿育王塔则是国内位置最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阿育王塔为佛教藏式造型,也称喇嘛塔。整座佛塔看上去轮廓秀美,雄健挺拔,砖雕精美,建筑艺术高超,为中国藏式佛塔中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据记载,阿育王塔原本是在圆果寺内,如今的寺院和其他建筑已不复存,仅有古塔兀自矗立,与城中心刚刚离开的边靖楼遥遥相望,直线距离不到一千米。</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所处的位置特别神奇,它竟然坐落于代县的县委县政府大院内,来此观塔的游人不停的出出进进县府大院,也是种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是一直以来就想要去看看的地方,从代县去五台山的途中,正好经过此处,几年的牵念终于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没想到的是,去佛光寺的一路坎坷曲折,沿途经历了堵车、绕路,还有一段接一段坑坑洼洼异常颠簸的沙土路,历尽唐玄奘西天取经般的种种磨难之后,车子终于转进了一条静谧又悠长的小路,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座朱砂色的古寺,望去犹如一位尊贵的老者,立于山坳间的高岗上,优雅苍劲、古朴高逸,含着笑意迎候着我们,这就是静卧在豆村镇东北佛光山里的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走进佛光寺,这里既没有僧人,也没有香火,更没有香客,有的只是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和一种静静的超然与洒脱。这些年走过的寺庙也有不少,似这般清净淡然的寺院,着实不多。</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在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1937年的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4人经过8年的寻访,骑着毛驴终于找到这里,从此打破了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没有唐构,要看中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寺内东大殿的发现完全推翻了日本人的论断,佛光寺也得以走到了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共有三进院落,由低到高层层向上。第一层院落中有金代的文殊殿和壁画,文殊殿是金代遗构,是一个七开间的建筑,殿内的壁画是明代绘制。</p> <p class="ql-block">院子中间有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一座,在佛光寺的老照片中,林徽因当年曾爬在梯子上测量的就是这个经幢。</p> <p class="ql-block">登上这个陡峭的台阶,穿过低矮的砖拱门,眼前这座巍峨的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p><p class="ql-block">东大殿坐东向西,整个建筑恢弘大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爬上殿内大梁,在拭去木梁上的千年尘土后,终于发现了唐代墨书,加上与殿外的石经幢相互印证,准确无疑的确认东大殿就是唐代木结构建筑。激动之余的梁思成把东大殿称誉为“中华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建筑物本身已经是一座唐构,殿内佛坛上的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塑像据考证也与大殿同龄,三十多尊菩萨和金刚线条流畅,体态丰腴,肌肤光滑细腻,衣纹轻柔飘动,自带一种飘逸自若的大唐风韵。四壁还有唐代的壁画和题记,四种艺术萃聚在一起,诚为四绝也!一座东大殿,满目耀眼风华。</p> <p class="ql-block">在殿内30多尊高大的彩塑佛像之外,南侧持剑天王背后的角落里,恭谨而谦卑的盘坐着一尊衣着华丽,贵妇模样的等身彩塑,这就是东大殿的捐建人宁公遇。我们当时在看过介绍后在殿里遍寻不见,经导游指点才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她的塑像,在高耸的殿堂和一群高大佛像的衬托下,宁公遇的塑像看上去非常的渺小。</p><p class="ql-block">林徽因曾与宁公遇的塑像合过影,她站在沉静谦卑的塑像旁曾感慨地说:“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个雕像,陪伴这位虔诚的唐代大德仕女,在这肃穆寂静中盘腿坐上一千年”。 ​​​东大殿的捐建人是一位女性,千年之后她的发现者又是一位女性,这,是前世的注定吗?因着宁公遇的善行,佛光寺才得以在废墟上重建,因为有了梁林两位先生的发现,佛光寺才得以在千年之后重绽光芒,佛光寺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门前的石经幢,记载着东大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捐资,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转去东大殿的南侧,有座六角形砖塔,名为祖师塔,是魏齐时期创建佛光寺禅师的墓塔,塔身二层,高约8米,看上去造型非常精美。这是唐武宗灭佛,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塔的形制是国内仅见的孤例,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这座古刹里,拂开历史的烟云与佛光寺的相遇,犹如一次穿越千年的时光之旅,一次心灵与历史的悄然对话。这座千年的寺庙,见证了盛世大唐的辉煌,记录着千年的变迁与沧桑。绕寺内行走时,每一次脚步的踏过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虽然大师们的背影已远,但佛光寺以其千年的耸立与存在,成为了关于信仰最好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走出佛光寺,在山门外的小路上见到附近的村民在路旁出售菩提子,趋前选了一枚,打磨后上面的花纹绚丽精美,保存下这份美丽,以记住佛光寺我曾经来过!</p> <p class="ql-block">看佛光寺的夙愿已了,出寺院继续驱车50公里,下午三点多到达了五台山。</p><p class="ql-block">进五台山需要预约门票,135元的门票60岁以上全免,免了门票自然也免了预约,但因为入内的车辆要有购买门票的信息之后才能提前预约,我们的车因此被挡在了景区大门外。</p><p class="ql-block">虽说车不能进景区,可五台山的公交车是免费随意乘坐的,我们预定的民宿离游客中心很近,主线8路公交车站也在附近,而且可以随意换乘,去往台内各大寺庙非常方便。且五台山停车场非常大,停车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同景区内的公交车一样,这里停车也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短短的两天,感觉五台山的服务非常人性化,所有的安排都很合理,给来五台山的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很值得那些只算计着多收费,不思考如何为游客的旅游景区好好借鉴学习。</p> <p class="ql-block">提前预定的民宿老板开车接了我们,安顿好住处,坐上景区的免费公交车,就直奔五爷庙。景区的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很快我们就坐上了车。</p><p class="ql-block">五爷庙应该称作万佛阁,五爷庙是他的俗称。五爷庙虽说不大,但香火旺盛,已是午后四点多了,寺内的游客还是摩肩接踵,蒲团上跪满了虔诚的进香者。</p> <p class="ql-block">临近的塔院寺,高高的白塔正在整修,四周搭着脚手架,让人很有几分遗憾。据说白塔上悬吊着252个风铃,代表着寺庙的252条清规戒律。我们到的不巧,没能听到风铃叮当。</p><p class="ql-block">白塔下面的转经回廊中有123个转经筒,转经须得顺时针转单数圈。随着人流转着经筒绕塔一周参拜了白塔,转经时不由得想起了进藏时去过的孜珠寺,寺内信奉的是苯教,他们转塔正好相反,是要逆时针转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文殊发塔是喇嘛式砖塔,通高10米,塔基平面为八边形,周边雕有覆莲花瓣。关于文殊发塔的名字,据传是因塔内收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故名文殊发塔。</p> <p class="ql-block">再向上,塔院寺的后面是显通寺,这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进到寺内,已是夕阳西斜,白色的大殿映衬着错落有致的金塔,在夕阳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显通寺临近菩萨顶,无奈时间已是黄昏,登菩萨顶只能留待明日了。</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天的清晨,今天用了一天的时间穿行在五台山香火缭绕的寺庙之间。</p><p class="ql-block">清晨坐上免费的景区公交车,首先去的是高高的黛螺顶。黛螺顶居于高山之上,去黛螺顶的路有三条:一条是崎岖不平的马道,一条是不耗费体力的索道,一条是需要爬一千零八十级台阶的石阶路。索道已经停运,于是我们选择了去爬1080级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1080级台阶的起步处——大智路。自这里开始,登山磕头的人流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黛螺顶的1080个台阶寓意深远,它代表了佛教中的智慧和福德,也象征着修行者的功德和力量。攀登黛螺顶的1080个台阶,可以消除所有的烦恼,增加智慧和福德,获得平安和吉祥!</p> <p class="ql-block">爬台阶过程的辛苦自不必说,一路上最让人惊奇不已的是这众多五体投地、三步一磕五步一叩朝台的香客,爬台阶已是不易,磕着头上山更是难上加难,其虔诚的朝拜之毅力让仅只走着爬台阶还气喘吁吁的我们由衷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爬黛螺顶的途中经过善财洞,确切的说是“上善财洞”,因为下面还有个善财洞。</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被称作“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文殊殿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累惨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踏上黛螺顶的那一刻,面前仿佛是大自然用绿色绘制的一幅画卷,望去山峦叠翠,绿意盎然,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也称“大螺顶”、“青峰顶”</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称得上是人流如织,寺院里的五方文殊殿供奉着五尊文殊菩萨,分别为五座台顶的文殊法相,不用去转五座台顶,在此即可朝拜五方文殊,所以登黛螺顶被称为“小朝台”。</p><p class="ql-block">关于黛螺顶如何成为小朝台之地有这样一种说法,传说乾隆皇帝曾数次登临五台山,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完成朝拜五座台顶的心愿,于是向黛螺顶的住持青云和尚说,下次来一定要让他实现朝拜五台文殊的夙愿。经过多方斟酌思虑,青云住持把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一起供奉在寺院的一座殿宇中,从而满足了乾隆皇帝的要求,因而有了“小朝台”。</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里面一尊稀有的男身观世音菩萨造像。</p> <p class="ql-block">从黛螺顶下来改走了高低不平的马道,下山的路上经过了这座金界寺。说实话,对于金界寺的了解完全是一张白纸,只是随手拍了经过的吊桥和殿宇就匆匆而过。</p><p class="ql-block">然后直到写这篇文章,才大略了解了一下金界寺的历史。金界寺始建于唐代,原为华严宗道场,但原有建筑在土改时期全部毁坏,寺址成为一片废墟,被作为民间墓地使用。文革之后,1981年能海上师的灵塔建于此处,所以金界寺被称作“上师塔院”。</p><p class="ql-block">能海上师的一生被称为“半世戎马半世僧”,他曾在云南讲武堂任过朱德元帅的教练官,从驰骋疆场的威武军官,到成为吃斋念经的佛门弟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能海上师的灵塔后于1994年改建,而后能海上师的弟子清海上师、清定上师也建塔于此,金界寺成为了大般若宗追思先祖的重地,寺院藉由三座上师灵塔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登完黛螺顶准备继续往菩萨顶方向走,至此六人的团队只剩三人,另三个同伴都累的折回去休息了。</p><p class="ql-block">去菩萨顶之前先就近拐进了广化寺,广化寺一直以来因夜景和素斋闻名,只可惜现在素斋取消,夜晚金碧辉煌、灯光璀璨的夜景也已经关闭,然而这并未影响广化寺依然是藏传佛教最美的寺庙。</p><p class="ql-block">甫一踏进广化寺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色惊艳了,无论是寺院内的殿宇,还是大雄宝殿前的转经筒,又或矗立在地藏殿前的佛塔,无一不是色彩鲜艳、金碧辉煌。红色的院门上镶嵌着繁复的雕花装饰,佛坛上的佛像、殿顶的藻井金光灿灿。寺内漂亮的装潢吸引了诸多的游人在此流连拍照,此时的广化寺,更似是一处网红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出广化寺的侧门,菩萨顶已在不远处。经过了大圆照寺,除了不时经过的游客,寺门前静悄悄,大圆照寺不知为何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自菩萨顶这边眺望,山下的善财洞和山上绿树掩映中的上善财洞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未到菩萨顶,先经过广宗寺。广宗寺门上的匾额写着“敕建大广宗寺”,这是一座皇家御赐寺院,规模不大,但布局严谨,结构紧凑,内有法尊法师灵骨塔。从广宗寺内可以清楚的看到菩萨顶的大台阶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广宗寺,我们终于站在了菩萨顶的大台阶下。从菩萨顶的大照壁前仰首上望,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仿佛一架天梯直通天宫。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p><p class="ql-block">菩萨顶也叫做真容院,位于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黄教寺院。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p><p class="ql-block">菩萨顶和黛螺顶一样,来此进香的香客摩肩接踵,大文殊殿前人流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乾隆都曾来五台山朝拜,并题扁撰碑文,康熙御笔“五台圣境”石坊就立于大文殊殿前的院中。</p> <p class="ql-block">然菩萨顶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照壁上刻着的“顺治皇帝归山词”。传说当年顺治在五台山出家,读着照壁上的归山词,说不清这归隐的帝王是活得通透还是不负责任。</p> <p class="ql-block">离开菩萨顶去殊像寺的途中,经过了罗睺寺,罗睺寺的山门开的颇有些意思。前一天游显通寺的时候,曾经经过了罗睺寺的门前,当时看寺门紧闭以为时间已晚,寺庙已下钥。第二天没上黛螺顶的胖胖特意又过来看了看,仍是寺门紧闭,于是电话告诉我们,罗睺寺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转完菩萨顶经过下图这处立着罗睺寺牌坊的地方,看到旅行社导游在给所带的团队正讲解着罗睺寺,我们于是往里面试着走了一段,这才发现原来罗睺寺的入口在这边呢!而且进寺的路是曲曲折折绕了几个弯才进到寺院里面,真是太传奇了!😂</p> <p class="ql-block">因忙于进寺没拍照,下图照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在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是为了纪念释伽牟尼之子罗睺罗而建立的佛寺。</p><p class="ql-block">罗睺寺最瞩目的是大藏经阁里颇具神秘色彩的“开花现佛”,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佛,这神奇的景观其实是巧设机关用人工操作的。大殿门口写着“请勿拍照”,所以这处开花献佛并未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来之前就听说罗睺寺供奉有镇寺之宝罗睺罗尊者的真身像,但我们在寺内寻找时,却被僧人告知真身像不开放,这就是说,有,但无缘得见了。</p> 下图照片来自网上 <p class="ql-block">紧靠罗睺寺的十方堂,亦名广仁寺,是罗睺寺的下院,也是一座藏传佛教的黄庙。</p><p class="ql-block">跨进寺门,里面还设有藏医联合诊所,应该是为周边寺庙的僧人开设的吧?再向内,院落里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在等待给各自的佛像开光。</p> <p class="ql-block">迈出广仁寺(十方堂)乘景区公交向下一个寺庙——殊像寺。殊像寺与显通寺、菩萨顶、黛螺顶、罗睺寺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也为青庙十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p><p class="ql-block">走到殊像寺,我们的体力已到了强弩之末,所以仅在寺内匆匆看了一圈,出来才发现寺院内竟然一张照片也没拍。</p><p class="ql-block">写到此只能又在网上搜了一张,聊做弥补吧。</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拜别殊像寺,至此我们的五台山之行全部结束!回想一下,用了一天多的时间,登了两个顶,走过了十多座梵音萦绕,神秘庄严的寺院,五台山,真是让人一遇难忘!</p><p class="ql-block">告别五台山,告别山西,我们将驰骋八百公里回到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