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5月9日星期四,完成《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的注释。敲完最后一个标点的刹那,整个人躺倒在座椅上,合眼进入无始无明——人们恐惧的黑暗,是我的修行。这是余独有的,放空自我、松弛身心的方式。过了许久,从那种状态中慢慢抽离,起身抓取放在书桌上的“女王”咖啡杯。触碰的刹那,眼前浮现一张面孔,继而想起一段往事。稍作迟疑,在冷咖啡入口的那一刻,问询潜意识:此番示现,所为何来?及至咖啡的香气在口中氤氲之际——明了因缘,完成自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少时某日,老宅因更换木制门窗,请了一位木工师傅。他年纪不大,个头不高,四方脸膛儿,身上穿着一件红色跨栏背心。整个人显得少言寡语,沉稳干练。进得门来,听了父亲的交代,便开始闷不做声、有条不紊的操练起来。余好奇,便坐在院子里的阴凉处看热闹。大半天过去了,感觉他的活计很有起色,但看久了还是觉得缓慢而乏味。余踅着步子凑上前去,对他的工作表达不满:“传说,鲁班神斧在手,在一根大木头上“咔嚓、咔嚓”砍了几下,他想做成的东西立刻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你都忙活这么长时间了,咋还没完成?”小木匠听我这样讲,笑了起来,对我说:“这套木工活的流程,是无数前辈总结出来的,如果因一时图快,减少某个环节,日后都会出现大问题。”他还说了些其他什么,我记不得了。大多听得似是而非,无味之余,便出去玩耍。之后的事情记不太清晰,只记得过了一些时日,某天放学回家,老宅新制的门窗已经安装完成,整齐且精致。一水儿蓝色的油漆,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鲜亮的光泽,照得整个院子都明亮起来。再以后,曾于某日听母亲再度提起那个小木匠,说他是个好手艺人,也是个顾家的男人。在干活期间,母亲给他几个咸鸭蛋佐餐,他没舍得吃,在征求母亲同意后,用手帕包裹起来,带回家留给妻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为何在今时今日想起这段往事,令余费解,但很快找到答案:潜意识以这个事例委婉的传递一个信息,即:目前,余注释《资治通鉴》的方式与流程,与木工活相比,有相似之处——虽然繁琐,但哪个环节都不能省略。曾经,最没耐心的我,今日里,却干着最枯燥、最费时、最吃力不讨好的活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要去古典文学网站,按“纪jǐ”下载胡三省音注的《资治通鉴》电子文档,并按照我预先设定的格式对下载的文档进行排版、设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完成电子文档的排版后,我要对照中华书局(20册)小黄皮版纸质书,对电子文档进行校对:包括胡三省的注释在内,连同标点符号、简体繁体,都要逐字逐句的比对、校正,保证“纸质书”与“电子版”两者之间要达到百分之一百的一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在完成校正的基础上,从头开始,逐字逐句的注释、翻译。包括平翘舌音、入声字、古今读音异同在内,为每个字校正读音,确定释义。对文中涉及文言语法的部分,力求甚解,并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总结。对相关历史事件,要延展阅读,并进行综合分析、辨疑,梳理整个事件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在注释过程中,对个别存疑的字、词,乃至于历史事件,但凡有所考证并得出成果的,为文以记之,统一名之为《通而鉴知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在完成每“纪jǐ”的注释后,单独整理出“读诵版”文本,专供朗读原文之用。即:删除掉包括胡三省音注在内的一切注释、译文,仅保留《资治通鉴》原文,并标注疑难字、关键字的读音,勿使一字存疑。之后,每日读诵之至几十遍不等,并反复纠错、修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在完成每“纪jǐ”的注释后,再单独整理出“阅读版”文本,专供日常阅读之用。即:除保留胡三省音注在内的一切文字、词语注释之外,删除掉所有译文、拓展阅读文字,勿使一字阙义。之后,利用所有闲暇时间,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阅读至若干遍不等,并反复修改、完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发心注释《资治通鉴》之初,余对自己的能力心存疑虑。很想借助一些古今人士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网络间有冯唐、熊逸两位大咖在搞《资治通鉴》,余很想看看他们的研究方式、方法并加以借鉴。这个念头甫一出现,便被自己果断否决。余虽自知心性驽钝,但“求人不如求己”的执念还是占据了上风。遂下定决心自己搞自己的,并为自己定下三条规矩:一是逐字逐句的细究,绝不图快;二是坚持“书读百遍”,力求甚解;三是坚守“一即一切”的原则,绝不动摇。所谓“一即一切”,即把中华书局(20册)小黄皮版纸质书的第一册彻底吃透:对其记载的相关历史、地理、人物、事件全部搞清楚;对其所载音、义、语法等文学知识点全部搞明白,进而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期在第一册研究通透的基础上,可以无障碍阅读余下诸本。在尽享阅读之乐的同时,以期达到文言写作的自由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这般,至完成《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的注释后,从潜意识传递的信息来看,从研究成果来看,余之前所坚持的种种“执念”——通过验证,行之有效。这对余而言,是莫大的肯定与鼓励。方向对了,慢一点无所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14:41。</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珠.二善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