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三里桥老街忆旧情

阿迷

<p class="ql-block">作者:转自公众号“创新益起来”</p> <h3>       上午去三医院看牙医,那里离我儿时的居住地三里桥不远,所以我特意坐31路公交车在三里桥下车。<br></br></h3></br><h3>       一路缓缓前行,阳光斜斜地洒在街道上,我踏着斑驳的光影,回到了那个尘封已久的记忆之地。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想象不到原来繁华热闹的三里桥成了这个模样。近500米长的街道已剩下不足200米,两旁的房子除了仅有的两三家作了翻新外,其它的都已东倒西歪、破败不堪,还有一些房子已封门无人居住。</h3></br><h3>       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昔日繁华的情景就象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涌现。我是74年上半年(读小学四年级)从桃江乡下举家迁到三里桥居住的。我父亲当时在益阳市红旗化工厂工作,工厂就在三里桥的中间地段。那时的三里桥和周围散落着市湘中锅厂、达人袜厂、内衣厂、地区齿轮厂、地区洞庭农机厂、红旗化工厂、居委塑料制品厂、农药厂和伞厂等近十家企业。不到500米的街道,周围住户过数千户、常住人口近万人,当时叫三里桥居委。街上饭店、饮食店、百货商店、南货店、废品店、卫生所、理发店,还有肉食店等,应有尽有。旁边一条小河,学名兰溪河,当地人就叫“小河”,是一处哑河。资江从团州开口设闸,小河经过三里桥、兰溪至小河口又汇入资江。当时还有小机帆船航班来往于三里桥和兰溪。每天一大早,周围的农民就把自己种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挑到三里桥出卖,再换点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回去。早晨是最热闹的时候,街上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附近的农民来三里桥就叫“上街”。对于我一个从桃江乡下来的小孩来说,就象《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h3></br><h3>      早晨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如果不上学,起床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人群中来回穿梭,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和熟悉不熟悉的小孩打闹戏耍,要是能从爸爸妈妈口袋里讨到2分钱到饮食店买个麻圈、白糖饺子吃,就足足可以快乐一整天了。</h3></br><h3>       长大后,我才慢慢知道了三里桥的不凡。这条独立的古老街道,约有四百五十年历史,明嘉靖年间益阳知县刘激,在此修建了一座桥,号为 “资江第一桥”。因其离县治三里,故名三里桥。三里桥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三国时,吴将甘宁的大本营就在离三里桥约一里的蛇山。明崇祯一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陕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自武昌发兵,过湖南、趋四川时,曾驻军三里桥附近的七里桥,铁铺岭。清咸丰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太平军攻长沙不克绕道取益阳,曾在三里桥等处消灭清兵约千人。三里桥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旧县城外围的的一个热闹小镇。据&lt;县志&gt;记载,宣统三年,这里就有市民一百二十四户,六百三十四人。曾有商号,经营石灰、煤业,市民以制伞为业者最多。解放前,三里桥一带尚有个体制伞户六、七十家,是制伞作坊的集中地。它与城堡(即当时的益阳城区)及益阳县的宁家铺、宝林村等地年产纸伞约一百五十万把,为益阳经销的八大商品之一,畅销省内外。解放后,三里桥的所有制伞散户并入益阳市手工业合作联社,成立益阳市纸伞厂,益阳纸伞曾经一度成为益阳市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老字号的“湘中铁锅”、“达字牌袜子”、“益阳纸伞”都出于此,三里桥也称得上是益阳工业的发源地。<br></br></h3></br> <h3>       不觉中,来到了我家原先居住的房屋前,小木楼依旧矗立在那里,但已不再是昔日温暖的家,而是成了一处破败不堪、无人问津的废墟。我站在紧闭的卷闸门前,仿佛沉睡的岁月瞬间唤醒了。记得一进门的楼梯下面就是厨房,我仿佛又闻到了那熟悉的饭菜香,那是家的味道,是母爱的味道。</h3></br><h3>       向上看去,木楼上是我当时挑灯夜读和睡觉的房间,我用想象抚摸着曾经的桌椅和小床,仿佛在感受着当年母亲深夜为我加餐补身子和半夜起来给我盖被子的温柔。<br></br></h3></br><h3>       我抬头望向天空,那片我曾经无数次仰望的蓝天,如今依旧那么深邃而辽阔。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将这份宁静与宽广吸入心田。脚步在儿时的每一处熟悉之地留连,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欢声笑语、快乐时光……如今都已成为过去,只留下了这处破败不堪的废墟;曾经的温馨与热闹,如今只剩下冷清与凄凉。但即便如此,我仍对这里充满了感激与怀念。因为这里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与情感,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心灵的归宿。</h3></br><h3>       我在三里桥只居住了5年时间,但人生经历的的很多大事均发生于此。哥哥在此成家;侄女在此出生;姐姐在此高中毕业下放农村、我在这里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我朦胧的爱情也是开始于此……</h3></br><h3>       随着我考上大学和我家搬到桃花仑,就永久的离开了这里。时间的推移,已让三里桥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淡去,但那份情感与价值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h3></br><h3>       我沉浸在往昔的岁月而不忍目睹三里桥的现状,无人的街道显示着这里的落漠。我拿着手机对着曾经熟悉的一切,频频按动着快门,记下这瞬间的温暖。这时,几个老人的对话飘入我的耳中:这个人拍这些干什么?政府的人来就好了,政府怎么把这里忘了哟。</h3></br><h3>       我心头一紧。几十年来,益阳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不断扩大,高楼林立、桥梁如虹、霓虹熣灿。但这些只搭起了现代益阳的骨架,益阳的魂在哪里?我不由得思考着这个问题。</h3></br><h3>        益阳,这座与四川成都、山东即墨并称为中国二千年不曾改名的古城,她的魂是她古老的文化,而魂的依附就在十里长街和这不该破败的三里桥。十里长街已经唤发新姿,我相信,三里桥也不会再继续沉寂,因为现代化的益阳需要三里桥的重构来提起和展现这座古城的精与神。</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6fvYbaM9STw6-xelLaJJ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