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竹深隐君今何在,伏龙山下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千古文章尽散失,《敦交集》里寻踪迹。</p><p class="ql-block"> 魏仲远,名寿延,字仲远,号竹深。约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至约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在世,小越人。唐著名政治家、郑国公魏征(580~643,河北馆陶人)二十四世孙。</p><p class="ql-block"> 魏仲远学识渊博,尤工诗词,且结交广泛,好客善饮,居夏盖湖上,绕屋植万竹,常常在家里接待各地来访好友。贝廷琚的《竹深记》中,有“士之好竹者,住往造其所,仲远必击鲜置酒,酣宴连日。至平生不相友者,未尝拒也。”有共同爱好的饮酒赋诗,畅谈数日不知疲倦,就算平生不是很熟悉的,很少来往的也当作客人,从来不会拒之门外,所以文士避乱到上虞时,都会投奔魏氏之馆。</p><p class="ql-block"> 魏氏之馆有房屋数十楹,是元初魏仲远之父魏文炳约40岁时建造的,位于小越福祈山东、伏龙山北坡,今越北村自然村南,取名“福缘精舍”,又称“魏家花园”。其主体建筑为“寿乐堂”。魏文炳死后,由其次子魏仲远执掌家业,并相继在园中续建见山楼、尚古亭、筠深轩、寄傲轩等。这些建筑依山傍水,廊阁相连,四周植以大量花木和修竹,使整个福缘精舍的环境典雅、恬静和秀美。</p><p class="ql-block"> 在元代至正年间,魏仲远先后在家里举办过多次诗会,全国各地有多名文人相聚伏龙山下。元.钱唐人陆德阳《至正庚子三月七日魏处士昆季邀予游夏盖湖憩福缘精舍胥会者九人各赋诗一章》:“石桥流水放兰舟,野色苍茫凉欲秋。山势截云横碧海,波光吞日没沧州。岑参渼陂客同泛,贺老鉴湖谁復游。醉痞花枝争劝酒,尊前一笑岁如流。”诗题就点名时间:1360年,地点:福缘精舍,人物:胥会者九人。这样的文人雅士相聚,喝酒谈笑,吟诗赋文,三十年间,举办了多次,最多的一次达20余人,被称为“浙东文学盛会”。其间留下了许多唱和之作,魏仲远把这些诗作和与其往来的诗柬辑成《敦交集》刊印。其中有不少著名文士,如画家诗人王冕、“文坛盟主”宋濂、唐肃、写戏曲《琵琶记》的高明等。《敦交集》的成书背景是在元末天下纷乱时期,它记录了作者们的乱离之感、隐逸生活、用世之心以及亲朋之思,展现了元末江南士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该书籍在清代曾一度失传,后经朱彝尊等人的补充和整理得以重现。可惜的是,没有魏仲远的诗文留存,好在与之交往过的文人存留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品,使他在地方文学史上不至于全然湮没无闻,而后人亦可借以想象魏氏的模糊剪影。</p> <p class="ql-block"> 二年前章抱苦先生送我一本他整理并补续的《敦交集》,里面有45人与魏仲远有敦交之谊,如此众多的文人参与唱酬,这在上虞的文化史上是空前的。为什么这么多文士名家都喜欢跟他来往唱和?魏仲远的人格魅力何在?</p><p class="ql-block"> 宋濂《上虞魏氏世谱序》中,说得清楚明白,一是:“一门之内,敦礼乐,而说(悦)诗书。由是四方才士、大夫,慕艳其声华,无不自远而至。当其园亭胜集,雅歌投壶,酣觞淋漓。訚訚然和洽,亹亹然旅语,或不知夕阳之在树也。”魏文炳、魏仲远父子四人均学识渊博,有德有才,喜欢诗文礼乐,皆不愿入仕为官,又都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二是:“魏氏自文贞至镇(魏仲远之子),已二十又五,传其遗风余烈,犹能不废者,其故何哉?盖文贞之事唐,立心忠尽,奏疏剀切,凛乎有三代遗直之风。德厚者其流长,其效固尔欤。”魏征耿直,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他曾经对良臣和忠臣有这样一番解释:“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在他的这套理论里,臣子之所以成为良臣,是因为受到君主的善待和重用,这说明君主英明睿智,君臣相得益彰,所以国祚可以传至万世。而忠臣,就像龙逢、比干,身死名灭,是因为君主昏庸,这样君臣不睦,国家必受灾殃。所以肯定做良臣好啊,臣子,君主,国家,乃至老百姓都是受益者。魏征的尽心立德,并实现了做良臣的愿望,这也是几百年来入仕为官者的最高追求。</p> <p class="ql-block"> 魏仲远父子四人为什么不愿入仕为官?魏弜(仲远弟)诗句中可窥见一斑:“浮生空过半,叹我尚无成。”“隐居自可逃名节,行乐何妨恋物华。”表明不愿入仕选择隐居是为了逃避,对已过半生还没有成绩发出了无奈的叹息。《奉和竹深兄长入邑感怀诗韵》其二:“江流一带分吴越,人迹稀疏世事危。月照孤城伤白骨,马嘶芳草识青丝。山川寂寞星河近,关寒萧条鼓角悲。扰扰甲兵何日息,莫云千里共相思。”战事不息,老百姓死伤无数,士人前途茫茫,这时候只能明哲保身了。何况元朝是异姓部族,民族歧视严重;还内部争斗不休,皇帝更换频繁,统治者穷兵黩武,政权动荡。</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好友潘纯,风度高远。壮游京师,名公卿争相延致,因著《辊卦》,以讽当世,被文宗追杀,只好东躲西藏。后因据实举报行台御史高纳磷儿子高安安在外胡作非为的丑事,而被高安安所杀。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除了隐居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等到明朝建立,朱元章在给宋濂的一封诰命中,不经意间显示了他对文臣学士们的态度变化:“尔濂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宋濂作为开国功臣,都被轻视,后来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p><p class="ql-block"> 入仕友人们的遭遇,让魏仲远彻底放弃了入仕之心,做不成良臣,那就不做了,他的年岁也大了,把家业传承给了儿子魏镇。魏镇字士圭,也是有学识有文采。当初一起玩的好友渐渐老去,彼此间的唱和也就慢慢少了,况且树大招风,名气大了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朱元璋也是个不可理喻的杀人狂魔,惹不起就躲吧,于是魏氏一家真正在伏龙山下隐居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上虞人朱亦栋曾到福缘精舍寻访,觅得魏仲远遗书。并作诗《见山楼读魏仲远先生遗书后 》:</p><p class="ql-block">斯文寥落到于今,偶拾遗编仔细吟。</p><p class="ql-block">湖海不留名士气,风云如见昔人心。</p><p class="ql-block">挂剑徐君犹有墓,绝弦钟子岂无琴。</p><p class="ql-block">我来欲索梅花笑,雪满空山何处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