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7年秋天,14岁的父亲相随几个同学,步行两天两夜到晋东南沁水县找中央军的队伍去当兵,结果兵没当成,腿上还被迫击炮管擦伤。临走时,中央军83师的一个文书给父亲开了路条,并嘱咐他:别当兵了,回去把伤养好、好好念书吧。</p><p class="ql-block">父亲告别队伍,一个人心情郁闷地踏上回家的路途。他依然穿着在学校训练时发放的灰色军服、打着裹腿、戴着军帽,由于腿上有伤,走路一瘸一拐,路上行人多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p> <p class="ql-block">迎面走来一对逃难的母女。小女孩盯着父亲看了半天,对她母亲说:看那个当兵的受伤了!那位母亲看了看他叹口气说:唉!多么可怜的娃呀……。父亲听了她们的对话,心里想:我是要当兵抗日的,怎么成了可怜的人?一股自豪气油然而生,便昂首大步走起路来。</p><p class="ql-block">父亲一口气翻过几个山头,才发现与来时走过的路不一样,他问了路边的人家,才知道本应自北向南走沁水至安泽那条路,现在却往南走了约四五十里路,到了翼城甘泉。父亲从早上起身赶路,到现在太阳已经西下,多半天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又听说把路走错了,顿感浑身无力,一下子瘫坐在路边。</p> <p class="ql-block">忽然,路边不远处的一座破庙里传出朗朗读书声。父亲打起精神走进庙里,见一老先生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他进门立正给老先生敬了个军礼,倒把人家吓了一跳。但等问清来意后,老先生赶紧倒了一碗开水,递给他一个玉米饼子,当着学生面说:看人家只有14岁的年纪,就知道当兵抗日,你们要好向他学习哩!父亲听了心里乐滋滋的,仿佛一下子长了许多本事。</p><p class="ql-block">大约在掌灯后一个时辰,父亲摸索着走到翼城县城北关,四周一片漆黑,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往西走到城边的一个村子,隐隐约约看见有个村公所的牌子,里面只有个看门的男孩。父亲把路条递给他说要“打尖”,那个男孩满脸惊慌的样子,说他不识字,便拿着路条去找村长。父亲等了半天也不见来人,就把两条板凳并拢一觉睡到了天大亮。出了村公所,见一群村民正冲着他指指点点说着什么,他刚要走近,那群人却散了。走到另一个村里一打听才知道,前天中央军一个小队到这一带征粮,和当地人发生冲突,还在父亲住过的村公所里杀了两个抗粮不缴的老百姓,因此,村里人见了当兵的远远地就躲开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离开张堡寺高校4天后的傍晚又回来了。刚到校门口,学校的一个老师看见他惊讶地喊道:憨娃啊!你可回来了,你爸正在学校闹着要人哩……。爷爷看见父亲,顿时火冒三丈,满院子追着要打他,父亲紧跑几步扑进校长宿舍。此时,校长也在气头上,二话不说拾起戒尺板子,在父亲的手心上连打了20板子。</p><p class="ql-block">进入深夜,尽管父亲身心疲惫,可怎么也睡不着。他一直想不通:当兵抗日是光荣的事情,为啥家长和学校都反对?都说中央军是好队伍,为啥要杀老百姓呢?父亲心里暗想:还得去找个好队伍当兵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