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今后这8种情况构成虚假诉讼,要追究刑事责任!

美友2517784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 </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总则</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仲裁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虚假诉讼的,依照有关规定从严追究法律责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公证员、仲裁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虚假诉讼,尚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向司法行政机关、相关行业协会或者上述人员所在单位发出书面建议。司法行政机关、相关行业协会或者上述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在收到书面建议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并书面回复作出书面建议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条 本意见所称虚假诉讼犯罪,是指行为人单独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犯罪的,应当及时相互通报情况,共同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犯罪。  第二章 虚假诉讼犯罪的甄别和发现  第四条 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行为,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p><p class="ql-block">(一)提出民事起诉的;</p><p class="ql-block">(二)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申请支付令,申请公示催</p><p class="ql-block">(三)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提出反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的。(四)在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申报债权的;</p><p class="ql-block">(五)案外人申请民事再审的;  (六)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的;</p><p class="ql-block">(七)案外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债权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p><p class="ql-block">(八)以其他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提起民事诉讼的。  第五条 对于下列虚假诉讼犯罪易发的民事案件类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p><p class="ql-block">(一)民间借贷纠纷案件;</p><p class="ql-block">(二)涉及房屋限购、机动车配置指标调控的以物抵债案件;</p><p class="ql-block">(三)以离婚诉讼一方当事人为被告的财产纠纷案件; </p><p class="ql-block">(四)以已经资不抵债或者已经被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为被告的财产纠纷案件;</p><p class="ql-block">(五)以拆迁区划范围内的自然人为当事人的离婚、分家析产、继承、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p><p class="ql-block">(六)公司分立、合并和企业破产纠纷案件; </p><p class="ql-block">(七)劳动争议案件;</p><p class="ql-block">(八)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案件;  (九)其他需要重点关注的民事案件; </p><p class="ql-block"> 第六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及时甄别和发现虚假诉讼犯罪:</p><p class="ql-block">(一)原告起诉依据的事实、理由不符合常理,存在伪造证据、虚假陈述可能的; </p><p class="ql-block">(二)原告诉请司法保护的诉讼标的额与其自身经济状况严重不符的;  (三)在可能影响案外人利益的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或者关联企业等共同利益关系的; </p><p class="ql-block">(四)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实质性民事权益争议和实质性诉辩对抗的;  (五)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对其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且不符合常理的;</p><p class="ql-block">(六)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足,但双方当事人主动迅速达成调解协议,请求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的;</p><p class="ql-block">(七)当事人自愿以价格明显不对等的财产抵付债务的;</p><p class="ql-block">(八)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  </p><p class="ql-block">第七条 民事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及时甄别和发现虚假诉讼犯罪: </p><p class="ql-block">(一)诉讼代理人违规接受对方当事人或者案外人给付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与对方当事人或者案外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合法权益的; </p><p class="ql-block">(二)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指使、引诱他人伪造、变造证据、提供虚假证据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p><p class="ql-block">(三)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干扰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 </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线索移送和案件查处   </p><p class="ql-block">第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发现虚假诉讼犯罪的线索来源包括:(一)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利害关系人、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报案、控告、举报和法律监督申请;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通过实施虚假诉讼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刑事自诉;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过程中主动发现; </p><p class="ql-block">(四)有关国家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  </p><p class="ql-block">案件的公安机关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p><p class="ql-block"> 第十七条 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接受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利害关系人、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存在虚假诉讼犯罪嫌疑的,可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可以依照有关规定拷贝电子卷或者查阅、复制、摘录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卷宗,人民法院予以配合。 </p><p class="ql-block"> 案件的公安机关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p><p class="ql-block">   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还涉嫌实施虚假诉讼犯罪的,适用前款规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系民事诉讼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获得的,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p><p class="ql-block">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依照本意见第十八条的规定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民事案件,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需要中止执行的,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过程中,发现存在虚假诉讼犯罪嫌疑的,可以向民事诉讼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调查核实、妨害民事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建议有关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等规定处理。    人民检察院针对存在虚假诉讼犯罪嫌疑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依照有关规定调阅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卷宗的,人民法院予以配合。通过拷贝电子卷、查阅、复制、摘录等方式能够满足办案需要的,可以不调阅诉讼卷宗。  </p><p class="ql-block"> 人民检察院发现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存在虚假诉讼犯罪嫌疑的,可以听取人民法院原承办人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一条 对于存在虚假诉讼犯罪嫌疑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p><p class="ql-block"> 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职权调查并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p><p class="ql-block">  第五章 责任追究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条 对于故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犯罪活动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人民法院应当加大罚款、拘留等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适用力度。</p><p class="ql-block">  民事诉讼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有关材料前,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先行予以罚款、拘留。    对虚假诉讼刑事案件被告人判处罚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人民法院已经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给予的罚款、拘留,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罚金或者刑期。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建议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故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四条 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公证员、仲裁员的教育和管理,发现上述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虚假诉讼的,应当依照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或者行业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公证员、仲裁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虚假诉讼的,依照有关规定从严追究法律责任。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公证员、仲裁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虚假诉讼,尚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向司法行政机关、相关行业协会或者上述人员所在单位发出书面建议。司法行政机关、相关行业协会或者上述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在收到书面建议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并书面回复作出书面建议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协作机制    </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探索建立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等裁判文书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互通数据平台,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掘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线索,逐步实现虚假诉讼违法犯罪案件信息、数据共享。</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通过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向社会公开发布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等形式,增强全社会对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震慑虚假诉讼违法犯罪。</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 附则</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九条 本意见自2021年3月10日起施行。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最高人民法院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司法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 2021年3月4日</p> <p class="ql-block">60种诈骗套路!请全体职工、干部、民警、辅警、反诈志愿者转发在这个全民反诈的时代,诈骗案件仍然层出不穷,有时候并非防范意识不到位,而是骗子们真的是在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改换阵地、变更技巧,只要稍微不小心,身边处处是缅北!因此,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认识。</p><p class="ql-block">不要总想着事后可以补救,可以追回钱款,现在诈骗分子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完善的诈骗系统,有组织有计划,一旦钱款丢失,可能直接被转移至境外,很快就洗白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提升防范意识,不上当受骗,才是硬道理!</p>

诉讼

虚假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民事诉讼

公安机关

当事人

犯罪

或者

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