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离开母校半个多世纪了,母校的模样常常萦绕脑际,近日回到故乡,再次踏进母校,寻觅当年求学的踪迹,遗憾的是母校已成旧址。虽然母校不复当年蓬勃,但我仍然怀念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校现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堡小学是我母校,与众多学子不同的是,我没有踏出小学校门半步,从小学一直念到高中毕业,可谓空前绝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初期,家乡称两堡乡,由民国时期余姓村落组成的北炎堡和黄、关、邓等散姓村落组成的黄屋堡合并而成,原北炎堡有所小学叫北炎小学,设在会龙余公祠,乡政府成立后改称两堡小学。祠堂坐南向北,正门上方嵌镶“会龙余公祠”花岗岩牌匾,落款显示“光绪丁酉秋仲”,距今已120多年,改作学校后,祠堂牌匾被“两堡小学”木质牌匾遮盖。祠堂门前有个很大花园,周边用铁栏栅围着,花园里有假山水池,地上种满了玫瑰等花卉,一棵茂盛的鸡蛋花常开不败,两棵挺拔的葵树耸立在祠堂门前,几株高大板栗长在围墙边上,还有一棵四季飘香玉兰花。花园旁边有一口很深的水井,供村民和学校师生饮用。祠堂面积很大,进门前厅地面花岗岩条石铺就,可作一间教室,中堂由四根方形花岗岩石柱支撑天面,地面铺方界砖,可容纳全校几百名师生开大会,一面宽阔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毛主席油画像,据说劳富强老师能用颜料翻新画像,后堂作教务处,后门空地上搭建一间简易房作教师食堂。大操场有标准篮球场和排球场各一个,还有田径沙池,沙池旁边有一棵大榕树,还有一棵粗壮凤凰树,春夏之交开花时映红半边天。与祠堂并排建有三栋两层教室,中间有廊桥相连,北面二楼的连廊里挂有一枚掏空了的空投炸弹,上下课人工敲响代替铃声,靠东城里有一间独立平房教室,专供六年级毕业班使用,在校学生300来名,教职员工十几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初期生活稳定,出生的小孩很多,两堡小学60年代初期迎来小学生入学高潮,我1961年9月入学时一年级新生达130多名,分甲、乙、丙三个班,原有的教室容纳不下,在大操场北端新建了三间连体的砖瓦平房教室,当年六年级只有一个班,到1962年毕业,一年级新生又增加了三个班,教室又不够了,临时借用学校旁边两栋华侨空楼作教室,楼房外墙浅黄色,称为黄楼,鼎盛时期学生多达500多名,时任校长黄荣干、教导主任余烙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入学时正好赶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活日渐好转,学校教学秩序良好,时实行考试升级制,期终考试不及格要留级,毕业考试不及格只能称肄业。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师授课,班主任经常下村家访掌握学习动态,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每当下课钟声敲响,大操场、花园里到处都是天真烂漫的学生在嬉戏,非常热闹。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五年级时曾作为学校代表出席赤坎公社在中心小学召开的三好学生代表大会,正在憧憬好好学习,争取考取心仪的中学时,暴风雨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我刚升上六年级,开学不久就“停课闹革命”,大中专学校学生成立“红卫兵”组织全国搞大串联,老师成了“臭老九”、“牛鬼蛇神”被批斗,我们当届小学六年级学生无所事事,只好回家帮父母干农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折腾到1967年秋才“复课闹革命”,按正常教学,我们已经小学毕业了,又把我们叫回学校和升上六年级的新生一起念六年级,拖到1968年夏才小学毕业,没有中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秋季,原先的中学正常开学,把我们67、68届的小学毕业生叫回学校,宣布一批同学被推荐到开平六中(时称赤坎中学),还有推荐到杨桃山农中的,既没有经过考试,也不知道推荐条件,我什么都没有,心里挺失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7、68两届小学毕业生6个班约200多名,推荐上正规中学的同学毕竟是少数,剩下的怎么办?最高指示:“小学附设初中班是个好办法,农民子女就近上学,将来毕业以后,好回家生产。”在原先就读的简陋小学办起了初中班,学制两年,剩下没有被推荐的同学愿意读的就在小学附设初中班上学,我回家征询父母意见,父母皆文盲,吃了没文化的亏,说:“不管在哪里上学,只要有书读就行”,在父母的鼓励下上了小学附设初中班。许多同学就读意愿不大,勉强凑了两个班,学生不到百名,参照解放军编制,班称排,组叫班,小学附设初中,再叫“两堡小学”不合适,改称“星光学校”(公社化时两堡乡已改称星光大队),挂在祠堂正门的“两堡小学”牌匾换成“星光学校”,并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初中毕业时,在小学附设初中的基础上又附设了高中,此时,有些同学已成年,要谋生,加上“读书无用论”影响,辍学的同学很多,虽然有些往届生加入,但附设高中就一个班,学制也是两年,坚持念到毕业的仅54人。教改实践证明 ,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跟不上,小学附设初中班效果一般,仅办了两届停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生长在那个年代,既有遗憾,也很幸运,附中老师由原小学资深老师、正规中学派遣和“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担任,这批老师都有真才实学,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当园丁,在特殊条件下,把才华和爱心奉献给了学生,语文兼班主任黄振仕老师、数学邓永森老师、物理化学关卓安老师、英语余国柱老师、体育关金祥老师等,在几年的教学相长中,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师的恩情同学们都没有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至1972年11年间,我沿着乡间小道走路上学11年从未间断过,从小学念到高中,当年没有高考,毕业后直接投身社会,在生产队算是有文化的青年,初抽调到蔬菜组种菜,不久被大队选派率队参加县在大沙公社山区组织的水电大会战,经过实战锻炼,组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后选调到公社指挥部任政工员,学校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发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精心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3年冬应征入伍离开故乡,踏上人生新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校(会龙余公祠)正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母校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园荒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宽阔的礼堂成了这个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室的连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以炸弹壳作钟就挂在二楼连廊拱圈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二楼这间教室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往教室的楼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师生和村民饮用的水井,现在村村通自来水,水井已经荒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借作教室的黄楼周边一片荒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校旁的古榕 ,见证了母校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b> 后 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3年我有幸报名参加国家成人高考,凭借母校老师教会的扎实文化功底,以优良成绩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函授班录取,经过5年刻苦学习,取得本科毕业文凭,弥补了当年没有高考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原赤坎公社改称赤坎镇,原星光大队改称两堡村,星光学校沿用解放初期称谓北炎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3月3日,东兴里旅加余如就先生捐资修建北炎小学新教学大楼举行落成典礼,原北炎小学旧址对外出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9月,北炎小学并入永美小学,北炎小学关闭,新教学大楼也对外出租办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大批侨属移民海外,原赤坎公社(现为镇)江南片8个大队(现为村)8所小学全部合并到永美小学,称”江南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落成的新教学楼也人去楼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