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難得糊塗

<p class="ql-block">回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隶书作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横空出世,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篆书向更便于书写的新阶段过渡。传说中,程邈狱中十年,苦心孤诣,整理规范,终成隶书,因其便于书写、辨识度高,迅速在官府中流行开来,成为“隶人”(低级官吏)书写的专用字体,故名“隶书”。</p><p class="ql-block">隶书的发展历经数个朝代,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早期的秦隶,笔画粗犷古拙,方折明显,如《青川木牍》所见,充满了原始的朴茂之气。至汉代,隶书达到鼎盛,风格逐渐趋于成熟和多样化,出现了“汉隶八分”的说法,代表作如《曹全碑》的秀美飘逸,《张迁碑》的雄浑古朴,展现了隶书既可温婉如玉,又能苍劲有力的艺术张力。</p> <p class="ql-block">隶书在汉代广泛应用于碑铭、简牍,尤其是大量的碑刻,成为了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这些石碑,或立于陵墓之前,或置于庙堂之中,每一块都是一部石头上的史诗,记录着帝王的功绩、官员的政绩、百姓的生活,以及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如《礼器碑》的端庄,《石门颂》的野逸,皆是隶书艺术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无数书法大家对隶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东汉蔡邕,不仅以文学著称,其隶书亦独步一时,所书《熹平石经》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唐代的韩择木、李阳冰等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隶书在唐代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隶书,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书体,不仅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美学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风格,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隶书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让后人在一笔一划间,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力量,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