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一奥尔维耶托(Orvieto)

Mica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意大利中部,还有一座引入注目的古老山城奥里维耶托(Orvieto),距离"天空之城"仅21公里,非常适合纳入同期旅行计划中。与奇维塔.巴尼奥雷焦的衰亡之象不同,奥里维耶托老城保存的相当完整,这点与她在历史中的地位有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奥城坐落在一块崛起于谷地的巨大火山岩之上,上下落差有一千多英尺,岩壁陡峭,壮观雄伟,俯瞰着广袤的翁布里亚平原(这里属于Umbria大区)。驱车沿着山谷蜿蜒,远远地便可眺望到山城的全貌,令人过目难忘(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城几乎没有交通,必须从谷底新城区进入。城市建有自动扶梯、电梯和缆车,火车站和停车场均设置有相应的连接系统,是最佳的上山方式。不建议自驾入城,就亲身体验而言,这绝非易事。古城就像一座"陷阱",鹅卵石辅就的小街小巷细密无序,处处迷宫,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转进死胡同,让你进退维谷,无所事从。尤其不能完全依赖GPS导航系统,出错率高并时常失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全快捷的方式,是将车泊在城外停车场,然后取道自动扶梯系统直接进入市中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介绍奥里维耶托两处主要的停车场:城东的"卡恩广场"(Cahen Park Car Parking)和中西部"悬崖停车场"(Parcheggio della Rupe Orvieto)。</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卡恩广场,邻近古井和城堡公园,从这里步行,沿加福尔大道(Corso Cavour),可直达西端城中心的共和国广场,适宜边走边看,只是费些脚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悬崖停车场(上图),位于城西主城门外,峭壁直下,悬崖顶上就是老城区所在的位置。停车场连接自动扶梯和电梯系统,非常方便,推荐自驾者首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即为自动扶梯系统。扶梯加步行,经历数次转换,径直抵达山顶。扶挮出口的小街,距离共和国广场仅数分种脚程。回程时,只需按图中央的黄色标牌的指引,便可轻易找到自动扶梯进口,顺利返回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来奥里维耶托看什么?除开田园风光外,重点聚焦于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城历史悠久,久远到始于公元前九世纪。在这漫长的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奥里维耶托分别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舞台上登场亮相,留下了它深刻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先来看古代,这段重要和辉煌的时期,属于伊特鲁里亚人(Estrucans)。伊特鲁里亚是存在于古罗马之前的古老城邦文明,详情已在前篇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伊特鲁里亚人于公元前九世纪建城定居于此,罗马人称它为"Velzna"(维尔兹纳)。城邦经历了六个多世纪的发展,创造过辉煌的一段过往,一直是这片广阔领土上,最重要的十二城邦之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被罗马人占领并摧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考古学家在奥里维耶托地下,发现了一座由伊特鲁里亚人建造的巨大地下城,已发掘的部分如上图所示(Orvieto Underground 上图)。这个分布广泛的地下网络世界,充分印证了2500多年前的历史,揭示了生活在这里的伊特鲁里亚人的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参观地下城是来奥城旅行的一个有趣选项,如果你对伊特鲁里亚文明感兴趣的话。进入地下城,必须由导游带领,需提前预约,参观时段可根据你的行程选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随着导游的脚步,走进二千多年前的地下世界,目力所及之处,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些还仅仅是向公众开放的部分区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200多个洞穴中,有阔敞的大厅,隧道,水井,蓄水池,磨坊,休闲娱乐场所,釆石场,避难所⋯,大部分洞穴屋高大宽敞,并不感觉压抑(上图)。印象最深刻是鸽房,专为饲养鸽子开挖的洞穴。每间鸽房的四壁,均匀布满着尺寸相似的壁龛,专供鸽子栖息之用。洞屋内建有食槽,一端有窗,通往外面的世界,鸽子经此放飞自我,倦了,入窗归巢,舒适度远胜现在的鸽子笼(上图左)。伊特鲁里人养鸽,一是吃,二是出售,这让我想到了有同样习性的埃及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挖掘如此众多的地下洞穴和水井,伊特鲁里亚人也是逼不得已。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崛起,开始不断向北扩张抢夺资源,严重威胁到居住在台伯河北岸,伊特鲁里亚城邦的安全和稳定,双方之间爆发数次大战,罗马胜势显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奥里维耶托也受到了罗马人的入侵。面对这座四面悬崖的天然堡垒城市,罗马人取之艰难。两年时间的争夺,最后围城数月,才得以完全征服。伊特鲁里亚人顽强抵抗,为此挖掘了庞大的地下世界,为的是能长期与罗马人抗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占领之后,进行了残暴的镇压,毁灭了城中大部分伊特鲁里亚文明,仅将此地作为农作物的提供地。原住民则被赶出城市,迁往不远处的新维尔纳兹(今博尔塞纳)定居,直到罗马灭亡后,他们才得以重返家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以残酷无情征服对手,却绝不拒绝向他的敌人学习,这是罗马之所以成就帝国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他们继承了许多的生活方式、学习修建水利工程和接受了部分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延用了伊特鲁里亚的寡头共和制政体,将历史从王政时代推进到罗马共和国时期。所以,当我问及导游,"现代意大利人如何看待伊特鲁里亚文明"时,她脱口而出答到:"他们是我们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进入的奥尔维耶托老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从共和国广场沿着Corso Cavour大街(加富尔大道)缓步向东,边走边看,却没发现任何与伊特鲁里亚或罗马人相关的遗留。这座精致的中世纪城市,完整地保留着13一15世纪的城区格局、政治区域划分、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和民居,她呈现给现代的,正是奥尔维耶托历史进程中,第二个辉煌时期,扩张、富有、美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共和国广场开始,城中心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圣诞节庆气氛。当地人用饰物、灯光、色彩精心装扮,肆溢渲泄情感,点燃欲望,烘托出愉悦、欢乐和激动的心情(上图),让身处异乡中的我们,感同身受,深度体验了一次意大利山城欢度圣诞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奥尔维耶托因何而辉煌于中世纪?需要先说点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之后的奥尔维耶托,遭到了北方蛮族的占领,直到公元8世纪下半叶并入教皇国后,命运才发生逆转。由于距离罗马不远,拥有特殊的地理优势,即安静又安全,遂被罗马教廷选中,和维泰博城一起成为罗马的大后方,维泰博作为临时教廷,奥城成了避难场所。13世纪正是西欧教权和皇权争霸博弈最激烈的阶段,尤其是以腓特烈二世为代表的皇权一方,愤而以武力对抗教皇"君权神授"的非难打压,引发频繁的爆力冲突,直接威胁到教廷的安全,迫使教廷撤离罗马北上。(这段政教纷争的历史,我在维泰博一篇中已有介绍,不再重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历史上先后有五位教皇来奥城暂住,乌尔班四世(Urban IV 1271-1276))是第一位来避难的教宗,因他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扩建规划以不同的政治系统为基础,划分成四个功能城区,这被认为是中世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邦,一时间富有而繁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各方政治势力的标志,是广场和宫殿组成的综合建筑群,它们构成了城市的主体结构,并且一直延用至今。例如:大教堂广场 (Piazza Duomo)  代表宗权,人民广场 (Piazza del Popola) 代表民权,而共和国广场(Piazza della Repubblica),政府机构所在地,代表了世俗权力。在当时,这样的城市规划是很先进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尽管如此,城市在扩建时,保留下古遗,没有以与拆除。图中这座蓝色灯光装点的圣安德烈教堂(San'Andrea Church 上图),始建于公元六世纪,基础是伊特鲁里人的神庙废墟,到13世纪城市扩建时,早已存在了6一7百年之久,是古城中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圣安德烈教堂非常简单朴素,即使后来进行了扩建修缮,依旧坚持了朴实无华的本色。唯一特别的是钟楼,多面城垛式造型,上半部三排双孔,兼备防御功能(上图),带有鲜明的中世纪特征。</p><p class="ql-block">教堂看似平淡无奇,毫无看点,恕不知,却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价值。例如:</p><p class="ql-block">1,大教堂兴建之前,这里是教区的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2,1125年,西欧政教纷争,引发双方激烈对峙,导致两大阵营形成,一方为支持教宗的"教宗派",又称"奎尔夫派"(Guelphs),另一方为支持皇帝的"皇帝派",也称"吉伯林派"(Ghibellines)。奥尔维耶托属铁杆奎尔夫派。当两派冲突激烈时,奎尔夫派的教宗支持者们,正是聚集在圣安德烈教堂内,做出决定,与皇权势力开战。</p><p class="ql-block">3,1216年,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zo III)在这里向天主教世界宣布,意欲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目标进军阿尤布王朝的埃及,最终达到夺取圣城耶路撒冷的目的。可结果,却让这位最强势的教宗始料未及。这次的十字军东征,非但没有踏上东方的土地半步,反而掉头强暴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这在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史上,成为了最具嘲讽的一次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4,1281年,教廷在维泰博选举新教皇,这是一次火药味十足的选举。由于被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安茹的查理操控,激怒了教宗派信众,爆发了武力冲突。在激烈的过程中,马丁四世仓促当选新任教皇,但他未经加冕,便匆忙逃离,躲到了奥尔维耶托,最后在圣安德烈教堂中举行了加冕典礼。</p><p class="ql-block">这些事件发生的年代,虽距我们已经十分的遥远,却一直存在没有离开过。当你了解了她的过往,再走进去中殿大厅时,仿佛时光倒流,脑海中有了画面,有了内容,有了带入感,而不再只是一座没有多少看点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上图左为中殿,右为钟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之后的数个世纪中,奥城的市政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推动和资助方,主要来自教皇和高级主教。16-17世纪,又一批华丽的宫殿落座奥城;举世瞩目的大教堂,在破土动土数百年之后,也终于完成了最后的装饰,雄伟的竖立在大教堂广场,占据于城市最醒目的位置,成为奥城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教堂广场(Piazza Duomo 上图),除了大教堂之外,还包括有大教堂歌剧院宫,教皇宫,索里亚诺宫等其他宫殿建筑,分别呈现了从13世纪至17世纪不同的时代风格。现代,奥尔维耶托政府将这组建筑群统一整合,冠以"大教堂歌剧院博物馆"之名,简称"MODO" (Museo Opera del Duomo),作为当地历史遗产加以保护,对公众开放。MODO的参观内容共有六处,但以我之见,真正值得看的只有大教堂,或可加上教皇宫,其他的完全可以放弃,除非你兴致所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Duomo大教堂确实非常惊艳,更让人吃惊的是她的体量和规模,对于一座仅有一万多人的小山城而言,实在是出乎意料的巨大,若非没有宗教高层的推动,仅凭该市当局是不可能承受的。这充分体现了教皇的权势作用,展示了教廷的富有,突出了这座山城对罗马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奥城身份的一座纪念碑(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教堂建造的年代,正是奥尔维耶托市最辉煌的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完善,又正值教皇乌尔班四世长居此地。机遇巧合,1263年发生了“博尔赛纳奇迹”事件(此事之后介绍),此事激发了乌尔班四世的宗教热诚,在作出甄别之后,遂下令委托建造奥尔维耶托大教堂。1290年,在教皇尼古拉四世的见证下,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奠基典礼,原址为伊特鲁里亚神庙废墟。之后,建筑设计用去了30年,1293年终于正式开工建造,而这一建就是三百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百年间天翻地覆,最初的总体规划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设计、材料、政治还是环境。三百年间,许多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参与了进来,“代际危机”或是“品味的变化”,通过他们定下的基调得到了实现,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是在罗伦佐.麦塔尼(Lorenzo.Maitani)接手后的建筑时期。他是位来自锡耶纳的伟大建筑师和雕塑家,难怪当我第一眼看到大教堂时,便感似曾相识,因为它与记忆中的锡耶纳大教堂有着极高的相似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伦佐.麦塔尼主持建筑工程之后,对教堂的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哥特式拉丁十字"结构取代了最初的罗马式风格。在他之后,许多来自意大利的人参与了建设,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有工人和工匠,他们中的很多人均来自锡耶纳。集众家之才华,精雕细琢了三百年,出手的必然是精品。大教堂主要的看点有二:1, 外部正立面,2, 内部的两座耳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外观秉承了锡耶纳教堂"斑马条纹状墙体和"金百合"的正立面,以雕塑,铜像,马赛克拼图等艺术手法,突出基督救赎的信息,用直观的画面内容,教化识字不多的信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哥特式风格的正立面内容真多,象幅大拼图,如果不懂《圣经》,需要借助于介绍,不然便是草草带过。整个立面从下到上分区分块,用功于细节,制作之精致,堪比国画中的功笔,内容全部取材于《圣经》,涵盖从创世至末日审判(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底部的四幅大理石浅浮雕,放置于三座青铜大门之间的空白处,作于13-14世纪,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据介绍,分别讲述了创世纪,杰西之树,耶稣生平和最后的审判(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浅浮雕版块之上,塑有天使,狮子,鹰和公牛的青铜雕像,它们分别是四位福音传道者的形象符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众使徒的雕像被竖立在高耸的尖顶和塔尖上(上图左)。玫瑰花窗占居了中央显著的位置,内圆切于正方形,中心镶着耶稣正面像,方型边框中50个头像环绕中心圆,分别是先知和使徒(上图右),突显基督的强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立面没有雕塑的部分,全部被马赛克装饰填满,大教堂奉供给升天圣母,画中描述的全部是圣母玛利亚的故事。马赛克大部分被重新加工过,修旧如新,色彩艳丽,金光灿灿(上图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的外墙呈"斑马状条纹",由白色石灰华和黑绿色玄武岩交替搭配而成,不太多见(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进教堂,内部宽敞、简朴,木桁架屋顶,圆形石柱拱分隔出中殿和左右过道,13世纪教堂的风格。黑白条纹的墙壁及柱子保持了与外部的一致,除了几幅壁画和使徒塑像外,没有多余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分置于主祭坛左右的两座精致小耳堂,是教堂的主要看点,更是大教堂重要之所在。两座耳堂都是后来加建的,不在原规划之列,年代分别是14和16世纪。耳堂虽然不大,却各有各的精彩和故事,被视为时代的代表作,很值得你驻足关注。注意,左边耳堂不允许从祭坛旁直接进入,只能走外面的左侧旁门,原因在于其特别的宗教含义。</p><p class="ql-block">先看左边耳堂</p><p class="ql-block">Cappella del Corporale ,译作"下士礼拜堂"(上图)。这座小堂存放的一件圣物,与所谓的"博尔塞纳奇迹"有关,因此,最终引发了天主教"圣体圣血节"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博尔塞纳奇迹"发生的地点博尔塞纳镇,距离奥尔维耶托不远,那里正是被罗马占领者赶出奥城后,伊特鲁里亚人新的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该"奇迹"发生在1263年,有位德国牧师彼得,在博尔塞纳举行的弥撒中,亲眼见证了祝圣的圣体渗出鲜血这桩奇事。(所谓"圣体"即圣餐时用的面包或饮品)。彼得发现,当他刚念出祝圣词时,鲜血随即从面包中缓缓渗出,滴落在他的双手和桌布上。这一场景,令他顿感错愕,因为他原本是一个怀疑"祝圣面包"="耶酥基督身体"的虔诚信徒。震惊之下,彼得立即前往奥尔维耶托市,面见住在那里的教皇乌尔班四世,向教皇呈述了奇迹的经过。教皇听完叙述,遂即派出特使前往调查甄别。当得到肯定答复后,教宗随即下令,将圣体和染有血迹的亚麻桌布带回奥尔维耶托,同时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且委托奥尔维耶托建造一座大教堂,供奉圣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年之后,教皇委托圣托马斯.阿奎纳撰写专著(基督教理论家之一),从理论上确定圣体圣事为基督之身体,认为经过祝圣后的饼和酒,实体形质虽未变,但本质上已神秘地转变为耶稣的身体和血。有了理论基础,教皇便下谕设立"圣体圣血节"(Feast of Corpus Christi ),从理论到实践确定了圣餐和基督之间关系,定下了这件天主教世界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物小堂增建于1350-1356年,染血的亚麻布被放在一只精制的圣物箱中,又称"Orcagna",由一位来自锡耶纳的金匠打造而成。圣物箱放置在祭坛下方,通过圆窗可窥得一斑,亚麻布就别想了(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物对于天主教而言是非常神圣的存在,更为大教堂的建造寻找到强有力的宗教依据。另一方面,质疑"博尔塞纳奇迹"真实性的声音,也从未断绝过,但这些对于我们而言都不重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堂色调很雅致,从屋顶到墙壁绘满了壁画,讲述的都是有关圣体奇迹的故事,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La Capella Nova o di San Brizio",萨布里奇奥礼拜堂(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祭坛右边的耳堂初建于1408年,用时36年完成。小堂内的湿壁画《启示录》和《最后的审判》最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是大教堂中最为精彩的所在,每幅画都值得驻足仔细欣赏。作者:卢卡.西诺雷利 (Luca. Signorelli),创作于1490-1503年,比米开朗基罗西斯廷的《最后的审判》早了整整4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诺雷利来自托斯卡纳科尔托纳镇,活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善长通过技巧描绘人体,以姿势造型和表情渲染作品内涵。耳堂中所有的壁画几乎全部出自他手,除了部分的屋顶之外。其中大型湿壁画《启示录》《最后的审判》是西诺雷利最重要的作品,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据说,他在接手创作之前,曾经咨询了神学家,是为画家向神学借力的早期例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年轻时的米开朗基罗,曾经在奥尔维耶托待过数月,研究并思考西诺雷利的作品。这次探访,显而易见地影响到了西斯廷《最后的审判》的创作。有史学曾评价说(乔治.瓦萨里):"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部分地取自了卢卡的创造力,比如,天使、恶魔、天道秩序等方面,米开朗基罗模仿了卢卡的脚步,这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 更有人甚至认为,西诺雷利的《最后的审判》要胜过米开朗基罗的后来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诺雷利以五幅大型画面展示了《启示录》和《最后审判》的主题。前者独立成篇,后者两两成双分布于主祭坛两面的墙壁上,每幅画面宏大,人物众多,造型生动,以令人惊叹的想像力,将基督教的核心内容具像化,真的是一项浩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The Apocalyse》(启示录 )绘于圆形拱门上方(小堂入口),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杰作,也是当时最大的壁画作品之一。画面构图复杂,描绘细腻,分几个部分展示了《启示录》中的不同场景,如巴比伦的陷落,大天使与龙的争斗,天空昏暗,海洋动荡,人群惊恐,混乱,不知所措⋯,描绘出一幅世界末日景象(上图)。整幅壁画,用色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充满活力,数百年来,备受世人喜爱。作品完成于1498年,后经多次修改和修复,依然艳丽如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的审判》分别以四幅画面呈现主题,祭坛左侧两幅:《反基督的讲演》和《天堂里的选民》,右边两幅:《地狱场景》和《肉身的复活》(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一,《The Preaching of the Antichrist》(反对基督的演讲)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诺雷利讲述的是一幅可怕的场景,中心人物基督遭受到反对者的攻击,恶魔从天而降,在基督耳边狂语,僧人议论纷纷争论不休。四周开始混乱,出现了杀人、嫖娼等劣性事情,远处的寺庙,被持刀黑衣人攻击,混乱引发世人悚然,…,尽管如此,作者给予画面的色彩仍然是明亮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堂绘制周期,约1498至1504年间。先于西诺雷利开始绘制的是两位画家,特别是弗拉.安吉利科,他们完成了部分的天花板。当西诺雷利接手后,他的风格立刻占据了主导地位。西诺雷利也将他自己和安吉利科的肖像画入了《反基督的演讲》之中,放置在壁画左下方的位置(两位黑衣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二,《Resurrection of the flesh》(肉身的复活 ,上图,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个人最喜欢的一幅壁画,画家丰富的想像力,令人惊叹,使人折服。西诺雷利通过让亡者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的过程描绘,直白地表达了"复活"的含义。画面中一群人赤身裸体,或爬、或坐、或蹲、或已挺直身体,他们相互扶持,全部青春焕发,昂起头听着大天使对他们的呼唤,甚至还有已经变成骷髅的骨架,也在复活的路上,正在等待新肉体的来临。画作场景即怪异又震撼且充满人性,意喻明确,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知为什么,这幅画会令我联想到了刘慈心先生的科幻小说《三体》,书中对三体人脱水和复活状态的描写,已被影视作品呈现了出来,纸片人遇水复活的过程几乎是西诺雷利画面的再现,呈然,西诺雷利所指的复活,绝不仅仅只是肉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三,《The Scene of Paradise》(天堂里的选民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诺雷利用明快的色彩描绘了天堂,他画了个布满音乐天使的天空,每位天使各自手持乐器正在演奏,为下方的选民祝受。进入天堂的人们,仰着脸,表情各异,或惊讶、或平静、或着迷、或欢快,在大天使们的祝受中,正在体验和感受着天堂的奇妙与喜悦,呈现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妙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四,《The Scene of Hell》(地狱场景,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应于天堂的自然是地狱,画面暗灰恐怖。西诺雷利在画中描绘了可怕的魔鬼,绿兰色皮肤,头上长角,手持兵器,从天而降。进入地狱的人受尽折磨,痛苦不堪,灵魂被淹死,肉体被消灭。据说,他甚至于将自己不忠的情妇也放进了画面,掷于魔鬼的怀抱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认真看完西诺雷利的几幅大作,对遍及欧陆的教堂文化彼有些感触,仅此《地狱》与《天堂》两幅为例,作者采用画面的强烈对比效应,从视感上刺激信众,由此产生的心灵震撼,强化了信众的心灵依托和对宗教权力的敬畏与服从,尤其对那些不识字的普罗大众而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彩色壁画比文字的描述有效的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皇宫(  Palazzo Papale ,上图) 位于大教堂后面,MODO的一部分。内部主要展出是一些宗教精品收藏。教皇宫在乌尔班四世居住时进行了扩建,成为13世纪最大的教皇宫殿。 参观的意义,历史背景重于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3世纪,这座宫殿成为了五位教皇的避难所,教皇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各路皇帝和教宗为权财的缠斗,罗马教廷没有军队,除了以宗教手段"绝罚"皇帝外,别无他法,一动兵器,只能东躲西藏,甚至最后被逼为"阿维尼翁之囚"长达7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皇宫旁的这座索里亚诺宫(Palazzo Soliano 上图),同样是13-14世纪的建筑物,那时属于教廷。自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开始建造,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之后被废弃不用。直到15世纪中叶,罗马教皇才又开始产生了兴趣,拆资加以修缮。用来举行教廷会议,发布公告,举行仪式。目前一併收入MODO,主要展出西西里雕家格雷科的作品(20世纪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奧城东端有两处看点:圣帕特里克水井和古城堡遗址。如前所述,奥尔维耶托人迫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承继了伊待鲁里亚人挖洞打井的功夫,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一但被围城,水源就是全城人的生命线,由此诞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建筑之一,圣帕特里克水井(Pozzo di San Patrizio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水井建在悬崖边上,和古城堡为邻。外观为一封闭的环型(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造背景和1527年的"罗马之劫"有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之劫"发生在1527年5月6日,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属下军队发生哗变,对罗马城进行了大肆的洗劫。这场兵灾的后果,造成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文化惨剧,罗马因此彻底失去了文艺复兴的中心位置。教宗逃离罗马,教廷被迫割地赔款。身处奥城的教皇,担心会被查理五世围城,为保证城市供水,下令建造该井,1537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购票,从一侧小门走进600多年前的水井工程。沿着井边的螺旋坡道一路向下,共248个台阶。 坡道有两条,分门出入,在井底汇合,一进一出,方便骡子运水。井深50多米,底部直径13米,设有78个窗户提供照明(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堡垒,中世纪关键的防御工事。阿尔博诺斯要塞(Rocca Fortezza Albornaz}始建于1364年,15-16世纪,在教权不断被皇权制约的情况下,受教廷委托不断被强化,成为教皇国"堡垒政治"的组成部分,目的,维护教皇国安危,抵御皇权势力的蚕食,让意大利中部的重镇回归教皇的控制之下。堡垒的军事防御功能,一直持续至19世纪后结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是座中世纪古堡公园,游人廖廖,安静暇意,与水井相邻,建有通道相互连接,可以一起参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好黄昏时分来,凭墙远眺谷地,视野开阔,赏心悦目,风景怡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大利中部城市,大多与教皇国的历史关系密切,一是老城保存完好,古韵深郁,二是可以了解中世纪和宗教发展史,若有兴趣,是为佳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推荐位于山顶的这座酒庄酒店:阿尔塔罗卡葡萄酒度假酒店(Altarocca Wine Resort)。上山路虽曲折蜿蜒,可一路田园景色,风光无限。酒庄兼酒店,餐厅美食搭配自产葡萄酒,是奔波一天后最好的放松状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