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汉中博物馆

风叶

<p class="ql-block">楚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当时汉王刘邦在汉中的行宫,叫做古汉台,那时称</p><p class="ql-block">当年修建七星台的时候采用的是人工夯土的建筑方式,基石是因为现在的博物馆是在汉王原遗址上盖的,里面有一些栈道讲解,碑林和清代时候汉中的历史图片,如果路过进去看看还是蛮不错</p><p class="ql-block">汉中博物馆,是以古汉台为馆址而建立,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布局和风格,由自南向北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望江楼拍照很出片,从侧面上楼,拍</p><p class="ql-block">进入前院,一眼望去是四层的建筑望江楼,此楼是南宋时的,所在的位置是古汉台的最高处,坐北朝南,古时可以看到汉江。</p> <p class="ql-block">汉中博物馆不仅是汉中市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还是陕西十大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北向南贯通。从北门进入,只见一面高墙上攀满了常春藤,要想进入博物馆,必须从两侧的石级上去,便是望江楼。望江楼由7米高台构成的台基,此时,站在望江楼上远眺,让我想起望江楼真不愧有着“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的美誉。观赏完美景后,可以在二层或从内侧二层石级下到一层,参观馆藏宗教造像。</p><p class="ql-block">背对望江楼左右两侧(东面、西面)是石鼓亭和铜钟亭。石鼓亭,亭中央是玉制的鼓,又名“月台苍玉”;铜钟亭,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p><p class="ql-block">由北至南,望江楼的对面就是桂荫堂,来到桂荫堂,要穿过茂密的竹林。桂荫堂中陈列的是汉代史迹。我最感兴趣的是汉服陈列,各式汉家衣裳、禅衣、冕服、后服、甲胄等。在桂荫堂的西南方有一棵近百年的皂角树,古人摘取它的果实熬水洗衣服。</p><p class="ql-block">出了桂荫堂,便是镜吾池。池中的水很平静。池旁有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面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句:“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池上方有一座石桥,池中有几条锦鲤在池中游动,就泛起一条条波纹,很是美丽。镜吾池的东面是东华厅,东华厅中陈列的是汉中革命史迹,也称“红色革命展厅”。</p><p class="ql-block">继续向南走就是汉台碑林,这里是历代名人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地。穿过碑林,分东西两侧。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室内有七条栈道的模型,记录着古时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令人叹为观止。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里面陈列着13方精品摩岩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看到曹操的题字“衮雪”二字,让我感慨万千,曹操题的字真是苍劲有力。向南走到尽头,正对着院门有一面碑墙,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汉中博物馆是国内外游客访古览胜的佳境,是汉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汉人老家”。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在汉中称王时的府邸,所以你一定要来寻根溯源。</p><p class="ql-block">作文评语:这篇游记按照游览路线“北门进入——望江楼(馆藏宗教造像)——石鼓亭、铜钟亭——桂荫堂(汉代史迹)——镜吾池——东华厅(红色革命展厅)——汉台碑林——褒斜古栈道——石门十三品”由北至南介绍了所游览的顺序,首尾呼应,详略得当,对望江楼、桂荫堂、镜吾池进行了详细介绍,用词表达准确,语句通顺,结构清晰,并引用诗句来表达作者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木牛流马是诸葛亮为解决北伐战争中的粮草运输难题而设计制造的运输工具,为中国古代机械、交通史上的重要发明。从文献记载看,木牛流马应是用于不同道路状况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输工具,且木牛先于流马而发明。木牛适合于较为平坦的道路运输,载重量相对较大但速度缓慢;流马更适合于峡谷栈道,载重量相对较小但速度较快。</p> <p class="ql-block">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宦官,桂阳郡人。他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适合书写的植“1维纸,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蔡伦也因此侯”,封地在今汉中市洋县龙亭镇。</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至中亚、西亚的陆路通道,中外交流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经由这道路西运的物品以丝织品的影响最大,故名“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史学家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行称为“凿空”,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肯定了他开通丝绸之路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相传是汉王刘邦的驻跸之地,建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因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又”,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孙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坏土”,就是指今天的遗址高台。后来,人们将此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将坛遗址位于汉中市中心,始建于公元前206年,《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王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在这里拜韩信为大将。拜将坛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2008年9月,被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饮马池位于汉中市中心,相传为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饮马之处,东西稍长,南北略短,水域面积6358平方米。环水修建十字花墙一周,鱼脊石压顶,西面修建照壁一座,西南角和东北角辟两门和台阶。此为明代遗址。2018年7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韩信</p><p class="ql-block">(?一前196)</p><p class="ql-block">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萧何(?一前193年)</p><p class="ql-block">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西汉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张良</p><p class="ql-block">(约前250一前189年)</p><p class="ql-block">韩国(今河南郏县)人。汉高祖刘邦</p><p class="ql-block">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p><p class="ql-block">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p> <p class="ql-block">O汉初三杰</p><p class="ql-block">汉初三杰(也称为兴汉三杰)是指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三位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汉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娜侯,封张良为留侯。韩信曾被封为齐王、楚王,后因有人告韩信谋反,被贬为淮阴侯。汉初三杰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张良得以功成身退,萧何委曲求全,韩信被告谋反,被吕后骗入长乐宫,斩于钟室。</p> <p class="ql-block">伟业之基</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的汉中</p><p class="ql-block">在汉中的发展史上,刘邦称汉王,不仅使汉中成为西汉王朝的发祥地,更奠定了大汉王朝400年的宏图伟业,并使“汉”文化符号广播天下,汉人、汉字、汉族、汉语、汉学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语汇绵延不绝。可谓汉中开汉业,汉源铸汉魂。</p> <p class="ql-block">汉中之脉“宝山造址</p><p class="ql-block">宝山遗址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北4公里处的原公镇宝山</p><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汉中市城固县和洋县之间的清</p><p class="ql-block">村,遗址面积近5万平方米。考古资料表明,宇山文化遗存从仰</p><p class="ql-block">城洋奥主‘肯前器停格</p><p class="ql-block">水河两岸,发现了鼎、叠、航、铖、矛等29米壮710件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一直延续到汉文化,文化发展序</p><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被称为“城洋青铜器群”。其时代从早商</p><p class="ql-block">列基本完整。其中,殷商时期的文化遗存,是目前所知的长江、</p><p class="ql-block">延续至晚商,风格特征从引进到模仿,再到地方特征的产生,</p><p class="ql-block">汉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殷商遗址。</p><p class="ql-block">反映了该铜器群主人与商文化、早期蜀文化的密切联系。这些</p><p class="ql-block">宝山遗址的发现,对于全面认识汉水上游青铜叫IPT</p><p class="ql-block">青铜器与宝山遗文化遗存,同属一个族群的共同创</p><p class="ql-block">化内涵及其文化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探寻早期巴文化的</p> <p class="ql-block">星光熠熠</p><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的汉中</p><p class="ql-block">汉中群山环抱,河流众多,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这里发现众多的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遗物和遗迹,既反映了远古先民在汉中形成、演进的过程和生存、发展的状况,也证明了地处长江支流汉水上游的汉中,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p> <p class="ql-block">汉水・汉风・汉韵</p><p class="ql-block">汉中历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这里,北依秦岭,南凭巴山,钟灵毓秀,号称西北的江南;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是东汉名臣李固的家乡,是造纸术改良者蔡伦的封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北伐基地....</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汉中。她因汉水而得名,被誉为“天汉”。集数千年之文脉,展大汉之雄风,这里是“汉家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p><p class="ql-block">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三首其</p><p class="ql-block">宋。陆游</p><p class="ql-block">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p><p class="ql-block">猾账挟至尊,天命矜在己。</p><p class="ql-block">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p><p class="ql-block">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p><p class="ql-block">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p> <p class="ql-block">楚汉战争之后,汉王朝进入休养生息阶段。汉承秦制,政治上的一统,促进了汉中地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物产,。</p> <p class="ql-block">奈巴天府一汉中的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汉中人民凭借勤劳与智慧,修渠筑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平,社会经济得以稳步发展。两千:建的水利设施,至今仍发挥着保民安邦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汉中三堰</p><p class="ql-block">山河壤</p><p class="ql-block">位于汉中城北30里的褒谷口,垒石植木,拦引褒河水成堰,全长70余里,灌溉褒城</p><p class="ql-block">田5万余亩,是汉中古代最大的堰渠。山</p><p class="ql-block">河堰,据传由西汉丞相萧何、曹参初建,故又称萧曹堰。其后历代维修,宋代时可灌溉23万亩田地。1942年,现代水利工程褒惠渠建成,山河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8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堰首在今汉中市城固县北许家庙镇。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年间(6~7年),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它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自堰建成后,灌区1万多亩,造福一方百姓。至今,五门堰依然发挥着灌溉效益。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杨填堰</p><p class="ql-block">杨填堰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北渭水河中游左岸,相传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南宋时,杨从仪进行了较大的修整,故名杨填堰。修整后的杨填堰可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余亩。2008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南行宋。陆游</p><p class="ql-block">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利于o以分朋曹;首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央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承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p><p class="ql-block">魏吞,高142厘米,宽81厘米。</p><p class="ql-block">2000年3月宁强出土,现黄于汉中市博物馆。枝叶外形醋似片片凤鸟羽毛,每片羽毛由大小各异的五铢钱组合并套有凤、凰、青蛙等动物嫡戏图案和人物生产劳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诸葛北伐</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汉中</p><p class="ql-block">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以汉中为基地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前线,归葬汉中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以“六出祁山”成就一代贤相之名,后人奉其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楷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巍巍秦岭,横亘东西,和合南北,构成中国地理分界线,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栈道蜿蜒,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结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重要的西部交通线,</p><p class="ql-block">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古人创造了栈道这一独特的道路形态,即在悬崖上凿孔架木建桥,并修阁防护,搭亭休憩。“栈道,飞阁复道相通”“险绝之处,旁凿山岩,施版梁为阁也”,都说明栈道修建的地势及形制特点。</p><p class="ql-block">“自南自北,四海攸通”。翻越秦岭共有四条古道,包括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其中以褒斜道最负盛名。褒斜道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为全国栈道之冠。</p><p class="ql-block">“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位于褒谷口的石门,两山对峙,最窄处仅数十米,堪称天险。东汉永平四年(61),汉明帝下诏凿通石门,是有据可考的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山体隧道。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汉中地理及文化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汉末乱世经晋的短暂统一后,又出现了较长期的南北分治局面。三国时期,汉中风云激荡。曹操两临汉中地,刘备汉中称王,诸葛亮在此屯兵,休士劝农,六出祁山。南北朝时,这里政权更迭,南北征战,无有宁日。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而汉中境内遗存的遗物和遗迹,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