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甫——清远经验的重要推动者

章劲

<h1> <b>  李泽环</b></h1> <h1> </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内容提要</span>——</h1><div><br></div><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4年6月中旬,</span><font color="#ff8a00">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和清远市史志办公室发起的“清远经验”学术研讨会在清远市举行。父亲张正甫当年担任韶关地委副书记,被誉为“清远经验”的重要推动者,本文即是此次研讨会的论文之一,作者李泽环是韶关市政府原副秘书长。</font></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40多年前,韶关地区及广东省围绕“清远经验”爆发了数次较大的争论。直至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赴清远调研,广东省委下发文件,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围绕此事的争论才告一段落。</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79年8月至1980年8月,南方日报为此发表了文章18篇,其中社论1篇,本报评论员文章2篇;人民日报也发表了3篇重头文章,其中2篇转自新华社。可见这场风波的影响之大。</span></h1> <h1>  <font color="#ff8a00" style="">40多年后的今天</fon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们缅怀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先行者敢闯新路、勇于改革的精神,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迪。</span></h1> <h3><br><div>  <br>  2006年11月28日,原韶关地委副书记张正甫逝世一年后,清远市举办“缅怀清远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强推动者——张正甫”的座谈会。原韶关市委秘书长,清远市委书记骆雁秋同志主持了座谈会。<br>  当年清远改革的先锋闯将——原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县委办公室主任刘汉元、氮肥厂党委书记曾国华;当年多次来清远调研的原韶关地委工交政治部调研科“笔杆子”——科长何慕端和我(时任韶关市政府副秘书长),以及原韶关经委副主任何克勤、原韶关地委档案局副局长孙饶曾以及曾长期担任张正甫秘书的张为民(时任广州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等人都参加了座谈会。 </div></h3> 与会者回顾了清远经验的主要事件的经过,称赞张正甫是清远经验的重要推动者。 <h1></h1><h1> <font color="#39b54a"> ( 1 <b>)</b> <b>1978年10月,调研人员发现清远经验初露端倪,张正甫要求将其作为主要任务,深入跟踪研究</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br> 1978年3月15日,韶关地委任命张正甫副书记担任韶关地区扭亏增盈领导小组组长。此后,张正甫还分管韶关地区的经济工作,直接领导计划、经济、交通、财贸、外经等5个部门(共计20多个局)。</div><div> 那时我在地区工交办调研组工作(6、7月间与地委工交政治部调研科合并)并兼任张正甫的秘书。<br> 粉碎四人帮不久的1978年,韶关地区的经济形势和全省全国一样都十分严峻: 怎样把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扭转亏损的局面?这是张正甫临危受命,担任扭亏增盈领导小组组长后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br> 1977年10月,张正甫曾带领韶关地区工业战线的各级领导参观大庆。<br> 1978年的5月17日至26日,张正甫决定在韶关地委韩家山招待所召开全地区工交战线企业整顿会议,希望能通过整顿,扭转工业发展连年亏损的被动局面。会后张正甫又派出了三个工作组,分三个片区,到各县检查会议落实情况。<br></div> 1978年10月中旬,地委工交政治部调研科的科长何慕端、副科长蒋成龙、科员谭杨波和我四人前往清远,检查落实地委企业整顿会议的精神。<br> 清远派县委新闻秘书梁戈文全程陪同。我们和梁戈文之间似有些戒备心理,梁戈文可能有疑虑:不知我们对清远的做法,是什么态度。<br> 清远方面在公开场合,并没有正式向我们介绍其最近准备推广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只是颇为低调地说:正在考虑改变一下奖励办法,先做好试点,看看效果如何。<br> 他们也可能担心我们不支持清远的做法,又胡乱往上汇报,导致清远连试点都搞不成。<br> 科长何慕端大概听到什么风声,执意要去氮肥厂蹲点。<br> 仅仅两天功夫,我们就了解到清远秘而不宣的“底牌”。大家都觉得清远氮肥厂的做法,很有意思,值得重视。<br><br>  1978年7-9月,清远氮肥厂开始试行奖金制度,实行单项奖、综合奖,重大事故抢修奖,技术革新效益奖等。<br>  9月间,清远县经委指导氮肥厂在总结综合奖、单项奖的基础上,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新方案从10月正式实行,厂里的生产效益与工人的自身利益一挂钩,立马见了成效。<br>  清远县当时面临严重状况:1977年全县不仅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18万6千元的利润计划,反而还亏损了31万3千元,被迫伸手向地区财政局借钱发工资。1978年1至9月也仅完成了年度生产任务的46.7%。眼看全年任务又将无法完成,他们决心背水一战,在县氮肥厂试点“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取得初步成效后,拟再扩大试点,在全县17家国营企业推广。<br>  清远的改革最初并没有张扬,是悄悄进行的。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当时再三叮嘱下面:”只做不说,不作宣传。除了数字报表有上报,其他情况没有向地委汇报。因此开始几个月是闷着头干。“<br>  (注:2006年11月,陈国生在清远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才说出内情:自己当时确实有顾虑。)<br>  氮肥厂之行,使我们了解到真实情况,对清远县的创新之举明确表示支持。后来我们还和梁弋文成了好朋友,梁戈文多年后担任了清远市委书记。<br> 我们一行四人离开清远后,又去了连南、连山、连县、阳山。大约是在10月下旬,回到韶关。<br>  10月下旬,张正甫召开会议,听取三个片区工作组的检查情况汇报。工交政治部的负责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br>  我们调研科着重汇报了清远“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情况。清远的做法,其思路与地委要求整顿企业的决定不同,显得较为另类,但确实有新意,有可能改变企业的面貌,实现扭亏为盈。张正甫对清远的创新相当重视,当即要求跟踪研究清远的做法,并将其作为工交政治部和调研科今后的主要任务。<br><br>  清远调研回来之后,在地委工交政治部组织对清远经验的专题讨论时,却发生了争论。在部领导层面,就有一个副主任持不同意见。<br>  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一个科长也是激烈的反对派,他的主要观点是:地委召开企业整顿会议的主要精神是,通过整顿,使职工干部逐渐形成比干劲、讲奉献,一心一意干四化的崇高思想境界。而你们支持的这个清远经验,却是要将人们引向有多少钱干多少活,一切问钱看的资产阶级思想歧途。並表示他们这个科,决不会去企业宣传推广这个经验。<br>  当时这个科长所在的科,还有两个铁杆粉丝。一个是70年上海分配来的大学生,还有一个是从某兵工厂调来的政工干部。<br>  部里开会时,为此争论过几次,谁也说服不了谁。数月后,那个科长被调离工交政治部,到另一个单位任职,这场争论才算平息。<div><br><br><h1> <font color="#39b54a"><b>( 2 )1979年2月,张正甫从一份报表中,觉察到清远经验对于扭转韶关全区工业亏损的重大意义,立即前往调研</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清远经验在调研科汇报之后,受到张正甫高度重视。1978年年底,韶关地区燃化局召开地区化肥工业先进集体、操作能手代表会议,会上安排清远氮肥厂作经验介绍;在地区召开的一次工交办主任会上,又安排清远县介绍了有关做法。<br> 燃化局召开的会议,我知道这个情况,但没去参加。第二次地区工业办主任会议,我们科长何慕端是了解的——她的先生何克勤,就是当时地区工交办的副主任。<br> 1979年3月,在一次分析全区工业生产情况的例会上,(按惯例,每年一月中旬,全区经济生产的快报可以汇总出来,准确的数字在二月底才能出结果。)张正甫发现全区13个县中,只有清远县是唯一增产增盈的县!如果报表反映的情况属实。那怕增长的数字再少,也实属难能可贵。<br> 数月前工交政治部调研科的口头汇报,虽然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事物,但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不能立马让人拍胸膛打包票,如今这个通过算账得出的统计报表,白纸黑字,实打实地将清远县“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大面积推广的成效,告诉了人们!<br> 张正甫当即向地委主要负责人作了汇报,并于3月初亲自带队到清远作调研。我也和调研科的同志们一起参与了此次调研,亲眼目睹了张正甫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br> 他一到清远就扎在氮肥厂,在厂里住了几天。他吃在厂里,睡在厂里,不仅分别召开厂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车间主任和一线工人的座谈会,详细了解情况,而且还深入到职工宿舍,找工人和家属谈心,甚至还到煤条、造气等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作业,以此感受工人由于新的奖励机制而产生的劳动积极性……<div><br></div><div> </div></div> 清远氮肥厂党委书记曾国华2007年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说:<br>“他在厂里设备简陋的招待所住了几天,深入基层调查,听汇报,了解情况……张正甫有着多年领导工业生产的经验,他在厂里蹲点几天,很快敏锐地意识到我厂改革对于冲破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重大意义。不断地给我们鼓劲。同时,他也观察到我们的改革方案还有待完善,如生产上三班倒,由于奖励方法上还有缺陷,前一班下班后,有时替下一班考虑不周,只顾自己这一班超额,拼得太尽,给下一班生产造成被动。<br>  在张正甫启发下,我们及时对改革方案作了调整,将交接班时应给下一班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列为奖励的因素。同时,我们对厂里的后勤、机关、采购、机修等岗位该怎么奖,也做了较合理的科学的调整,使得全厂上下进一步扭成一股绳。<br>  调查结束临走时,张正甫兴奋地对我说:’你真会算账,这一仗打得好嘛,如果韶关地区的工厂都像清远氮肥厂这样,提高了人的积极性,既扭亏为盈,财政收入又明显增加,职工收入也大大增加,这不是大好事吗?’ 张正甫这次的清远之行,除了在氮肥厂蹲点,还重点考察了化肥、农机、水泥等几家企业。他对曾国华的表扬,有五个字:你真会算账。这也是对清远经验特点的一个初步概括。 <div><br>  我们在与张正甫的交谈中,知道他正在思索一个重大的课题:1978年5月韶关地委召开的工交战线企业整顿会议的思路——以整顿企业为导向,来达到扭亏增盈目标,似应做出调整了,新的方向应该就是清远那样的“算账”,通过改革奖励机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工人、企业、国家三者利益的同步提高。<br>  1979年3月22日,韶关地委工交政治部调研科撰写出对清远县经验的首份调查报告。题目为《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地方、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发展工业生产》。<br><br><h1> <font color="#39b54a"><b>( 3 </b></font><font color="#39b54a" style=""><b>)韶关地委召开会议,肯定“清远经验”,却遭到财政部门反对,他们表示要向省里告状!</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 style=""><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style=""><b><br></b></font></div><br> 结束清远考察回到韶关,张正甫迅速向地委常委作了汇报,“清远经验”得到了地委书记马一品和常委们的肯定。<br> 1979年3月,地委决定在仁化县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前,张正甫把我们去清远调研的4位同志召来起草工作报告。强调要将清远经验的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肯定。<br> 初稿是由我起草的,张正甫先后三次提出修改意见,经过调研科全体人员反复修改,在工作报告正式付印校对时,我发现张正甫亲自动手,又将原稿做了大幅修改,对于清远经验的那部分,他更是旗帜鲜明给予了肯定。<br> 会议开幕那天,有个小花絮我印象很深——张正甫在做工作报告时,即兴脱开讲稿,介绍了他发现清远新做法的经过——清远基层干部职工的创新之举,得到了县委支持在全县推广。但清远开始是悄悄地干,没有向上汇报。地委工交政治部调研科下去调研时,敏感性很强,发现了这个新事物,回来后及时汇报,立了一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里最年轻的小李——李泽环刚刚30岁出头,有一股初生之犊的劲头,值得表扬。<br> 当他说完此段话,人们纷纷鼓起掌来。<br> 出乎意料的是,张正甫代表地委做完报告,进行分组讨论时,来自财政部门的代表却对清远的做法表示强烈的反对。<br> 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统收统支,国营工厂有了收入,一切都要上缴,工厂要支出,可以按规定报批,才能由“国库”拨出。许多企业,连建一个厕所都要报批。而清远的搞法,破了老规矩,“这不就等于把本应上缴国库的钱‘截流’了吗?”,这个口一开,可不得了!它违反了国家财经纪律和制度。财政部门甚至有人愤然表示要将这种情况反映到省里去。<br> 我们调研科也受到抨击——批评者说我们几个年轻人,没有在财政部门工作过,根本不懂我国的财政政策,给领导乱出点子。甚至有人说我不适合在调研科工作,应该调离。<br> 来自工业部门的代表则表示支持清远的做法,他们认为清远经验把经济成果和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是搞活企业,扭亏增盈的一条有效途径。<br> 清远县的代表介绍经验时说,在推广氮肥厂的做法时,也遇到财政部门的反对意见,他们当时就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话进行回击。<br> 清远县参会的代表中,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刘振邦嗓门最高,火力最足。他说:“如果财政部门认为不好,那你们搞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不然就不要反对。“<br> 两种意见观点不一,各执一词,争论激烈,认识一时难以统一。<br> 张正甫冷静地到各组深入倾听意见,同时,将参加调研的工交政治部调研科全体人员都叫来,再一次认真核对了清远经验的相关数据和例子。越是核对,他对清远的做法心里就越有底。他吩咐我们一定要把代表的发言认真记录好,特别是反对清远做法的意见,要做好归类整理。<br> 在会议结束的前一天的上午,他又把我们调研科的4人召集起来,研究如何起草会议总结报告。他口述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对我们归纳整理的反对意见,他都一一作了回答。根据此提纲,我、谭扬波、蒋成龙三人各起草一部份,由科长何慕端最后统稿,在晚上九时写成初稿。<br> 张正甫接着花了一个通宵改稿。大约在凌晨6时,他把我们叫醒:抄正刚改好的会议总结文稿。</div><div> 会议所在地的仁化县城位于山区,我记得当时天还未亮,天气很冷。和我一起抄写会议总结稿的蒋成龙,可能因此受凉,当天下午发高烧,送仁化医院治疗,幸无大恙。<br><br></div> 当天上午会议总结发言时,张正甫用算“活账”还是算“死账”的比喻,就财政部门提出的意见做了回应,他说,“清远的同志,工业部门的同志算的是‘活账’,你们算的却是个‘死账’。打个比方,一个工厂,搞了改革,搞了提成奖,工人和企业有了积极性,本来亏本的他不亏了,还赚了100万。企业只是从这100万中拿出20万元给工人奖励,就有了这种效果。而你不搞这个改革,不愿拿这20万给工人提成奖励,你财政就拿不到这80万,甚至有可能连50万、10万也拿不到,再严重点,不但一分钱都拿不到,国家还要贴钱给工厂补亏。会算账的人算活账,不会算账的人算死账。希望大家一定要学会算大账,算活账。”张正甫的一席话,引起了满场笑声。<br>  张正甫当时说的很多话我都记不住了,但他关于算活账和算死账的生动比喻,我却至今还记忆犹新。<div>  他在仁化会议的总结发言,也使与会人员对待清远改革问题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br>  1979年4月13日至17日,韶关地委紧接着在清远召开了一次全区企业管理经验交流现场会,总结交流清远县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与经验,并决定在全区推广。<br></div> <h1> <font color="#39b54a"><b>( 4 )省有关部门亮牌叫停清远做法,张正甫顶住压力沉着应对</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改革开放初期,条条框框比较多,许多人的思想还处于僵化与半僵化的状态,由于“清远经验”触动了沿用多年的计划、财政、商业、外贸等体制,引起很大震动。<br> 1979年6月,省财政局和劳动局联合发文要清远县停止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财政是国家“国库”的代表,来自省有关部门的反对,给韶关地委带来较大压力。<br> 张正甫亲自起草致省财政局和劳动局的公函。向他们陈述清远是如何算“活账”的,既谈成绩,也摆问题。希望他们对清远经验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还表示将“由领导带队,于最近派出工作组前往清远进行调查研究,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再将相关情况和我们的意见报告你们”。<br> 为争取得到省有关部门的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张正甫在地委马一品书记支持下,还采取了对上积极汇报、主动沟通的方法,去广州出差时,主动到省有关部门拜访,与他们沟通,做一些解释工作。<br> 1979年6月20日,韶关地委成立工作组,到清远蹲点调研。于7月10日完成了《关于清远县国营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情况报告》。<br> 时任韶关地区工交政治部调研科科长的何慕端同志在2006年11月的一次座谈会上回忆说,“调研科的办公室都关门了,全体出动,在清远整整蹲了20天。”<div> 那时,通讯设施都还很落后,从清远调研回韶关之后,我们调研科还时常奉张正甫的指示,三天两头就往清远跑。有时我们嫌坐汽车站的班车,又慢又麻烦,就常会缠着张正甫,要他通知地委小车班,派车送我们去清远。我们也因此享受了几次“常委”级别的待遇。<br> 省委工交政治部随后也派了工作组到清远调研,他们与韶关地委工交政治部配合,于7月6日完成了题为《一个富有成效的尝试——关于清远县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调查》。<br> 同年7月26日,韶关地委正式向省里呈送了《关于清远县国营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情况报告》。<br> 这些调研报告对清远是如何算“活账”,都有详细的介绍。但财政方面似转不过弯,仍固执地坚持算“死账”的思路。<br> 同年7月30日,省财政局、劳动局、省人民银行却联合下发《关于当前奖励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个别地方“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金标准的,应进行整顿”,并“应坚决停下来”。还指示各级人民银行以不准企业“滥发”奖金为理由,予以拒绝付款。<br> 8月5日,韶关地委针锋相对,下发《关于地方工交、商业、企业全面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意见》,要求“抓快、抓紧、抓细、抓出成效。“<br> 8月8日,韶关地委又将7月26日向省革委会提交的报告,下发给各县革委会、驻韶中央、省属厂矿、地直各部委 办、有关局。希望各单位“结合实际,勇于实践……把我区工农业生产搞上去。”</div><div><br><br><h1> <font color="#39b54a"><b>( 5 )1979年8月:广东省工交会议期间,面对财政部门“算死账“的指责,张正甫做了”算活账“的回应。</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1979年8月11日,全省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br> 清远经验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焦点实质仍是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问题。<br> 8月13日在广东省工交工作会议上,省财政局一位副局长说:“搞超计划利润提成奖,重要的是按什么样的利润计划为准,是以地区下达的计划为准,还是以县自己定的计划为准?地区下达清远县纯上缴财政是81万元,县向企业应下达203万元,但清远只下达了 130万元利润计划。”<br> 在此之前广东省财政局发表文章认为:考核企业是否完成国家利润计划,应以上级下达计划为依据。但清远县为了使企业有利润可超,擅自压低利润计划指标。<br> 省财政局和劳动局发出的函件,批评清远:下达给企业的利润计划,低于上级下达计划、给企业提了奖金,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br> 张正甫当即发言说:“清远下达的计划,年初我们是同意他们按略高于去年,留有余地的原则下达的,这样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调整后我们考虑到县经委已向县委作了保证,又可以超额完成,所以便同意他们已下达 130万元不再调整,立足于超,完成任务。” <br> 张正甫这段话对当时的情况做了明确说明:清远对利润计划的调整,是得到我们(地委)同意的。<br> 同意的理由之一“按略高于去年,留有余地的原则下达新一年的计划,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br> 同意的理由之二:“考虑到县经委已向县委作了保证,可以超额完成,”“所以他们已下达的130万元不再调整,立足于超,完成任务。”<br> 正是基于实事求是 “算活账“,的原则,韶关地委做出决策,同意清远对年初的利润计划做出调整。<br> 据省社科院专家曾牧野1979年10月的调研报告披露:1979年底,清远县17家工厂预计可以创造200多万元的超计划利润。归国家所得的大约占77%,工人所得的奖金约占23%。可见,从工人创造的超计划利润中,得到大利的还是国家。”<br> 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以极大的兴趣认真听取了各方的发言。<br> 他在听到韶关地委支持和推广清远县的做法时说:“地委撑这个腰,是完全对的;就是出了点错,花点学费取得经验教训也好嘛。应该支持,把经济工作搞活,凡是新生事物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完善的地方要帮助改进,把经济工作越搞越细。” <br></div> 会议结束,省委做出决定,由各地区选择若干县的工业企业,仿照清远县的办法和本次大会讨论提出的改进意见搞试点。<br><br>  同年10月,韶关地委召开了全区交流推广清远经验的会议,张正甫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br> 在韶关地委的全力支持下,清远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工作没有停顿,全县出现了新一轮增长势头。<br>  1979年,清远全县工业产值增长12.2%,利润增长2.5倍,17家国营工业企业上交利润增长1.8倍,是全省产值利润增长最多的一个县。<br>  时任清远县委书记的陈国生在回忆当年那一幕时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当时地委领导的支持,恐怕我们也很难挺得住。后面得到省委习仲勋书记的支持,我们腰杆就更硬了。”<div><br><br><h1> <font color="#39b54a"> <b>( 6 </b><b>)1980年:推广清远经验遇到阻力,习仲勋亲赴清远调研,他在讲话中两次提到张正甫的名字。</b></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br> 因为清远经验的推广遇到阻力,为解决这个问题,1980年7月5日,习仲勋同志亲自前往清远调研考察。<br></div> 7月8日下午,在清远县委招待所小礼堂开会总结清远之行时,习仲勋同志在讲话中提到了张正甫。<br> 当时习仲勋同志谈到当年6月,省里在广州召开的工交工作会议,经委王焕主任的报告里不提推广清远经验一事。<br> 对此习仲勋同志坦率地说:“我知道后有点生气。生气有什么用?光生气不顶事,因此我再去听会,听有什么反映。 我、刘田夫同志去听了两天半,各地区来一个同志,张正甫就是参加会议人员中的一个。”<div>  <br>  1980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工交会议,一直对清远的改革持肯定态度的省经委主任在报告中却未提“清远经验”。<br>  “清远经验“不敢提了,还要求:除自主权试点的企业之外,奖金限制在一个半至二个月工资内。<br>  来自各地的代表对此意见很大。习仲勋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亲自到会议驻地参加地、市领导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br>  韶关地区的代表说:“今年如果对清远经验动摇,再折腾一下,今年生产就完了。”“奖金如果限制为一个半月,就不存在清远经验了,现在没有一个人赞成一个半月是好办法。” <br>  习仲勋同志在总结讲话中重申要推广“清远经验”,他认为:各地的经验,只要能增产增收,真正做到国家多收,企业多留,个人多得,就可以推广。<br></div> 7月8日晚上,习仲勋书记在清远召开座谈会,研究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的文件写作和批转形式问题,习仲勋书记又一次提到张正甫的名字。他说:“总结推广清远经验,写一个什么形式的文件比较好?按张正甫讲的,以省、地、县经委调查报告的形式写。写出来后,搞个省委批语。按当前情况,我认为以清远县写一个县属国营企业实行企业自主权即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经验材料,这种形式好,把实行21个月来的情况好好总结一下,要实事求是。”<br>  “报告以清远县的名义写,写多了可以删掉,采用优先法,把有用的材料拿来,然后省委写个批语。” <br> 习仲勋同志离开清远后,又前往韶关地区的其他县市考察调研,在此期间,他一面指导撰写《清远县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一面主持起草了省委对“清远经验”的批语稿。<br>  据多年后已经是广州市政府驻深办主任、当时任张正甫专职秘书的张为民同志回忆说:<br>  “我记得有一天吃完午饭不久,省委秘书长杨应彬同志就和张正甫一道,将一份贴了封条的文件袋交给我。要我即刻送到省委办公厅,交给省委副秘书长张汉青同志。<br>  我马上和张正甫的司机小刘,开车将文件送往省委办公厅。<br>  多少年后,我仍十分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着大雨,路十分难走,我——虽然不知道即将交给张汉青副秘书长的文件,是什么具体内容,但我猜测应与习仲勋书记来清远调研的成果有关。<br>  驱车到了广州市区,天才放晴。下班时间已经过了,但张汉青同志仍在省委办公厅等候……”<br> 1980年7月12日,清远县委向地委、省委呈送〈关于清远县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br>  7月19日,韶关地委下发文件,传达习仲勋同志来韶关考察工作的讲话要点。<br>  1980年7月26日至8月1日,韶关地委在清远召开了学习“清远经验”交流会议。<br>  就在这次会议期间,1980年的7月29日,广东省委1980年第79号文件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br>  此时,关于清远工业改革的争论尘埃落定,清远和韶关地区乃至广东省的工业改革迈入一个新阶段。<br><div><br></div> <h1><b><font color="#39b54a"> ( 7 )“清远经验”引发风波之时,张正甫睿智而冷静地应对</font></b></h1><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br><br> 回顾清远经验推广中的种种风波,张正甫由于他所处的地位,曾深度卷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br><br><b> (一) 对新事物的敏锐觉察和把握<br></b><br> 1978年10月下旬,他通过工交政治部调研科的汇报,得知了清远正在实行的改革,敏锐觉察到这一改革有可能带来的新面貌。当即向调研人员布置任务:要求工交政治部和调研科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对清远经验进行跟踪调研<br><br> 1979年2月,在一次分析全区工业生产情况会上,他从一份报表中发现:全区唯一增产增盈的是清远县——万绿丛中一点红!<br><br> 通过算账之后得出的数据,他看到了整个韶关地区工业扭亏为盈的发展希望。当即带队到清远调研。 <h1> </h1><p class="ql-block"> <b> (二) 深入基层,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正甫建国以后长期担任县委和地委的领导,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早已铭刻在心,并化为实际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他去清远考察调研,不是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做法,而是一头扎在清远改革的发源地——氮肥厂,在厂里简陋的招待所一住就是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他在梅县地区担任地革委副主任之时,就曾在梅县西阳氮肥厂长期蹲点,对氮肥生产的工艺流程,较为熟悉——著名作家程贤章曾在文章中记载过一件事:有段时间,西阳氮肥厂常出事故,深夜里,当工厂拉响事故的紧急警报,工人们从床上爬起来,披衣冲到车间,却发现张正甫身先士卒,比他们早一步到了事故现场,正沉着镇静指挥抢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正甫在清远氮肥厂蹲点几天,切身体会到算“活账”的重要性——奖金制度经过变革,将工人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捆绑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他在给清远氮肥厂的干部职工鼓劲之时,也凭丰富的经验,观察到氮肥厂的改革方案的不足之处,马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也只有那些曾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的领导干部,才能提出这样接地气的意见,让基层工作的同志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 清远县委办公室主任刘汉元回忆往事时说:“张正甫的功劳,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亲自到基层了解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面对“清远经验”引发的风波,张正甫显示了睿智而冷静的领导艺术,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清远经验”第一次在韶关官方正式场合登台亮相之时,受到财政部门的反对,张正甫凭着第一手的调查材料以及其对“清远经验”的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用如何算账——算死账还是算活账?通俗而又生动地回应了反对者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1979年夏,省有关部门又是发表文章,又是发公函抨击清远经验,其主要理由之一:认为清远擅自下调了年度利润计划。</p><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在省工交会议上,财政局一个副局长发言,就此问题进行指责。张正甫当即插话,做了回应——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算活账“,的原则,他同意清远对年初的利润计划做出调整。</p><p class="ql-block"> 众所诸之,清远县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是以完成计划利润指标为起点进行“算账”的,多超多奖,少超少奖,不超不奖。如何算“活账”,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利润指标,事关重大。如果只会算“死账”,只顾给企业下达高指标,鞭打快牛,那只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事与愿违。</p><p class="ql-block"> 此后,当反对的声浪越来越大之时,张正甫始终镇静自若,多次在公开场合襟怀坦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对于清远的做法,不论是来自那方面的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意见,我们都是欢迎的,正确对待各种不同意见,对完善“清远经验”起了重要作用。</p> ▲▲(上图左一为本文作者李泽环,左二为原韶关地委工交政治部调研科副科长蒋成龙。右二为张正甫秘书张为民。) <p class="ql-block">  张正甫他们那一代的领导干部,都有一种坚定的责任感以及看准方向,敢于突破禁区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东纵老战士,清远氮肥厂党委书记曾国华谈到他们搞改革的起因时说:来厂七、八年,几乎年年亏损,心里有种“打败仗的感觉,滋味难受,至最后就决定去搏一把了,不管它是对还是错,干了再说。</p><p class="ql-block"> 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也是说:这个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实际上是太穷了没有办法,我们才开始搞的。</p><p class="ql-block"> 清远县委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刘振邦更是直截了当:“如果财政部门认为不好,那你们搞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不然就不要反对。“</p><p class="ql-block"> 张正甫也是这个观点——韶关地区的工业企业,大面积亏损,他作为分管领导,心里着急,看到有符合经济规律的,实在而管用的办法,他明白只有算“活账”不算“死账”,才能走出一条生路。一旦认准这点,他对清远经验就坚定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推动清远经验的过程中。当时分管韶关地区经济工作的地委副书记张正甫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谱写了革命一生中最闪亮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文资料来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梅州市党史研究室编《张正甫纪念文集》</b></p><p class="ql-block"><b>2.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中共清远市清城区委党史研究室编《清远经验史录》</b></p><p class="ql-block"><b>3.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中共清远市清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著《清远改革创新的历史缩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