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塔拉河大桥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只有一小时车程,但山区的天气不作美,雨越下越大,气温也降到10℃左右,幸好我们都带了羽绒衣。</p> <p class="ql-block">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位于黑山共和国北部,是由冰川与河流切割形成的一座美丽绝伦的自然公园。园内拥有高山、世界最深的塔拉河谷大峡谷、远古时期的黑松林、还有300多处冰河时期就存在的冰川之湖。公园1980年被登录世界自然遗产。</p><p class="ql-block">黑湖位于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中心区域,是一系列冰川湖泊中最大的一个。黑湖被茂密的松林所环抱,使得湖水显得幽暗,而非湖水呈黑色,因此得名黑湖。</p> <p class="ql-block">从入口走大约800多米便到达黑湖。</p><p class="ql-block">因为下雨,雨濛濛雾蒙蒙,撑着伞站在黑湖边,看到的黑湖则是一片幽蓝色,湖水平缓如镜,周围被郁郁葱葱的针叶松树林环绕着,寂静而迷人。湖背后的博博托夫库克山峰终年冰雪披挂,此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湖的一边有几叶小舟停在湖面上,显得更富有诗情画意。据说绕湖一周要3~4小时,极致的景色只有徒步者才能看到,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漫步走在湖边,已经被优雅的躺在群山环抱中的黑湖的美而震撼不已,即使雨下个不停,也要打卡留影,也舍不得离开~这也许是欧洲最后的秘境。</p><p class="ql-block">在杜米托尔,人们把湖泊称作“森林之眼”,“黑湖”被戏称为“欧洲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冒雨欢笑着与幽兰的黑湖、远处的雪山来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于方此时要是撑个大红的伞,光影效果就出彩啦。</p> <p class="ql-block">丽明面对雨幕下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致,一时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大笑着张开双臂欲拥抱大自然,于方赶紧把这最自然生动的身影定格留影。</p> <p class="ql-block">6月1日早上八点大巴驶离黑山,朝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进发,车程170公里,进出关都要登记护照,直到下午一点才到达华人开的长城饭店吃中餐,饭菜很可口,大家都很满意,远在萨拉热窝能吃到中餐也是很不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这座城市曾经历过辉煌,1984年的冬季奥运会曾在这里举行,谁能想到短短8年后,一场持续4年的萨拉热窝围城战将这座美丽的山城陷入炼狱之中,整座城成了“一半城池,一半坟墓”。</p><p class="ql-block">这是萨拉热窝1984年第14届世界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会场。</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1984年冬季奥运会官方海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萨拉热窝围城战打响后,塞军迫击炮直接炮轰市区楼房,着火烧毁。</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进入萨拉热窝以后拍摄到的画面。在一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竖立着白色墓碑的都是在萨拉热窝围城战中被枪击炮火死去的死难者~穆斯林公墓。</p><p class="ql-block">这个画面冲击所有人的视觉反应就是“一半城池,一半坟墓”。</p> <p class="ql-block">生命隧道于1992年至1995年期间由波斯尼亚军队修建,以连结萨拉热窝市区和萨拉热窝机场,这是萨拉热窝被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族军队枪击炮轰围城大屠杀已到惨烈危机关头,是战役极为重要的一条希望与生命通道。工人们用镐和铲子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挖这条生命和希望的隧道,使得食品、军用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得以进入萨拉热窝,更有许多人通过隧道逃出萨拉热窝得以生存。同时也有无数人在此期间丧生的悲惨记录。</p><p class="ql-block">隧道挖到此处,当地Kolar家族的住宅被征用,围城结束后,该家族将住宅捐出作为纪念。如今,这里保留的一段25米长的隧道是当年那条希望之路的唯一痕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并进入生命隧道体验感受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这条生命隧道从布满弹孔的民居开始,全长约800米,目前只开放25米,高1.5米,宽1米,入口处和出口处被改建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捐出住宅的科拉尔家族。当年他们住宅被征用时,明知道有危险,仍义无反顾献出住宅 ,并参与一起运送物资弹药,护送人员出逃。</p> <p class="ql-block">向科拉尔家族所有成员致敬!</p> <p class="ql-block">我们弯腰进入狭窄的生命隧道,走在短短25米长的隧道里,恍惚中似乎还能瞥见当年的火光,听见当年隧道里拥挤嘈杂的声音,弯腰走一走,就已感到很压抑,想想萨拉热窝人民被围困长达四年,当年战争的残暴血腥场面让人毛骨悚然。远离战争、珍惜和平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进入生命隧道就见墙上挂着三排长长的人员照片,他们就是当年参与挖掘生命隧道的所有功臣。</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萨拉热窝街头,有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能让游人感受到战争曾在此发生——寻找脚下的“萨拉热窝玫瑰(Sarajevo Rose)”</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人用红色印记⭕️下了一个个弹孔,如血色玫瑰和生命隧道纪念过去,也警示未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记录着在长达四年1425天的围城战中,有11541人名被打死,其中包括1600小孩,有60多名孩子死于毫无人性的阻击手大街,有56000多人受伤。塞族军队每天有329次炮轰城市各角落。</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美丽山城几乎被战争毁灭,但是战争仍然挡不住城市的光芒,如今的萨拉热窝又自信闪亮、富有活力、深沉而又朴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6月2日上午参观萨拉热窝一座最不起眼却在一百年前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桥~拉丁桥。</p><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老城区有条东西向贯穿流淌在市中心的米里雅茨河,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事件的枪击炮火,也见证了萨拉热窝城的兴衰历史。沿着米里雅茨河的潺潺细流向西步行2分钟,就看到了眼前这座小巧隽秀的石桥——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这座籍籍无名的石桥,居然成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在距离石桥几步之遥路口,19岁青年学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用手枪向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连开两枪后,大公夫妇不治身亡,自此引爆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p><p class="ql-block">一战有33个国家参与,投入军队7000万人,有15亿人卷入战争,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战争带给欧洲人类无比深重的灾难和经济损失。</p> <p class="ql-block">这是100年前6月28日刺杀事件发生时桥下拐角处的那座房子。</p> <p class="ql-block">100年后拉丁桥头的拐角处依然人来人往,更多的是世界各地游客为一战拉丁桥而来。而红黄相间的房子早已成为记录和传播一战导火索事件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不巧,博物馆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外墙贴有历史图片,使游客能一目了然了解一战拉丁桥刺杀事件的前因后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外墙上嵌有一块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上面写着: 1914年6月28日,</p><p class="ql-block">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p><p class="ql-block">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_</p><p class="ql-block">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被张贴在拐角最显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刺杀事件后,当时普林西普俨然成为了波斯尼亚塞族人心中的民族英雄,石桥也改名为普林西普桥,不但他的纪念碑竖立起来,连他的脚印也在路面上标注出来。直到南斯拉夫解体后普林西普从神台上走了下来,桥名又恢复为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拉丁桥上,实地了解了100年前的历史事件来龙去脉,我感觉这也是旅行看世界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被誉为“欧洲耶鲁撒冷”的城市,战后浴火重生,虽然历经千疮百孔的创伤,也有无法抹去的历史痕迹,但现在漫步在老城区,更能感受到萨拉热窝人热爱和平、善良友好、给人一种松弛的包容一切的生活氛围,老城宁静、淡然、不招摇但令人着迷向往。</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城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建城于1263年,15世纪开始由奥斯曼帝国统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这里发生,二战时期她也是知名影片、曾经风靡中国,与我们这代人结下不解之缘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地,今天我们漫步走在老城大街小巷,教堂、钟楼、清真寺、铜匠铺……在老城里随处可见电影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城打卡地~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景场地:贝格清真寺和钟楼。</p><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这里是影片中钟表店老板牺牲的地方,也是萨拉热窝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6世纪,是经典的奥斯曼建筑。</p> <p class="ql-block">高高耸立的塔楼就是当年瓦尔特神出鬼没与德寇激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我们这代人看多了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听到这句对白有人就会条件反射脱口而出:“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瓦尔特游击队的接头暗号,还记得吗?</p><p class="ql-block">当年瓦尔特在钟楼上用机枪扫射德军纳粹。</p><p class="ql-block">来到钟楼前,影片情节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市政厅 是奥匈帝国占领萨拉热窝时期建造的最富丽堂皇的建筑,1992年8月开始的波黑战争期间,市政厅被炮弹击中,近90%的图书馆藏被烧毁殆尽。市政厅的重建于1996年开始进行,完工后于2014年5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城圣母圣心天主教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城的历史文化中心是“巴什察尔希亚”,土耳其语意思为“主要市场”,在匈奥帝国时期就很发达了,主要已手工业制品为主。赛比利木制喷泉小亭,建于1891年,是萨拉热窝老城的标志性建筑。“赛比利”意为“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战争也没能阻止它涌出清澈的泉水,如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巴什察尔希亚广场上有许多鸽子在人群中飞来飞去,有人投喂,便聚成一片,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也称此广场为鸽子广场。在萨拉热窝更寓意着和平和充满生机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塞比利喷泉广场四周有许多条街道,铜匠街是其中较著名的一条,当年奥斯曼帝国将铜器的制作工艺带到这里,自此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铜器制品了,灯具、烛台、餐具、饰品等不一而足。还有几条小巷里也是各种店铺琳琅满目、咖啡馆和波黑特色美食的餐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匠铺巷古老的标志~高高挂起的一把铜制茶壶。</p> <p class="ql-block">按照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场景,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联络点:钟表店,可惜现实中这个钟表店已不复存在。铜匠铺巷那个掩护瓦尔特游击队的铜匠铺我们找到了,现在的主人是当年老人的儿子。门口还特意用中文张贴招徕游客,表达意思是“中国朋友不仅要参观合影,还要照顾生意,这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p><p class="ql-block">我和于方与他合影留念。伊纭买了他两件纪念品,与他合影,表情就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现在铜匠铺的老板是当年老游击队员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我们坐下来每人要了杯拿铁咖啡,看着旁边来来往往的人们,偶尔传来铜器制品店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热闹喧嚷声中,还有一个当地小姑娘随着音乐声欢快舞动的可爱模样感染了我们,心情一下子放松了。</p> <p class="ql-block">宝琴带着小姑娘跳北京广场舞,这姑娘居然也大大方方的扭上了。</p> <p class="ql-block">于方与跳舞的小姑娘合影留念,一老一小都笑得很灿烂动人。</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有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汇处,表示在萨拉热窝坚持不同宗教和平共处,多元文化共处的“欧洲文化之都”。</p><p class="ql-block">东方是奥斯曼帝国建于16世纪的老城,</p><p class="ql-block">而西方是匈奥帝国从19世纪末建立的新城。清真寺的尖顶主导着老城区的天际线,天主教和东正教教堂的十字架点缀着新城的蓝天。</p><p class="ql-block">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可以碰撞出来熠熠生辉的文化,但同时也是双刃剑,它也能引出民族仇恨,宗教分歧,于是萨拉热窝也被称为巴尔干的“火药桶”。</p><p class="ql-block">但时至今日,我们在萨拉热窝老城街巷看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包容,融洽相处,穿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长袍、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子相对而行,时尚和古老并存,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显得包容、融洽、平和、淡定。</p> <p class="ql-block">6月3日早上八点大巴驶离萨拉热窝老城,再见,萨拉热窝!再见,瓦尔特! 一个半小时后 到达波黑另一座桥,二战时期遗留的亚布拉尼察断桥。</p><p class="ql-block">亚布拉尼察是波黑古老的城镇,位于波黑中部。亚布拉尼察断桥大桥位于碧水深流的内雷特瓦河之上,历史上曾三次修建三次被炸毁。站在指定平台,目光越过岸边树丛,远远的果然望见一座断桥。这是一座与塔拉河峡谷拉丁桥迥异的呈钢铁骨架、可行铁路火车两用桥。桥是在右岸处被炸断,只见长长的桥身斜趴在左岸陡峭悬崖峭壁上,下端没在绿波中。桥身锈迹斑斑,展示着饱受战争沧桑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亚布拉尼察断桥历史事件要倒溯回1943年2月。德寇已完全占领南欧。在巴尔干半岛反侵略作战中,希特勒调集八万兵力,四面布兵企图一举歼灭铁托南斯拉夫游击队。铁托率部与德寇且战且退,伺机歼敌。鏖战至3月,当抵近内雷特瓦河右岸,到达亚布拉尼察铁桥时,追兵已近。大家都想着尽快过桥,甩掉顽敌。然而,铁托判断在河左岸(对岸)一定有敌重兵预伏。便毅然决定,炸断了铁桥。随即率军向北进击佯动。德军中计,铁托又迅速返回断桥处,连夜借助断桥搭起一座浮桥,全军得以安然过河,甩开了堵敌追兵,进入波黑东南方,开辟了新的更大的根据地。德寇在随后的苏捷什卡战役中,对铁托部队的围剿再次落空,加之欧洲其它战场吃紧,调走了不少部队。从此,南斯拉夫反侵略战况转折,德寇开始节节败退,直至被全部赶走。</p><p class="ql-block">根据这一历史史实,1969年南斯拉夫与美国、意大利、西德联袂拍摄了电影故事片《内雷特瓦河战役》又名《铁托炸桥》。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还创造了南斯拉夫电影在众多国家发行的</p><p class="ql-block">铁托炸桥,已是世界军事史中的经典战例。这座被炸断的桥,南斯拉夫存世46年中没有修复,波黑独立后至今26年也没有修复。</p><p class="ql-block">断桥以它一身战争创伤的躯体继续屹立在内雷特瓦河畔,让它永远警示世人:不义战争必败,</p> <p class="ql-block">这是内雷特瓦河战役纪念博物馆,当年博物馆建成开放时,铁托元帅还到场揭幕。</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环境非常优雅秀美,背靠青山,面向清澈碧绿的内雷特瓦河,前面是一大片绿草如茵的草地。</p><p class="ql-block">断桥不再修复,火车头和一节车厢都作为展品,向世人展示内雷特瓦河战役的残酷和战争剥夺了人们生存的权利,正义战必胜。警示生活要继续,必须远离战争。</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游览波黑第五大城市莫斯塔尔。</p><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被誉为波黑中世纪最美的小镇,</p><p class="ql-block">2014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15世纪时由土耳其建造,1878年成为奥匈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国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古城新建的天主教教堂与和平钟楼。</p> <p class="ql-block">1993年莫斯塔尔也经历了18个月的穆克围城战,房子上的单孔是战争遗留的痕迹。最大的代价是427年的莫斯塔尔古桥被炸毁。</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古城和平钟楼。</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知道是战争遗留的还是拆房遗留的?绿色植被填充的蛮有风景。</p> <p class="ql-block">清澈碧绿的内雷特瓦河穿古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斯塔尔古城有一座单孔石拱老桥横跨在内雷特瓦河上,1556年兴建,9年后建成,桥宽4.5米,桥长27.3米,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连接着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也叫穆克文化之桥。</p><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语中“莫斯塔尔”正是守桥人的意思,所以莫斯塔尔,因桥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如同萨拉热窝的古城和新城不同的风格一样,莫斯塔尔古桥的东边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族(穆斯林族),西边住着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可以想见的是,河的东岸是土耳其风情,西岸则是现代化的欧洲风格。穆克两族隔河相望,各自有自己的宗教和信仰,各自有自己的教堂或清真寺,本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地和平相处,却由于信仰的不同始终无法做到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1992年的波黑战争,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经历了长达40个月的围城战,莫斯塔尔也未能幸免,也经历了18个月的围城战役,古桥是当时穆克交战双方争夺得最激烈的据点之一。1993年11月9日,交战双方的士兵们摧毁了这座矗立了427年的古桥,切断了分住桥两岸的穆族人和克族人的联系,也断绝了连结东西方世界的通道。</p><p class="ql-block">“桥塌了。那天全城的人都在哭。” </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桥是1999年按原貌用同样的技术和材料重建的,有一些石材从内雷特瓦河的河底打捞上来,以尽可能保持原貌。出资方竟是奇特的国家组合:西班牙,美国,土耳其,荷兰,意大利和克罗地亚。古桥2004年建成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并且在公园竖立华人英雄李小龙塑像,波黑人愿意用李小龙作为形象大使,以他的正义精神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到坡下的餐厅风景特别优美,又没人打扰,在此连连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与老外游客相遇,被要求合影,很高兴togetherphoto。</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古城游客接踵而至,漫步走在古老的街道上,因其路面是用河卵石铺就的,非常光滑,走起来滑滑的,你不得不放慢节奏,慢慢的感受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欧洲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古桥有一项传统的项目:跳水。原本是小伙子们互相竞赛以博取同城姑娘们的青睐的一项运动。</p><p class="ql-block">现在是每收满游客100欧元便可一睹勇敢者的挑战。毕竟看热闹人多,付钱人少,所以你等很长时间也不一定看到勇敢者的那一跳。不过我们那天终于还是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6月4日早上7:50大巴离开波黑慕斯塔尔前往科托尔峡湾,车程180公里,3个多小时,再次入境黑山共和国。</p><p class="ql-block">科托尔峡湾是世界最美25个峡湾之一,虽然不是挪威的峡湾,但她是座落在巴尔干半岛上挪威式的峡湾,两岸高山挟持,海湾狭长,水天一色,是黑山共和国亚得里亚海上的璀璨蓝宝石,人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壮美的亚得里亚海东岸的科托尔峡湾,完全被陶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佩拉斯特古城沿海而建。一条窄窄的海边马路通向城里。</p><p class="ql-block">佩拉斯特小而富裕,正处在科托尔峡湾出海口的位置,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所以古城的建筑群带着浓厚的威尼斯风格。</p><p class="ql-block">古城虽然小,曾经却很繁华,至今仍留有威尼斯时期16个斯拉夫贵族家庭的宅邸,还有16座家族教堂。不过也有很多已经废弃了。</p><p class="ql-block">餐厅,酒吧,咖啡馆, 就开在路边。</p><p class="ql-block">平地少,民居也都是依山而建。</p><p class="ql-block">那尖尖的,是圣尼古拉交通的钟楼,也是佩拉斯特的标志性建筑,古时商船航海归来,老远就可以看到。</p> <p class="ql-block">云逸、伊纭夫妇真会选景,这个角度拍摄,那是科托尔峡湾的人景大片。特美!</p> <p class="ql-block">佩拉斯特古城16个家族有16座教堂,这是其中一座教堂。大多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民居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太美!</p> <p class="ql-block">方方正正的建筑是科托尔博物馆,可惜没对外开放。威尼斯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交通的钟楼,也是佩拉斯特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图框倆岛,(俯拍网图)</p><p class="ql-block">近处是圣母岩石袖珍岛,可上岛游览。</p><p class="ql-block">远处的是圣乔治岛,是私人属地,游客不得登岛。岛上有一座12世纪建造的本笃会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船到圣母岩石人工袖珍岛游览,感受一下它的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岛上最醒目的建筑是教堂,其中有岩石圣母像,入内朝圣的游客络绎不绝,可见信仰力量之强大。原来,圣母岩岛意为礁石上的圣母或岩石上的圣母。传说15世纪时,礁石上奇迹般地发现了一座圣母像,于是佩拉斯特人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教堂,随后就开始堆积石头和沉船的碎片——所以海湾就成了这座人造岛屿的家园。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教堂由威尼斯人在1630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金妙娟、于方、伊纭、王宝琴</p><p class="ql-block">录像:金妙娟、于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