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抓紧时间去看看。此行的目的地选择是北非的摩洛哥和南欧西班牙葡萄牙(以下简称“两牙”)。之所以做了这种组合,其缘由有几点:首先是源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地处南欧伊比利亚半岛的两牙与北非的摩洛哥咫尺相望,仅隔着一条直布罗陀海峡;其二是这几国在历史上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是尽管各国都有了发展,但依旧保持了很多原始的东西,世界遗产很丰富。 这是我们的行程 2024年4月29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合,开启北非摩洛哥南欧西班牙葡萄牙之行。 <p class="ql-block"> 首都机场登机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搭乘土耳其航空的777飞机✈️</p> <p class="ql-block"> 每个座位上有毛毯、洗漱包(里面有牙刷牙膏眼罩拖鞋等和耳机🎧。</p> <p class="ql-block"> 777很宽敞,左右中均是三个座位。</p> <p class="ql-block"> 土航空姐服务周到,中途送餐两次,送饮料两次。</p> <p class="ql-block"> 餐食也还可以</p> <p class="ql-block"> 飞跃欧亚大陆,飞过里海和黑海,即将到达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 这张世界地图更直观清晰。从首都机场0:10分起飞,到达伊斯坦布尔加上时差5小时,实际飞行10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在伊斯坦布尔转机</p> <p class="ql-block"> 伊斯坦布尔是欧亚大陆的中心,机场非常大,在此中转的航班也非常多,我们也要经过再次安检才能过境。</p> <p class="ql-block"> 机场为中国人提供了方便的热水和微信结算</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4.30日 ,北京-伊斯坦布尔-卡萨布兰卡飞行航班: TK089 PEKIST 0010 0525 TK617 ISTCMN 1205 1505 </p> <p class="ql-block"> 在伊斯坦布尔候机6个多小时后,转机加上时差共飞行5小时到达北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p> <p class="ql-block"> 进入北非后飞机上看到一片雪山</p> <p class="ql-block"> 飞抵北非大陆的视频</p> 卡萨布兰卡 <p class="ql-block"> 抵达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穆罕穆德五世机场 </p> <p class="ql-block">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原名达尔贝达,是国王1770年在安法城旧址的基础上新建的城市。此前16世纪葡萄牙入侵,把当地土著居民世代居住的村落夷平,开始了所谓“文明人”野蛮殖民的历史;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于18世纪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西班牙语中意为白色建筑);19世纪末卡萨布兰卡发展成海上贸易中心,有“大西洋新娘”之称,1907年卡萨布兰卡又被法国殖民者所占领。随着那首脍炙人口《卡萨布兰卡》的音乐风靡世界,卡萨布兰卡比达尔贝达更有名气。二战时大批的欧洲难民,在这里中转,逃往美国。故一度十分热闹,有北非巴黎之称,也是个著名的谍战之城。当年美军巴顿将军就是在这一带海域登陆,开辟北非战场的。后来罗斯福和丘吉尓在这里商讨二战大事,引起世人关注,卡萨布兰卡一举成名。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人口约290万。被誉为“摩洛哥之肺”,是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城市临海,树木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明星与经典影片及《卡萨布兰卡》这首名曲加持,至今成为当地吸引世界的一张文旅名片。 </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12个大区(包括西撒哈拉),人口3667万人(2022年),阿拉伯人约占80%,柏柏尔人约占20%,首都拉巴特。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享有“北非花园”之美誉。这里的气候跟邻国西班牙挺像的,但和非洲其他地方就大不同了。阿特拉斯山脉,挡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的热浪,摩洛哥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平均气温大约20°C,这样的条件在非洲可是相当难得。</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柏柏尔人是世居北非的民族,今主要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绝大多数人口是穆斯林。“柏柏尔”这个称呼并非柏柏尔人的自称,而是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的变音,不过有的柏柏尔人自称为“阿马齐尔格人”,意为“高贵的人”或“自由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8世纪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1660年阿拉维王朝建立并延续至今。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1912年3月30日,摩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同年,法国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条约》,摩北部地带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划为西班牙保护地。 1956年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由于上述特点,所以摩洛哥被称为“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国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摩洛哥鸽子广场,正式名称为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中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广场。广场周围环绕着众多政府机构,如卡萨布兰最高法院、市政厅、市议会厅、市法院等,以及法国领事馆、邮局和银行等重要建筑,是城市的核心区域。</p> 由于整体设计和规划都是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卡萨布兰卡也有“北非巴黎”之称。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也被称为“鸽子广场”,建于殖民时期,是卡萨布兰卡的行政中心,这座城市最核心的部门与机构,几乎都围绕着这座广场而建。在繁华的卡萨布兰卡,有轨电车在广场前穿过,成百上千的鸽子齐刷刷飞起,在低空盘旋;广场周边的市政建筑,有着优雅的拱廊和白色外墙,在喷泉和棕榈树的掩映下,更加庄严宏伟。 广场以其庞大群的鸽子和谐共处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喂食和观赏鸽子。这里的鸽子数量众多,常年聚集,使得广场成为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鸽子,广场上还有小贩兜售鸽食,以及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的情景,为广场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活力。 宽阔的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现代卡萨布兰卡的一处地标,是一处开放领域,可以看到政府建筑在喷泉和棕榈树的映衬下勾勒出壮丽的景观(很多建筑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受西班牙穆斯林风格和装饰派艺术的影响)。是感受市井生活和欣赏装饰派与伊斯兰结合风格的典型建筑的好去处。 广场上有个大喷泉池,正面的建筑是高等法院。 附近的电线上都是鸽子,不愧为“鸽子广场”。 广场另一侧是在建的歌剧院,有1.8万个座位,为非洲最大,荣获建筑界诺贝尓奖之称的普利斯克奖,由出生摩洛哥的法国公民设计。 门口通有轨电车 穆罕穆德五世广场(鸽子广场)视频 卡萨布兰卡市景 卡萨布兰卡得名于西班牙语,意即为“白色的房子”。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更是让这座白色之城闻名世界。卡萨布兰卡迈阿密海滨大道是濒临大西洋的一条观景道,被誉为卡萨布兰卡自然风景最美的地方。 我们来到迈阿密海滨大道海滩,木栈道栏杆伸向海滩的部分,是一排排紧密连接的咖啡座、酒吧、泳池……,衬托着蔚蓝的大西洋和层层波浪,风姿迷人。 白色浪花,蓝色大海,白房子…… 花丛中的猫猫 卡萨布兰卡迈阿密海滨大道视频 在卡萨布兰卡入住的酒店 吃饭的餐厅 哈桑二世清真寺 出行第三天:5月1日参观哈桑二世清真寺,它是世界上唯一在海上建造的清真寺,同时也是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非洲最大的清真寺。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下令兴建这座壮丽的清真寺,因此以此命名。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王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国泰民安,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br> 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歇尔·潘索承担了工程的设计任务。这座清真寺的设计灵感来自摩洛哥的伊斯兰建筑传统,同时融合了现代的建筑技术。工程于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哈桑二世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给庄重的清真寺平添了几分亮色,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 清真寺广场旁边的附属建筑包括一个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附属建筑也很精美与清真寺相互呼应。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展示了摩洛哥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术。清真寺的特色包括一个高达210米的独立钟楼(叫拜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钟楼。另外,清真寺还设有一个容纳25,000人的大礼拜厅,以及一个室外广场,可容纳80,000人进行礼拜。清真寺集科技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主要看点有大门、主体大殿、主题大殿屋顶、水晶吊灯、洗礼堂和宣礼塔。 团友们边听导游讲解边走 伊斯兰风格的外装饰 寺内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和马赛克,在四面墙壁上镶出阿拉伯人喜爱的几何图形。 大厅内铺着红地毯,拐角处巧妙地摆放着一些精品饰物。 该清真寺不仅建筑宏大精美,同时也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大殿中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大厅内要脱鞋脱帽进入),清真寺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关,调节室内的照明和温度。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不但牢不可破,还可以可抗海水腐蚀。寺内有电梯可直达宣礼塔顶,堪称奢华。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十分精美,包括由大理石和木材制成的装饰、华丽的吊灯、彩色玻璃窗和手绘的陶瓷砖。 在高达20米的巨型水晶吊灯的照耀下,更显得整个寺院富丽堂皇。 清真寺正门重达35吨,此门只有国王才可出入,平时是关闭的,大门采用密码锁,开门密码只有国王拥有。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 清真寺内景 伊斯兰建筑的纹样堪称世界之冠。阿拉伯书法,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以一个纹样为单位,反复连续使用即构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式花样,整体看起来庄重雅致。 穆斯林需要赤脚礼拜。清真寺外面或一进门地方有自来水或喷泉,要求穆斯林净手脸后才能礼拜。做礼拜活动的进清真寺里都要脱鞋洗漱。这里是洗漱间。 地下室的大莲花水池 清真寺非常现代,有自动开启的屋顶、落地门窗、地暖设施,洗浴中心、钛合金的大门,它也是摩洛哥唯一一座,让游客和非穆斯林入内参观的清真寺。 清真寺地下层 哈桑二世清真寺占地9公顷。寺区面积为2公顷,长200米、宽100米、高60米,共分4层:下面两层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男人小净和祈祷的场所;中间一层面积为3550平方米,专供妇女祷告之用;最上面一层则是活动式屋顶,只要按动电钮,屋顶就会在几分钟内自动开启,阳光便直射寺内。 宣礼塔高达200米,可通过楼梯或电梯直达其顶端。塔顶装有激光设备,夜间设备打开后,长达35公里的光束为穆斯林指引着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方向。 露天广场也是用大理石铺成 视频 卡萨布兰卡不愧为是“白色建筑”的城市 瑞克咖啡馆 “瑞克咖啡馆”是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的主要故事发生地。这部黑白影片于1942年上映,以二战时期摩洛哥海滨城市卡萨布兰卡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反法西斯战争下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战争中的人性光辉。该影片播出后反响极佳,曾包揽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奖项。当初,电影在美国搭建的摄影棚里完成拍摄,如今,“瑞克咖啡馆”已经长久落户卡萨布兰卡靠近大西洋的一条街道,成为电影和文学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一座传统摩洛哥风格的白色建筑。建筑门口左右守着两棵又高又细的棕榈树,在海风的吹拂下招展迎客。正门上方的“瑞克咖啡馆”招牌十分醒目。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这个浪漫之地喝一杯咖啡亲身感受一下。 卡萨布兰卡的有轨电车站 两路之间,许多这样前窄后宽,三角形状的典型建筑。 卡萨布兰卡的市容 中国援建摩洛哥的大桥 参观哈桑二世清真寺后,离开卡萨布兰卡,去下个目标舍夫沙万。舍夫沙万是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使用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其建城于1471年,海拔高度564米。 舍夫沙万 去往迷人的蓝色小镇—舍夫沙万的路上 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 在即将进入小城的路上,我们能拍到小镇的全景。 已经能看到一些标志性的蓝色了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先入住酒店,转天再逛小镇。 主打一个蓝白 这是用塔吉锅制作的晚餐,鸡肉和南瓜粥。 吃罢晚饭,回到房间,被窗外的景色惊艳到了。我们住的房间窗户正对着小镇,抓紧拍吧! 人约黄昏后 这大片,惊艳不? 这画面我们赶上了,语言贫乏,任意想象。 傍晚的小镇 清晨,阳光照在红白蓝相间的房子上,呈现一片祥与宁静。 近年很火的网红打卡地舍夫沙万真的很美。网上说“上帝的三滴眼泪滴落到地球上,一滴落在旅行婚礼圣地希腊的圣托里尼,一滴落在求婚圣地突尼斯的西迪布萨义德,另外一滴就是落在摩洛哥的舍夫沙万。”网上还说”世界上有三个最漂亮的蓝色小镇,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布尔,还有就是摩洛哥的舍夫沙万“。 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海拔564米。舍夫沙万建于1471年,是由摩尔人建立堡垒,经过漫长的扩建,成为一座城市,引来更多的人前来,舍夫沙万多个民族聚居,柏柏尔人、穆斯林、犹太人和摩尔人(以色列1948年05月建国后,犹太人陆续搬离)。1920年西班牙军队的入侵舍夫沙万。之前,舍夫沙万还保持着与世隔绝的形态,规定基督教徒被拒绝进入,违者会被处死。 在16世纪舍夫沙万曾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但是不到100年便被摩洛哥击溃、成为摩洛哥的一座城市。它依然不是蓝色的。不过当时倒是有一些逃至此处避难的穆斯林把一些房子涂成了绿色。 后来到1930年这段时期,从西班牙逃难过来的犹太人,因为受到宗教迫害,逃离了西班牙,摩洛哥距离西班牙非常近,于是又辗转来到了舍夫沙万这座有着天然屏障的山城。在犹太教里蓝色代表着天空和天堂,于是他们用一种叫Tekhelel的贝类制成天然的颜料,将房屋外墙都粉刷成蓝色,希望能够获得上帝的保护。他们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塞维利亚的橘子树,也许这是他们默然的乡愁。舍夫沙万虽然地理位置偏僻,却屡屡遭受战乱之苦,后来山城里的其他居民也希望得到庇护,纷纷效仿,于是整个山城得以慢慢重建,全部被蓝色所包围。 后来以色列建国,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但刷墙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每年雨季之后,当地居民还会买蓝色颜料继续把外墙再涂一次,因为每年下雨冲刷之后蓝色涂料会淡去,当地人对蓝色没有特别的要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买颜料过来再添加水,于是每家每户涂的深浅不一样,所以蓝色的味道会各有不同,也更丰富。<br> 当初犹太人在这里留下的蓝色就这样让舍夫沙万成为了世界三大蓝城之一,也成为了今天游客们选择摩洛哥旅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舍夫沙万的中心广场 舍夫沙万老城的中心广场中间有个圆形花坛,绿树成荫,在疲劳的游览后来这休息,尤为惬意。广场附近的城堡分外醒目,内有一片花园、一座小型民族学博物馆和一座艺术馆,从城堡塔楼可以欣赏到老城的悦目风景。肆无忌惮地绽放着各种蓝色的老城如童话般宁静,民风淳朴,人们开心快乐,在温煦的阳光下享受慢步调的生活。 周围餐厅林立 那座有着斑驳迹象的城堡,被红色城墙包围着。 还有引人注目的大清真寺,吸引着游人前往观摩、朝拜。 重新开业中餐馆 老人和孩子们从圆形花坛这里走过 沿着老城中心有放射状的小路 踏在并不规则的鹅卵石路面上 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里既有店铺 也有大门紧锁 还有中文商家 蓝的矿物质原料是当地特产,这座城市的蓝各式各样,难以用词句形容,赞美舍夫沙万蓝,它就是地中海蓝。 没有蓝色,舍夫沙万也就是摩洛哥一普通的山间小镇,因为有了这一抹蓝,舍夫沙万位列世界三大蓝城。 小城里的居民生活安静祥和,很少在他们脸上看到烦恼和焦虑,有的只是热情的笑容。我们也要尊重当地的习俗,不要直接对着他们拍照。 幽静之蓝:舍夫沙万.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1471年才被发现,直至1920年才有3人到这里游览过,但如今已是摩洛哥必须打卡的地方。 舍夫沙万就像是真实的童话梦幻世界,走到哪里都是一抹蓝色,超级梦幻。湖蓝、深蓝、浅蓝、湛蓝..,蓝色被运用得极致,不能形容舍夫沙万的蓝色。 清爽的空气,清新的蓝色,安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仿似童话般梦幻。 舍夫沙万也是猫的天堂,一路看到很多猫猫,也不怕人。 这里是撸猫人🐱的天堂,巷子里随处都能看到猫,看来人们对猫咪都很友善。 舍夫沙万不现代,但当地人却会很自豪地说,只有舍夫沙万才是最摩洛哥的地方,100年了,都是一个样子。这里,有它自己的节奏,却又不避世。他们友好,也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也觉得这才是有特色值得看的地方。 再见啦,迷人的蓝色小城舍夫沙万。 5月2日舍夫沙万-丹吉尔 丹吉尔 离开舍夫沙万,驱车去地中海沿岸城市丹吉尔。 丹吉尔(Tangier)是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丹吉尔省省会,全国最大旅游中心,人口约31万。 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地处北纬 35.7 度, 西经 5.9 度,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丹吉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丹吉尔是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当时的丹吉尔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 历史上,丹吉尔曾经多次受到异族人占领,战火一直徘徊在这片土地上。腓尼基人建城后不久,克尔法克尔人将腓尼基人赶出了丹吉尔;不久,汪达尔人又将其占领;汪达尔人之后,罗马人也来到了这里,将丹吉尔变成了毛里塔尼亚丁吉塔那省首府;罗马人之后是拜占庭人;拜占庭人之后是西哥特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了丹吉尔,将其改名为丹杰,意为“辽阔的海湾”,他们在这里一直呆到了15世纪;1471年,葡萄牙占领了这座城市;1662年,西班牙人又挤走了葡萄牙人;100年后,丹吉尔又为英国侵占;直到1884年,摩洛哥才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但是1912年,法国将摩洛哥变为了自己的“保护国”,并将丹吉尔在1923年变为国际共管区,成为“国际自由城市”,由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欧洲8国和后来的美国代表组成共管委员会长期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占领)。 1956年摩洛哥获得独立,同年,摩洛哥政府收回了丹吉尔的主权,“国际共管”状态被取消。1962年,摩洛哥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丹吉尔被辟为自由贸易区。 丹吉尔市容 我们来到丹吉尔地中海边的一个餐厅 我们吃的午餐 餐厅的服务员小姑娘上过孔子学院,看到我们说希望帮助她找一个中国男朋友。 <p class="ql-block"> 地中海边小城丹吉尔的餐厅</p> 卡斯巴大灯塔 在丹吉尔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斯帕特尔角的卡斯巴大灯塔下,灯塔西边是大西洋,东边是地中海。其实就是地理的分界线。灯塔日夜守护在这里,因为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 耍鹰的人 卡斯巴大灯塔 非洲🌍之洞 大力神洞,又称之为“非洲之洞”。这个洞很神奇,据说是大力神Hercules分开欧、非两个大陆的地方,洞虽不算大,但这个洞穴面对大西洋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可以眺望西班牙并观看大西洋和地中海之分界点。 大力神洞位于丹吉尔市西郊斯帕特尔海岬南侧,是凸出大 西洋岸边的一个石灰岩结构。大力神洞又被称作“非洲之洞”, 它位于古城丹吉尔市郊的大西洋海岸。这个洞穴不算很深,但 是令人称奇的是,洞口形状酷似一幅反转的非洲地图,因此它又被称 作“非洲之洞”。无人能够说清这个洞穴的由来,围绕它的大力神传说被认为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欣赏大力神洞的最好时间是下午,沐浴着来自大西洋的海风,从神秘的洞口远眺,浩渺的大西洋展现在眼前;深入洞穴之中,从幽暗深邃中仰视外面的蓝天,也会不经意间产生“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 感怀。<br> <p class="ql-block"> 大力神洞的洞口并不大,两人同时进入都有点勉强。进到里面,黑乎乎的一片,开始有点弯弯曲曲,到了中央则开阔一些。 最高处的洞顶离地面约两三米,低矮处,要是一不留神,准会碰到脑袋。好在洞内有星星点点的路灯,向导也事先给了提醒,才不至于莽撞出事。既然名曰大力神洞,自然同“大力神”海格里斯有关,他一手擎天,一手举斧,将扼守在丹吉尔的一座山劈成两半,形成一道海峡,把地中海和大西洋交汇在一起。置身于“非洲之洞”,透过被海水冲刷穿凿出的洞口,浩瀚的大西洋就在你的眼前:海浪从远处向你推进,越近冲得越高,碰撞到高大黝黑的礁石,浪花便粉碎为腾空的水珠,形成一道遮眼的水帘。涛声暂时平息,远处滚滚而来的浪花又在酝酿下一波冲击。无穷无尽,永不止息。大自然的伟力和奥妙在 这里展露无遗。</p> 大力神洞 非洲之洞外的大西洋 丹吉尔非洲之洞外大西洋视频 丹吉尔的晚餐 晚餐后我们到旁边的商场去逛逛 <p class="ql-block"> 商场人气很旺</p> 丹吉尔的商场 <p class="ql-block"> 丹吉尔高铁站</p> 过直布罗陀海峡 <p class="ql-block"> 5月3日早晨五点集合赶往丹吉尔港口</p> 一早赶往港口 <p class="ql-block"> 过境直布罗陀海峡的船票</p> <p class="ql-block"> 准备上船</p> <p class="ql-block"> 过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最窄处在西班牙马罗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间,宽仅14千米。“直布罗陀”为英文译名。直布罗陀海峡 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位于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间,北岸为英国的直布罗陀南岸为摩洛哥。两岸山势雄伟,景色优美。沿岸有直布罗陀、阿耳赫西拉斯和休达等港口。</p><br> 混装船行驶两个多小时,对面就是欧洲大陆最南端西班牙。 过直布罗陀海峡视频。 <p class="ql-block"> 马上就要到欧洲了,再见摩洛哥,这个不像非洲的非洲国家。再见了非洲,十多年前曾去过非洲的最南端的南非,这次是北非摩洛哥,不知道是否会再次踏上非洲大陆。</p><p class="ql-block"> 欢迎关注下一篇 ,点击蓝色链接即可查看。 </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4ujxat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i> </i>2024年北非南欧之行——西班牙🇪🇸(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