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大红楼,我曾以为它深藏于北京大学的校园之中,实则不然。它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曾经是北京大学的旧址。直至1952年,北京大学才从这里搬迁到海淀区的燕园。如今,北大红楼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纪念馆。这一切,都是我昨天参观了北大红楼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生日即将来临的庄严时刻,我怀着无比崇敬心情,走入了大名鼎鼎的北大红楼。诚然,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它似乎其貌不扬,毕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建筑。它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呈现工字形状,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很大。我知道,这在当年算非常了不起的建筑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北大红楼,并非仅因为大楼那一抹醒目的红色而得名。参观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人们之所以叫它“红楼”,是它承载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前沿阵地,亦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地,历史厚重与意义非凡。红楼不仅外观通红引<span>人</span>注目,其内在的精神与实质更为“鲜红”,它<span>已</span>经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1917年,著名教育家、人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第十四任校长。他的办公室位于一楼。蔡元培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对大学进行卓有成效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蔡校长不拘一格地聘请人才,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国内顶尖学者,均曾在北大任职任教。 据说,蔡元培非常欣赏陈独秀的才华和学识,出任北大校长的第一件事,就是专程拜会陈独秀,力邀他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然而,陈独秀起初并不愿意接受这一职位,他有自己的想法、计划。但是蔡元培校长,经过几次的“三顾茅庐”式的邀请,陈独秀最终应允了。</p>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五次入狱,九死一生,却始终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吸引了一大批崇尚新文化的青年。陈独秀还是当年“五四”运动的总指挥,全程参与那场爱国运动<span>。</span>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界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是一位值得中国历史铭记的伟人。他一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连,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贡献和精神将永载史册。李大钊在北大红楼工作了十年,他最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并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他指导下,张申府、张国焘等人在红楼里,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北方局的办公地点一度也设在红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大文豪鲁迅先生也在北大红楼任教。我看见鲁迅先生的办公室位于二楼。著名的<span>《</span>狂人日记<span>》</span>,便是鲁迅在此工作期间创作的,同时鲁迅也是<span>《</span>新青年<span>》</span>杂志的编辑。受蔡元培校长的委托,鲁迅设计北大校徽。他设计的校徽以篆体“北大”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其中,“北”字形似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而“大”字则形似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寓意“三人成众”。鲁迅设计的校徽结构紧凑,简洁大气,蕴含丰富,现在北京大学仍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我在一楼的阅览室,有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原来,这里曾是毛泽东当年工作的座位。那时候,25岁的毛泽东为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到了北京,在红楼当图书管理员,住在蔡和森家里,并且爱上了17岁的杨开慧。</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问:毛泽东当年为啥没报考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呢?其实,此时我也在思索着。因为众所周知,毛泽东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一向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忽然间,我听见墙上电视正播放着罗章龙老先生的回忆谈话:毛泽东当年在北大任职时,经常去教室旁听讲课。听来听去,毛泽东觉得这些课程过于陈旧、腐朽、隔靴搔痒,不值得在这里浪费时间,因此他未报考北大。这显示毛泽东独立思考精神和豪放不羁的个性。罗章龙老先生,是一位资深的革命家。当年他是北大在读学生,又是毛泽东的同乡,毛泽东与他属于“管鲍之交”。</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选择,无疑让中国历史画卷上可能缺少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大家,但却因此迎来了一位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领袖。我在此踱步,心潮起伏,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年轻的毛泽东坐在桌前,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两眼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种坚定和自信的光芒。一股暖流悄然从心头缓缓淌过。我深切感觉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和伟人的心<span>理</span>距离如此贴近。</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校长招贤纳士之举措,在中国近代史上意味深长。他聘请的不仅仅是诸葛亮般的智者,更是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不仅大力提升了北大的学术水平,更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沉睡千年的旧中国,像一只威猛的雄狮渐渐<span>地</span>苏醒了。</p> <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我们所熟知的这场运动,正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红楼开始的。我在二楼,看见“五四运动的筹备室”,那里保存着当时发表的文章、上街游行的竹<span>竿</span>、横幅、标语和传单。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大学生数千人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广大的民众也纷纷响应。“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 </p><p class="ql-block"> 无论何时,北京大学,都是中国超一流的大学。据统计,目北大校友和教师中,曾有400多位“两院”的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中,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p> <p class="ql-block"> 北大从1898年诞生至今,共历经二十九任校长接力领航。其中龚旗煌(莆田人,现任校长)、严复(福州人,第十任校长)、张亨嘉(福州人,第四任校长)三位福建籍的校长尤为杰出,他们卓越贡献令人心生敬仰。作为福建的一员,我为这三位福建籍的北大校长感到无比自豪与荣耀,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说,北大红楼不过如此,既不巍峨壮观建筑,也没旖旎宜人的风景,还不如去现在北大校园里走走看看,更有故事和意义。然而,我认为,投身于时代潮流中的北大红楼,曾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无数热血青年为追求人民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它如今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如同一位年长的智者,<span>诉</span>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不禁沉醉其中,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3日南山草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