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这是第二次到巴黎了。2003年我曾出差在巴黎逗留了十来天,那时候忙中偷闲转悠了巴黎的很多地方,也拍了不少片子。可惜用的是胶卷机,现在无法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次重返巴黎,主要是陪夫人游览,我自己只是有意识地补一些照片而已。</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2003年参观卢浮宫时拍的片子,现在翻拍过来质量很差。这次到法国,巴黎为了准备奥运会,到处都在修建场馆,卢浮宫广场也在清洗外墙,所以连喷泉都没开。</p> <p class="ql-block">来到巴黎,不能错过参观两座闻名遐迩的宫殿,一座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卢浮宫,另一座则是位于巴黎市郊的凡尔赛宫。上图是凡尔赛宫的金色大门,我们和这几位游客,是当天最后一批出门的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作为前后两代法国王室的宫殿,如今一座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艺术宝库,另一座则是法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君王路易十四时期斥巨资修建的穷尽奢华的花园宫廷。</p> <p class="ql-block">参观两宫都要预约,我们此次参观卢浮宫是在上午,而进入凡尔赛宫,则已经是下午关门前的最后一批了。上图也是2003年拍的。</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博物馆(Musée du Louvre)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像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历经800多年的扩建和重修,达到了现如今的规模。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了世界公认的艺术殿堂和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宝库。</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建筑整体呈“U”形,有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共分黎塞留馆(RICHELIEU)、叙利馆(SULLY)、德农馆(DENON)。</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总共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根据展品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1991年,卢浮宫作为“巴黎塞纳河沿岸”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委员会评论:这一地位体现了卢浮宫在全球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入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玻璃制造金字塔,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1989年建成,是贝聿铭大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共有5个,一个21米高的主金字塔,通过这里可以到达拿破仑大厅。广场上还有三个5米高的小金字塔作为点缀,主要是为了地下采光。</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是于1993年才建成的倒金字塔,虽然其作用依然是为了采光,但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视觉感受,最终被法国人认可,被赞誉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建筑,最初曾遭到法国人的强烈反对,可最后就像遭到非议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了卢浮宫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参观卢浮宫,绝不能错失三件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也被称为《断臂维纳斯》;《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大家都称其为《胜利女神》;达·芬奇的著名肖像画《蒙娜丽莎》(La Joconde)就更出名了。</p> <p class="ql-block">《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一尊大理石雕像,1820年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被一位农夫无意中发现。</p> <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后立刻轰动了整个欧洲,很快成为多个国家争夺的焦点,法国不惜动用军舰才成功获取,辗转送到巴黎。争夺中,维纳斯双臂不幸被毁。1821年3月2日,这尊断臂的维纳斯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八正式接受,并安放于卢浮宫内,从此成为法国国宝。</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尽管这尊雕像的双臂已经无从复原,而且这个雕像是上下两截合起来的,但很多人相信残缺美使雕像更加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一般都简称《胜利女神》,是法国人Charles Champoiseau在1863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地点位于亚历山大罗波里以南的北爱琴海萨摩色雷斯岛一座神庙废墟。当时残存的雕像已碎裂成110多片。</p> <p class="ql-block">雕像是为了纪念公元前200年萨摩色雷斯的统治者马其顿将军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材料用于当地的帕罗斯大理石,是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迎风踏浪的胜利女神雕像,于1866年首次在卢浮宫展出,当时的她还没有上半身,更没有翅膀。</p> <p class="ql-block">在而后的18年中,女神的右翅膀和头一直没找到,于是卢浮宫勇敢决定为女神添翼。</p> <p class="ql-block">女神的右翅膀,是后人在原有部分碎片的基础上,参考学习了左翅膀后,加上的。后面还可明显见到一个帮助固定的支架。</p> <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右翅膀,高于左翅膀。两支张开的翅膀和轻盈飞扬的衣裙,将瞬间的动态美化为永恒昂扬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细看雕像的双翅和衣裙褶皱的处理,逼真地呈现出了被打湿的衣服和通透的身体,都是在风浪中优雅和勇美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1884年开始,这尊女神雕像以现在的形象开始迎接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迎风展翅的胜利女神雕像,独立傲首于卢浮宫最负盛名的德农馆入口处达鲁楼梯(Escalier Daru)平台之上,每一位访客都是一步一步仰视着走向她,走向美的终点,也进入了美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著名肖像画作品,77×53 cm。画中人物的谜一般微笑和背景山水,构成了这幅画作的独特魅力,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1516年,达·芬奇接受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来到法国,随身携带了3幅画作,其中就包括蒙娜丽莎。1519年达·芬奇在法国卢瓦尔河畔的昂布瓦斯去世,蒙娜丽莎成为法国王室收藏,最终进入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是卢浮宫中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悬挂于二楼中间的议政厅,每年有600万参观者前往鉴赏。议政厅是卢浮宫最大的一个展厅,还陈列有16世纪威尼斯画派大师们的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加纳的婚宴》(Les Noces de Cana)在议政厅展出,666米×990 cm,画布油画,是卢浮宫收藏最大的一幅画,画中共有138位人物。作者是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三杰之一的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他是在1563年为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修道院食堂所画,描绘了耶稣将清水变成美酒的圣经故事,并把舞台布景的构想付诸画面现实。这幅不朽大作经历了多次命运起伏,包括被拿破仑士兵切割后掠到法国,其后的组装和修复也引起巨大争议。</p> <p class="ql-block">这幅《岩间圣母》(The Virgin on the Rocks)木板油画,不仅在达·芬奇的不朽传世画作中名列三甲,被视为可媲美《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之作,而且画作在历经20多年的繁杂纠纷中,还发生了“双胞胎案”,使其更添传奇色彩。这幅现藏于卢浮宫的《岩间圣母》完成于1486年;另一幅完成于1508年,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两个版本名称相同,构图基本相同,色调有所差异,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区别。达·芬奇为何要画两幅《岩间圣母》,说来话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查阅,我这里实在是版面有限。</p> <p class="ql-block">“双胞胎”名画不止《岩间圣母》。上图这幅巨型布面油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在卢浮宫红厅的法国绘画馆展出,另一幅收藏在凡尔赛宫。这对“双胞胎”名画,作者都是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1825年),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Le Sacre de Napoléon),621×979 cm,作者完成于1807年。画面中心形象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接过皇冠,赐给皇后约瑟芬,教皇既尴尬又愤怒地在后面坐着。周围站立着主教、王公贵族、将军、各国大使以及前来祝贺的外国国王、王后等。整幅作品宏大,人物服饰华丽,色彩辉煌,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画作真实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为巩固帝位的拿破仑,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Pope Pius VII)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在加冕典礼上,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因此画中所描绘的是拿破仑为自己的皇后约瑟芬戴上皇冠的场景。作者巧妙地选用了典礼的后半段,既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使教皇难堪,可谓煞费苦心。</p> <p class="ql-block">从1805年起大卫就着手绘制这一巨作,用了两年时间完成。据说当时请了很多真人去画室,按舞台剧设计了他们的站位,而且给每一位都画了肖像。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5年后,大卫又完成了第二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在几乎完全一样的画面中,作了一点点巧妙变化。具体有什么不同,请看凡尔赛宫部分。</p> <p class="ql-block">《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491×716 cm,画布油画,是一幅描绘发生在1816年7月的一次海难,“美杜莎”号舰船因船长无能而搁浅沉没,有147人被抛弃在木筏上,他们在海上漂泊了十来天,导致最后只有10人生还的惨案。作品刻画了人类前所未见的绝望痛苦到极点的情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杰里柯(Theodore Gericault)在1819年创作了这幅“纪实性”油画。在准备过程中,他曾走访海难幸存者,到病房、停尸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以及死人的模样,甚至研究尸体腐烂的状况,还去西非观察海洋和天空。最后,他剃光头发关在家里潜心作画。杰里柯在画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轰动了当时的沙龙并震憾世界,还引起巨大争议。这幅画最终在杰里柯死后才获得认可。</p> <p class="ql-block">这幅《花园中的圣母》(Madonna del Prato),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在1507年到1508年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122x80 cm。拉斐尔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画面描绘了在一个天堂仙界般的花园里,圣母看护着两个孩子,分别是耶稣和施洗者圣约翰。画面人物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被认为是拉斐尔向前辈达·芬奇致敬。</p> <p class="ql-block">这是《罗杰拯救安杰丽卡》(Roger Rescuing Angelica),作者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安格尔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技巧,一生追求画面上古典美与写实女性的完美结合,他的经典名作有《泉》(巴黎奥赛博物馆藏)、《大宫女》、《土耳其浴室》等。</p> <p class="ql-block">我曾多次拍下这样的场景,因是触景生情,令我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拜师学画,也常背着画夹到美术馆临摹大家之作,在展厅的地板上一坐就是半天。</p> <p class="ql-block">这尊《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Hermaphrodite endormi),是卢浮宫馆藏的一件古希腊大理石雕塑,1608年在罗马出土,至文艺复兴以来被制作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复制品,卢浮宫展出的这尊最为著名。这尊雕像从背面看,女性的睡姿却有着清晰的男性肌肉和骨骼特征,但在从正面看就发现了惊人的雌雄同体。雕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视觉效果,使其成为了一件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海尔玛弗狄忒拒绝了水仙子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请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海尔玛弗狄忒就这样被赋予了雌雄同体的特征。这尊雕像的另一看点和背景故事是,1620年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在修复这尊雕像时,因红衣主教要求添加了枕头和海绵床垫。经大师之手的古今融合,简直天衣无缝,坚硬的大理石在这里变得如此柔软和温馨,让每个驻足在此的人忍不住都想上去摸一摸,按一按。</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最豪华绚烂的阿波罗长廊。阿波罗长廊作为法国首个皇家长廊典范,成为美学与建筑学设计的理想实验场,并在二十年后,为凡尔赛宫的镜廊提供了参考设计方案,使后者成为法国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的一大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易十五的加冕王冠,是法国现存于世的唯一的王冠,是法国的国宝。王冠上共镶有282颗钻石、237颗珍珠、64颗彩色宝石。它还曾经集“摄政王钻石”、“桑西钻石”、“法兰西之蓝”、“奥坦丝”粉钻等诸多名钻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冠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保存于圣但尼大教堂的20多顶王冠毁于一旦,只有这顶王冠因藏匿十分隐蔽而侥幸逃过一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这顶王冠上的珍宝被拆下来全部变卖,后用水晶替代而成了彻头彻尾的仿制品,但即便如此,它仍是法国王室上百年光辉荣辱的见证者,是法国王室最为珍贵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这是拿破仑三世于1855年为妻子欧仁妮·德·蒙蒂霍定制的皇冠。这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贵皇冠用</span>纯金打造,嵌有2490颗钻石和56颗祖母绿,顶部还可以看到金球托起的十字架,皇冠主体拱形是由八只展翅金雕与钻石镶嵌的棕榈叶交替而成,图案象征着法兰西帝国。</p> <p class="ql-block">这件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珍珠头冠,也是欧仁妮皇后的,它由近2000颗钻石和212颗珍珠制成,其中有17颗大的水滴形珍珠。</p> <p class="ql-block">这件祖母绿发带冠,金质,镀银,总共由40颗祖母绿和1031颗钻石组成,中央最夺目的这颗祖母绿重约15.93克拉。</p> <p class="ql-block">查理十世展厅之精彩——隧道拱门和爱奥尼柱。</p> <p class="ql-block">这种光影最能触动我心灵。</p> <p class="ql-block">明亮的长廊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博物馆藏品太多太多,看是看不完的,我们在里面逗留了三个小时,也就是选择最重要、最著名的看看,认真地拍几张照片,争取拍得好些,留作日后回忆。</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是巴黎著名的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中国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7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始建于1624年,当时是国王路易十三的狩猎城堡。后来由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倾尽人力、物力,在原本的沼泽地上改造扩建为王宫,并将政府迁移到这里办公。整个工程结束于1710年。</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在位50年间,凡尔赛宫兼收并蓄了很多法国艺术家与建筑师的设计精髓,成为欧洲最宏大、最华丽的宫殿。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相继重新装饰并融汇了几乎所有的建筑风格,包括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式直至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王宫长达107年,成为绝对君主制度的基地,在“太阳王”的意愿下,映射出象征权威的光芒,一直以来更成为欧洲王宫和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最令人神迷的去处,是被称为“镜厅”(Grand Hall of Mirrors)的一个大长廊厅。当时是路易王朝接见外国使节和举行化妆舞会的地方,是凡尔赛宫最奢华、最辉煌部分,其被法王路易十四视为“镇宫之宝”,是凡尔赛宫之魂。</p> <p class="ql-block">镜廊长73米,宽10米,高13米。一边是面向花园的17扇高大的拱形落地玻璃窗,另一侧是由483块水银镜片组成的17面落地大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大厅不仅呈现出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也变得无比璀璨辉煌。</p> <p class="ql-block">镜廊的拱形天花板上,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挥洒淋漓,气势横溢的</span>巨幅油画,画面内容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浓缩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拱廊顶安装有24盏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和镀金立式烛台,每逢特殊日子,厅内就会点起多达 20000 支蜡烛,烛光加上镜子反射,再加四壁金银高光,简直令人目眩辉煌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路易十四胸像雕塑,是17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雕塑大师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680年)于1665年完成的作品,飘动的衣褶和卷发栩栩如生。雕像位于主楼二楼北侧的戴安娜厅( Salon of Diana),又称“月神厅”。</p> <p class="ql-block">贝尔尼尼在完成了卢浮宫重建的任务后,为路易十四塑了这尊胸像。此时的法国国王正值27岁,风华正茂。从雕像上可以看出他潇洒华贵、风流倜傥的不凡气质。法国大革命时期,凡尔赛宫内许多物品被砸毁或劫掠,这尊胸像却奇迹般保留了下来,因此它是为数不多的路易十四时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厅正中壁龛内的路易十四全身雕像,真人大小,身着古罗马皇帝服装,是由法国雕塑家让·瓦林(Jean Warin,1604年~1672年)于1671年起历时两年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选择“太阳”作为标志,号称“太阳王”。路易十四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独立主权君主,在位长达72年3个月18天,历史上有确切记录。在法国历史上有两位公认的伟大君主,一位是路易十四国王,另一位就是拿破仑一世。</p> <p class="ql-block">这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的布面油画,在凡尔赛宫二楼的加冕厅(Coronation Room) ,由雅克·路易·大卫在1808年至1822年间亲自复制,是作者的第二幅《加冕大典》。大卫的第一幅《加冕大典》完成于1807年,现收藏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两幅画作主体几乎一模一样,为示区别,雅克·路易·大卫把画中左边5位女士中站在左起第二位的着装改为粉红色,卢浮宫的这位是穿白色的(见下图)。据说这位女士还是拿破仑最宠爱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p> <p class="ql-block">为完成《加冕大典》这幅巨作,雅克·路易·大卫从1805年开始起草,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据说当时约瑟芬皇后还和大卫暗中商量了场景设计。当拿破仑当看到这幅油画时,表示特别满意,特意让大卫画了两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span>《西蒙家的宴席》油画,970×450 cm,在主楼二层的海格立斯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著名画家保罗·委罗内塞(</span>Paolo Veronese<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作品。</span>委罗内塞是威尼斯画派中最后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幅画是他在1570年为威尼斯圣玛丽亚会修道院食堂绘制的,1664年由威尼斯共和国送给路易十四。</p> <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圣经故事:耶稣带着门徒路过伯大尼村,西蒙为表达对耶稣治愈了他麻风病的谢意,在家设宴招待。画面正中间跪在地上的是当地妓女玛德莱娜,她认真听耶稣布道,虔诚忏悔自己的罪孽,耶稣当场赦免了她的罪过。玛德莱娜用自己的泪水为耶稣洗脚,用长头发把他的脚擦干,用昂贵的香膏涂抹在耶稣的脚上,感谢耶稣宽恕了她。这幅鸿篇巨制共有142位人物。</p> <p class="ql-block">《身穿加冕服的路易十四》,131×97cm,这幅肖像画挂在了凡尔赛宫阿波罗厅的宝座室壁炉上方,是路易十四最出名的肖像画的小型摹本,创作于亚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画室。这幅画像1701年的最初版本,277×194cm,目前仍收藏于卢浮宫内,据说是路易十四400幅肖像画中最中意的一幅,当时是作为送给他的孙子安茹公爵、1700年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时的礼物而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里戈31岁时被聘为皇家专职肖像画家,据说他在巴黎有一个制作肖像画的“工厂”,有许多助手帮他生产肖像画,据说他画过五位君王和所有亲王以及欧洲的显贵,所以在里戈留存下来大约1500幅肖像画中,究竟哪些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实难鉴别。上图为凡尔赛宫丰收厅(Salon de l'Abondance)装饰精美的大门,是入宫觐见国王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墨丘利厅,也称御床厅,最初是正殿的仪式大厅。这张床是19世纪路易·菲利普把凡尔赛宫改变为历史博物馆时安置的。1715年9月2日至10日,路易十四的遗体被停放在墨丘利厅供人们瞻仰。</p> <p class="ql-block">王后寝宫。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是住在此处的最后一位法国王后,房间内保留了她居住时的原貌。左侧柜旁有一扇隐蔽小门,通向王后内室。据说法国大革命时王后曾从这一小门逃离,但最终还是被俘送上断头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易十五的皇后玛利亚·莱什琴斯卡(Marie Leszczynska,reine de France)身着宫廷大礼服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也是太大了,而且我们还是最后一批入场者。即便有专职的中文讲解带领导览,我们也只能选择展馆内最最重要的藏品参观,根本没时间看室外的花园景致。巴黎两宫都是匆匆一瞥,以后有机会再去。(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