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畔的剪花婆姨

含笑原野(周会芳)

<p class="ql-block"> 尚培元</p><p class="ql-block"> 都说陕北女子柔情,刘晓娟却说,陕北女子也有韧性。</p><p class="ql-block"> 陕北,在中国文化世界里拥有独特的坐标。为了采访这个“韧性”的陕北女子,我跟朋友驾车去了趟陕北延川县,见到了刘晓娟,也见到了从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民间艺术,剪纸和民歌,道情和说书,还有版画和布堆画。</p> <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在陕北延川峡谷间蜿蜒成几个大湾,其中一湾最险最奇,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在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始创八卦,扭转乾坤,便称了乾坤湾。夏季的黄河水不倦地汹涌,翻腾得如同一个人的青春期。刘晓娟觉得,这条曲折的黄河,一如铺陈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一条白练,又如她剪出的一幅山水。这幅好山水,被建成了“乾坤湾景区”。</p><p class="ql-block"> 小程村在乾坤湾景区内,村街两边墙壁上,雕着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农耕文化等石刻版画,皆是以刘晓娟的剪纸为蓝本,表达男耕女织的原生态生活,春耕,打场,送饭,赶集,回娘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小巧的小程村,如刘晓娟剪刀下的一只鸟巢,又似她的老师冯山云版画里的一条渔船,依附在黄河臂湾里,任河水缠绕抚慰。刘晓娟的家就在小程村,按照风俗,门前一棵古槐,一盘石碾。“门前种槐,升官发财。”而石碾,则是乡村的标配,陕北多种谷子,石碾上碾出小米,极是养人。</p><p class="ql-block"> 乾坤湾景区的清晨,有鸟儿的鸣唱,有黄河的涛声,也有清新的空气。奔放的秧歌、淳朴的道情、动情的说书、吉祥的剪纸、多彩的布堆画,讲述着延川人的黄河故事;九曲黄河、乾坤舞台、古老的羊皮筏子漂流,展现着延川人的黄河情怀。刘晓娟就在景区里上班,她的工作跟“剪纸”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景区的那天上午,延川县两个学校的学生“研学团”来景区学习剪纸,传承“非遗”,刘慧娟为学生讲了“延川剪纸”。延川剪纸早先只是“窗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当作一门艺术。延川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堪称黄河农耕文化的缩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延川赢得了“中国剪纸之乡”的美誉。延川剪纸粗朴豪放,民俗色彩厚重,饭碗夸张得比头脸还大,唢呐夸张成一朵盛开的喇叭花,呈现一种原始的力量和远古的神秘。延川剪纸展现古朴雅风,是祈福避祸的特定符号。说话间,刘晓娟取过一张彩纸,一折一叠,然后捏了剪刀,手腕轻转,逶迤曲行,延绵不绝,几下就剪出一个窗花。她说,年节或婚庆,要贴窗花,鲜红的窗花贴在墙壁上,或是门窗上,或是灯笼上,节日的气氛就被渲染得浓郁深远,这是一种民俗,一种仪式。贴窗花不只是形式,更是文化,一幅红色窗花,是对传统年俗的寄托和坚守。</p><p class="ql-block"> 下午,刘晓娟接待了一批来自延安的剪纸爱好者。她讲述说,延川剪纸,淳厚拙朴,借物寄语,寓意民俗生活,松树、仙鹤、寿桃,寓意延年益寿,牡丹寓意吉祥富贵,石榴寓意多子多孙,公鸡谐音吉庆,麦穗谐音岁岁,喜鹊与梅花,谐音喜上眉梢,柿子跟花瓶,谐音四季平安,莲藕配鲤鱼,谐音连年有余。刘晓娟的剪纸作品有“人身虎头”“鱼身人面”的“图腾文化”,黄河,剪成龙形,寓意龙的传人。乾坤湾里的定情岛,剪作香包状,配以有情男女。剪喜庆、招财、辟邪的抓髻娃娃,让娃娃手抓两只鸡,上举过肩,还将鸡剪作凤凰,更显富贵吉祥。刘晓娟崇拜动物图腾,儿子属虎,她就剪两只老虎绣在儿子衣服上,有时,也在抓髻娃娃衣服上剪出两只老虎。刘晓娟边剪边说,剪纸时,可在传统剪法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比如“虎添翼”“马生翅”,如此想象,让她的剪纸不落俗套。有人剪纸剪得写实,循规蹈矩,甚至在纸上画出底稿,比照着剪,刘晓娟却剪得随心所欲,洒脱写意,按照心中想象,脱稿冒剪。这样的剪纸技艺,被称作“冒铰剪纸”。</p><p class="ql-block"> 晚上,刘晓娟要为外地朋友剪一幅“全家福”。朋友发来了照片,刘晓娟在微信里说,不用照片,只需将家人的属相报过来就行。乾坤湾静谧的夏夜里,刘晓娟忽然听见了夏虫的鸣叫,古诗词里总是描写到这种密密匝匝的虫的声音,古典,雅致,如丝弦轻弹。朋友将一家四口的属相发过来,夫妻二人属蛇属兔,两个儿子属龙属虎,刘晓娟就以四个动物代表四口人,剪了个“蛇盘兔”,龙虎则守护两旁,三只“勇猛动物”呵护着一只“娇小玉兔”,她还为这幅“全家福”加入了人丁兴旺、和谐守望、万事如意的幸福意念。</p><p class="ql-block"> 刘晓娟出生于1975年,也属兔,她总觉得剪纸里有自己的影子。其实“韧性”的刘晓娟每天都在“剪”自己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冯山云在延川县文化馆举办民间艺术培训班,教剪纸和布堆画。 </p><p class="ql-block"> 布堆画又称布贴画,用缝制衣服剩下的布头,以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的手法粘贴出具有陕北民俗特色和延川地域文化的图案,画面夸张,意念生动,想象奇特,具有“汉画像石的造型、剪纸的手法、刺绣的色彩、浮雕的感觉。”冯山云是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家,堪称中国民间毕加索,跟著名作家路遥是同学,他的布堆画古拙,生动,具有朴素的民俗风格。他的版画,反映了陕北时代变革,他的油画,描绘了黄土高原上最后一批农民形象。</p><p class="ql-block"> 那期培训班只有17名学员,18岁的刘晓娟年龄最小。阴暗的土窑洞里,一束阳光自窗口透射进来,窗棂上贴着温暖的福字和祈福的窗花。吉祥的图案,为刘晓娟带来了生活的信心,剪纸,让剪花的女人延续着艺术生命。</p><p class="ql-block"> 刘晓娟始终记着冯山云的话,“教出一百个学生都一个样子,就失败了;一人一种风格,一人一个特点,就成功了。”刘晓娟在冯老师的指导下,注重传统,注重创新,注重想象,她的剪纸,灵巧,抽象,卓尔不群。</p><p class="ql-block"> 1996年,刘晓娟的剪纸作品《百鸡图》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时,白世民是镇长,他看了刘晓娟剪出的鸡,就联系了延安市文联主席艾生,这位同样热爱剪纸的文联主席又联系延安报社,决定为刘晓娟出一本书。朋友办有养鸡场,刘晓娟天天守在那里,观察鸡的动态,想象鸡的姿态,熟记鸡的神态,三个月剪出了形态各异的“百鸡图”。《百鸡图》出版不久,白世民就去世了,刘晓娟在他坟前烧了一本新书,来祭奠他。</p><p class="ql-block"> 2001年,73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油画家靳之林到乾坤湾写生,住在小程村。尽管小程村还是个没有通电铺路的贫困村,然而,滔滔黄河为小程村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乾坤湾使这里风光独绣,剪纸和布堆画、民歌和道情,还有秧歌和唢呐,让靳之林发掘认识到了小程村的民间艺术。靳之林说:“剪纸,不是简单的剪纸,而是文化的传承。”靳之林是齐白石大师的学生,美术造诣极其深厚,他打算以非遗文化为优势,将小程村建成民间特色艺术村。</p> <p class="ql-block">  靳之林的设想得到延川县政府的支持,很快架通了电,修通了路。两个月后,以冯山云民间艺术培训班的17名学员为基础,成立了“艺术村”,命名了刘晓娟、程东梅、郝秀珍、高凤莲等28位农民艺术家,让陕北婆姨实现了从农民到艺术家的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 2007年,来自瑞士、日本、法国、韩国等七个国家的23位农民艺术家来到小程村,与中国农民艺术家共同举办了“相约小程村”国际民间艺术节,小程村成为向世界展示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在小程村,刘晓娟重新找到了剪纸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冯山云,白世民,靳之林,还有画家艾生,刘晓娟始终把他们视作自己艺术生命中的贵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晓娟被称为“黄河畔的剪纸婆姨”,她的剪纸技艺是母亲传下的。母亲铰得一手好窗花,都叫她“巧手婆姨”,刘晓娟受母亲影响,从小就爱上了剪纸。刘晓娟只念过小学,但足可表达内心的想象。七八岁跟母亲学剪纸,剪窗花,剪牡丹,剪莲花,也剪猫猫狗狗,只是剪,不问寓意。几十年过去了,刘晓娟将自己的期盼和祝福融进剪纸里,抒发生活的爱意,感恩多情的家乡。剪纸,如洪荒深处传来的苍凉悠远的呼唤,如前世吹来的缥缈轻漫的风,轻轻揉抚她的心灵,熨帖尘世间的浮幻,让她寻找到了安放灵魂的祭台。</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一直尊崇着这样的婚俗,儿媳妇须给公婆、丈夫和自己每人纳一双鞋垫。母亲教会她纳鞋垫的时候,她就开始憧憬自己的婚事,幻想着公婆接受新鞋垫时的喜悦和满足。送给公婆的鞋垫上,刘晓娟绣了牡丹,国色天香,娇艳富贵,几片花瓣儿带露颤动,两片叶子圆圆的,薄薄的,筋脉毕现。把这样一朵牡丹种在心里,人生便不会荒芜。送给丈夫的鞋垫上绣一幅“喜上梅梢”,给自己的鞋垫上绣的是“鸳鸯戏水”,或许,这是她对爱情不灭的幻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结婚的刘晓娟喜欢剪《鱼戏莲》,寓意男女欢爱、连生贵子,陕北人常说:“剪个鱼戏莲花,两口子结得好缘法。”丈夫是个普通的陕北汉子,开过车,揽过羊,打过工,也做过生意,挣钱养家,想让刘晓娟安心剪纸,也想让刘晓娟建一个剪纸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刘晓娟很是羡慕“中国第一把剪刀”高凤莲。高凤莲跟女儿、外孙女共剪一条黄河,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收藏,她还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刻成砖雕,镶嵌在墙壁上,将她的家建成剪纸博物馆。刘晓娟也想建个展览馆,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可眼下,因为缺钱,还不能实现这个想法。</p><p class="ql-block"> 然而,许多年来,这位生活在黄河畔的“韧性”的“剪花婆姨”,剪出了5000余幅作品,也剪出了多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1996年,在首届“九州三峡杯”剪纸作品大赛中,《牛郎织女》获得银奖;1997年,《陕北信天游》参加北京国际旅游艺术交流大会;2001年,《母亲河》获“英才杯”全国书画大奖赛银奖;2002年,《十二生肖》在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中获银奖;2004年,剪纸和布堆画在合肥亚明艺术馆展出,《肚兜》被该馆收藏;2005年,剪纸和布堆画《送子娘娘》在陕西省文化厅、文联、美协、美术馆联合举办的“黄土寻根”民间美术作品展中获二等奖;2010年,布堆画《走西口》获陕西省农民文化节一等奖,剪纸《婆姨好》在浙江省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邀请展暨首届全国剪纸创意大赛中获传承奖;2014年,布堆画《信插》获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展金奖;2017年,剪纸《我爱中国·我爱我家》由上海连环画中心永久收藏;2009年,《民间风俗》在日本《银花》季刊发表,《抓鸡娃娃》作为本期封面;2019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黄河畔的剪花婆姨》,介绍刘晓娟的剪纸作品。2000年,受邀到重庆师范大学讲课;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状元360”节目,为大学生作剪纸表演;2008年到2010年,在西安、北京参与中小学教案编辑;先后有100余幅剪纸作品在中国美术馆、陕西美术馆、西安市美术馆、合肥市群众艺术馆展出,500多幅剪纸作品被日本、瑞士、法国、德国艺术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剪纸,不仅使刘晓娟获得了成就,也让她成为了延川县人大代表、延川县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p> <p class="ql-block">  “羊肚子儿手巾哟三道道儿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儿难......”民歌,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是陕北人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命的独特符号,是陕北人对爱情大胆炙热的向往和追求,是陕北人表达情感、排解忧愁的最好方式。</p><p class="ql-block"> 刘晓娟喜欢陕北民歌,民歌是她情感的倾诉和表达。《走西口》《赶牲灵》《打枣》,一首首民歌,在刘晓娟的剪刀下幻化成一幅幅剪纸,把民歌的意境剪入作品,演绎出陕北淳朴的民俗。</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是以旋律形式流传在黄土高坡上的民间史诗,而刘晓娟的剪纸,则是黄土高原上凝固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作者小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尚培元,河南省作协会员,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羲皇故里甘肃天水,70年代成长于昆阳古地河南叶县,深怀对上苍的无限感恩,现生活在河洛汇流的巩义市。种过地,做过工,经过商,也在行政部门工作过。作品见于《莽原》《奔流》《牡丹》《大观》《黄河文学》《时代文学》《短篇小说》等刊物,有作品获奖。出版中篇小说集《腊月里的一场河洛大鼓》、小小说集《出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