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博物馆

一康

<p class="ql-block">上海纺织博物馆位于苏州河南岸、澳门路150号的原申新九厂旧址,展示面积4480平方米,是一家区域性行业博物馆,2018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认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也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是写有“上海纺织博物馆”几个大字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纺织博物馆所在楼名为“纺博馆”,正门前有座纺机雕塑</p> <p class="ql-block">纺织,顾名思义是纺纱和织布的总称,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明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这是原始人利用毛麻制衣的场景。</p> 新石器时代的作为纺织工具的骨针 西汉文物中的衣着残片<br> <p class="ql-block">尧舜时期服装以具备装饰、表示等级、尊卑的功能,这是两千多年前出土的人物陶俑,可以看出人物着装各有讲究。</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纺织有两次兴起,第一次是宋末元初时,黄道婆引进棉布织法,极大推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的发展,明代“松江布”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十九世纪末,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引进了纺织机械,上海各类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开创的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1245年?—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人(今上海市徐汇区长桥、华泾一带),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今海南三亚),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问题来了,黎族妇女的棉纺技艺为什么没有自成气候、要通过黄道婆才流传下来?看来人员流动、技术交流很重要啊!</p> 早年的木制织机<br> 卧式织机 较为复杂的织机 织机<br> 织机 斜织机 纺车 家庭作坊模拟场景 <p class="ql-block">近代上海(乃至中国)纺织的兴起是被西方工业革命逼出来的,西方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就纺织业而言,大工业下纺织品,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是传统手工业无法与之竞争的,于是,大量洋纱、洋布涌入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传统纺织业凋零,1867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在李鸿章的推动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近代民族纺织业得以兴起。</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40年内,洋布、洋纱占全国市场的份额从8.4%增加到35.7%</p> <p class="ql-block">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开始筹备,为官督商办,设在杨树浦,订购了轧花、纺纱、织布等全套机器设备,在筹建之初,实业家郑观应就向李鸿章要求“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并要求对该局产品“准免厘捐并酌减税项”。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沿途厘税。这是上海机器织布局享有的特别专利权和优惠待遇。相当于计划经济下的垄断权。1893年,一场大火将工厂烧个精光,李鸿章着盛宣怀重建,规模更大,织布机达到750台,取名“华盛”,仍为官督商办,还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10个分厂。这是1889年位于杨树浦路87号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大门口模型。</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量民营资本投入纺织业,逐渐成为行业中坚,这张图表显示,民营资本的纱锭数增加显著。上海纺织业形成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局面。</p> 1895年,上海各纱厂的纱锭数占全国纱锭数76.7%,几乎一统天下<br> <p class="ql-block">除了官办、民办,自19世纪六十年代起,外商也在上海投资纺织业,这是英商怡和纱厂</p> 美商旗昌纱厂<br> 美商鸿源纱厂 上海道台办的华新织布局,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国企 郑孝胥在上海办的第一家毛纺织厂,只知道郑是伪满洲国总理,大汉奸,原来早年曾在沪上办实业。 <p class="ql-block">1930年上海产业工人28.5万人,其中纺织行业就占20万人</p> 1913年上海华商纱锭数占全国29.3%,中外纱厂纱锭数占全国的58.4% 1914年至1022年间,趁西方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资本大举入驻中国市场 华商资本大量被日资收购,短短7年间,日商在华纺织业的体量猛增7倍 <p class="ql-block">尽管日资大量涌入,华商仍有所作为,例如1914年穆藕初创办了多家纱厂,后来这些厂被转给了荣家,只是日本全面侵华期间被日本所占,抗战后又恢复为民营资本,成为解放后公私合营的基础</p> 1915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厂,至1933年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国民族纺织业的20%和28%,成为全国的“棉纱大王” 郭氏兄弟创办永安系棉纺厂,其规模仅次于荣氏 1923年法商(后被英商界接盘)在沪建印染厂,这是沪上第一家印染厂 “呢绒大王”刘鸿生,有名的章华毛绒就是出自他创办的公司 丝织行业霸主蔡声白 陈宝庆创办绸缎厂 当年上海的针织行业占全国一大半,其中资本占87% 作为纺织业终端产品的时装业也在沪上兴起,这是鸿翔时装,鼎鼎有名的品牌 鸿翔时装 抗日战争时期,纺织业凋零,多被日本占据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被日本占据的工厂,申新恢复,并坚守到新中国诞生 当年的商标注册证 民国时期的批文,由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盖签字章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曾经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利税大户<div>创汇大户,从业人员最高时达55万人</div> 纺织业产值曾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8%,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棉花市场的放开,原材料流向多元,上海纺织业优势不再,面临改革,动因有七个方面:设备陈旧、债务沉重、人员负担过重、原材料紧张、市场竞争激烈、城市定位调整、产能过剩 向大服装、大装饰、产业用纺织品转变 雕塑作品“我心可鉴”,一尊顽强不息的女人体,浓缩了母亲工业的形象 纺织科普馆 每一框内代表着不同的纺织原料,包括丝、羊绒、高湿模量、涤纶、有机棉、木棉、彩棉、玉米纤维、维纶、竹纤维等 纤维如何成为五彩缤纷的面料和服装,道道工序,缺一不可 支撑纺织业的是纺织机械,博物馆辟有专馆介绍纺织机械,这里是近代纺织机械产业的代表人物 纺织机械行业有影响力的领导人物,其中的黄关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风云人物,原二纺机厂长,现已八十多岁了 上海纺织行业的著名品牌,有些现在还能见到,有些已销声匿迹了 时装展示 时装展示 时装展示 <p class="ql-block">上海纺织业的是中国大工业的缩影,也伴随着中国官僚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外资的发展而发展,更是孕育了中国最早、数量最大的一批工人阶级,随着时代的变迁,几十万产业大军转岗的转岗、退休的退休,愿未来更美好。图片拍摄于2024年6月,文字参考了展览和网络查资,并掺和了个人感悟,欢迎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