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快乐清风</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家耳熟能详、小学生都很喜欢背诵的唐诗,即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自己上学时也曾背诵过。诗歌中,抒发了作者离别家乡五十余载,对世事沧桑、人生易老的深刻感悟和告老还乡时的无限感概,委婉伤感而又饶有趣味。彼时的我,少不更事,自然无法共情和理解作者的那份真情实感,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诗歌背诵里。如今,属兔的自己,他乡谋生近四十年,回到了故乡山村,再来读起这首诗,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由此,也更加敬佩优秀作家的不朽作品,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那种穿透时空的文字力量。</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这个位于湘中南邵阳西高铁站旁的古老村庄——百弓圫村,地处古宝庆(今邵阳)四大名铺之一的岩口铺镇,村里大岭山顶,是周边地区海拔至高点,扼西出云贵的要道,村前有国道,村后有高速,国家高铁穿村而过,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走在故乡的田埂上、院落里,熟悉而又陌生。村庄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曾经深刻在自己的记忆里;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如今已物是人非,尤其看到逐渐老去的童年伙伴,不能不感叹岁月匆匆,时光不再。</p><p class="ql-block">百弓圫村名,据初步考证,是该村院落前,曾有一口面积颇大的自然蓄水的水塘,叫百弓塘,面积达30余亩,地形地貌呈碟型水氹构造,村名或由此得来。尤其百弓塘曾经的一水、一洞、一山和一树四大自然馈赠,塑造了村庄青山绿水的迷人风景,令人怀念。一水,是指百弓塘丰水时节的碧绿水体。因整个水塘呈碟型水氹,春夏雨季到来时,周边山岭雨水大部汇入此塘,加上水塘北面,还相连一口天然活水井眼,共同汇成了碧绿清澈的宽阔水面,足有三十余亩。但自岸边至水塘中央,因塘底坡面平缓,水深也只有1~3米左右,微风掠过水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水塘既起到防洪蓄水作用,也非常适合南方草鱼、鲢鱼、鲤鱼、鲫鱼及其它各种小杂鱼如游鱼、泥鳅的生长,春夏时节,偶尔还可见鱼儿在水面欢歌跳跃。水塘中央,还生长有一组一米多高的孤岛状天然石林,错落有致,水天一色,相映成趣。洪水退去,石林露出水面,常常可见寻觅鱼食的白鹭等小鸟,低空掠水飞舞,落脚于此,成为小鸟们观察鱼汛的理想瞭望站,甚是惬意。集体经济时代,每到冬季干塘时,整个村庄,不是节日,胜似节日。一般都是大人们提着鱼罩,先下塘为公家捞鱼,主要是草鱼、鲢鱼、鲤鱼等主要品种,捞完收回后,按各家人口、劳力和日常工分多寡计数,进行集体分配。公家捞鱼结束,妇女小孩们才提着水桶,端着脸盆,或抡着箥箕、㮥箕等简易工具,争先恐后地下塘,主要是捞取鲫鱼、游鱼及各种小杂鱼,大家各显神通,欢歌笑语,甚是热闹。一年一度的干塘捕鱼活动,曾为那个年代村民提供了难得的美味佳肴,环保绿色,口感极佳,十里飘香。而与水塘相连的天然井眼,后来扩挖成人工机眼井,出水量更大,并且井水冬暖夏凉。即使遇到大旱年份,该井水也能保持常年不干,为村民洗菜做饭、浇地灌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天然井水。为此,还配套建设了接力扬水的土坮和抽水机房,这是那个并不宽裕年代里,村里花费“巨资”和重劳力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在集体经济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干到户初期,为本村农业灌溉和村民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还能看到,年久失修的土坮和机房,依然静静地立于原址,仿佛在诉说曾经的故事。一洞,则是指水塘正东方向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岩洞,丰水时节淹没在水面之下。秋冬天来临,雨水减少,水塘逐渐干枯,仅剩下水塘中央两亩见方的水面,岩洞全部露出地面,显露“尊容”的岩洞,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一探究竟。运气好的话,人们进洞还会捉到心仪的鱼虾泥鳅呢。但洞口并不高,约一米左右,也并不宽敞,只可容纳一至二人同时进出,深入洞体,变得逐渐宽阔,洞身也变高,最宽处达十几米,最高处一点五米左右,所以,进洞寻觅探险,多以少不更事的顽童居多,成人需弯腰弓背前行。整个洞体,大概可容纳百余人藏身。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自己放牛娃时期,就曾借助洞口的余光,举着稻草火把,有幸和童年的朋友们一起,多次进出过此岩洞,前出约五十余米处,洞身则急速降高,只能匍匐,不可前行,但满足了那个年代莽撞少年的好奇心。值得一提的是,临近岩洞约200米处,偏东南方向处的水塘最底部,还有一个天然漏眼,土名叫漏(发聋音)眼里,此处水塘局部呈典型锅形地貌构造。秋冬季节,大水退去,锅底状的环形草坪,长满了抓地的新鲜草皮,足有五亩左右,而且地形宽阔平坦。这里,成为村里孩童们结伴放牛、嬉戏打闹的天然游牧场。这也是那个纯真年代里,游戏童年,仰望星空,放飞自我的理想场所。村里五零六零后朋友,都曾在此留下过美好回忆。一山是指水塘西南向岸边,屹立起一座怪石嶙峋的石山,叫石山塬里。丰水季节,随着水位抬升,似半岛型伸向水塘中央,三面环水,一面连接陆地,塬上整体呈现微型喀斯特地貌气质。这里,曾经还是村民们某种信仰祭祀的场所。特别是塬上高耸石林和几株形似巨型盆景的古金弹子树,为石山塬里增添了生气和美景,成为百弓塘局地的制高点,年年都能见到喜鹊在古树上含枝筑巢,给这个古老村庄带来风调雨顺的喜气和勃勃生机。现在驻村前往,还依稀可辨、隐约可见石山塬里的点滴风景和历史痕迹;一树,则是指石山塬对向更靠近院子、百弓塘水岸边的斜坡上,直立了一株巨大古梨树,树干需三人环抱,高耸数十米,树冠展开面积达四、五百平米,年年梨花盛开,硕果累累。喜鹊高兴了,也在树顶砌筑新窝。梨树旁边,有一条村民上街、出门劳动、小孩上学必经的乡间小路。秋天到了,梨子熟了,偶尔可以看到,放学的孩童或少数年轻人,在路边随手捡个小石子,扔向梨树,意在击落梨子,趁机私下改善一下那个贫瘠年代的个人生活。但如果运气不好被人发现的话,当会引来众人的批评和责怪,因为此树的产权和果实,归属于村里分此自留地种菜的善佑爷爷私人家的。在那个贫穷、朴素年代里,生活简单而快乐,当然,也有类似的无奈和苦涩。这迷人的故乡山村风景,归功于百弓塘一水一洞一山一树的自然馈赠,彰显了这个秀美山村的独特自然魅力。</p><p class="ql-block">令人十分遗憾的是,1970年代初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故乡这片山峦起伏的丘陵之地,上级为树立学大寨典型,筹划建设人造小平原。于是,动用了本县多地民工力量,历经几个冬季,填平了村前自然蓄水的百弓塘,建成了现在的“百亩大丘”——人造小平原。百弓塘连同其一水一洞一山一树构造的独特山水风貌,淹没在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之中,永久改变了整个村庄的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回忆,也留下了本村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生态环境遗憾。作为本村的原住民,新旧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古老村庄珍贵的自然馈赠,留下记录,以此为念。殷鉴不远,敬告祖先,启迪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