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浅谈陆柬之和他《文赋》帖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和平</p> <p class="ql-block"><b>一、陆柬之其人</b></p><p class="ql-block">实话说,许多人包括一些书法爱好者,对陆柬之这个名字还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前些年。记得八年前我去重庆拜见著名书法家毛峰先生并向他请教如何学习书法时,在给我讲了怎样执笔、临帖等知识之后,毛峰先生特意向我推荐了陆柬之《文赋》,并对我强调此帖为唐朝传下来的墨迹,古朴高远,若能坚持静心临摩,必有所得。当时我很愕然,我中学时代就喜欢书法,到部队后长期在政治机关从事文字工作,闲暇之余也练练字(主要是写钢笔字)对欧颜柳赵、虞褚欧薛还是有些了解的,但陆柬之还真的没有听说过。回家后,我马上跑了几家书店终于把此帖找到,并关注起了陆柬之,通过从网络和相关书籍查阅,我熟悉了这位中国古代书坛的超重量级人物。</p><p class="ql-block">陆柬之(公元585年——638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故又称陆司议。可以说陆柬之是典型的高干子弟,其陆氏家族为吴郡旺族,据《旧唐书》、陆氏家谱等史料记载,其高祖陆丘为梁朝黄门侍郎,祖父陆琛在陈为黄门侍郎,据唐窦皋《述书谱》载“陆柬之,吴郡人,仁公子,虞氏之出,官为著作郎”,其远祖是陆机,另外,他还是唐朝宰相陆元方的伯父。而陆柬之的母亲则是来自越州余姚虞氏旺族,其舅舅虞世南为唐朝重臣。可以肯定,陆柬之生长在这样一个富裕且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家境,接受良好教育是得天独厚的,尤其是在书法学习上,他从小就得到舅舅——唐朝著名的书法大家、得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真传的虞世南的亲自传授。他还曾向同在朝廷任职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学习书法,在打下深厚的书法功底的基础上精研二王笔法,非凡的努力加之极高的天赋,陆柬之最终守正出新,形成了既有二王书法精准法度又有自己独特风格气象的陆体,与虞欧禇齐名,方家称其书法“直逼二王”。可惜的是,他于公元638年,年仅53岁,正值书法创作的最佳年龄就辞世,同在这一年去世的还有他年届80的舅舅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p><p class="ql-block">尽管陆柬之英年早逝,但世人对他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唐朝时期大臣、书画家李嗣真在《书后品》指出“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世南),虞秘监受于永禅师(智永),皆有体法。”又曰:“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唐书陆元方传》等资料载,陆柬之尝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最闻于世,遗憾的是除《文赋》外其余都已失传。</p> <p class="ql-block"><b>二、陆柬之的(文赋)书法特点</b></p><p class="ql-block">可以肯定,任何一位真正的书法大家都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高人之处,那么陆柬之的书法(《文赋》)有什么特点、好在哪呢?窃以为,这在历代名家对陆柬之的评论中早已说明,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墨池编》谓:“柬之以书专家,与欧、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于今殆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赞其书法“意古笔老,如乔松倚壑,野鹤盘立”,称其行书虽出于虞世南,而风气过之,笔法飘纵,妍媚动人,大有“晚擅出蓝之誉”(见《书史会要》)。元代书法家揭傒斯曾评论此帖说:“右陆柬之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赵孟頫赞其《文赋》“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p><p class="ql-block">只可惜陆柬之书法流传甚少,《头陀寺碑》、《急就章》、《武丘东山寺碑》等名作皆失传,已不能观其全貌,但从传世的墨迹《陆机文赋》、《兰亭诗》,尚能见其华采。</p><p class="ql-block"><b>点画传神,法度严谨,遒劲古朴,生动活泼。</b>《文赋》帖中,其起笔大多锋毫顺锋游丝入纸,行笔则如锥画沙而涩行,收笔通常较重,笔画虽千姿百态,但法度严谨自然,富有弹性和节奏感;“横”如千里之云阵,笔势舒展开阔,稍向上斜,起笔轻入后,按、提、按,收笔稍顿多有回锋;“点”如高峰坠石,立、卧形态各异;“撇”如陆断犀象,有的出尖略带上钩之意,有的平缓撇出如枯枝屈铁;“折”如百钧弩发,张力四射;“竖”如万岁枯藤,正直稳重;“捺”如崩浪雷奔,有的捺出尖,有的则戛然而止收笔如刀切,有的成了反捺(如帖中18列下“文”);“横折钩”如劲弩筋节,有的出钩甚至长钩,有的则只显钩意(如16行“先”),有的似折钗,存筋藏锋,呈金龙摆尾状(如4列“可”)。转折处多以圆笔,古朴苍劲,弹力、韧力十足(如16行“而”28列“启”等),间或参之以方笔衄挫,显露棱角,遒婉劲健,神采外映,方圆相参,相得益彰(如80列的“弦”8列上的“害”122列的“终”等字转折处)。</p><p class="ql-block">在1600多字的《文赋》作品中,无论什么笔画,在陆司议的笔下都是那么得心应手,随意而出,而每个字都是那么平衡协调,生动活泼,或如乔松屹立在山壑,或似飞鹤游弋天空中,神采焕发。</p><p class="ql-block"><b>主笔舒展,中宫内收,节节加力,藏巧于拙。</b>在结字上,《文赋》帖每个字的主笔都较为舒展、劲挺,常出现的主笔为横、竖、撇、捺、斜钩、弯钩等。如"武"字的斜钩、"夫"字的撇画等劲健而舒展,落笔大胆,出钩爽利,但中宫又收紧,整个字显得疏密有致。后人评价陆司议最会用腕力真实不虚,细察《文赋》帖,不难发现,他的结字有一种太极拳中的缠丝劲,这种缠丝劲是螺旋似的,全凭腕力一笔接一笔,笔笔送到,节节发力,直到收笔。如“而”“落”“虎”“无”“意”(草体)等,这种劲道入木三分,如画沙剖玉,让作品紧凑、活泼,风骨内含。很多字,包括《文赋》这本字帖,初一看,感觉似乎很一般,甚至“很俗”“拙劣”,但当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神奇多多。因折笔处挫、衄、翻、绞信手拈来,结字如老藤缠结、似老松节瘤,藏锋守拙,苍润古朴,如16列“列”“纷”等;再如文中33列的“本”字的撇画,切笔撇向下,粗细几乎没变化,收笔直接收住如刀切,而捺画挺直圆润,非常厚重有力,似一根圆削木与左边的撇画相衔接,宛如搭成的房梁,下面的十字短粗饱满,如屋内之人安然其中;再如帖中33列下方的“或”字,以缠绕的绞丝旁代替口和斜横,斜弯钩则是由上而下逐渐加粗,雄壮有力的弯竖,右上角一点则如一三角形的巨石压在上面,整个字看似很不规矩,但庄重协调,美感十足。“奔”“袂”“伏”“捐”等也如此,拙中藏巧,有如壮士佩剑将出征,有如老翁田边倚锄立,有如舞女翩翩裙裾旋,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b>用墨讲究,斜正相间,大小照应,节奏感强。</b>从陆柬之的《文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二王书体洒脱秀丽的秉承,又看到了其独特的艺术之美,尤其是在用墨上,相比二王,他的用笔更加厚重古朴,润燥互应,黑白分明,富有沉劲,除个别字外,通篇用墨浓润,虽然经历一千多年,墨色依然温润雅致,历久弥新。在笔画的粗细变化上,神奇惟妙,许多笔画常给人意料之外的新颖和惊艳,如11列的“所”上面一横如锥画沙细而有力,而下面部分却用笔很粗,给人以胖汉戴冠之美;53列的“员”字,上面的“口”以草书符号“厶”代替,既粗又大且歪斜,正常情况下这种头重脚轻是犯忌的,但因书家将下面的“贝”字的两竖写得厚重正直,使整个字看起来自然妥帖,很是生动;46列的“恢”、34列“扰”等字都有这种意外之笔。粗得浑厚恰当,细的精神自然。结字多正侧并用,斜正相间,有的整体欹侧,却通过上、下、左、右的字进行了补救,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美感;有的是部分偏旁的欹侧,或上欹下侧,或左欹右侧,但整个字却是稳正的,通过本身笔画互补达到平衡,使字更生动。在字的大小安排上,颇有径庭,有的大如长者,有的小如幼童,给人一幅“老翁携幼孙行”(《包慎伯论书》语)的画面。用墨的浓淡、字体粗细、大小的对比,强烈的节奏和“矛盾”,使整个作品显得灵动鲜活,增强了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布局合理,气势连绵,平和简静,超逸隽永。</b>通观《文赋》墨迹,全帖144行,1658字,字体以楷、行为主,间参草字,虽三体并用,但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龙翔凤翥,配合默契,浑然天成。整个作品笔法飘纵,笔势流利,淋漓酣畅,不愠不火,气韵平和,超逸神俊。其分行布白都出于自然而无排列造作之迹,通篇虽极少牵带连绵之笔而又显得笔断意连,给人以血脉相通、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美感。尤其是在楷行书之中偶尔夹杂的草书,如平沙中落下飞雁,河流中锦鲤翻波,让整幅作品鲜活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总之,《文赋》不仅行气活泼流畅,章法布局也奇巧多变,生动自然,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平淡冲和、闲雅简静,蕴藉着含蓄之美,反映出陆柬之“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风范,深得晋人韵味。</p> <p class="ql-block"><b>三、陆柬之的书法传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陆柬之的书法作为王字嫡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仅有藉可寻的有以下几个代表,一是他的儿子陆彦远这条线。陆彦远曾向父亲学书法,并且成了当时很有声望的书法家,大概是没有超越父亲陆柬之,所以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传世的墨迹。但陆彦远有个非常出名的弟子,这个人就是他的外甥张旭,而张旭又是颜真卿的老师,黄庭坚《论书》中说“张长史折钗股”其实从《文赋》帖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柬之折钗股运用之多、之熟,无疑张长史的折钗股法是从老舅陆彦远那学的,而陆彦远则是得之父亲陆柬之的传授,后来颜真卿也学得非常好,他的《争座位铭》中的行书体现的非常明显。第二个爱到陆柬之书法影响的书法大家是米芾。元代史学家、文学家欧阳玄说:“李公(李倜)谓其书态不同,此正柬之(陆柬之)妙处,近代米元章(米芾)书矫亢跌宕,世咸称其自创一法,乃不知其全学柬之《头陀寺碑》耳,元章秘而不言,以陆书少传于世也。”这段话说明宋代的大书家米芾的书风,并不是他自己独创的,而全是从陆柬之书写的《头陀寺碑》中学到的,只是因为陆柬之留下的手迹很稀少,别人难以看到,所以米芾也就秘而不宣了。这说明陆柬之的书风除了《文赋》外,还有属“矮亢跌宕”的一路,可见米芾也传承了陆柬之的书法,只是米南阳学的是陆柬之《头陀寺碑》那种“矮亢跌宕”的风格而已。第三个深受陆柬之书风影响的是大名鼎鼎的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只要把赵孟頫的的书作与陆司议书《文赋》墨迹一比较,就会感到赵书中的典雅流逸之气,遒劲活泼之姿,丰腴妩媚之态,与陆书十分接近。这一点,前代的一些书评家早已指出了,如明代书法家项穆说:“子昂(赵孟頫)之学,上拟陆颜 (陆指陆柬之)”;明未书画收藏家孙承泽在给《文赋》墨迹所写的跋文上题“赵文敏(孟頫)晚年书法全从此(指《文赋》墨迹)得力,人鲜见司谏(指陆柬之)书,遂不知文敏所自来耳”。赵孟頫是书法的一代宗师,是元代以后书坛之巅峰人物,既然赵字是从陆柬之书法中脱胎而来,陆柬之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习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