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简阳芦葭小学学习生活札记</p> <p class="ql-block"> 上学前,就听母亲唱过《小二郎上学》这首歌,“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说,要学习小二郎的精神,好好上学习,将来做过有用的人。</p> <p class="ql-block"> 童年是那袜淡淡的晨曦,将无数欢笑和童真洒满大地,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沐浴在纯真的阳光下。</p> <p class="ql-block"> 年满七岁时,我该上学了。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去上学。</p><p class="ql-block"> 开学语文第一课,《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真好啊,毛主席的像挂在墙上,教室里桌子椅子很整齐,我爱我的教室,我爱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数学第一课,是我幺姨爹老师教的,在若干数字基础上,学打分节号,不用数个十百,一下能读出亿以上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地理课是毛校长讲的,他讲述了地球每天在自转,自转一圈是一天,并围绕太阳公转,围绕太阳一圈是一年。有个同学问老师:咋个转没有把门斗转脱呢,(指旧式木门下边固定门的叫门斗)。天真幼稚提问,引起同学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而音乐课也是毛校长教唱,他教唱的《江南三月》。好似把把我们带到美丽的江南。歌词唱到:江南三月好风光,油莱花开遍地黄,牛背上牧童吹笛过,响,河边阿姐洗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课间中,同学们滚铁环、跳橡皮绳、玩老鹰抓小鸡、跳房等,齐乐融融。上课时一片鸦雀无声,只有老师讲课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学校在儿童节、国庆节、春节,也常组织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如:四川民歌《红苕歌》,由我姐在剧中表演幺妹。歌词唱到:“天晴好掏沟,落雨好栽苕,红苕栽起好得很,肯长肯结噻,结起又大条。幺妹回家耍,碰见了挖红岩,走到地边看一看,哟,啥呀,这究竞只南瓜画还是红苕,这是我们民兵种的大红苕,明白了吗?明白了。红苕搬回家,煮起来花样多,包子馒头和饺子红苕圆子香油条,还有喳(音)肉(粉蒸肉)万斤苕片酥肉汤,问我那情哥噻逗人笑呀,他说,二天(以后,当地土话)我要办起红苕酒斗碗结新娘。”该节目高潮叠起。引起同学们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 区乡小学常在一起拉歌比赛,石板区所属几所院小,聚在石板小学一起拉歌。当芦葭小学唱到:“红领巾,胸前飘,少年先锋志气高,时刻准备着,为国立功劳”。音乐刚停,只见石板区小学</p><p class="ql-block">啦啦队喊,芦葭小学唱得好,再来一个要不要,众学生高呼,要!芦葭小学又唱到:(三步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芦葭小学马上啦啦喊,石板小学名气大,唱一首。好不好,众喊,好!(三步合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经过十几个轮回拉歌,芦葭、石板小学等,势均力敌,气势磅礴,歌声嘹亮,余音绕梁。......</p>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 芦葭是一座小小的古镇,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小小芦葭古镇》,在美篇中很受读者喜欢。芦葭镇文化底蕴十分浓厚,镇上有一个五百多米的街道和附街,餐馆、茶馆、卫生院、邮局、粮店、理发店、日杂店、酱园、榨油房等样祥居全。</p><p class="ql-block"> 简阳芦葭的羊肉汤早就出名,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羊肉汤的羊脑花。用口盅端回家,遇逢场天拥挤,汤被拥挤时洒出一半。</p><p class="ql-block"> 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芦葭场赶集,有的专来茶馆喝茶,听川剧座唱。</p><p class="ql-block"> 镇上中部,特别是那座五圣宫,与照片上的戏楼如出一辙,戏楼下面是过人通道用大木柱支撑。楼上是戏台、化妆间。戏院的坝坝里左右两边有两根大黄角树。每逢节日或一段时间,就有县、区川剧班子来戏楼演出川戏。如像:《白蛇传》、《拉朗配》、《玉簪记》等、还表演变脸和吐火。十分吸引观众。有时还放电影,放影途中换片时,突然一阵锣声响起,大喊往上爬去。见一个小伙子踩着黄角树吊着的软梯,爬上几十米树杆,一根绳子放下,小伙子倒挂金勾,头朝下,一百八十度的大悬转,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家为他安全捏把汗。 </p> <p class="ql-block"> 芦葭小学校舍美丽、宽畅,解放后,学校使用的部分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建筑,作为教室和教师宿舍。学校内有一颗树木参天的黄桷树,要数人拉手才能围住树底杆。树高约三四十米。黄桷树右上边的台上,是学校活动台子,是表演节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黄桷树左上方,住着毛校长夫妻。那是一天上午,毛校长隔壁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课。突然,同学们发现正面墙上抖动得很利害。报告老师后,老师觉得很奇怪,连忙去找来毛校长的妻子,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毛校长悬梁自尽挂在柱上,巳无气息。毛校长到底为什么自杀。一直都是成为迷。只是学校一位负责人披露了下,毛校长在区上,校领导开会时,对有的问题提出过尖锐的意见。难道是当时“大鸣大放”时期,毛校长说过错话,难道是后来被上级批评或警告吗?而想不通自杀吗?不得而知。但我觉得毛校长是一个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好领导。才四十多岁的中年校长,怎么想不通,说走就走了呢?使我想起,毛校长教我们的歌:《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我相信毛校长,绝不是坏人,如果他提意见,说了些过头的话,也不该去至死。</p> <p class="ql-block"> 芦葭小学办有教师食堂,聘请了炊事员,为老师们煮饭。炊事员大家叫她毛孃。是一位端庄、善良的人。毛孃作的饭菜较可口,很讲讲卫生,谁要不讲卫生,乱放乱倒,她要指责数落你,并让你改正。老师们十分尊重她。毛孃从来不招呼人,吃饭来了就来,走了就走了,成天沉着脸,没有见过她脸上一丝笑容。觉得毛孃有时好像心情烦躁,念念有词。后来才知道,毛孃在解放前,遭遇家庭包办婚姻,把她嫁给了一个地主的儿子生了重病将死去的人去冲喜。拜堂后,就乌乎哀哉,毛孃加入了基督教,并捐献了全部家当。发誓从不嫁人。解放后,在学校默默无闻当炊事员,有时发点无名火,正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毛孃不说话,应该是毛孃内心痛苦啊。</p> <p class="ql-block"> 人算不如天算,从1959至1961年,我国遭受了特大三年自然灾害,简阳也一样,连续几年天干,机乎庄稼颗粒无收。上面对老师实行配给制,大人每月6斤大米,未成年孩子3斤。多数时间食堂就去农村买红苕煮着充肌,那时连猪肉影子都没有见过。人都没吃了,那还有猪吃的。到了开饭时间,灶头边围满了人,大家眼睛直溜溜盯着锅里红苕汤,煮好后,大人能舀给六七砣红苕,孩子减半。那时每天都饿得肌肠辘辘。连我吃伤了的老莲白叶子,饿慌了,去问母亲是谁剩下老莲,得到母亲回答是我们的,就狼吞虎咽吃过精光。那时学校已停课,因卫生院无法住人,到处住满了生病的浮肿病人,我母亲也全身浮肿,没有药物治疗。有时饥饿了,同其他同学去摘桐麻籽吃。或去庄稼地摘干枯了生胡豆充肌。据说我外婆生产队上因没有吃的,还有吃红苕虫的(叫猪儿虫)。</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母亲为了改善生活,喂了两只兔子,我和母亲放学后去扯兔子草喂养。可是还被别的养了兔子的老师在晚上偷偷换成了病兔。</p><p class="ql-block"> 也记不清过了多少艰苦的岁月,生活才逐步有了好转。</p>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芦葭已今非昔比,欣欣向荣,在也不见旧式古式建筑,是一派新式的现代建筑,在镇外不远,修建了西南最下的天府国际机场,迎来南来北往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图中照片(除本图外)均为网络下载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