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有事你说话”是王桌长的微信名称,是他豁达洒脱的性情特征,侠肝义胆的自然流露,胸有成竹的说话底气,更是他任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始终保持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传递温情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他是我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记忆里个儿就挺高,紧跟着吕梁山中学生衣着打扮也开始追逐时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少时他刘海也曾留得挺长,还特意弄偏,挺有个性化风格。常穿那期间非常流行的警服样式上衣,以及皮鞋,却都似他哥哥们穿过一般,不像新的,虽然干净,均不太合身(“中阳一中高77班班干部留影”的老照片可证)。且算作是成大事者,不拘于小节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记忆里最深的:他几乎所有重要的课本都摞在课桌上,一进教室门就可望到他的就座位置,桌面起点最高,布置分门别类又错综相连。大概每一项与众不同的设置也有其优越性吧,只要就座,他近在眼前的课本极方便掌控,收取随意,眼珠儿略微眨动间,所需课本已然在手,可完全忽略反复弯腰以及翻捡的过程。不久彼此间熟稔,女生们便戏谑地称他为“桌长”。后来才知道:不仅对课本的态度,在人际关系的交流方式中,他也如出一辙。想要办什么事,或需铺什么路搭什么桥,眼珠儿都不需要转完圈,抬眉间就知道眼下的事项需要利用目前的什么关系相协调。本性就精通此道吧,他把自己社交圈子里所有关系都合情合理加以沟通,融合非常紧密,再加上不断扩展,人脉资源相当广阔。</b></p><p class="ql-block"><b> 那个年代男女同学间并不多说话。王桌长则不然,不但和男生都似兄弟,也是全体女生的男闺蜜呢。就连1990年高中毕业之后,2006年全体同学相聚之前,这期间手机不曾普及,微信也没有概念,王桌长已然和大多数女生都挺熟悉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女生们彼此相遇时。也就知道出生于中阳县城西南60华里处黄土丘陵区的武家庄镇,其中的一个比较偏僻小山村——堡则塔,长相普通而且家境贫寒的王桌长竟然娶到外形秀丽,家道殷实而且来自吕梁离石市区的娇妻,我们都啧啧称奇,佩服的五体投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桌长的娇妻李女士,同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高中生,偶遇和自己嫂子有生意往来的王桌长,缘分好多时候也是天意吧,当他对她表露心迹时,她凭自己敏锐的动察力,从他的言行举止,很快便看准了这支潜力股。他轻财仗义,爱交朋友;他谈吐大方,情趣横生;他擅闯各种外交场合,应酬得体,举止有度;他天赋异禀,不错失每一个机会,也不放过每一段翻盘的可能。她看准了他的意气风发,认定他不会久居人下;更重要的,他不但脑瓜子灵活,而且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品行端正,人性好!那时期吕梁山人谈婚论嫁,必先访及对方家世人品,有这一点做后盾,李女士说服父母同意自已的选择,倒也没太费事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婚后不久,王桌长不再帮人收购核桃、葵花 ,几个月后便瞅准时机,开张了属于自己的粮油批发部。三年后,在中阳县城东岔,就盖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处100多平方的门面房。此后生意越做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开过九牧卫生洁具门市部,经营过服装,也做过碗秃;生意涉及煤炭、焦化、水泥、化肥、钢材、也洗过煤,一路上犹如打不死的小强呢!虽没固定圈子,但他能敏锐掌握市场信息,准确把握一瞬即逝的商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2000年意外的车祸之后,床上整整躺了二年,期间,听闻我近况的王桌长特意前来探望。那时同学之间,特别是异性,并不大往来,何况是针对像我这样,忽然间变得毫无用处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06年全体同学相聚,也是他和几位男生一起组织的,期间他特邀全体同学到自己正在经营的耐火材料厂座谈,自家备的汤菜肉多,自家包的油糕糖满,……我们就着王桌长十二分的热情,对他砌满厂院的各类普砖以及瓷砖叹为观止;欢聚一堂,我们放歌抒怀,也举杯同庆。此后,只要他家里做事月,不管是红事月还是白事月,但凡有一个人知道,全体师生相约共赴也成惯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还记得2012年初夏,和同学们一起去王桌长老家参加他母亲的葬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随着中阳县政府2002年开展行政村的撤并工作,王桌长年少时生活过的堡则塔,以及邻近的几个自然村,已并入福禄峪。扩大化的森林乡村地处黄土丘陵区的高山峻岭之上,老百姓依其山形地势布局以及自然气候条件,取福禄呈祥之意,更逢本世纪初天时地利以及国策,民间资本加社会融资,福禄峪正统一规划,逐步向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清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进军。</b></p> <p class="ql-block"><b> 山清水秀,物阜民丰,和谐盛景,人杰地灵。黄土高原上历经沧桑、含辛茹苦的长辈们给后代在心底就种下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信念。秉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王桌长经二十多年的打拼,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们也暂停年少时的戏谑称呼,据其说话和做事的新气势以及感召力,再相聚时,统称王总了!</b></p> <p class="ql-block"><b> 三、四十位同学同行,还仅仅是抽得出空儿特意开车前往的。山里人大都住在半山坡, 院外坡底的大草坪上专设了临时停车场,停放车辆的数量,远远超过我们沿途所遇车辆加起来的数量。花圈挽联的数量更是让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人叹为观止,好长好长的两排。一个偏远乡村妇女的葬礼,专程前来吊唁者竟有这么多!可见王总兄弟的社交圈子非常广阔。仔细问问,王总大哥是武家庄乡镇一名退休校长,二哥在当地乡镇派出所工作,在乡镇都算有点脸面的人物,但那期间均不为官,都是普通老百姓啊!</b></p><p class="ql-block"><b> 对王总,我们了如指掌,没做过官,也没盘点过他有多少财产,不过费心费力凭经营所得几个辛苦钱,比他财大气粗的多了去了!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和他往来,更缘于他待人接物的慷慨大方,进退自如,有礼有节。</b></p><p class="ql-block"><b> 也就此知道:王总不只和同学亲密无间,更情系桑梓。村里人有难事,只要他知道,不待开口,就会主动上门给予帮助。一次邻村唱戏,他开车送母亲看戏,途中遇许多叔叔婶子徒步赶路,他立马停车,一批又一批地接送。陪长辈们看完戏,又请他们顺路就餐,然后再热心地一一送回家。谈及孝道,更是远近闻名,不只为母亲买房,对哥嫂也特别孝敬,盖房子出资出力,侄儿们的婚事全力以赴。</b></p><p class="ql-block"><b> 此后的王总生意越做越红火,热心公益之义举也越来越多。身边谁有困难,他总是设法予以关照;叫上好友一起为老家盖庙,那可是前些年还在村里住着的老年群体,在心底坚守着的一份信仰啊;春节时,和朋友一起,特意集中所有村里人回家一起过年,一起唠家常,一起品味大家庭的温暖,再出发时,大家带了亲人的思念,带了对家乡的眷恋……更对组织者感恩心的表露深表谢意。大家素日里各自在外奔波,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工作是高贵还是卑微,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都是相通的。</b></p><p class="ql-block"><b> 前些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新识一位笔友,送我一本《漫漫人生路》,王锦星作。细看,正是王总大哥,一口气读完!潸然泪下。我记忆里的王总,最初那个穷人家孩子的概念,也随着对《漫漫人生路》的细阅,随着王锦星老师的追忆,随着我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随着同学们在一起时的言来语去,一点点地串联,然后具体化。</b></p><p class="ql-block"><b> 在王总出生的1969年4月,家里便开始变故不断。父亲亲历解放前的兵荒马乱,又目睹文革期的血腥搏斗,再加身体状况不佳,死活不同意受文革时两派之争回村当农民的大儿子去当兵,加以激烈阻挠。同年10月,王大哥新婚之夜因政治理由乐器都被“带走”,也就此被压到社会最低层,高中学历在文盲成堆的村子里连记工员也当不上,父亲也跟着涉祸。1970年春,一打三反运动开始,公社派下乡干部到堡则塔村召开群众大会,让群众给干部提意见(当时父亲是村里的会计),群众提不出来(那时期的共产党干部也确实少有贪污),父亲被以抵触运动送进公社学习班,接受改造和批斗,窑洞和家具全部充公。一家人交不上口粮款分不到口粮,只能忍饥受饿,艰难度日。</b></p><p class="ql-block"><b> 王总辛劳一生的奶奶当年72岁,儿子受批斗改造半年也回不了家,干瞅着全家人饿肚子束手无策,到秋天,家里所有放粮的家什也都空了!老人家急火攻心,病倒了。连着好些天食不下咽。眼瞅着婆婆粒米未进,王总妈妈刮出瓮底最后一丁点儿糠面,再煮几根灰灰菜,特意把油瓶涮了又涮,热炝后倒瓷碗里,然后到炕沿递给婆婆,“妈,好歹你吃点儿吧。”</b></p><p class="ql-block"><b> 王家奶奶说肚里难受,咽不下去。接着找借口把儿媳妇支出廊门外,使劲儿喊被妈妈抱到土窑外的王总,让他挪回家(姊妹六个中他年龄最小,缺失营养,到四岁才会走路),然后指指碗儿。那个秋天,王总还没满一岁半,那可是幼稚时期持续性的饥肠辘辘中,迷迷濛濛印象里最早的美食啊,好香好香的!他迫不及待挪至奶奶躺着的炕沿边,高举两只干枯的小手接过奶奶颤颤巍巍、生怕滴落一星半点、小心谨慎、也用双手递给他的美食。王总的一岁半顶多算弱子时期啊,他还没学会分辨奶奶真吃不下还是假咽不下,匆忙中按按自己正在打架的小肠子,急忙把舌头伸得很长很长,转得好快好快,只在瞬间,已把碗里碗外都舔得干干净净。根本不需要汤匙,直到几颗七零八落的小牙把空瓷碗磕出脆响,仍意犹未尽。</b></p><p class="ql-block"><b> 然后,甜甜地抬头,冲奶奶咧开了嘴角,那一刻他很满足;奶奶也笑了,那一刻她很欣慰。</b></p><p class="ql-block"><b> 没几天,奶奶走了,死不瞑目,是对家人填饱肚子渴望的渺茫;王桌长也开始有记忆,是对那半碗油炝细糠面条的念想,夹带着对饥饿的恐惧。</b></p><p class="ql-block"><b> 身体状态每况愈下的父亲,也终于完成了学习和改造任务,回了家。此时,婚后本已和父母分开过的大哥,在对父亲二年前“绝不会让弟妹缀学,考到哪供到哪”的承诺,一言九鼎!义不容辞带着贤惠的妻子回家,又合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三岁多,面黄肌瘦、捉襟见肘的王总依然经常饿得腿脚软绵绵地,支撑不起身子。但望得见自家对门和自己同龄、却会蹦会跳的小男孩不但常常有窝窝头啃,还屡屡被带去供销社买糖吃,非常非常羡慕啊!为什么我就不能有呢?幼稚时懵懂的王总心目中,妈妈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时讲得故事里:那个应有尽有,让人衣食无忧的天庭,应该就是供销社的样子吧?!</b></p><p class="ql-block"><b> 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不会走路的王总也不例外,他依手掌和屁股支撑,挪上一道长坡,挪过一段梁,再转过一个弯,就可以挪进当时村子里的供销社。童稚时期的王总很满足!远远闻香味儿是不需要花钱的,一次,竟还有人递给他一颗糖呢。王总立马转身,加强小屁股所能扭转的最大马力,赶紧挪回家,妈妈可没吃过糖!过年时家里也买两、三颗,她根本不舍得吃,都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这一次,一整粒呢!一定要说服妈妈尝尝。她大概不知道甜是怎样美妙的一种感觉吧?</b></p><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妈妈确实不知道甜是什么感觉!日子非常难熬,虽然大哥到71年有机会当了民办教师,每月能补助9元,父亲吃药就得3元。到72年经考核转正,能赚到三十几元,但对一个十几口之家,杯水车薪罢了。王总非常清晰地记得:相隔几十里地的一位远房亲戚,家里还揭得开锅,听闻王家困境,心下难受,捎话说家里还有点余粮,可以借给王家。骨瘦如柴的妈妈正愁无粮下锅,望着刚刚拜祭过的灶王爷发呆,听闻有亲戚愿意借粮给自家,望望身边干枯瘦小的五六个孩子(姊妹们年岁相差大,自己身边还有五个孩子,大儿子婚后也有了孙子)嗷嗷待食的熬饥荒样,也不顾得到消息后天色已晚,赶紧起身,踏上陡峭的山路,翻过有野狼出没的山巅,跑亲戚家借到40斤玉米,又赶紧背回家,连夜放石磨上碾碎,急速煮了,赶紧递到那一张张饥饿的小嘴巴里。待孩子们连吞带咽吃到三分饱,妈妈说话了,“不太饿就行了,日子长着呢。”</b></p><p class="ql-block"><b> 接着嘱咐孩子们:“难得还有亲戚主动借给我们粮食吃,你们一定要心里装上人家。一定!”</b></p><p class="ql-block"><b> 王总近十岁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居住的破旧土窑洞倒塌成烂土一堆,饥寒交迫再加上居无定所;父母在惊吓中身心更加孱弱……。但,即便处境如此恶劣,这个家“血浓于水”的温情永驻。这里该着重提王家大哥,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1971年3月开始做教育工作的王老师,不只对工作兢兢业业,更为解决全家人的温饱劳心劳力,历经曲折。为弟妹们上好学,东奔西走毫无怨言,即便是借粮、借钱、也苦撑着,苦熬着,坚信这个家会好起来的!就这样,十几口人齐心协力:母亲料理家常,王家大嫂学裁剪技艺以助力,王家大哥则和弟弟们瞅节假日勤工俭学,最终,王老师取得无愧于心的工作业迹,也圆满完成了对父亲的承诺。到九十年代末期,虽因身体状况使自己儿子们中途缀学,但除两个大妹妹读书时恰逢文革期,其余所有的王家人都是高中或以上学历。到孙辈,上名牌大学者更是层出不穷。</b></p><p class="ql-block"><b> 我也终于明白了少女时代的李女士最终说服父母同意自己亲事的重要理由——“对方家世人品好”!那是乡邻们对这个历经沧桑中仍不屈不挠、气势永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还牢记感恩的朴实之家,怎样厚重的一份鉴定。</b></p><p class="ql-block"><b> 也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王总四岁左右就记牢了妈妈的话,开始懂事了。供销社次数跑多了,还看懂了一些经商之道呢!待再长大一点,终于学会走路,开始上学。每逢假期,王总就向大哥要上20元作本钱,再提上小蓝子,里边放着小孩玩具、各种小吃以及假期作业,走村串社边做小本生意,还边做作业,用心读书。</b></p> <p class="ql-block"><b> 就这样,他用知识武装了头脑,也牢记母亲的话,传承着仁爱,闯荡商道坚守本性,以顾客为友,以义制利,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义利合一。王总爱家、爱同学、爱集体,爱故乡,乡亲们有难事,不待开口,只要他知道,主动上门给予帮助;也爱热闹的小县城,对哥嫂特别孝敬,特意在城里买房,常帮亲朋好友,联系就业机会;一路上带着与生俱来的爱和善良同行,成为独一无二最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总本名王锦荣,世界上像他这样乐意主动为别人减轻负担的智者,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吕梁山上,这片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沟壑纵横的荒凉里,正是有这样一批艰辛中脱颖而出,始终坚守内仁外义,乐善好施的普通老百姓,用“有事你说话”的纯朴和豪迈,用对人接物的谦卑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用感恩的胸怀达成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托起黄土高原的朴实和厚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