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至第三天,周日,也是中考的第二天。天明的早,也起得早,6点刚过,就转悠到了高中门口,要了一碗豆花泡馍便开始了今天的早餐。</p> <p class="ql-block"> 对面坐着一对母女,母亲开车送女子参加中考。女子娇小清瘦,眼镜挂在鼻尖很显眼。母亲要的豆花泡馍,女子不吃,也不喝母亲让过来的豆浆。</p> <p class="ql-block"> 于是感慨,现在孩子真幸福,参加考试有父母接送全程陪护。我当年参加中考在镇上,自己去,自己街道买吃的,下午自己回家。参加高考,一个人挤班车到陌生的县城,逢人叫叔叫姨才摸索到了学校指定的招待所,找到了同学老师。</p> <p class="ql-block"> 对面的母亲问女子:昨天到校时你老师去了吗?</p> <p class="ql-block"> 女子回答:我这个“差劲”老师去的迟,其他班老师都到了他才来。</p> <p class="ql-block"> 母亲问:骂你老师了么?</p> <p class="ql-block"> 女子回答:没有。</p> <p class="ql-block"> 我有些诧异,看向这对母女。她们很平静很淡然,没有恼恨的流露,完全是母女间闲聊,就是她们日常交流。</p> <p class="ql-block"> 完全击毁了我对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在我的意识中,孩子对老师对长辈是充满敬畏的,至少不会把贬义词挂在口边;父母对老师有敬意,希望孩子与老师积极相处。</p> <p class="ql-block"> 每天上班,看到来早的学生在校门口读书等待校门开启,不论寒暑——我把这称为县城最美风景,看到这些青春朝气在用功努力,每个人的一天都会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事例。一次一个初中生要将一盒药交给母亲,刚好她母亲外出,我便接了过来等她母亲回来转交。刚接过药,孩子便对我深深躹了一躬。以后我逢人便讲,现在的孩子懂事,有礼貌,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我们教育的成效与社会发展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早上吃豆花泡馍的母女也只是随口说说,她们对老师并无恶意,她们表现出来的,只是她们日常说话的习惯用语。</p> <p class="ql-block"> 女孩语言中对老师的不尊重,可能也会在生活中运用到其他人和事上,因为她的家庭就是这样教育的。女子对老师言语间不尊重,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口无遮拦,是青春的叛逆,也许懂事了就好了。而母亲,居然问了一句骂老师没有,这就让人怀疑这个家庭的教育氛围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在父母身边长大,娘胎里带来的性格习惯大多定型了很难改变,往往会影响孩子成长甚至伴其一生。现在对年轻人有一个时髦的话——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向前推理,孩子最初的成长是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这颗幼苗成长的第一土壤。女不教母之过,老话不会错的。</p> <p class="ql-block"> 我只是发些感慨,并不是说这对母女多么不好,孩子看起来很清纯朴实,母亲亦朴实且充满爱心;孩子早早到考场也是对学习很重视,看得出对中考充满信心,母亲望女成凤在对孩子的点滴关心中满满都是。</p> <p class="ql-block"> 现在全社会都将教育的焦点放在了学校,甚至对社会大环境也有议论,很少有人敢于直面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一样的老师,一样的社会环境,学生表现的分化,最根本的还是家庭教育。父母塑造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鼓励孩子爱劳动积极上进,培育孩子勤奋好学钻研进取的好习惯。在家里是好孩子,在学校才能是好学生,在社会才能德才兼备。孟母三迁,父母对孩子这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才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 教育孩子,让我们真正从家庭开始。</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