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端午

雨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又快到了,在粽叶飘香的时候,不由得又浮想联翩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五月初五叫端午节?端,即“初”的意思,“初五”即“端五”;按天干地支法,五月正是“午月”,午又与五通用。所以“端五”遂成“端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来源和发展历史而言,如果说春节是喜庆的,清明是哀伤的,中秋是温馨的,那么端午就是悲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事?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楚人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甚至是一种误解。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最早源自上古时期百越先民的图腾祭——祭龙,他的这一观点在他的《端午考》一文中得以阐述。端午节肇始于祭龙,这就难怪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的形成,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且现在和将来还会不断地演变下去。但我们不妨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之内将这个漫长的过程进行浓缩,让它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也许还是在极其遥远的上古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现在统称为百越族的诸多部落。他们以龙为图腾,且“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他们刀耕火种,在一片片荒原上,用简陋的工具艰难地开垦出一块块土地,撒上数量有限的种子,然后期盼着风调雨顺,有所收成。可往往事与愿违,老天爷似乎看不到嗷嗷待哺的幼儿,也看不到骨瘦如柴的子民,甚至看不到倒毙荒野的饿殍,在那农作物生长旺盛,正需要风调雨顺的时候,它偏偏风不调,雨不顺,要么旱得赤地千里,要么涝得洪水滔天。可怜百越族人,我们的完完全全靠天吃饭的先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往往所收无几。于是荒野千里,饿殍遍地。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岁岁依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到了某一年,也不知是哪一位智慧的长者,抑或是哪个部落的首领,面对如此悲惨的场面,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百越族的图腾,能兴云作雨的大神——龙,对呀,执掌云雨大权的是我们的图腾龙神啊!于是,在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而一筹莫展的这个时刻,这位智者或首领作出了一个的英明的决定——选一个固定的日子祭龙神。选什么日子呢?也许,这位智者或首领请来了部落最有智慧、最有威望的一群人,他们搬出了华夏文明始祖伏羲氏肇始的太极八卦,又结合历法、节气、天象等,推算出了一个最适合祭龙的日子——五月初五。对,就是五月初五,因为这一天被虔诚的人们“搬”到天上去的图腾龙神——二十八宿中的苍龙七宿,正飞升于天空的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即《易经》所说的“飞龙在天”。唯有这一天,在天之龙才能更清楚地听到大地之上子民们的祈祷之声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飞龙在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此以后,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大地之上就跪下了黑压压的一片又一片面向天空正南中央的人。虽然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他们神情凝重,内心虔诚。为了求得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为了苦难的部族能继续繁衍下去,他们或俯身磕头,或仰头祈祷,或随歌起舞。那场面,如果是久旱未雨,则红尘滚滚;如果是大雨滂沱,则天地混沌。假如我们能穿越几千年,看到这一群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在天地混沌之间举行如此声势浩大的祭龙活动,心中一定会涌上两个字:“悲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的形成当然不是如以上畅想中所说的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无论怎样,我们勤劳而苦难的上古先民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悲壮地给我们肇始了这样一个以祭龙为主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来到几千年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幅员辽阔的楚国雄踞南方。公元前317年,年轻的屈原开始担任楚怀王左徒。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改革,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在数年之中,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于是楚国的形势为之大变,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但是,就在屈原一展政治才华,国运一天天向好之际,奸佞小人的谗言也同步而至,昏聩的楚王忠奸不分、是非不辨,终致屈原“谗而见疏”,直至被流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296年,时任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第二次被免职流放。在这次长达十八年的流放生涯里,他一边佩兰披发,行吟于沅湘流域,一边依然心怀希望,苦苦等待。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写道:“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但楚王依旧昏聩,王朝照样奸佞当道,屈原只能在“忧愁幽思”中而作《离骚》等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278年的某一天,屈原或许正行吟于泽畔,表达自己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但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抑或他正遥望楚都,期盼“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可就在此时,传来了楚都郢被秦将白起攻陷的消息。顿时,屈原的天塌了,他的理想完全幻灭了,极度的绝望包裹着他,吞噬着他。楚国没有希望了,他觉得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于是,他写下了他的绝笔《怀沙》,然后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以抱石沉江的决绝方式,悲壮地沉入汨罗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原走了,如果他仅仅是一个苦闷而浪漫的歌者,特立独行的改革者,那么随着他孤独的背影在沅湘泽畔渐行渐远,也许人们就会将他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可是,他清正高洁的高尚人格日月可鉴,他的爱国亲民的赤子之心感天动地,他的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屈子精神令人泪下。沅湘流域的老百姓对他是何等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可以想象,当屈原悲壮沉江的消息传开的时候,这对于沅湘岸边的老百姓来说,是何等的晴天霹雳!可人已逝,水长流,他们爱戴崇拜的屈子再也回不来了。两千多年前的老百姓也明白,唯有纪念,才不会忘记;唯有纪念,伟人的精神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于是屈原沉江的五月初五,这个古老的端午节就跟纪念屈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端午节的古老习俗被沅湘人民赋予了纪念屈原的新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民间也流传着人们将粽子投入水里给鱼虾和蛟龙吃,以免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的传说。端午节吃粽子的古老习俗,融入了“祭屈原”的新元素,并且渐渐演变成主要元素。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端午节原有的因祭龙而赛龙舟的习俗也被赋予了“拯救屈原”的新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原的一生是悲壮的,屈原的离世是悲壮的,楚人纪念屈原时的心情也是悲壮的。屈原的融入,给本来就悲壮的端午节浓墨重彩地再添上一层悲壮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屈原的伟大人格,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端午节的“屈原色彩”也越来越浓,甚至人们误以为端午节就是起源于屈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比屈原生活年代更早的春秋末年的伍子胥,也是给端午节添上悲壮色彩的历史人物。屈原的《九章·涉江》中有“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之句,“伍子”即伍子胥。伍子胥遭什么殃,让屈原为之长吁短叹?楚人伍子胥为报楚王杀父兄之仇,辅佐两代吴王,西破强楚,北攘齐土,南服越人,成吴霸业。但就是这样一位几十年辅佐两代吴王成就霸业、忠心耿耿的老臣,却被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赐死。公元前484年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大概是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日子,被吴王下令赐死的伍子胥在悲愤交加之中悲壮地拔剑自刎。随后吴王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钱塘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人对伍子胥的敬仰如同楚人对屈原的敬仰,于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成了吴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原与伍子胥,同样的悲壮人生,他们一起给端午节添上了浓厚的悲壮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十四岁的她在岸边连哭十七天,不见父亲尸首,遂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跳入江中。五天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悲壮的孝心无疑又给端午节添上了一层悲壮色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孝女曹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还有纪念越王勾践等传说,而他们的故事都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端午节佩香囊、挂艾草菖蒲、浴兰汤、喝雄黄酒等等习俗,都是古人驱邪避瘟的方法,看似迷信,实则科学。夏季炎热,瘟疫流行;蛇虫出没,极易伤人。佩挂草药、沐浴兰汤、饮用药酒都能有效消除病害。不过这些方法应该是从上古时期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试用出来的。也许,我们的先人,是在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有毒的草药,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之后,才选出艾草、菖蒲、雄黄等草药或矿石。要知道,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的砒霜。从这个角度来说,端午节的另一些习俗的形成过程也是具有悲壮色彩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自古以来,端午节也是一个家人团聚、一派和气的日子。古代有不少描写端午喜庆的诗歌,如宋代晏殊的这首《端午词》:“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这简直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而到现代,端午节的悲壮色彩已所剩无几了。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喜言团圆而不喜分离,喜言欢乐而不喜悲伤。因此,四大传统节日中,不管起源来历如何,到现代都会包含“祥和、喜庆、团圆”等内涵。即便是祭拜先人的清明节,何其哀伤,但我们在这一天也可以踏青赏花,愉悦身心,何况端午节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在现在很多人都纠结的端午节到底是祝“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这个问题上,个人觉得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就端午节的起源和与之相关的悲壮流传历史而言,我们可以祝“安康”;就端午节自古就有的“团圆、喜庆”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就现实意义而言,我们可以祝“快乐”。当然,我们更可以祝“安康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街上卖粽子的多了,门上挂艾草的也多了,各地的龙舟队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赛事了吧?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如此的丰富,作为龙的传人,我们真要感谢我们的古人;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宣传我们的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蓓 2024年5月30日写于中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