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诗歌里散步

雲嵐書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在李白诗歌里散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云</p><p class="ql-block"> 走进李白,便走进了一个特殊的时代。我看到了一种洒脱,一种忧郁,一种自信,一种担当,一种让我肃然起敬的人格。在大唐那个开放的时代里,在大唐那块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壤上,李白走着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走的路,让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变得激动。他走的路,是他昂扬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之路;他走的路,是一条饱含着生命律动激情的浪漫主义诗歌之路。我在李白诗歌之路上散步,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青年李白有着高远的理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融入于他流动的血液,为梦想的奋斗之情在“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笑声里凝聚成一个大大的太阳。他是王冠上的明珠,他是诗歌中的太阳。他的诗是大唐兴盛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那个广袤万里的疆域里,他的诗清新俊逸、潇洒飘逸,在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里显示着高原大漠的苍茫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他从碎叶走来,走进剑阁,走过巴山蜀水,出三峡,用一年多的时间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怀着对国家美丽山河的爱来到了天下美艳的江陵。之后,游洞庭、溯湘江、登苍梧、度长江、下金陵,到会稽。生平第一次的出游,求仙问道,广结豪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生命的广度和生活的深度在李白的出游中烙下了深深地痕迹。“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青年李白身骑骏马,腰佩宝剑,昂昂然出入于通都大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游行中,诗人的情感如江河治水奔涌向前……“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渡荆门送别》写离别、写思乡、写长江、写云海,都达到了中国第一流诗歌的境地。诗人在感染着自己的同时也感染着千千万万的诗友,怎一个好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李白游庐山、观瀑布,遂有千古名篇传于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什么样的气势?这是什么样的心怀?这是什么样的旷达?真是“古来唯有谪仙词”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浪漫的幻想着美好的政治。“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由于对自己过度的自信也带来了他过度的自负。复杂的社会,深深地刺激着他那颗纯真的报国心。在寻求出仕的路途中,他时隐时显,到处漫游,求仙访道,也走着“终南捷径”之路,只是李白不像那些人一样把隐居仅仅当作入仕的“敲门砖”,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他不仅仅是“养望待时”,而是将真情倾洒于山水,在山水中找寻着人生的真味,过着“林泉高致”的诗情生活。待“事君子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这便是李白不同于他人的所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他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表现了他“平等结交王侯”的性格,没有一点儿奴颜婢膝。“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襄阳到洛阳,他一路上寻真仙、入名山,结识了好友孟浩然、张九龄、王摩诘、杜子美等诗友,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任情高歌,将万里长江纳入胸怀,用本真的率直,唱出了千古“诗仙”的美名。千山万水,千年明月,千仞青山,千古豪情都深深地映入了诗人的内心,朗照在我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从出蜀远游到客居南陵,李白在十六年的漫游生活中,走过了祖国南北的许多地方,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等,将诗歌留在了这些漫游之地。李白之名也响彻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动京师。一封诏书,让李白手舞足蹈。“余亦辞家西入秦”,踌躇满志去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最终走到千年长安,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他的诗歌行走中,我读出了他的豪放自信,读出了他的激扬高歌,读出了他的雄浑悲壮,读出了他的愁绪满怀,读出了……在长安的仕途,他有过荣耀,有过屈辱,有过无奈,有过徘徊。怀着对国家的信任与爱,想施展才能,最终事与愿违。李白就是李白,他绝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利益而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他如果低下了,就不是那个一腔热血赋予国与家的李白了,就不是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了。他出河西、进玉门、过三晋、上渔阳、下长江、游五湖、度沅湘,边关的血雨腥风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孕育了他激昂奔放的诗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愁心、明月、青天成了他诗歌人生中的具象。读着李白的诗,漫步在他诗歌之路上,我的眼前浮现着一幅幅真实的画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真个是风传笛音,音满关山啊!情思之含蓄,意境之高远,惟有风烟能体味。</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的受挫,是中国古代士人走上游山寻仙之路的重要原因。李白“一生几许伤心事”,其中就主要是其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三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与一书友上恒岳,驻足悬空寺,欣赏一千五百年前的古建筑,感慨万千。在为古人的伟大而赞叹时,李白“壮观”二字冲击着我的视野,震撼着我脆弱的神经,那奔腾豪放的正大气象直充天宇,与李白书写的上阳台诗书法完全不同,壮观二字的雄强、古朴、大方,真是积健为雄,气吞万里。一时我不知用什么语言去表达。都说李白愁绪多,愁思细,的确在此时我理解了李白的愁绪和心境。猛然间,一首小诗出现在我口中:</p><p class="ql-block"> 吾陪道友上恒岳,</p><p class="ql-block"> “壮观”二字映心怀。</p><p class="ql-block"> 千愁万绪都入梦,</p><p class="ql-block"> 梦中处处是李白。</p><p class="ql-block"> 诗虽粗糙,心却真诚。在某种时刻,我有些读懂了诗人李白。诗人怀着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却无从伸展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只能“窜身南国避胡尘”,隐居秀美之庐山,吟唱“疑是黄河落九天”的诗句。他徘徊着、踌躇着、焦灼着,“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诗人的内心充斥着多少矛盾与痛苦。诗人有梦,但终究梦不成。仕途上的挫折,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赐金放还,南下江南。其愁其怒其怨其恨,在心底疯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诗人对自己的遭贬感到愤满,对于前途,感到迷茫,他有志难骋,报国无门。他的情感如江河喷发,他的性格又如孤松傲直,他绝不肯为了一点利益而奴颜婢膝,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就是李白,即使梦碎了,也要高昂起自己的头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李白,面对多舛的命运,他仍然充满着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胜利者的呼声,这是自信者的高歌。是鹏,就要博风打浪,是鹰,就要笑傲苍穹。这才是真正的诗人李白。</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李白爱酒,以致误了整个人生。我要说李白是真正懂酒之诗人。能列入唐代“饮中八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酒量、有气度、有高格、有品位、有风采、有胆量,李白无疑都具有了,所以他才是那个“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李白,才是那个“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豪放,他洒脱,他自信,他义气,他重朋友。所有这些都成就了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他给饮酒找了好多借口,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多好的借口,又是多么地震撼人心。我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了,我感觉我的情感不自觉地升腾着、升腾着……</p><p class="ql-block">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山中问答》写的是如此恬静,如此安然,似乎已不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李白了。他的心境是那样的闲适,那样的平淡。</p><p class="ql-block"> 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只想用内心去感受我们可爱的诗人,伟大的诗人,一个创造了诗歌神话的诗人,一个平淡的家喻户晓的诗人!我只想说,在他的诗歌里散步,是一种幸福,一种愉悦,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3年11月6日 晚 大同 云岚书屋</p><p class="ql-block">此文刊登在《煤海文艺》2024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秦云,字子游,雲嵐書屋主人,号雲嵐齋主,又号環青楼主。山西省陵川县人。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及文艺创作,先后在各类媒体发表作品若干。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京华印社社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