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簪珠履——从温庭筠一首七律看骂人如何不带脏字

赵达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庭筠,多数人只知道他是花间派鼻祖(尤其是词),其实他完全有资格成为晚唐一流诗人。时人所谓“温李”,温庭筠在前,李商隐居后。观其五律,水平远高于李;再看七律,现存八九十首,几乎没有下品,精品率大于50%,与李相比,在伯仲之间。只是作为朦胧诗鼻祖,自宋代以来,李商隐更为人追捧,当代也更具流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阅读温庭筠的一首七律《寄河南杜少尹》(这首诗在温诗中只能算中下水平),看起来很困惑,琢磨了半个多小时,方豁然开朗。原来这是一首求人找工作的干谒诗,而且还暗藏一种骂人不带脏字的蔫坏。诗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是两京制,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作为直辖行政区,长安城属于京兆府,洛阳城属于河南府,这种府的长官叫尹,副长官叫少尹,所以,杜少尹官职不低,相当于今直辖市副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十载归来鬓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b>——首联说的是杜少尹返乡,与作者见面。杜大人离乡十年,此次返回(探亲、休假、公事顺便之类),看起来一点也不显老,还以高贵的身份接待我这种小人物(很可能不是一对一的接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玳簪,玳瑁制作的头簪,珠履,缀有珍珠的鞋子,这些都是表明杜少尹身份显赫。常僚,下僚,小人物,这里指作者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岂关名利分荣路,自有才华作庆霄。</b>——荣路,仕途,官位;庆霄,吉祥的天空,祥云。颔联是流水对,吹捧杜少尹,不得不拍马屁。直接理解就是,杜大人的名利,不是官位带来的,而是因为你有才华,才华就是你头顶上的祥云啊。各位,你们觉得这是真话吗?非也,是反话(当你们认真看完本文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鸟影参差经上苑,骑声断续过中桥。</b>——上苑,上林苑,唐代洛阳皇家园林。中桥,洛阳中桥(见下图),跨洛河的一座桥梁,别名立德桥。颈联是说杜少尹在洛阳所处的环境,去上林苑游猎,去河南府办公,暗示他是妥妥的高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夕阳亭畔山如画,应念田歌正寂寥。</b>——尾联,求职干谒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洛阳美景如画,真是个好地方,杜大人如念及旧情,别忘 了我这个乡野之人,帮帮忙,在洛阳给我谋个差事干干。夕阳亭,在洛阳城西,这里指代洛阳(夕阳亭名字与西晋贾充有关,不解释,各位可自行百度)。田歌,田野之歌,暗示作者失业赋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文大意就是这样,下面再分析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长安南郊杜陵或鄠杜,是杜姓大户豪族所在,有唐一代那里出了很多杜姓人物,杜少尹,想必就是杜陵人。这样看,杜与温应该是同乡、旧识。温庭筠虽是祖籍山西,但本人生于江东吴中,父亲早逝,其父段姓好友为官,地位还不低,后来把他接到长安杜陵安家,温也以杜陵为家。由此可以合理地假设,作者与杜少尹的这次见面,地点在长安或杜陵。正是因为这次见面,作者产生请杜少尹在洛阳给谋份差事的想法,而当时,温要么失业,要么在长安一带做自己不喜欢的“常僚”(下僚)闲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骂人不带脏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玳簪珠履,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国使者出使楚国,头插玳瑁簪,想炫耀一番,结果在见到春申君的门客们时发现,他们连穿的鞋子都缀满珍珠,顿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完玳簪珠履的出处,各位看出来名堂没有?玳簪珠履,今天话说可是高档奢饰品,按理说穿戴这些东西的人,非富即贵,但是它们却是赵国使者和春申论门客的装扮,因此,玳簪珠履的另一层含义是那些给主子办事的腿子和寄人门下的食客,这些人都有点狗仗人势、喜欢装逼的意思。温庭筠以玳簪珠履来指代杜少尹,其实是明拍暗损,比骂人不带脏字还蔫坏。假如杜少尹真是一个没什么学问的杜陵豪族子弟,是凭借出身和上层社会关系,仕途、名利双收,温庭筠此时此刻内心或许就是一万头草泥马。当然,杜也根本看不出来有人以拍马屁的方式骂自己。</p> 附:《寄河南杜少尹》另一种解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键是对前两联尤其是首联的理解——“十载归来鬓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岂关名利分荣路,自有才华作庆霄。”假设主语不是杜少尹,而是作者自己,那么就足以推翻前面的解读。如此杜少尹与温庭筠还真是情真意切的朋友之交,温此时还是踌躇满志的抱负青年。翻译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载归来鬓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离开家乡(长安杜陵)十年,又返回了,现在依然年轻,穿着华丽的服饰与从前的朋友会面言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岂关名利分荣路,自有才华作庆霄。——都说仕途决定名利,但是我自信饱读诗书,才华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鸟影参差经上苑,骑声断续过中桥。——这两句是想象杜少尹在洛阳的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亭畔山如画,应念田歌正寂寥。——你在洛阳,那里风景如画,可不要忘记我这个暂时赋闲乡野的老朋友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风完全变了!一千二百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证实《寄河南杜少尹》的前因后果,只好把这种情况看成是另类“留白”。难道这不是正是近体诗的魅力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