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学期间,能够有一次机会出到外省比较远的一个城市,并且是一次学校公费的外出“旅游”,是因为那时候代表学校参加了“2009年中国计算机(文科)设计大赛”,一起同去的还有8个同学,4个带队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加,那时候在学校里面参加选拨的时候,我只是试着玩的。那时候对于视频的编辑软件还是很陌生的,4月份见习刚回来,便收到办公自动化科任老师吴良海(还是表哥呢)的通知,有这样一个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不过那时候时间比较紧了,离上交作品给学校只有两周的时间,在吴老师的鼓励之下,我还是尝试去做一个作品出来。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主题是关于民俗文化的,可以设计的作品类别有4种类别类,包括学习平台设计类:学习交流网站、数据库应用系统、多媒体课件、虚拟试验平台;多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类:平面媒体、计算机动画、校园生活DV、虚拟现实场景;电子音乐设计类;国产软件应用类。作为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要求,看到那么多的分门别类,自己更加感觉到个人知识的狭窄,因为里面有很多我都是不懂的,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按照上述的要求,我能做的作品就更少了。看到作品是关于民间风俗主题,于是我马上联想到了我们茂名地区的年例,之前我也为年例这个风俗特产写过一篇文章。对于如何表达这个主题,在各类别种,只有课件是我比较熟悉的,其他都是比较生疏的。但是我觉得用课件的形式是很难表达出年例这个风俗的,它的解说需要一些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资料,于是我想到了校园DV。刚好往年过年例的时候,也拍下了一些相片、视频资料,所以我决定做一个校园DV作品。因为我是初学者,所以老师推荐了一个绘声绘影的视频编辑软件,叫我一边学习,一边制作。因为对那些素材感兴趣,所以我学得很快,几天时间,基本上摸清了那个软件,然后经过几次的修改,终于把一个初级的作品交了上去。没想到,这个作品竟然被评出了二等奖,还要作为代表作品之一参加全国的比赛。不过作品还要做相关的修改和完善。一开始是我个人制作的,参加全国比赛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小组,我们组有三个人,而后来的工作,我就只做总策划,视频的润色合成工作就交给了一个师弟,配音由一个师妹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荣幸我们学校这次所提交的四个初赛作品都进入了全国总决赛,只要我们都去参加总决赛,学校就可以获得“优秀组织奖”。 最后的结果是参赛的4件作品均顺利通过初赛和复赛,并在决赛中获奖(本次仅2所高校所有参赛作品均获奖),我校还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共5所高校一起获得“优秀组织奖”。其实我们个人所获得的奖项是一般般的,对于荣誉性的东西,我暂且抛开不说,能够通过这样的一次机会,我们可以出到外省,可以和全国文科大学生聚在一起交流比赛,可以到武汉这一个大城市游玩,对于我的大学生活来讲,确实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9年7月22日,那天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日子吧。那天早上,出现了百年难遇的一次日全食,横跨中国长江流域,历时几十分钟。那天八点多,我便打开电脑,刚好那时候在直播。天文、科技、网络、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令我在电脑前同时看了好几个地点的日全食过程。长那么大以来,还没有见过日全食,有的只是知道有天狗食日这个故事、古代的时候,人们不懂得其中的天文知识,便编了这个天狗把太阳给吃了的故事,虽然不太科学,但也反映了古人对天空以外的物象的一种敬畏。如今,天文台、望远镜、电脑分析等先进工具的出现,神秘的天空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往古的一些神话故事,也就成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感到震撼的原因,不但是看到了日全食过程的那种被侵蚀后的升光景象,在那一瞬间,就是从一片黑暗中突然转变过来,那光芒是突发而现的,像是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影子,一吞一吐,一沉一浮,人生的瞬间,也就是在这个喜怒哀乐的过程种完成。另外使我震撼的是,有那么多的先进工具可以让我们跟太阳如此的靠近,有那么多的天文爱好者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而且从视频中看到许多的工作人员都是如此的年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观看完这个百年难遇的自然景象,中午我们便从茂名出发,开始了我人生之中的第一次远航。那天经历的第一次有:第一次看到了日全食、第一次到广州、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外省、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一个盛夏季节,一个火热的季节。那天晚上,我们乘坐了T120空调特快从广州火车站出发。一个列车北上之夜,一个漫长之夜,一个静止而运动之夜。那天夜晚,很晚我都没有睡觉,坐在那里适应着火车的运行轨迹。窗外是一片的漆黑,车厢之内灯火是明亮的,旅客们疲惫的神情让我也逐感倦意。在那个时刻,我趴在桌子上,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歌:</p> 列车·放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一夜,列车是安静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我坐在车厢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看到车厢里许多疲惫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听到火车轰轰的响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车窗外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只有从零星的光源往后推移而觉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车厢内的灯光开始暗淡下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它似乎读懂了旅客们疲劳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但在平静的车厢下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铁轨上还在放歌高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装载着许多许多东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包括箱子、皮包、男人、女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还包括梦想、工作、奋斗、旅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车还在继续往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而人生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留下的个个脚印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过去的已往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未来的还在前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路还在自己的脚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人生的精彩还在慢慢地延续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第二天上午九点多的时候才到达武汉武昌火车站,当我们到达华中师范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除了老师们)的脸上都写着疲惫,写着困倦。还有,在这样的一个七月,武汉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火炉之城,我们刚下火车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气温的高度。而我们在武汉的那一周时间,温度基本上是保持在37°以上的。一个天气热字和一个饭菜辣字都是我们那段时间经常提及的话题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华中师范大学,果然是一所很有气派的大学。我们才到学校的大门,就被那种大门那种气势所震撼,如果把我们茂名学院的正门和它相比较的话,那就是小家碧玉对伟岸丈夫了。走进里面,才发现和外面喧闹的车水马龙有着绝然不同。里面是高耸的枫树,庇荫的校道,像是走进了一座森林,有序的现代建筑配上古色古香的老树,真是现代化与古典美的完美结合。里面分成了四个区,分别坐落在四个山头,环境十分的优美、幽静, 步行于校道里,步伐是稳健的、安逸的,绝对没有外面的行色匆匆。我们去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是暑假了,要不然还可以充分领会一下华中师范的校园人文氛围呢。在校园里,白天逛和晚上逛都有一番不同的感觉。望着高大的枫树,那时候是盛夏,树叶绿油油的挂在枝头之上。我猜想到了深秋的时候,那一片片的红枫叶随风飘扬,地面密织着落红,那种感觉如果没有置身于此地,当然也是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抵达的那天下午,冲完凉狠狠地睡了一觉,不过那种天气实在难熬。而且分配给我们住宿的宿舍也是一般般的。后来的几天,我们宿舍三个人都把席子搬到了地面,充分地享受那一股风扇所恩赐给我们的燥热的风。幸亏在最后的两天,天下起大雨来,把酷热的天气暂时缓和了一下。若不然,那几天我们都是在名副其实的火炉之中度过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二天早上召开了开幕式,闭幕式完之后,我们都有一个上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这个成绩占了决赛总成绩的10%而已。主要的成绩是在那个20分钟的现场答辩,其中包括十分钟的演示和十分钟的专家提问答辩。我们那组被安排在第三天下午进行答辩。所以我们在前三天都不怎么出去玩,只是在校园里面闲逛,拿着相机到处拍一些景物。我们九个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准时地聚在一起,一起去宾馆,一起回宿舍,一起逛校园。挺怀念的那几天时光。到了第四天,我们终于有了空闲,成绩等到中午都没公布,下午我们就集体外出游玩了。其实这个计划在第一天就已经有的了,武汉的旅游景点,当然少不了黄鹤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于黄鹤楼的认识,在小学的时候便读到了李白所写的这样一首诗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李白写给他的老朋友孟浩然的一首送别诗。临江而建的一代名胜黄鹤楼不知逗留过多少的文人墨客,不知写尽多少的风雨人生,不知诉尽多少的情愁别绪。那时候便有了一种向往黄鹤楼之情,登上黄鹤楼,眺望着长江,感受那水光天接的无穷尽,感受那种诗人情怀,感受那种秀丽景色。这次的武汉之旅,当然实现了我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参观的黄鹤楼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建的黄鹤楼。黄鹤楼的建造注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显得更加宏伟壮大。其实真正的黄鹤楼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被毁与重建,重建与被毁。据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名传四海的旅游胜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为黄鹤楼写下了如此的诗篇。除此之外,当然也少不了她自身的那种气魄,那种秀气,那种独具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不过现代人游玩观赏黄鹤楼,绝大多数都成了一种走马观花式旅游。三五个人便有一部现代化的数码相机。每到一个景点,都摆上各种各样的姿势,大有一种“某某到此一游”的味道。我们一伙人到了那里,当然也少不了这种“爱好”。集体的,两人的,三人的,单人的,劈哩啪啦的把风景和人照个不停。我们在入口处的正门前端倪,游赏白云阁,参观毛泽东词亭,路过搁笔亭,登上黄鹤楼,俯览武汉长江,日落西山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不过总体上来说,黄鹤楼给我的感觉,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或许是都市的现代化气息把黄鹤楼那种底蕴给抹杀了,或许是现代人的浮躁心理已经达不到那种欣赏的意境。我站在黄鹤楼的最高层,远看到的基本是高楼大夏,长江大桥横跨在那里,看着那泛光的长江之水,却没有收获到天际流的那种微妙之感。或许我只配做那种花费25块钱,拍下十几张留念相片的一个匆匆游客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从黄鹤楼下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江师兄建议我们去一个很多小吃的地方游玩,顺便解决我们的肚子问题。按照师兄的了解,他带我们去到了一个闻名的小巷:武汉户步巷。那里的小吃真的很多,比我们茂名的要多得多,肉类的,海鲜类的,面粉类的,蔬菜类的,水果类的,各种类别都有,看得我们都两眼昏花了。各种香味扑面而来,冒烟的烧烤,冒泡的水煮,冒味的麻辣,冒头的拼盘,冒身的薯条。还有冒着口水的我们,试过了挺多的小吃,不过那种辣的我们只好对它们望而却步,实在是不敢恭维。据说,武汉人把吃早餐叫“过早”,武汉的早餐很丰富,而户步巷则是把武汉的早餐的精华都汇聚在了这一条街。我们逛完了那条巷,岂不是了解了武汉早餐的精华了,哈哈。不过鉴于肚子问题和口袋问题,我们还是路过而已,错过的比拿下的要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想最后那天上午去武汉东湖游赏的,奈何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大雨,甚至暴雨。虽然说在雨中漫步有种浪漫的情调,但是那种雨水并非能体会得到的。撑着雨水,都还要防止风把雨水送进雨伞之内。听说东湖很美,碍于大雨,我们不得不取消了“统一穿上比赛的服装漫步东湖”的计划。虽然不身临其境,但或许留下的一种朦胧美会更好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伴随着酷热与暴雨,伴随着新鲜与陌生,伴随着比赛与旅游,伴随着紧张与轻松,伴随着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伴随着行李与特产,伴随着收获与遗憾。我们一周时间的武汉之旅就这样结束了。当我踏上回广州的火车时,只是回头微微一笑,道一声武汉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