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的美篇

强又贵

<p class="ql-block">千年的鼓声总会消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农村,红白喜事标配的是红鼓,与当年流行腰鼓队一样,还是娘子军。红鼓气派,场面壮观,十六面鼓一摆,女同志边擂鼓边起舞,头发上又绑扎了统一的红飘带,那气势那气场,加上脸部表情也夸张得很。越跳越高,被平常粗粝劳作生活压抑的身体里有不安分的因素这时也被鼓声激活,灵魂出窍,跳得格外好。拍视频的村里时髦人老鬼,在内心选美打分的王老五,表面上无所谓其实看得格外细致的一肚子坏水老三,总之吸引了乡村各色人等。</p><p class="ql-block">打红鼓也是一个技术活,村里有几个队伍,这就有了攀比和竞争,哪个队伍打得好看,就有人请,就有生意。其实也不过是一百块钱一个人。但在农村,这一百块钱还牵扯到人脉和资源,有很多制约因素。</p><p class="ql-block">端午前夕,龙船下水时要先巡游,就请来红鼓队在河边上摆开阵势,龙船鼓和红鼓一起激越,婚礼现场也有红鼓助兴,喜庆,隆重,热闹,新娘新郎会记住这鼓声和难忘时刻。新房收垛,也有红鼓队在鞭炮声中擂起铿锵有力的节奏。所以现在很少有腰鼓队了,这些打红鼓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前腰鼓队员,她们家里其实还有一面落满灰尘的腰鼓。从口径看,红鼓比腰鼓大,腰鼓挂在小蛮腰上可以轻松打起,红鼓要有固定的架子,必须有三轮机动车,运送,随着乡村公路的普遍硬化也使得红鼓队长途奔袭,成为可能,置办成本比较,红鼓当然是腰鼓数倍,乡村振兴大家有钱了,鸟枪换炮,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空心化的流行,兼职打红鼓的乡村女同志也多起来,他们也许是村里麻将馆常客,信息也灵通,有红鼓生意,马上放下麻将,微信群一发,姐妹们集合,莫让隔壁村的抢了生意,某村老了人,快去销售业务经理拉生意。这个夕阳红产业,入行门槛不高,女同志又机灵,学着跳舞和打鼓,不难,还可以找空地操练。与打红鼓人数众多相比,有一种鼓,打的人都老了,人数也越来越少,也许一个村有六七百人,兼职从事该行的不过三五个。这就是丧鼓。</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中国人讲生,忌讳论死。闹丧鼓本身就不是一个吉祥的事物。唱夜歌子才要丧鼓伴奏。作为一个民俗文化,从田横开始就有了的夜歌子,至少有千多年历史,但是从现状来看,会拖谱就是说十多年后,作为一个传承的东西会彻底消失,没人传承传唱了。</p><p class="ql-block">夜歌子是五六十岁以上的男同志唱,一般来说女同志很少唱,有一本书,就是夜歌子的本经,很厚,要几个晚上不重复,歌者必须下点本。</p><p class="ql-block">丧鼓的鼓点是代代相传的,不更改的:</p><p class="ql-block">打鼓——闹丧堂</p><p class="ql-block">打鼓——闹丧堂</p><p class="ql-block">打鼓——闹丧堂</p><p class="ql-block">闹丧堂——</p><p class="ql-block">闹丧堂——</p><p class="ql-block">闹——丧——堂</p><p class="ql-block">唱的题材很广:《千字文》《昔时贤文》《汉书》《三国志》,八仙过海,目连救母,苏武牧羊,蔡伦造纸等等。</p><p class="ql-block">鼓声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可以与神灵交流,可以抚慰亡灵。</p><p class="ql-block">起鼓就要唱: </p><p class="ql-block">起歌打扫堂前地,满堂炉内香。道场真果散,奉请唱歌郎。天地开张日吉时良,谁人制立起屋上梁。 谁人制立开挖池塘,谁人制立杀猪宰羊。谁人制立男女成双,谁人制立写读文章。谁人制立打鼓闹丧堂。黄道开张日吉时良。 鲁班制立起屋上梁,香祖制立开挖池塘。口口制立杀猪宰羊。周公制立配合鸳鸯。孔夫子制立读书写文章。阎王制立打鼓闹丧堂。都来都来,带把梳来,梳起东边云来,梳起西边雨来。云在哪起,雨在哪来……</p><p class="ql-block">夜歌子自述始于北宋仁宗时期。《夜歌子·比古赞谢类·打起鼓来闹起丧》中一节唱:唱歌原是仁宗起,仁宗本是一帝王。仁宗皇帝死了娘,通国挂榜请歌郎。田横发种唱夜歌,从此阳世多悲伤。</p><p class="ql-block">八仙唱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玩棋散淡看一看会仙桥八洞神仙,汉钟离执掌扇青須红脸,张果老二万八鹤发童颜,吕洞宾志气昂身背宝剑,蓝采和提花篮十指尖尖,曹国舅打鱼鼓手执简板,何仙姑露出了三寸金莲,韩湘子吹玉笛真来希罕,李铁拐果算得独脚神仙……</p><p class="ql-block">《白蛇传》这些故事比较受欢迎,美丽又忧伤又悲情。四十年前农村物质不丰富,唱夜歌子的多,还抢着唱就为了孝家一块毛巾一包一块钱的笑梅香烟,甲就说乙不晓得唱,典故错了,张飞杀岳飞,杀个满天飞。乙就说甲不晓得哪个条卵,冒读书,没有底子。现在很和谐,基本上两三个人包一个晚上,一起六百块钱好酒好烟好毛巾在茶盘里摆着,唱完了自取,还只要唱到凌晨二点就收拾蓝牙耳机和小音响就可以回家了。也有守村人打鼓的,多有残疾,是苦命人,孝家一般不亏待守村人,让他吃好,花生瓜子装满他的口袋。</p><p class="ql-block"> 不要一百年,村子估计也不要守了,大家都富裕了,进城了,死了也是火葬。那时候也没有守村人一说了,人工智能安排一个机器人就可以守住几个村子。那时候鼓声也消失了,只有机械化耕种的机器声,但愿土地还是长出各种庄稼,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