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在非洲高原狂奔了10多天,今天来到了“斯瓦科晋蒙德市”它是纳米比亚第四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海滨城市。</p> <p class="ql-block">先聊聊纳米比亚吧,纳米比亚共和国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公里。</p> <p class="ql-block">全境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1500米。西部沿海和东部内陆地区为沙漠,北部为平原,国土面积8万平方公里,人口257万(2022年)88%为黑人,白人和有色人约占总人口的12%。奥万博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50%,首都温得和克。</p> <p class="ql-block">15-18世纪,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1890年被德国占领。1915年7月南非出兵占领纳米比亚。1920年12月17日,国际联盟“委托”南非统治该地。南非1949年吞并该地。</p> <p class="ql-block">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66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西南非洲人民的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p> <p class="ql-block">1990年3月21日实现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次日,中国与纳米比亚建交。</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矿业、渔业、畜牧业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制造业不发达。纳米比亚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加入了南部非洲关税同盟,2022年纳米比亚国内生产总值126.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4911美元,(我国1.2万美元)。</p> <p class="ql-block">这几位国人我们在超市里面遇到的,今天是星期六,他们出来买点东西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来自贵州的工程师,他们受雇单位是“中广核集团”专门过来找“铀矿的”,就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双肩包进去的时候是空的,出来的时候塞满了水果蔬菜,牛排,羊排等等食物。</p> <p class="ql-block">据说随着“一路一带”的深入,央企,国企,民企将在非洲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300天为晴天,是撒哈拉以南最干旱的国家之一。年均降雨量为270mm,(2023年广州市年度降水量1933.6毫米。)</p> <p class="ql-block">干旱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纳米比亚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导致含有水蒸气的空气下沉,越下沉温度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不容易饱和,越不饱和越不容易形成雨水。</p> <p class="ql-block">2.东南信风的影响。纳米比亚受到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影响,这些信风从非洲大陆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将水汽吹向大洋而难以到达陆地。</p> <p class="ql-block">3,本格拉寒流的影响。纳米比亚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寒流从南部温带过来,使得沿岸地区温度降低、湿度降低,难以形成降水,地表植被稀疏,沙漠面积广。</p> <p class="ql-block">现在聊聊赫雷罗人,西南非洲少数民族。它主要居住在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南部。属尼格罗人种班图类型,与奥万博人血缘相近。</p> <p class="ql-block">使用赫雷罗语,在班图人自大湖地区向南迁徙的过程中,赫雷罗人赶着牲畜独自向西南进发。至迟在17世纪已渡过库内内河,进入奥万博兰以西的卡奥科兰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约于18世纪中叶,大部分赫雷罗人继续向南向东迁移,占据了奥阿斯山脉以北地区。仍然滞留于卡奥科兰的赫雷罗人形成了两个人口不多的部落:欣巴人和津巴人。</p> <p class="ql-block">赫雷罗人以畜牧为生,以牛奶为主食。他们的牛分为3类:教团圣牛、氏族公有的牛和家族私有的牛。</p> <p class="ql-block">到19世纪中叶,已出现阶级分化,一个奴隶只有几头牲畜,而最高酋长则拥有2.5万头牛。赫雷罗人普遍通行一夫多妻制和双系制,每个人都属于父系和母系两个亲属集团。</p> <p class="ql-block">从前,赫雷罗人主要靠大群牛、绵羊和山羊的乳和肉为生,畜群很大,在树木茂密的草地上放牧﹔在19世纪中期与欧洲人接触後,少数部族也开始以园艺为生。</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吃高粱饴,出发前买了两斤带到非洲,自己都没吃几个沿途分派全分给小孩了。</p> <p class="ql-block">来非洲一定要带一点小礼物,我备了“清凉油,高粮饴糖”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自己想拍他们时就给他们。</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欧美的游客路过都买他们的东西或者给些糖果他们。</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给东西他们,他们就不给你拍照,如果没有东西可给就给一块美金吧,他们也喜欢。</p> <p class="ql-block">现在向大家介绍纳米比亚有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辛巴族</p> <p class="ql-block">这个部落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终年用红土混合羊油涂抹在皮肤上和头发上,因此一般称之为红泥人</p> <p class="ql-block">妇女们终身不洗头不冲凉,用一大块红色石头磨成粉,然后混入羊的脂肪涂在头发上,身上。据说可以保持皮肤的水分,避免蚊虫和阳光的暴晒并可以防寒。</p> <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原因,辛巴族的男性大多活不到15岁,女性也活不过35岁,为了族群的延续,规定每个男人至少要娶5个老婆以上。</p> <p class="ql-block">彩礼也很简单,三头牛加这样一个三平方米的泥屋,就可以从娘家把新娘娶回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村算不上村是很小很小的族群,用树枝围成一个直径约30的大圆,进门有个大一点的帐篷是男主人住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围栏后有6-7个帐篷围成一圈,这是他的老婆们和孩子住的。大圈里面还有个小圈,里面圈着10来头羊。</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花了100元兰索约40块钱人民币,跟他妈买了一头木雕像,所以男孩就带我到他家拍照,他说每天他们兄妹仨跟母亲挤在这里,等轮到母亲去爸爸的帐篷时,他们才感觉宽松一点,高原夜里很冷抱团取暖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一个来自北京的72岁大姐-我们的团友。将用来铺帐篷用的1米5床单撕成两半,分别给两个怀孕的妇女,第3个妇女拍拍鼓起来的肚皮来索要时已经没有了,让她很失望。</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劝功那些想去“跳桥”的人不妨来非洲看看这些红坭人吧,在吃不饱,衣不裹腹还坚强地活着,看后你肯定就不会跳了。</p> <p class="ql-block">背景就是他们一家的房子。这群孩子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他们家的羊群。</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现在来聊聊这座海宾城市吧。</p> <p class="ql-block">斯瓦科普蒙德是纳米比亚西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座港市,位于温得和克以西280公里,鲸湾港以北33公里处,是埃龙戈区首府,人口30万人,斯瓦科普蒙德由德国人建立于1892年,是纳米比亚主要港口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瓦科普蒙德因位于斯瓦科普河入海口而得名。南距鲸湾港32公里,东距首都温得和克280公里,是埃龙戈区首府,纳米比亚第四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当你走在大街上会有置身于德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斯瓦科普蒙德是德国殖民统治的中心,整个城市按照德国兼做风格设计建造,至今仍有不少人讲德语。在德国占领期间曾是西南非洲主要港口,因不断河口淤塞而被沃尔维斯港取代。</p> <p class="ql-block">来开家具厂绝对是一个好生意。</p> <p class="ql-block">非洲的木材很多,有个朋友在这里开了间夹板厂赚的盆满钵满。他是用中国已经淘汰的技术,把原木刨成片,然后涂胶水再热压最后修边,乙淳超标非洲人不怕。</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的红酒非常有名,而且物美价廉,你花上二三十块买一瓶红酒,质量比国内100来块的还好,团友标哥天天喝红酒。</p> <p class="ql-block">打火机80.9块(32元人民币)纳米比亚无制造业,据说若在国内生产好部件运来非洲装成品也算开工厂并享有十年的免税政策。</p> <p class="ql-block">青瓜35块钱一公斤(14元人民币)种植业也是空白,当地人不懂二十四节,若有人来带领他们也可挣钱。</p> <p class="ql-block">来纳米比亚当农民,租点土地种蔬菜,一公斤圆辣椒85块(34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非洲的制造业基本是空白,如果你有资金或者是有技术,四,五十岁左右,来非洲二次创业,绝对是前途无量。</p> <p class="ql-block">据说1991年一个来自四川人来到这里开了一个餐厅。真佩服有些国人,无论多么天涯海角,他们都敢来。</p> <p class="ql-block">在国内很难想象,一个可以坚持二十几年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休整了两天,这两天黑哥不管我们吃,要我们自己去找吃,我们就去海鲜市场买海鲜,买牛排,回来旅馆做,明天我们将继续向南走,目标南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