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当代散曲发展的一点思考</p><p class="ql-block">当前散曲发展势头凶猛,由起初百十个人发展到两三万人。散曲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到处皆是,各级微刊、杂志也是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实令人欣喜万分。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些感慨,毕竟我们都是在学习研究散曲,其间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大家深思。</p><p class="ql-block">元曲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唐诗宋词三足鼎立于中国文学史。然而元曲发展不尽人意!元散曲起源于金、元之间的“俗谣俚曲”,兴盛于元,衰落于明清,到近代写曲的人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就是曲越写越接近词了。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周德清老先生了。“在元散曲的演变上,周德清是一个关键人物,所作《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完全以声律、音律、对偶来衡量曲的优劣,为曲家所宗。散曲到此,纯粹步入骚雅一途。”(摘录罗锦堂《中国散曲史》94页),“散曲是元代新兴的文学样式,本于“俗谣俚曲”,到了文人手中之后。便受到诗词影响。在出现以白描、质朴为特点的“本色派”的同时,也出现了重词采、重意境、讲蕴籍的“文采派”(《元曲鉴赏辞典》173页么书仪)。也许是一家之辞,但到明清写曲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该好何?现在我觉得有点懵,摸不着东西了!特别是几个怪现象,让人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一、互相吹捧,乱戴帽子</p><p class="ql-block">现在微刊,动不动就是“欣赏xxx散曲大家作品”,大概是为了扩大影响力,提高阅读量吧?也不知谁授权他们评定“散曲大家”?作家,是指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所以冠以“作家”头衔就不得了!“大家”就是大作家,大专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吧!回想元曲作家有姓有名的二百余人,著名的大家只有四人,就是“关、白、郑、马”四大家。按我们现在散曲界吹捧,“大家”不止四个吧?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段九十五岁郭兰英老师的抖音,她说:我不是什么艺术家,什么歌唱家,只是父母给了我一个好嗓子,人民给了一个好舞台,我应该感谢他们!多么谦逊,多么低调!现在人胆子大,随便制作帽子,随便给别人戴,可能讨人欢心吧!谁不喜欢别人给拍马屁?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师让我向“当代散曲名家”栏目投稿,我吓得连忙推辞,不是我不想,是不敢!我是何等人,岂敢向此栏目投稿,真是吓死宝宝了!这是对散曲名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其实当代散曲作家中,的确有人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但屈指可数。作为我,充其量就是散曲爱好者、学习者、传承者,给一个学者称号,亦是诚惶诚恐!就是任中敏先生,人们尊称他为曲学家、戏曲学家,也没有给他“大家”的帽子。当代丁芒、李旦初两位前辈对当代散曲的发展起到一定引领作用,也就是冠名曰“著名诗人”,也没有称什么“散曲大家”,更何况我们常人呢?诗词我读的不多,不知如今有多少著名的诗词大家?正如张嵩所言“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在诗词创作者的队伍虽然庞大,但真正能称得上诗人词家的却还是不多,这是由一个写作者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理论修养、创作水平所决定的,不是谁想对号入座就可以坐得上去的。”(张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宁夏诗词学会会长、宁夏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二、互相吹评</p><p class="ql-block">评曲本是件好事,为初学者提供典范,确立标本,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的确是一件好事!然后现实中,有些人一味吹捧,说的天花乱坠,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想看,元曲至今留传下四千余首,咱们的曲作品,经时间流逝和岁月沉淀,能留给后人几首?值得沉思!</p><p class="ql-block">我们对作品的欣赏,只能局限于本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所以对作品褒贬只能个人行为,只能说自己喜欢不喜欢?比如吃肉,喜欢吃肉的一听口流涎水!吃素的人一听就恶心!到底肉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因人而异!而且作为一件艺术品,世界上绝对没有完美的!更何况我们的作品呢?优点有,缺点肯定也存在。但是我们很少见指缺点的,不知道他没发现缺点?还是发现了缺点不好意思说?现在评曲是对人不对作品,只要有人缘,就有吹捧者,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即使你有好作品,但没有名气,绝对不会有人去捧你的,谁愿意为不知名生人而大费脑筋呢?谁愿意热脸贴冷屁股呢?现在风气就是你评我好,我还你一个好,互评互吹!你不评我,我也不评你。纯粹打得是人情牌!从名家作品看,众人评价不一。比如贯云石《[正宫·塞鸿秋]替人作》中最后一句“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本为七字句,作者加衬字变为十四字。此句好不好?元人周德清评曰:“此何等句法”,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评曰:“尾大不掉之势”,近代曲学家、戏曲学家任中敏评曰:“论气势,则未句非有十四字收煞不住也。”一个作品,有不同评价,熟是熟非?众说纷纭。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现在存在“俗雅”之争,“衬字”之争,“用典”之争,这些都影响对每一首作品的鉴赏。以前,我不知深浅,也曾胡乱评过几首(不敢说评,只能说是学曲),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可笑,自己都不会写,怎么去评价别人作品的呢?后来知道些皮毛,就有了畏惧感,不敢动笔了。</p><p class="ql-block">以上啰嗦了不少!也不知对错,还望行家里手指正!</p> <p class="ql-block">附几首小曲:</p><p class="ql-block">[中吕·朝天子]无题(通韵)</p><p class="ql-block">大家,大拿,好个头衔大。是谁扯片美云霞,来给君披挂。做顶峨冠,编些瞎话,骑驴充个马。卖傻,戏耍,到处春风驾。</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戏说唱和</p><p class="ql-block">一人吟唱多人和,多人和罢诗来摞。摞成山岳群撑破,驴车雇辆忙搬货。累死也么哥,累死也么哥,浑身散架三天卧。</p><p class="ql-block">【中吕·朝天子】写诗的烦恼(中华通韵)</p><p class="ql-block">写诗,写词,本是来言志。每逢节日费心思,多半应差事。感叹中秋,吟哦冬至,新年又动笔。五一,六一,岁岁循环制。</p><p class="ql-block">【正宫•叨叨令】杂感</p><p class="ql-block">步儿快慢由咱迈,房儿大小由咱盖。身材胖瘦由咱晒,才华多少由咱卖。淡定些也么哥,淡定些也么哥,帽儿却是别人给咱戴。</p> <p class="ql-block">冀建新,榆社县小学教师。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社员。榆社诗词学会副会长,漳源散曲社社长。作品发表于人世情丛书,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还有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散曲》、《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楚天散曲》、《难老泉声》、《咸阳诗刊》等。在白雀奖季度赛中偶获小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