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黄昏邀月到塘前,即有馨香出碧莲。</p><p class="ql-block">权借诗家三味润,新花出水会婵娟。</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荷塘月色的诗。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同名。第一句写月。黄昏,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邀,本义迎候,一个“邀”字,就把黄昏拟人化了。邀谁?邀月。邀月干什么?邀月到塘前,这是一外兼语句式,月到塘前是黄昏邀月的结果,交待时间,地点,为荷的出现做铺垫。第二句写荷。即有,就有,承上启下。馨香,芳香。碧莲,绿荷。就有绿荷的芳香传出。第二句把“馨香出碧莲”当成“黄昏邀月到塘前”的结果来写,揭示了这两句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句写诗家三味。权借,暂时借用。诗家三昧,化用宋代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这里指作诗的诀窍。三昧,佛经语,诀窍。忽见前:忽然明白,如在眼前。闰,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这里指修饰,使有光彩。使什么有光彩?这一句承上启下。转入下句第四句写新花出水。使出水的新花有光彩。然后会婵娟。婵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这里又把出水的新花拟人化了。新花照应标题里的荷,婵娟照应标题里的月。作者在构思这首诗的时候,在句与句之间似乎有意识地建立某种关系,用一根红线串联其中,而且让每句都与标题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榴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五月端阳满树红,云霞醉伴仲夏风。</p><p class="ql-block">分明心内一团火,散在离骚情愫中。</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榴花的诗,属于应景诗,托物言情诗。榴花,即石榴所开的花,多于每年五月开花,色艳红。第一句写榴花的形态。端阳,端午节的别称。满树,写榴花之多。满树红,写榴花的颜色为红色。第二句写榴花的神态。云霞,彩霞,这里把榴花比喻为彩霞。醉伴,酒友。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 仲夏风即五月风。第三句写榴花的心态。分明,显然、明明。心内,心里。一团火,一是指榴花,把榴花比喻为一团火,二是形容待人热情。第四句写榴花的情态。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时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怀王,因谗言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表明爱国心志。这里用离骚代指屈原。情愫,内心的真情,也作“情素”,这里指屈原的爱国情怀。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有寄托,借咏榴花而咏人,歌颂屈原,赞美屈原的爱国情怀。二是形神兼备,即写出了榴花的自然形态,又写出了榴花的社会形态(包括神态、心态、情态)。把榴花拟人化,表面上写榴花,其实是在写人,写屈原。三是构思新颖。石榴花开正逢端午节,作者把写花与写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这就丰富了咏物诗的内容,升华了主题,翻出了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夏夜听雨</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雷绕窗前布雨帘,天来悬瀑溅飞弦。</p><p class="ql-block">声声适我心中愿,化作田间浇地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夏夜听雨的诗。夏夜,交待时间。听雨,交待所为。第一句写雷声。雷绕窗前,交待地点,说明作者在屋内,醒着。雷布雨帘,雨帘,形容像垂帘一样稠密的雨线。说明雨大。第二句写雨声。悬瀑,从山上往下流泻的泉水,即瀑布。宋•陈傅良《题仙严梅雨潭》诗:“怒号悬瀑从天下,杰立苍崖夹道陈。”飞弦,溅,jiàn,液体受到冲激向四外飞射,如溅沫(飞羽溅的水花)。弦,Xián,弦乐器,飞弦,弦乐器弹奏出的声音,这里指雨声。第三句写心声。声声,上承第二句的“飞弦”,下启“心中愿”,把窗外的雨声与屋里人的心声联系了起来,用的是承上启下,由外到内的写法。第四句写泉声。化作,变成。变成什么?变成泉。变成什么泉?变成田间的泉,浇地的泉。说明这场雨是好雨,有利于抗旱浇地。这首诗通篇用的都是联想法,“听”字是贯穿全篇的诗眼。雷声、雨声、心声、泉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绕”、“布”、“悬”、“溅”、“飞”、“浇”等动作都是诉诸听觉的,可以听得到、联想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涧河赏初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涧水桥头响水湾,新荷羞涩露尖尖。</p><p class="ql-block">忽闻一缕清香到,多像去年那朵莲。</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涧河赏莲诗。涧河,河名,交待赏荷的地点。赏,玩赏,欣赏。初莲,初,表示时间、频率,相当于“才”、“刚刚”。 莲,莲花,即荷花,有粉红、白色两种。初莲,交待观赏的对象。第一句写赏莲之地。在涧水桥头,在响水湾。第二句写初莲之开。羞涩,因害羞而举止不自然,形容荷花初开时的神态。露尖尖,尖尖,末端尖锐的样子,物体细小锐利的尖端。第三句诉诸嗅觉,写初莲之香。忽闻,忽然闻到,此时有风吹来。一缕,一丝。清香,气味清新芳香。第四句联想。多像,形容像的程度,像似度。这是拿今年的莲与去年的莲相比较,说明荷花的香年年如此,初心不变。这首诗工于构思,巧于布局,“赏”是这首诗的诗眼。先写赏的地点(即在哪儿赏),次写赏的对象(包括莲之神态、形态,香味等),然后将今年的莲与去年莲相比较,进而揭示出莲的本质不变。这是一首咏物诗,同样具有咏物诗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有寄托、形神兼备、有新意。看似写莲的清香,实际是在赞美像莲一样的人的本色不变,香味不变。</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静</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淡淡红霞铺水中,也无波浪也无风。</p><p class="ql-block">清晨远望孤帆尽,隐隐踏泥闻早鸿。</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只有一个“静”字作标题。静,本义为色彩分布适当,形容安静,宁静,没有声响,寂静等。第一句写水中的红霞。淡淡,形容光线微弱迷茫的样子。第二句写水中的风浪。水中无风,水中也无波浪。这就是静。第三句写水中的孤帆。清晨,时间。远望,往远处看。孤帆,孤舟,孤零零的一叶扁舟。尽,竭,完,没有了。化用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句,写清晨向远处张望,连一只小船也看不到。第四句写水中的早鸿。隐隐,隐隐约约,不清楚、不明显的样子。踏泥,在泥地上行走。闻,听到。早,早晨。与第三句的清晨照应,鸿,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大雁,即天鹅。隐隐约约听到早晨鸿雁在水泥地上行走的声音。这也是在写静。静是这首诗的诗眼,时间设在早晨,地点设在有水的地方,江南水乡,意象选择与水有关的事物,如水中的红霞,水中的风、水中的波浪,水中的孤帆、水边的早鸿等,并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象包括视觉(淡淡的红霞、波浪,远望,孤帆等)、听觉(如闻,早鸿、踏泥声等)、触觉(如铺水中的铺,风、踏泥等),为诗的创作营造了一个清“静”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静</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淡淡红霞铺水中,也无波浪也无风。</p><p class="ql-block">清晨远望孤帆尽,隐隐踏泥闻早鸿。</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只有一个“静”字作标题。静,本义为色彩分布适当,形容安静,宁静,没有声响,寂静等。第一句写水中的红霞。淡淡,形容光线微弱迷茫的样子。第二句写水中的风浪。水中无风,水中也无波浪。这就是静。第三句写水中的孤帆。清晨,时间。远望,往远处看。孤帆,孤舟,孤零零的一叶扁舟。尽,竭,完,没有了。化用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句,写清晨向远处张望,连一只小船也看不到。第四句写水中的早鸿。隐隐,隐隐约约,不清楚、不明显的样子。踏泥,在泥地上行走。闻,听到。早,早晨。与第三句的清晨照应,鸿,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大雁,即天鹅。隐隐约约听到早晨鸿雁在水泥地上行走的声音。这也是在写静。静是这首诗的诗眼,时间设在早晨,地点设在有水的地方,江南水乡,意象选择与水有关的事物,如水中的红霞,水中的风、水中的波浪,水中的孤帆、水边的早鸿等,并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象包括视觉(淡淡的红霞、波浪,远望,孤帆等)、听觉(如闻,早鸿、踏泥声等)、触觉(如铺水中的铺,风、踏泥等),为诗的创作营造了一个清“静”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兰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不争春色淡成诗,君子平凡雅四时。</p><p class="ql-block">情趣不需千万朵,怡人祗取两三支。</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兰花的诗。兰花,为多年生草本,香气清幽,可供观赏,也称为“王者香”。第一句写兰花的清淡。淡,本义指味淡,即味道不浓。正因其味淡,所以才不争春色。正因为味淡,所以才入诗。第二句写兰花的高雅。雅,高尚,美好。商雅,高贵雅致,与平凡相对。四时,雅之久。正因其雅,所以才有君子的美称。君子,才德出众的人,这里以人喻花。第三句写兰花的情趣。情趣,性情,志趣,情意,趣味。情趣,有一朵就够了。第四句写兰花的怡人。怡,yí,本义为和悦的样子。这里指喜乐的,使人心神感官愉快的,属形容词使动用法。怡人,使人精神愉快。祇 质韻,入声 (zhǐ):适也,仅仅也。怡人,有两三支就够了。这首诗咏兰花也是这样,不需千万朵,祇取两三支,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重点不是形而是神,是兰花的内在美,即清淡、高雅、情趣、怡人。写清淡用春色和诗作比喻,写高雅用君子和四时作比喻,写情趣和怡人则用数量词表示,手法之妙,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唐多令•夏至</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夜短昼长停。炎炎暑气生。桑拿天,热贯全城。冬病夏防今日始,身体健,笑颜迎。</p><p class="ql-block">荷叶翠含情,邀来蝶与蜂。舞蹁跹,占蕊乘风。碧野酝酿秋故事,勤管理,抢收成。</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阕写夏至的词。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调以刘过为正体。夏至,节气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称北至,夏节。</p><p class="ql-block">上阕写夏至的节气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冬病夏防,争取有一个好身体。“夜短昼长停”,写夏至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炎炎暑气生”,写夏至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桑拿天,热贯全城”,形容热的程度。“冬病夏防今日始,身体健,笑颜迎”,写由于天气炎热,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要冬病夏防保健康。</p><p class="ql-block">下阕写夏至的物候特点,提醒人们要加强田间管理,争取秋季有一个好收成。“荷叶翠含情”,写荷叶的翠,植物。“邀来蝶与蜂”写蝶与蜂,昆虫。“舞蹁跹,占蕊乘风”,写蝶与蜂的舞。“碧野酝酿秋故事,勤管理,抢收成”写夏至对秋季农作物的影响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这首词属节气类,类似于用诗词的语言写说明文,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描写的形象性,化科技语言,现代语言入诗,如“桑拿天,热贯全城”就很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雨后荷</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风暖重云散,荷塘雨后新。晨辉萦夏梦,情寄爱莲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是雨后荷。荷,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交待写作对象。雨后,交待时间,什么时候的荷,这就把荷放在了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写的是此时的荷、此地的荷,而不是其他的荷。第一句写雨后,点题,照应标题里的雨后。风暖,写雨后的风。重云散,重云,重叠的云层,散,分散,散发,使分散,写雨后的云。第二句写雨后的荷塘。荷塘,生长荷花的池塘。新,新洁;新鲜;清新。第三句写萦梦之荷。晨辉,比喻清晨的荷花。萦,回旋缠绕。夏梦,夏天的梦。梦绕。第四句写寄情之荷。情寄,即寄情,寄托情怀。爱莲人,寄托情怀的对象,化用南宋•刘克庄《题宋谦父四时佳致楼》:“爱莲亦既见君子,看竹不须通主人”,这里指君子,即才德出众的人。这首诗重点写荷,而且是雨后荷。作者之所以把雨后荷作为吟咏对象,是因为雨后荷的意象更“新”,意境更“新”, 色彩更“新”,更便于萦“梦”,更便于寄“情”,一句话,更便于激发诗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更容易突出主题、翻出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翠鸟争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细雨薰风润夏塘,新莲出水吐馨芳。</p><p class="ql-block">一双翠鸟花尖闹,为抢清晨头缕香 。</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标题是“翠鸟争莲”。翠鸟,鸟名。争,争抢。莲,莲花。这是一首咏莲花的诗,通过翠鸟争莲,揭示了鸟与莲的关系,侧面衬托出莲的芳香与可贵。第一句写荷塘。细雨,小雨。薰风,和风,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风,即南风。润,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这里用作动词,修饰,使有光泽。夏塘,夏天的池塘。第二句写新莲。新莲,指初出水时的莲花。馨芳,馨,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馨芳,芳香。第三句写翠鸟。花尖,指荷花尖,闹,本义:嘈杂,喧扰,这里有嬉戏、争抢之意。第四句写莲香。为,为了。抢,抢夺。清晨,天刚亮时。头缕香,头,本义:首,第一。头缕香,第一缕芳香,结句补充说明闹的原因。这首诗前两句写新莲吐香,交待了地点,引出了新莲,照应了标题里的“莲”。后两句写翠鸟争香,交待了人物(翠鸟),时间:清晨,事件,抢头缕香,照应了标题中的“翠鸟争”。前两句正面写莲之香,后两句侧面写莲之香。“争”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第一句的“润”是争的基础,第二句的“吐”是争的前提,第三句的“闹”是争的表现,第四句的“抢”是争的目的。争、润、出、吐、闹和抢,几个动词用活了,全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包公湖畔消夏</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静影闻蝉柳,微波拂浪风。</p><p class="ql-block">繁星邀夏月,听我讲包公。</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消夏诗。消夏,避暑,交待事件。在哪消夏?在包公湖畔,交待消夏地点。第一句写闻蝉。这一句的定语是柳,属于定语后置,应理解为“静柳影闻蝉”, 即从静静的垂柳影里听到蝉呜。闻蝉,听蝉鸣。从哪里闻蝉?静,安静,宁静,没有声响,寂静。影,柳影。柳应放在影的前面。第二句写拂浪。这一句的主语是风,属于主语后置,应理解为“微风拂浪波”,即微风吹拂着浪波,当然,也吹拂到消夏人的身上,即纳凉。第三句写夏月。夏,夏天。月,月亮。繁星,星星。邀,邀请。“繁星邀夏月” 是将繁星和夏月拟人化了,目的是为第四句的听做铺垫。第四句写包公。听我讲包公,我讲包公是听的内容。谁听?邀来的夏月听。听什么?听我讲包公的故事。至此,篇末点题,写包公湖的来历。这也是消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的夏月是有像征意义的,包公额头上有一弯新月。总之,这是一首写包公湖畔消夏的诗,而闻蝉、拂风、观星、赏月、听包公故事则是消夏的具体内容。作者正是通过不同的消夏方式写出了包公湖不一般的夏日风情。</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工于设计,以前两句为背景,以第三句为观众,以结句“听我讲故事”为中心事件,把全诗情节化、戏剧化了,这就增强了诗的故事性和感染力,突出了“包公湖畔消夏”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月</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白云移月影,轻印小楼窗。</p><p class="ql-block">且莫愁长夜,诗书胜酒香。</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通过咏晨月进而咏晨读的诗,反映了作者的晨读生活。标题晨月,晨,清晨;月,月亮。比喻良辰美景。第一句写云移月影。移,本义移秧,假借为移动,如元•杜本《寄题竹轩》:“月进窗棂影,云移几席阴。”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的影子,亦指月亮,明•俞鸣玉《雪中登楼望湖上和士亨作 其五》:“中宵映雪读离骚,坐待虚窗月影高。”第二句写月影映在小楼的窗户上。轻印,轻,轻轻地,印,使物上留下痕迹。第三句写劝告。且莫,千万不要。愁,本义忧虑,发愁。长夜,漫长难挨的夜晚。千万不要为夜晚的漫长难挨而发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为引出下文做铺垫。第四句写劝告的原因。使长夜不难挨的办法一是夜饮,如晋•陶渊明《〈饮酒〉诗二〇首之一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二是夜读,如宋•陆游《读书二首 其一》:“自嫌尚有人间意,射雉归来夜读书。” 而“诗书胜酒香”,夜读比夜饮更胜一筹。这首诗工于设计,以晨月为背景,以且莫为劝告,以读书为主旨,篇末点题,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月</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白云移月影,轻印小楼窗。</p><p class="ql-block">且莫愁长夜,诗书胜酒香。</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通过咏晨月进而咏晨读的诗,反映了作者的晨读生活。标题晨月,晨,清晨;月,月亮。比喻良辰美景。第一句写云移月影。移,本义移秧,假借为移动,如元•杜本《寄题竹轩》:“月进窗棂影,云移几席阴。”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的影子,亦指月亮,明•俞鸣玉《雪中登楼望湖上和士亨作 其五》:“中宵映雪读离骚,坐待虚窗月影高。”第二句写月影映在小楼的窗户上。轻印,轻,轻轻地,印,使物上留下痕迹。第三句写劝告。且莫,千万不要。愁,本义忧虑,发愁。长夜,漫长难挨的夜晚。千万不要为夜晚的漫长难挨而发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为引出下文做铺垫。第四句写劝告的原因。使长夜不难挨的办法一是夜饮,如晋•陶渊明《〈饮酒〉诗二〇首之一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二是夜读,如宋•陆游《读书二首 其一》:“自嫌尚有人间意,射雉归来夜读书。” 而“诗书胜酒香”,夜读比夜饮更胜一筹。这首诗工于设计,以晨月为背景,以且莫为劝告,以读书为主旨,篇末点题,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收看央视《2024中国•AI盛典》</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智能首唱咏春调,幻境八仙出妙招。</p><p class="ql-block">五G倾心芯比巧,妈湾港口彩云飘。</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收看电视节目的诗。收看什么? 收看央视《2024中国•AI盛典》晚会节目。《2024中国•AI盛典》是6月28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国家级科技节目。这台晚会通过展现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等行业深度融合的进展,给观众送上了一台体现中国AI领域发展最高水准的视听盛宴。</p><p class="ql-block">AI盛典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围绕AI盛典这一盛典而展开。第一句写晚会开幕的盛况。智能,指晚会所具有的科技含量。首唱,首先提倡,率先作成。指第一次演出。咏春,咏,本义曼声长吟,歌唱。这里的咏春指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深圳城市名片概念片《咏春》象征性地表达了AI技术在城市文化领域的应用与创新。第二句写AI技术所表现出的妙招。幻境,虚幻的境界。八仙,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幻境八仙,各显其能。第三句写AI技术的芯片之巧。芯比巧指许嵩和4个AI分身同台演唱节目主题曲《将芯比心》。第四句写彩云之飘。妈湾港口,指5G智慧港口妈湾港。彩云,.绚丽的云朵,彩云飘,形容妈湾港口的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一是以点带面。全诗四句,每一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晚会演出节目,通过巧妙地组合,用以反映AI盛典的全貌。二是最新科技术语入诗,如五G网络(5G Network)、芯片(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三是一石二鸟。既写AI晚会这一视听盛宴,又写AI人工智能科技盛宴,而且是通过前者反映后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赶考路上——献给七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风雨南湖弄大潮,初心奠定不辞劳。</p><p class="ql-block">人民为我出答卷,我把满分当目标。</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纪念七一建党节的诗。标题:赶考路上,副标题:献给七一。赶考,科举时代俗称前往应试为“赶考”,现在泛指前往参加各种考试。1949年,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赶考”命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第一句写建党的初期。风雨,风和雨,这里比喻艰难困苦。南湖,浙江嘉兴南湖,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潮,潮水,一月当中潮差较大者,通常发生在新月及满月后一至三日内,这里代指革命浪潮。第二句写建党的初心。初心,最初的心意。唐•吴融和杨侍郎诗:“烟霄惭暮齿,麋鹿愧初心。”第三句写人民为我出答卷,这里的“我”,指共产党人。答卷,考卷,考试所用的卷子,即考题。这里指我们党面临的任务和目标。第四句写我把满分当目标,满分,各种计分制的最高分数。即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填写人民满意的答卷。借代是这首诗用得最多也是最好的修辞方法,如赶考、风雨、南湖、大潮、初心、答卷、满分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听雨</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临窗听夜雨,淅沥到天明。</p><p class="ql-block">闲鹊飞檐下,报来禾长声。</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雨诗。标题听雨,诉诸听觉,暗示这场雨下的时间和起到的作用。第一句写听雨。点题,交待听雨的人、地点、时间。临窗,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这里指窗前,点明听雨的地点。听,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听什么?听夜雨,夜雨,夜间下的雨,点明听雨的时间。第二句写雨声。淅沥,形容风雨、霜雪、落叶等声音,这是指雨声。到天明,说明这场夜雨下的时间长。第三句写闲鹊声。闲鹊,指喜鹊。飞檐,尾端翘起有如鸟翼开展的屋檐。这句写因为下雨而躲在屋檐下的闲鹊,为结句引出“报来禾长声”做铺垫。第四句写禾长声。禾,本义:谷类作物的总称,长:拼音:zhǎng,动词,生长;成长。化用清•弘历《复雨》“麦收诚已定,禾长又将齐。”写这场夜雨的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成。“听”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每一句都围绕“听”字写。如起句写听雨,承句写夜雨的淅沥声,转句写闲鹊的报喜声,结句写农作物的禾长声。写法是先概括,后具体;先正面,后侧面。用一个雨字,带出三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又用一个听字,带出三种声音(夜雨声、闲鹊声、禾长声),这种以一带三的构思方法是非常巧妙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西江月•夏晨(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好个轻风薄雾,悠哉高树鸣蝉。醒来漫步御河边,又见花萦柳岸。</p><p class="ql-block">五六离巢雏燕,二三靠埠游船。名伶练唱小亭轩,惹来云朵偷看。</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阕写夏日早晨的词。西江月,词牌名。夏晨,标题名,夏天的早晨。第一二句写夏晨的气象特点并引入高树鸣蝉。第一句写风、雾。风是轻风,雾是薄雾。好个,好一个,表示赞叹的语气。第二句写树、蝉。树是高树,蝉是鸣蝉。悠哉,悠閒自在的样子。第三句写作者早晨醒来到御河边漫步。漫步,随意走走。御河,御用的河道,此处指开封的御河。第四句写河边漫步之所见,即花萦柳岸。</p><p class="ql-block">下片继续写御河散步之所见所闻。第五句写雏燕。五六,数量词,虚指。离巢,离开鸟巢。雏燕,幼小的燕儿。第六句写游船。二三,数量词,虚指。埠,Bù,本义:停船的码头。第七句写名伶在小亭子里练唱的情景。名伶,有名的戏曲演员。亭轩,有窗槛的亭形建筑。第八句写云朵偷看名伶练唱。惹来,招引来。云朵,像花朵一般的云。偷看,从缝隙中窥测。这一句把云朵拟人化,并用云朵的偷看来衬托名伶的练唱,起到乌云托月的作用。这首词的特点,一是大量引用与夏晨有关的十五个意象如轻风、薄雾、高树、鸣蝉、御河、花、柳、岸、巢、燕、埠、游船、名伶、亭轩、云朵入词。二是意象的引入不是胡乱地堆砌,而是有序的构建。</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黄钟•刮地风]夏蝉(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日凝情柳杪头,日夜无休。餐风饮露到深秋,不晓发愁。声声如诉,声声依旧。莫道单一,却能穿透。诗人韵里有,平凡今古酬,真真的占尽风流。</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吟咏夏蝉的散曲。黄钟,曲调名。刮地风,曲牌名。夏蝉,曲的标题。 蝉是复活、永生和高洁的象征,这首曲形象地赞美了夏蝉的这种精神。“夏日凝情柳杪头,日夜无休。”这句写夏蝉生活的季节、活动的地点及其鸣叫的特点。凝情,情意专注。柳杪头,杪,音miǎo ,柳树的枝头。日夜无休,白天黑夜不停地鸣叫。“餐风饮露到深秋,不晓发愁。”餐风饮露,形容夏蝉野外生活的艰苦。到深秋,写蝉鸣期限之长。不晓发愁,不知道忧愁,写蝉的乐观主义精神。“声声如诉,声声依旧。”如诉,蝉的鸣叫像在诉说。依旧,照旧,蝉的鸣叫始终如一。这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莫道单一,却能穿透。”单一,单独,只有一种,不要说蝉的声音单调。穿透,穿通贯透,指蝉的声音很有穿透力。这也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为引出下文做铺垫。“诗人韵里有,平凡今古酬,真真的占尽风流。”这句写蝉声的穿透力的具体表现。穿透什么?一是穿透“诗人韵”,诗人韵里有它。二是穿透“平凡”事,平凡事里有它。三是穿透“古今酬”,古今酬里有它。总之一句话,“真真的占尽风流”。如果说夏蝉的鸣叫是““真真的占尽风流”,那么于老师的这首夏蝉曲,则是真真的写尽了夏蝉的风流。</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小暑逢雨</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小暑温风至,青奴荐枕来。</p><p class="ql-block">送凉云降雨,起舞燕登台。</p><p class="ql-block">庭院银珠跳,莲塘红蕊开。</p><p class="ql-block">惊雷天外震,玉宇展情怀。</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小暑逢雨的诗。小暑,节气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极热,故称小暑。第一二句写小暑的温风和青奴。风是温风,温风即热风。青奴,即竹夫人,古时消暑的器具,用竹皮编制而成,作用如今天的抱枕。荐枕,进献寑具,把它当做枕头。第三四句写云和燕。云是送凉的云,又是降雨的云。燕是起舞的燕,即登上舞台表演的燕。第五六句写银珠和红蕊。银珠,代指雨点儿。珠跳即跳珠,喻指溅起来的水珠或雨点。红蕊,红花,这里代指荷花,莲塘的荷花。第七八句写雷。雷是惊雷,震是响雷,天外震,在天外响起。玉宇,宇宙、太空。展情怀,舒展情怀。</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的选择。逢雨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围绕着逢雨而展开。所选意象如温风、青奴、云、燕、庭院、银珠、莲塘、红蕊、惊雷、天外、玉宇等都与小暑和降雨有关。二是意象间的联系。意意与意象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如由小暑而带出温风,由温风而带出青奴。由雨而带出云、带出燕,带出庭院、莲塘,带出惊雷、带出玉宇。三是五感的运用。首联诉诸触觉,写感触到的温风和竹枕。颔联诉诸视觉,写看到的云和起舞的燕。颈联诉诸视觉,写看到的银珠和红蕊。尾联诉诸听觉,写听到的惊雷、震雷。整首诗视听万里,思接千载,把小暑逢雨写到极致,给人一种展尽玉宇情怀之感。四是结构的安排。前两联写雨前,后两联写雨中,首尾呼应,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城际公园纳凉</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消夏栖何处,环城幽径长。</p><p class="ql-block">蝉声穿雾淡,蝶梦借花香。</p><p class="ql-block">草地明珠闪,浮云河镜藏。</p><p class="ql-block">俄然林下坐,碧叶漏霞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城际公园纳凉的诗。纳凉,乘凉。城际公园,纳凉的地点。第一二句一问一答,照应了标题中的城际公园,交待了纳凉的地点。第一句问。消夏,避暑,照应标题中的纳凉。栖,本义鸟类歇息,栖何处,寄居在什么地方。第二句答。环城,指环城公园。幽径,僻静的小路。第三四句写城际公园不但是人的消夏处,也是蝉和蝶的栖息地。第五六句写草地和浮云,突出城际公园的地理特点和气象特点。草地,长满青草的地方。明珠闪,像宝珠一样地闪耀。浮云,天空飘浮的云。河镜,像明镜一样的河流,这句是写浮云的倒影映在河水里面,用河镜形容浮云。第七八句写在树林下纳凉。俄然,片刻、一会儿。林下坐,坐在林阴下纳凉。碧,本义青绿色的玉石。碧叶,指代树叶。霞光,阳光穿透云霞所映射出的光彩。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纳凉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为起,照应标题,回应为什么到城际公园纳凉(幽径长)。颔联为承,以公园里昆虫们的活动为例补充说明到城际公园纳凉的理由(蝉和蝶)。颈联为转,用地上的草和天上的云写城际公园的环境美、适宜逍夏纳凉。尾联写纳凉人在公园小憇,分享霞光之美。这句的霞光,既指自然界的霞光,又指心理上的霞光,一语双关,属篇末点题。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城际公园消夏纳凉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夏日情怀,是作者愉悦心情的真实流露。</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包公湖畔消夏</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静影闻蝉柳,微波拂浪风。</p><p class="ql-block">繁星邀夏月,听我讲包公。</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消夏诗。消夏,避暑,交待事件。在哪消夏?在包公湖畔,交待消夏地点。第一句写闻蝉。这一句的定语是柳,属于定语后置,应理解为“静柳影闻蝉”, 即从静静的垂柳影里听到蝉呜。闻蝉,听蝉鸣。从哪里闻蝉?静,安静,宁静,没有声响,寂静。影,柳影。柳应放在影的前面。第二句写拂浪。这一句的主语是风,属于主语后置,应理解为“微风拂浪波”,即微风吹拂着浪波,当然,也吹拂到消夏人的身上,即纳凉。第三句写夏月。夏,夏天。月,月亮。繁星,星星。邀,邀请。“繁星邀夏月” 是将繁星和夏月拟人化了,目的是为第四句的听做铺垫。第四句写包公。听我讲包公,我讲包公是听的内容。谁听?邀来的夏月听。听什么?听我讲包公的故事。至此,篇末点题,写包公湖的来历。这也是消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的夏月是有像征意义的,包公额头上有一弯新月。总之,这是一首写包公湖畔消夏的诗,而闻蝉、拂风、观星、赏月、听包公故事则是消夏的具体内容。作者正是通过不同的消夏方式写出了包公湖不一般的夏日风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唐多令•夏至</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夜短昼长停。炎炎暑气生。桑拿天,热贯全城。冬病夏防今日始,身体健,笑颜迎。</p><p class="ql-block">荷叶翠含情,邀来蝶与蜂。舞蹁跹,占蕊乘风。碧野酝酿秋故事,勤管理,抢收成。</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阕写夏至的词。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调以刘过为正体。夏至,节气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称北至,夏节。</p><p class="ql-block">上阕写夏至的节气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冬病夏防,争取有一个好身体。“夜短昼长停”,写夏至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炎炎暑气生”,写夏至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桑拿天,热贯全城”,形容热的程度。“冬病夏防今日始,身体健,笑颜迎”,写由于天气炎热,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要冬病夏防保健康。</p><p class="ql-block">下阕写夏至的物候特点,提醒人们要加强田间管理,争取秋季有一个好收成。“荷叶翠含情”,写荷叶的翠,植物。“邀来蝶与蜂”写蝶与蜂,昆虫。“舞蹁跹,占蕊乘风”,写蝶与蜂的舞。“碧野酝酿秋故事,勤管理,抢收成”写夏至对秋季农作物的影响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这首词属节气类,类似于用诗词的语言写说明文,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描写的形象性,化科技语言,现代语言入诗,如“桑拿天,热贯全城”就很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雨后荷</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风暖重云散,荷塘雨后新。晨辉萦夏梦,情寄爱莲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是雨后荷。荷,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交待写作对象。雨后,交待时间,什么时候的荷,这就把荷放在了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写的是此时的荷、此地的荷,而不是其他的荷。第一句写雨后,点题,照应标题里的雨后。风暖,写雨后的风。重云散,重云,重叠的云层,散,分散,散发,使分散,写雨后的云。第二句写雨后的荷塘。荷塘,生长荷花的池塘。新,新洁;新鲜;清新。第三句写萦梦之荷。晨辉,比喻清晨的荷花。萦,回旋缠绕。夏梦,夏天的梦。梦绕。第四句写寄情之荷。情寄,即寄情,寄托情怀。爱莲人,寄托情怀的对象,化用南宋•刘克庄《题宋谦父四时佳致楼》:“爱莲亦既见君子,看竹不须通主人”,这里指君子,即才德出众的人。这首诗重点写荷,而且是雨后荷。作者之所以把雨后荷作为吟咏对象,是因为雨后荷的意象更“新”,意境更“新”, 色彩更“新”,更便于萦“梦”,更便于寄“情”,一句话,更便于激发诗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更容易突出主题、翻出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翠鸟争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细雨薰风润夏塘,新莲出水吐馨芳。</p><p class="ql-block">一双翠鸟花尖闹,为抢清晨头缕香 。</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标题是“翠鸟争莲”。翠鸟,鸟名。争,争抢。莲,莲花。这是一首咏莲花的诗,通过翠鸟争莲,揭示了鸟与莲的关系,侧面衬托出莲的芳香与可贵。第一句写荷塘。细雨,小雨。薰风,和风,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风,即南风。润,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这里用作动词,修饰,使有光泽。夏塘,夏天的池塘。第二句写新莲。新莲,指初出水时的莲花。馨芳,馨,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馨芳,芳香。第三句写翠鸟。花尖,指荷花尖,闹,本义:嘈杂,喧扰,这里有嬉戏、争抢之意。第四句写莲香。为,为了。抢,抢夺。清晨,天刚亮时。头缕香,头,本义:首,第一。头缕香,第一缕芳香,结句补充说明闹的原因。这首诗前两句写新莲吐香,交待了地点,引出了新莲,照应了标题里的“莲”。后两句写翠鸟争香,交待了人物(翠鸟),时间:清晨,事件,抢头缕香,照应了标题中的“翠鸟争”。前两句正面写莲之香,后两句侧面写莲之香。“争”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第一句的“润”是争的基础,第二句的“吐”是争的前提,第三句的“闹”是争的表现,第四句的“抢”是争的目的。争、润、出、吐、闹和抢,几个动词用活了,全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月</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白云移月影,轻印小楼窗。</p><p class="ql-block">且莫愁长夜,诗书胜酒香。</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通过咏晨月进而咏晨读的诗,反映了作者的晨读生活。标题晨月,晨,清晨;月,月亮。比喻良辰美景。第一句写云移月影。移,本义移秧,假借为移动,如元•杜本《寄题竹轩》:“月进窗棂影,云移几席阴。”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的影子,亦指月亮,明•俞鸣玉《雪中登楼望湖上和士亨作 其五》:“中宵映雪读离骚,坐待虚窗月影高。”第二句写月影映在小楼的窗户上。轻印,轻,轻轻地,印,使物上留下痕迹。第三句写劝告。且莫,千万不要。愁,本义忧虑,发愁。长夜,漫长难挨的夜晚。千万不要为夜晚的漫长难挨而发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为引出下文做铺垫。第四句写劝告的原因。使长夜不难挨的办法一是夜饮,如晋•陶渊明《〈饮酒〉诗二〇首之一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二是夜读,如宋•陆游《读书二首 其一》:“自嫌尚有人间意,射雉归来夜读书。” 而“诗书胜酒香”酒香好,而书香比酒香更好。夜读比夜饮更胜一筹。这首诗工于设计,以晨月为背景,以且莫为劝告,以读书为主旨,篇末点题,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月下荷塘</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仙桥流水向黄昏,月映荷花更惹人。</p><p class="ql-block">谁把西施藏叶下,一塘红鲤害羞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月下荷塘的诗,其实是在借月下荷塘之景,写月下池塘之荷。第一句写仙桥流水下的荷塘。仙桥,浙江省雁荡山名胜之一,明章纶有《仙人桥》诗,亦省称“仙桥”。这里的仙桥流水借指荷塘。向黄昏,化用了清末至民国·曹家达《梅花杂题四首 其一》:“断木溪桥临水村,袅烟和月向黄昏。”为引出下句的“月”做铺垫。第二句写月光映照下的荷花。“月映荷花更惹人”是一个兼语式句子。即惹人怜爱,惹人注目。第三句写掩藏在荷叶下的荷花。西施,本义为春秋越国美女,常用作绝色美女的代称,这里用以比喻荷花。盛唐·李白《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北宋·王安石《荷花》:“故应将尔当西施。”元末明初·张羽《梦中赋》:“西施江上采荷花,孔盖如云万扇遮。”第四句写美得使红鲤害羞的荷花。红鲤,即红鲤鱼。害羞,不好意思,难为情。沉鱼落雁典出《庄子·齐物论》,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这句化用沉鱼落雁的典故,写沉鱼落雁的荷花。于老师这首诗把月下荷塘写得很有新意。一是化用与描写荷花有关的诗句,二是运用“仙桥”、“月映”、“西施”、“红鲤”等多种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月下荷塘的荷花之美,不落俗套,很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收看央视《2024中国•AI盛典》</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智能首唱咏春调,幻境八仙出妙招。</p><p class="ql-block">五G倾心芯比巧,妈湾港口彩云飘。</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收看电视节目的诗。收看什么? 收看央视《2024中国•AI盛典》晚会节目。《2024中国•AI盛典》是6月28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国家级科技节目。这台晚会通过展现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等行业深度融合的进展,给观众送上了一台体现中国AI领域发展最高水准的视听盛宴。</p><p class="ql-block">AI盛典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围绕AI盛典这一盛典而展开。第一句写晚会开幕的盛况。智能,指晚会所具有的科技含量。首唱,首先提倡,率先作成。指第一次演出。咏春,咏,本义曼声长吟,歌唱。这里的咏春指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深圳城市名片概念片《咏春》象征性地表达了AI技术在城市文化领域的应用与创新。第二句写AI技术所表现出的妙招。幻境,虚幻的境界。八仙,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幻境八仙,各显其能。第三句写AI技术的芯片之巧。芯比巧指许嵩和4个AI分身同台演唱节目主题曲《将芯比心》。第四句写彩云之飘。妈湾港口,指5G智慧港口妈湾港。彩云,.绚丽的云朵,彩云飘,形容妈湾港口的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一是以点带面。全诗四句,每一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晚会演出节目,通过巧妙地组合,用以反映AI盛典的全貌。二是最新科技术语入诗,如五G网络(5G Network)、芯片(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三是一石二鸟。既写AI晚会这一视听盛宴,又写AI人工智能科技盛宴,而且是通过前者反映后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赶考路上——献给七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风雨南湖弄大潮,初心奠定不辞劳。</p><p class="ql-block">人民为我出答卷,我把满分当目标。</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纪念七一建党节的诗。标题:赶考路上,副标题:献给七一。赶考,科举时代俗称前往应试为“赶考”,现在泛指前往参加各种考试。1949年,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赶考”命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第一句写建党的初期。风雨,风和雨,这里比喻艰难困苦。南湖,浙江嘉兴南湖,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潮,潮水,一月当中潮差较大者,通常发生在新月及满月后一至三日内,这里代指革命浪潮。第二句写建党的初心。初心,最初的心意。唐•吴融和杨侍郎诗:“烟霄惭暮齿,麋鹿愧初心。”第三句写人民为我出答卷,这里的“我”,指共产党人。答卷,考卷,考试所用的卷子,即考题。这里指我们党面临的任务和目标。第四句写我把满分当目标,满分,各种计分制的最高分数。即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填写人民满意的答卷。借代是这首诗用得最多也是最好的修辞方法,如赶考、风雨、南湖、大潮、初心、答卷、满分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听雨</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临窗听夜雨,淅沥到天明。</p><p class="ql-block">闲鹊飞檐下,报来禾长声。</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雨诗。标题听雨,诉诸听觉,暗示这场雨下的时间和起到的作用。第一句写听雨。点题,交待听雨的人、地点、时间。临窗,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这里指窗前,点明听雨的地点。听,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听什么?听夜雨,夜雨,夜间下的雨,点明听雨的时间。第二句写雨声。淅沥,形容风雨、霜雪、落叶等声音,这是指雨声。到天明,说明这场夜雨下的时间长。第三句写闲鹊声。闲鹊,指喜鹊。飞檐,尾端翘起有如鸟翼开展的屋檐。这句写因为下雨而躲在屋檐下的闲鹊,为结句引出“报来禾长声”做铺垫。第四句写禾长声。禾,本义:谷类作物的总称,长:拼音:zhǎng,动词,生长;成长。化用清•弘历《复雨》“麦收诚已定,禾长又将齐。”写这场夜雨的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成。“听”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每一句都围绕“听”字写。如起句写听雨,承句写夜雨的淅沥声,转句写闲鹊的报喜声,结句写农作物的禾长声。写法是先概括,后具体;先正面,后侧面。用一个雨字,带出三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又用一个听字,带出三种声音(夜雨声、闲鹊声、禾长声),这种以一带三的构思方法是非常巧妙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黄钟•刮地风]夏蝉(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日凝情柳杪头,日夜无休。餐风饮露到深秋,不晓发愁。声声如诉,声声依旧。莫道单一,却能穿透。诗人韵里有,平凡今古酬,真真的占尽风流。</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吟咏夏蝉的散曲。黄钟,曲调名。刮地风,曲牌名。夏蝉,曲的标题。 蝉是复活、永生和高洁的象征,这首曲形象地赞美了夏蝉的这种精神。“夏日凝情柳杪头,日夜无休。”这句写夏蝉生活的季节、活动的地点及其鸣叫的特点。凝情,情意专注。柳杪头,杪,音miǎo ,柳树的枝头。日夜无休,白天黑夜不停地鸣叫。“餐风饮露到深秋,不晓发愁。”餐风饮露,形容夏蝉野外生活的艰苦。到深秋,写蝉鸣期限之长。不晓发愁,不知道忧愁,写蝉的乐观主义精神。“声声如诉,声声依旧。”如诉,蝉的鸣叫像在诉说。依旧,照旧,蝉的鸣叫始终如一。这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莫道单一,却能穿透。”单一,单独,只有一种,不要说蝉的声音单调。穿透,穿通贯透,指蝉的声音很有穿透力。这也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为引出下文做铺垫。“诗人韵里有,平凡今古酬,真真的占尽风流。”这句写蝉声的穿透力的具体表现。穿透什么?一是穿透“诗人韵”,诗人韵里有它。二是穿透“平凡”事,平凡事里有它。三是穿透“古今酬”,古今酬里有它。总之一句话,“真真的占尽风流”。如果说夏蝉的鸣叫是““真真的占尽风流”,那么于老师的这首夏蝉曲,则是真真的写尽了夏蝉的风流。</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西江月•夏晨(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好个轻风薄雾,悠哉高树鸣蝉。醒来漫步御河边,又见花萦柳岸。</p><p class="ql-block">五六离巢雏燕,二三靠埠游船。名伶练唱小亭轩,惹来云朵偷看。</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阕写夏日早晨的词。西江月,词牌名。夏晨,标题名,夏天的早晨。第一二句写夏晨的气象特点并引入高树鸣蝉。第一句写风、雾。风是轻风,雾是薄雾。好个,好一个,表示赞叹的语气。第二句写树、蝉。树是高树,蝉是鸣蝉。悠哉,悠閒自在的样子。第三句写作者早晨醒来到御河边漫步。漫步,随意走走。御河,御用的河道,此处指开封的御河。第四句写河边漫步之所见,即花萦柳岸。</p><p class="ql-block">下片继续写御河散步之所见所闻。第五句写雏燕。五六,数量词,虚指。离巢,离开鸟巢。雏燕,幼小的燕儿。第六句写游船。二三,数量词,虚指。埠,Bù,本义:停船的码头。第七句写名伶在小亭子里练唱的情景。名伶,有名的戏曲演员。亭轩,有窗槛的亭形建筑。第八句写云朵偷看名伶练唱。惹来,招引来。云朵,像花朵一般的云。偷看,从缝隙中窥测。这一句把云朵拟人化,并用云朵的偷看来衬托名伶的练唱,起到乌云托月的作用。这首词的特点,一是大量引用与夏晨有关的十五个意象如轻风、薄雾、高树、鸣蝉、御河、花、柳、岸、巢、燕、埠、游船、名伶、亭轩、云朵入词。二是意象的引入不是胡乱地堆砌,而是有序的构建。</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小暑逢雨</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小暑温风至,青奴荐枕来。</p><p class="ql-block">送凉云降雨,起舞燕登台。</p><p class="ql-block">庭院银珠跳,莲塘红蕊开。</p><p class="ql-block">惊雷天外震,玉宇展情怀。</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小暑逢雨的诗。小暑,节气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极热,故称小暑。第一二句写小暑的温风和青奴。风是温风,温风即热风。青奴,即竹夫人,古时消暑的器具,用竹皮编制而成,作用如今天的抱枕。荐枕,进献寑具,把它当做枕头。第三四句写云和燕。云是送凉的云,又是降雨的云。燕是起舞的燕,即登上舞台表演的燕。第五六句写银珠和红蕊。银珠,代指雨点儿。珠跳即跳珠,喻指溅起来的水珠或雨点。红蕊,红花,这里代指荷花,莲塘的荷花。第七八句写雷。雷是惊雷,震是响雷,天外震,在天外响起。玉宇,宇宙、太空。展情怀,舒展情怀。</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的选择。逢雨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围绕着逢雨而展开。所选意象如温风、青奴、云、燕、庭院、银珠、莲塘、红蕊、惊雷、天外、玉宇等都与小暑和降雨有关。二是意象间的联系。意意与意象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如由小暑而带出温风,由温风而带出青奴。由雨而带出云、带出燕,带出庭院、莲塘,带出惊雷、带出玉宇。三是五感的运用。首联诉诸触觉,写感触到的温风和竹枕。颔联诉诸视觉,写看到的云和起舞的燕。颈联诉诸视觉,写看到的银珠和红蕊。尾联诉诸听觉,写听到的惊雷、震雷。整首诗视听万里,思接千载,把小暑逢雨写到极致,给人一种展尽玉宇情怀之感。四是结构的安排。前两联写雨前,后两联写雨中,首尾呼应,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城际公园纳凉</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消夏栖何处,环城幽径长。</p><p class="ql-block">蝉声穿雾淡,蝶梦借花香。</p><p class="ql-block">草地明珠闪,浮云河镜藏。</p><p class="ql-block">俄然林下坐,碧叶漏霞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城际公园纳凉的诗。纳凉,乘凉。城际公园,纳凉的地点。第一二句一问一答,照应了标题中的城际公园,交待了纳凉的地点。第一句问。消夏,避暑,照应标题中的纳凉。栖,本义鸟类歇息,栖何处,寄居在什么地方。第二句答。环城,指环城公园。幽径,僻静的小路。第三四句写城际公园不但是人的消夏处,也是蝉和蝶的栖息地。第五六句写草地和浮云,突出城际公园的地理特点和气象特点。草地,长满青草的地方。明珠闪,像宝珠一样地闪耀。浮云,天空飘浮的云。河镜,像明镜一样的河流,这句是写浮云的倒影映在河水里面,用河镜形容浮云。第七八句写在树林下纳凉。俄然,片刻、一会儿。林下坐,坐在林阴下纳凉。碧,本义青绿色的玉石。碧叶,指代树叶。霞光,阳光穿透云霞所映射出的光彩。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纳凉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为起,照应标题,回应为什么到城际公园纳凉(幽径长)。颔联为承,以公园里昆虫们的活动为例补充说明到城际公园纳凉的理由(蝉和蝶)。颈联为转,用地上的草和天上的云写城际公园的环境美、适宜逍夏纳凉。尾联写纳凉人在公园小憇,分享霞光之美。这句的霞光,既指自然界的霞光,又指心理上的霞光,一语双关,属篇末点题。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城际公园消夏纳凉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夏日情怀,是作者愉悦心情的真实流露。</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湖边听荷</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暑夜绕湖行,凉风水上生。</p><p class="ql-block">荷花摇欲语,蛙却抢先鸣。</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湖边听荷的诗。听,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听什么?听荷。荷的本义: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荷本来是供观赏的植物,而作者却把它诉诸于听觉,这就造成了一个悬念。第一句写湖,湖是湖边。绕行,是一种活动方式。暑夜,交待绕行的时间。湖边,交待绕行的地点。第二句写风,风是凉风。水上,水面。凉风从水面吹来,诉诸触觉。第三句写荷,荷是荷花。摇,承接上句的风,风吹荷花摇、摇而欲语,这就把荷花由静态转化成了动态、由可视转化成了可听,照应了标题中的听荷。第四句写蛙,蛙的鸣叫。抢先,争先,抢在前面。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的选择,如暑夜、湖、凉风、水、荷花、蛙等。二是拟人化的运用,如荷花的摇欲语、蛙的抢先鸣。三是通感的运用,作者运用通感修辞法将荷花由视觉转换为听觉(借助于凉风的吹拂)。四是情节的安排,如荷花的摇欲语和蛙的抢先鸣,这两个行为动作被作者故事化、戏剧化了,从而营造出了一个新奇、精警的湖边听荷的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湖边雨后行吟(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雨后黄昏水满塘,无尘荷蕊正吐香。</p><p class="ql-block">清风袅袅牵衣袖,索要新诗先送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湖边雨后行吟的诗。行吟,步行吟咏。湖边,交待行吟地点。雨后,交待行吟时间。第一句写荷塘。塘是雨后黄昏时候的荷塘,是积满了雨水的荷塘,照应标题“湖边”、“雨后”。第二句写荷花。荷花是无尘(刚被雨水冲洗后)的荷花,是正在散发出缕缕清香的荷花。注意,这一句为后两句的行吟做了很好地铺垫,言外之意,这正是行吟新诗的最佳时机。第三句写清风。清风是袅袅的清风。袅袅,风动的样子,萦回缭绕的样子。清风又是牵人衣袖的清风。第四句写清风牵我衣袖的目的,目的是为了向我索要新诗。为达此“索要新诗”的目的,清风先向我送清凉。这首诗最显著、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后两句。把清风拟人化、虛拟化,写清风的娇态(袅袅)、动态(牵衣袖)、心态(索要新诗、先送清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清风之名,交待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动机及其过程,篇末点题,照应标题里的“行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更新奇、更精警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睡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青根垂水下,神静卧浮身。</p><p class="ql-block">自有禅心在,不将花媚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吟咏睡莲的诗。睡莲,多年生水生草本,生长于沼泽间,根茎短,叶漂浮,近圆形,花瓣白色,多昼开夜闭,也称为“子午莲”。</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前两句写睡莲的外在美,后两句写睡莲的内在美。第一句写睡莲的根。根是青根,垂于水下。第二句写睡莲的神态。睡莲的花叶漂浮在水的上面,姿态可爱,神色安静。神,神色,表情。静,安静,宁静。卧,眠,睡,照应标题里的“睡莲”。第三句写睡莲的心态。禅心,进入禅定境界的心,即寂定的心。睡莲的禅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里先做个铺垫。第四句化用清•多隆阿《消夏 其二》“蒙茸俗草难惊眼,雅淡名花不媚人。”写睡莲的花语和象征意义。睡莲虽然婀娜多姿,姿态可爱,有魅力,有诱惑力和吸引力,但她从不以自己的姿色取悦于人。“不将花媚人”是这首诗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警句。在中国,睡莲的花语是洁净和高雅,她代表着一种恬静、内敛的气质,鼓励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浮躁、不张扬。代表着一种清新自然的美,以及一种静谧与安详的生活态度。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就在于赞美睡莲这种花卉的美丽和优雅,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露</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身与江湖远,不追波浪深。</p><p class="ql-block">只将双目睿,透视世间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吟咏晨露的诗。晨露,即朝露,早晨的露水珠儿。前两句把晨露和江湖里的水珠联系起来,否定晨露不是江湖里的水珠。因为晨露距离江湖很远,在波浪的深处,所以晨露不 羡慕也不去追它,况且也追不上。后两句把晨露与人的眼珠儿联系起来,肯定晨露就像是人的两颗眼珠。双目,即双眸,两只眼珠儿。睿,ruì,本义通达,;明智。双目的作用是明察。透视,即对人或事物,作明晰的观察,要用自已的两只明亮的眼睛,去看透世间的人和事。这首诗的特点,一是联想,由晨露而联想到江湖里的水珠,又联想到人的双目,即眼珠儿,从而选定描写的意象。二是对比,将晨露和江湖里的水珠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着写,找出晨露与水珠的不同点,从而加以否定(先抑、先贬)。三是比喻,把晨露比喻为人的眼珠,取晨露与眼珠的相同点(都是球形,晶莹,明亮),从而加以肯定(后褒、后扬)。四是侧面,即通过对江海里的水珠和人的眼珠的描写来写晨露,从而使晨露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五是象征。这是一首哲理诗,不但“江湖远”和“波浪深”有寓意,晨露也是有象征的。晨露象征着圆润晶莹、纯洁宁静、普通平凡、通达明智。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应当像晨露那样“身与江湖远,不追波浪深。只将双目睿,透视世间人。”</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听蝉</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仲夏轩窗外,又传天籁音。</p><p class="ql-block">蝉声开韵府,赓唱续晨昏。</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蝉诗。标题听蝉,诉诸听觉,听蝉鸣叫。第一句写听蝉的时间地点。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听蝉的时间。轩窗,窗户,轩窗外,窗户的外面,蝉鸣的地点。第二句写蝉声。又传,又传来(注意作者所处位置,轩窗内。)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如风、雨、禽、兽声等,这里指蝉。第三句写蝉声的作用。韵府,书名,原指《韵府群玉》和《佩文韵府》,这里代指诗思,即做诗的思路、情致。开韵府,蝉声打开了诗的思路、情致。第四句写听到蝉声继续开始诗歌创作活动。赓唱,赓gēng,赓唱,谓以诗歌相赠答。续,继续。晨昏,早晚,化用唐•张九龄《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诗:“匪唯徇行役,兼得慰晨昏。”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有寄托,通过听蝉寄托作者的诗心不断,蝉声不断,赓唱不止。二是形神兼备。身居窗内的人是看不到树上的蝉的,但可以听到。作者借助于听觉,通过写听蝉后的反应,闻蝉作诗,间接描写了蝉声。三是有新意。作者工于细节,就像讲故事一样,把听蝉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交待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自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室陋堪容自在身,诗山词海净浮尘。</p><p class="ql-block">推窗一线朦胧月,做事三观磊落人。</p><p class="ql-block">情蕴清风情作雨,意归善地意成云。</p><p class="ql-block">闲吟律动神来句,一寸琼笺一寸心。</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自吟诗。所谓自吟,即自我吟咏,就是自己吟咏自己,相当于自我吟怀,如唐•白居易《自吟拙什因有所怀》。</p><p class="ql-block">首联写陋室。室陋,房子简陋。堪容,能够容纳。自在身,佛教语,谓心离烦恼、舒适自在的身躯。诗山词海,形容书房里的诗词书籍很多。净浮尘,使陑室里飘浮的灰尘得到净化。颔联写在陋室里的所作所为。打开窗户,使朦胧的月光透进陋室。做人做事,都要三观正确,光明磊落。颈联写情之所蕴和意之所在。抒情时,要带着清风和细雨那样的情感。达意时要使自己的意愿有一个好的归宿,达到一个好的地方。尾联写身居陋室也能写出好的诗词作品。闲吟,随意吟唱。律动,有规律、节奏的运动或变动。神来,谓诗人的灵感不期而来,犹如天神所授。琼笺,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一寸心,微薄心意,也指一片诚心。这首诗主要写陋室及其在陋室里的生活学习和诗词创作情况,是一首诗化了的《陋室铭》。通过自吟,寄情于陋室,并做到形神兼备,创意多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个好心态,再简陋的房子也能写出情蕴清风、意归善地的神来句。</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咏藕</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常隐深泥里,却怀度世心。</p><p class="ql-block">浑身都是眼,寻找爱莲人。</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藕诗。藕,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可以食用,也可作中药。这首诗化用了宋•周敦颐的《爱莲说》,说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是花中的君子。</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藕的生长环境。常隐,经常隐藏。深泥,很深的泥泞。藕喜欢生长在肥沃、有机质多的微酸性的黏土中,喜温暖、喜水。第二句写藕心。怀,心里存有;怀藏。度世,佛教语,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第三句写藕孔。藕孔,俗称藕眼,指藕中间的管状小孔。注意,这一句承上启下,为引入下句做铺垫。第四句写藕花。宋•周敦颐《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宋•刘克庄《题宋谦父四时佳致楼》:“爱莲亦既见君子,看竹不须通主人。”寻找爱莲人,也就是寻找花中的君子。寻找,照应首句的常隐。</p><p class="ql-block">这首咏藕诗的特点,一是有寄托。莲藕最主要的象征意义就在于她的度世心。二是形神兼备,一三句写藕之形,二四句写藕之神,做到了形神兼备,突出了藕的度世心和君子形象。三是有新意。在中国历代写藕的诗词里,写藕孔的高频词出现69处,写藕断丝连的出现9处,而写藕眼看人的古人没有一个,今人只有于老师一人,可见于老师的联想力之强,视角之独特。</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七律•并蒂莲(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碧叶田田托玉身,亭亭粉蕊浴仙尘。</p><p class="ql-block">滴滴清露滴滴爱,缕缕馨香缕缕魂。</p><p class="ql-block">擎盖摇裙花并蒂,栉风沐雨志同心。</p><p class="ql-block">夏塘浓浓相思处,观景还须端酒樽。</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并蒂莲的诗。并蒂莲,并排长在同一根茎上的两朵莲花,也称为“并头莲”,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p><p class="ql-block">首联写并蒂莲的形态。第一句写田田的碧叶把娇艳欲滴的并蒂莲高高托起。第二句写亭亭玉立、仙姿绰约的并蒂莲像刚刚沐浴过的出水芙蓉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颔联写并蒂莲的神态。第三句写并蒂莲上面的每一滴清露,都饱含着夫妻间的爱意。第四句写并蒂莲散发出来的每一缕馨香,都凝聚着夫妻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颈联写并蒂莲的花语。第五句写并蒂莲的花之所以是并在一起的,是因为她们擎盖摇裙,趣味相投。第六句写并蒂莲的志之所以是同心的,是因为她们栉风沐雨,志同道合。</p><p class="ql-block">尾联写并蒂莲的寓意。第七句写夏日荷塘是男女恋爱相互思慕的地方。第八句写炎炎夏日,到并蒂莲盛开的地方去纳凉,一边观赏着美景,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为一对对的恋人祝福,那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赏心悦目的趣事啊。</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的选择,如并蒂莲、碧叶、玉身、粉蕊、仙尘、清露、馨香、夏塘、酒樽等,鲜明。二是动词的运用,如托玉身的托、浴仙尘的浴、擎盖的擎、摇裙的摇、并蒂的并、栉风的栉、沐雨的沐、同心的同、观景的观、端酒樽的端等,生动。三是重叠词的连用,如田田、亭亭、滴滴、缕缕、浓浓等,形象。四是意境的营造,如“夏塘浓浓相思处,观景还须端酒樽”,把相思处的景和观景者的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情景并蒂的意境,篇末点题,画龙点睛,余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读毛泽东《咏蛙》诗</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清水塘中知岁月,春来一唱动乾坤。</p><p class="ql-block">满池山影今犹在,几许情怀代代吟。</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读后感,写读毛泽东《咏蛙》诗之后的感想。毛泽东《咏蛙》诗原文是:“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毛泽东《咏蛙》诗产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清水塘,毛泽东故居前的荷塘叫清水塘,即毛泽东《咏蛙》诗中的池塘。岁月,年月、时光。知岁月,即清水塘见证了伟人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也是毛泽东《咏蛙》诗的主题再现。</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写毛泽东《咏蛙》诗发挥的革命作用。化用了毛泽东《咏蛙》诗中的“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同时还化用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为了新中国这个春天的到来,雄鸡一唱,先声夺人,惊天动地,天翻地覆。</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写毛泽东《咏蛙》精神的永存。满池,即咏蛙诗中的池塘。山影,邵毛泽东故居后面韶峰的郁郁葱葱的影子,借指《咏蛙》诗中的“绿荫树下”的背景。泛指大地山河影子,照应前面的岁月。这里象征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开创的事业象满池山影一样,更加兴旺。</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写毛泽东《咏蛙》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几许,多少。情怀,心情、心境,兴致、情趣等。这里指《咏蛙》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代代吟,一代一代地传唱。</p><p class="ql-block">于老师是带着激情写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咏蛙诗的喜爱,对伟大领袖的崇敬,对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不移。他的情怀,也是新中国代代人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祝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华夏民情逐浪高,新迎开放改革潮。</p><p class="ql-block">诗情画意江山秀,现代蓝图仔细描。</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祝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诗。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华夏的民情。民情,人民的心向、愿望。逐浪高,形容民情就就像追逐浪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第二句写改革的浪潮。这个潮就是开放潮、改革潮。这也是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第一二句前后呼应。第三句写全会的主旨。主旨就是如何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如诗画般美好浪漫。第四句写全会的功绩。作者认为,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对“现代蓝图”进行了“仔细描”。这一句同样照应了第三句,第三四句前后呼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应制诗,如何用诗歌形式写政治内容?作者的有益尝试就是用诗家语言代替政治语言,从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全面加以诗化。如浪字、潮字,诗情、画意、江山,蓝图等意象的引入,既强化了诗的意蕴,又达到了祝贺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中吕•红绣鞋】荷塘践约(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翠翠幽幽曲径,飘飘扬扬香风。青莲邀我赏新英。蝶随蜂伴舞,骚客践约行,临塘蛙正咏。【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荷曲。中吕,曲调名。红绣鞋,曲牌名。荷塘践约,曲的标题名。荷塘践约,履行到荷塘赏荷的约定。至于与谁的约定、什么时候的约定、约定到荷塘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约定、践约的结果如何,作者会在正文里作出相应的交待。</p><p class="ql-block">第一二句写荷塘的景色,重点写曲径和香风。翠翠幽幽的曲径,飘飘扬扬的荷香,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心向往之。第三句写青莲的邀约。青莲邀我赏新英。青莲是邀约者。谁最有资格向我发出邀请?我认为非李白莫属。因为青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别号。第四五六三句写我到荷塘践约的所见所闻。蝴蝶跟随在我的后面飞,蜜蜂陪着我跳舞,正当我这个前来践约的诗人且行且吟之时,听见荷塘里的青蛙正在曼声长吟,尽情歌唱,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这首散曲最初发表在中州散曲【第026期】“荷你有约”主题笔会(上)。“荷”、“和”两音相谐。“荷你有约”即“和你有约”。作者动笔之前,首先借题发挥,肯定会进行一番戏剧化构思,如将邀约者设计为曲中的“荷”、“青莲”。将受邀者、践约者设计为曲中的“我”、“骚客”。将我到荷塘赏新英设计为我到荷塘践约,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把践约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都安排到位,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雨后见牵牛花开</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漫步公园暴雨后,落英遍地顺溪流。</p><p class="ql-block">轻风一缕掬香过,还有新花开上头。</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雨后见牵牛花开的诗。雨后,时间。见,遇见。遇见什么?遇见牵牛花开。牵牛花,植物名。</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暴雨。漫步,事件。公园,漫步的地点。暴雨后,漫步的时间,为下面写遇见做铺垫。第二句写落花。落英,落花。遍地,形容落花的数量之多。顺溪流,写落花的去向。暴雨是因,落花是果。这一句诉诸视觉,把落花写得很可怜,目的是为了唤起读者的同情心。第三句写落花的香。轻风,微风。一缕,一丝。掬,两手相合捧物。以手掬水。在一缕轻风的吹拂下,落花顺着溪水流过来,作者掬一捧流水里的落花,闻了闻,仍然嗅到了落花散发出来的香味。这一句诉诸嗅觉,把落花写得很可爱,目的是为了点燃读者的期望值,为下句新花的出现做铺垫。第四句写新花开。开上头,开在遍地落英的上头。暴雨虽然摧残了落花,但新的牵牛花又会重新绽放。这首诗的特点,一是富有哲理,寓意深刻。在中国,牵牛有个俗名叫“勤娘子”,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很勤劳的花。每当公鸡刚啼过头遍,绕篱萦架的枝头,就开放出一朵朵牵牛花来。二是层次清楚,意象鲜明。第一句中的暴雨、第二句中的落英、第三句中的掬香、第四句中的新花,这几个关键词互为因果,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连接全诗的纽带,缺一不可。欣赏于老师的这首诗,要着重理解这首诗体现出来的牵牛花的花语和寓意,即使成为落花,也会保持芳香,心存重生希望。</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大暑</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炎阳蒸大暑,桑拿洗烦心。</p><p class="ql-block">雀闹芸窗外,小诗随汗吟。</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节气的诗。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相对于小暑,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也最炎热的节气。</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炎阳天。炎阳,天气炎热。蒸,烤。大暑时节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像放在蒸笼里蒸烤一般热。第二句写桑拿天。“桑拿天”比喻闷热天气。这是在“桑拿”(sauna)的基础上,用隐喻手法再造出来的一个新词,喻指“三伏天”又闷又热,令人浑身汗水外浸的天气。闷热、潮湿的“桑拿天”像一个大蒸房,熏蒸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烦心,心里感到烦躁。第三句写雀闹天。雀在书房外吵吵闹闹,使诗人心里更加感到烦躁。芸窗,书斋的别称。以内有驱虫之芸香,故称。第四句写吟诗天。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汗水湿透了诗人的衣服。</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特点,一是选取了大暑最热的四个时候,即炎阳之时,桑拿之时,雀闹之时,吟诗之时。二是使用了表现力最强的四个动词,即炎阳时的“蒸”、桑拿时的“洗”、雀闹时的“闹”、吟诗时的“随”。三是突出了五感中与肌肤接触最为敏感的触觉。上述四个动作,都与人的肌肤亲密接触。有接触,才有感觉,才知道炎凉、冷热。</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灯笼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枝头雨后挂千灯,蓝紫红黄夤夜明。</p><p class="ql-block">照亮世间七彩路,凝香滴露寄深情。</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咏的是灯笼花。灯笼花(Agapetes lacei Craib),花柄细长,高高垂下,花蕊伸出花冠之外,花朵如宫灯高挂,观赏价值大。</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灯笼花的形状。灯,灯笼,形容花的形状。千,形容花的数量。枝头,写挂在什么地方的花。雨后,写挂在什么时候的花。第二句写灯笼花的颜色。蓝紫红黄,写颜色之多。夤夜,深夜。明,写色彩鲜明。第三句写灯笼花的光泽。照亮,照应前面的“明”。世间,人世间,人间。七彩,七色,七种颜色,形容色彩繁多。这一句就不是单纯地写花的作用了,而是写灯笼的作用。第四句写灯笼花的香味。凝香,凝聚香气。滴露,滴水。寄深情,寄,寄托,深情,深厚的情谊。这一句化用了唐•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是说灯笼花上的每一滴晨露都凝聚着对人间的大爱与深情。</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一是通篇都用比喻,寓意和象征意义非常明显。二是以“挂”字为诗眼,串连意象,组织材料,营造意境。三是化用了此前《柿子》诗的写法。本诗的标题就是一个比喻,“花”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灯笼是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如、犹、若、似、有如、恰似等)省略。比喻建立后,集中笔墨写喻体,通过对喻体的大肆渲染,使读者对本体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大暑日重读《中华诗典”黄河卷》(新韵)</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大暑临窗手不闲,中华诗典用心翻。</p><p class="ql-block">黄河逐浪随诗韵,高唱轻吟又一天。</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读书心得。什么时候读?大暑日读。怎么读?重读。读的什么书?读的是《“中华诗典”黄河卷》。“读”是这首诗的诗眼,每一句都围绕着一个读字而展开。</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读书时用手的情况。大暑日,大暑这一天。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作者选择这一天来写读书生活,应该具有更深意义。手不闲,写读书时的动态。第二句写读书时用心的情况。用心翻,照应前面的手不闲,说明读书的时候很专心,写读书时的心态。第三句写读书时的情态。以什么样的心情读这部书。随着黄河卷中每首诗诗韵的律动,自己的激情也一浪高过一浪。心随黄河逐浪高,说明读的时候很用情。第四句写读书时的神态。高唱,高声唱歌或大声喊叫。轻吟,低声吟唱。高唱轻吟,说明读书时的神态。又一天,说明读书的时候很投入,在不知不觉中繁忙的一天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读”是这首诗的诗眼。读的前面再加上一个“重”字,即第二遍,一是突出了这部书的重要,二是强调了这次重读的重要,三是为四态(动态、心态、情态、神态)的描写做铺垫。于老师写不少首反映读书生活的诗,每读一次,我都为于老师认真读书、认真作诗的态度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暑日故乡赏荷</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轻车熟路燕随翔,人未入村闻淡香。</p><p class="ql-block">十亩荷塘花似昨,蓬池留我一头霜。</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赏荷诗。暑日,写赏荷的时间。故乡,写赏荷的地点。这首诗通过故乡赏荷,赞美家乡,表达作者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回乡。轻车熟路,驾驶轻便的车子行驶在熟悉的路径上。燕随翔,因为回的是故乡,道路熟悉,所以不需要燕子在前面领路,跟随在后面伴飞就可以了。第二句写荷香。人未入村,人还没有走进村子里见到荷花。闻淡香,就闻到了荷花淡淡的香味。不见其花,先闻其香,这种一种先做铺垫的写法。第三句写荷塘。十亩荷塘,写荷塘的规模之大。花似昨,昨,前一日,这里泛指往日,过去。花似昨,形容荷花的盛开之美。这里用了对比和留白,一个“昨”字,虽然一笔带过,却给人以无限遐想。今天站在十亩荷塘边,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荷花还像往日一样烂漫地盛开着,令人赏心悦目。第四句写留影。蓬池留我,蓬池,一语双关,即专指村里的十亩荷塘,又指古泽薮名,即逢泽,在今河南开封的东南尉氏县。本诗作者系尉氏人,蓬池又泛指作者故乡。留,留下。留下什么?留下我一头霜。一头霜,借指一头白发,从青丝到白发的一生经历。“我”是“一头霜”的定语。当然也可以把“我”和“一头霜”理解为留的双宾语。总之,理解为故乡的土地留下了我的身影也好,理解为故乡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好。这首诗的结句是一种含蓄的写法,耐人寻味。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荷梦</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红袂迎风敞,馨香始有闻。</p><p class="ql-block">悠悠恍若梦,静静待清晨。</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记梦诗。标题荷梦。荷,荷花。梦,做梦。荷梦,由荷花引起的梦,梦见荷花的梦。记述了作者夜间静坐梦见荷花进入梦境等待天亮的情形。</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梦中所见。红袂,犹红袖。迎风,随着风,顺着风。敞,张开,敞开。这一句把荷花比喻为红袖,说荷花有如在薰风吹拂下少女的红袖而缓缓敞开,这一句诉诸视觉,写荷花的形状。第二句写梦中所闻。馨香,芳香。始,本义:开头,开始。有,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闻,嗅,嗅到。这一句诉诸嗅觉,写荷花的香味,补充说明“馨香始有闻”是“红袂迎风敞”的结果。第三句写闻到馨香后的精神状态。悠悠,安閒暇适的样子。恍若梦,彷佛、好像。好像进入梦幻,坠入梦境一般。这一句写梦态。第四句写入梦后的神态。静静,很安静,很清净的样子,犹言安静,不受外外干扰。待,等待。清晨,天刚亮时,天亮。</p><p class="ql-block">这首记梦诗,记述了做荷梦的时间(夜间),地点(室内),人物(作者本人),事件(梦荷),原因是因荷而起,结果是因梦而静。作者通过这首诗,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反映了作者追求清净、清新脱洒、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凌霄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萦香炫彩慕云霞,绕树攀墙向上爬。</p><p class="ql-block">蝶舞邀来蜂作伴,同心追梦紫葳花。</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是凌霄花。凌霄花,植物名,夏秋间开花,其花期较长,喜攀缘,是庭院中绿化的优良植物,为著名的园林花卉之一。</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凌霄花的色香特性。萦香,炫彩,闪耀光彩。慕,羡慕。云霞,彩霞。慕云霞,羡慕彩霞的文采或色彩艳丽。第二句写凌霄花的攀缘特性。绕树,緾绕树木。攀墙,攀越墙体。向上爬,向上攀爬。第三四句写凌霄花深得蝶蜂的喜爱。蝶舞邀来蜂作伴,作伴,与人为伴。同心,齐心、团结一致。追梦,追逐梦想。紫葳花,凌霄花的别名。</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凌霄因为花朵美丽,很早就被用来形容美女。《史记•赵世家》载,以胡服骑射锐意改革闻名后世的赵武灵王曾经梦见处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大臣吴广听说后趁机推荐自己的女儿孟姚,这位如花美女果然赢得赵武灵王的宠爱。该诗歌是目前所见用凌霄花来形容美女的最早记录。此后,也有将凌霄花比喻为得志小人的,如清•弘历《题钱维城花卉册 其九 凌霄》“赤艳因而唤紫葳,舞风饮露恣芳菲。虽然具有凌霄志,那免依枝附木讥。”于老师写的则是凌霄花的正能量。先用前两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凌霄花“慕云霞”和“向上爬”的特性,又用后两句从侧面间接树立凌霄花的形象。通过蝶蜂这两个粉丝、两个追梦者的口吻,赞美了凌霄花积极向上、攀力攀登、追求美好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中伏夜乘凉遇雨</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夜灯光接月光,御河风送芰荷香。</p><p class="ql-block">忽然云降毛毛雨,遮月浴花身带凉。</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中伏夜乘凉遇雨的诗。中伏,三伏的第二伏,指夏至后第四庚日。也称为“二伏”。夜,夜间。乘凉,纳凉。遇,本义:相逢,不期而遇。引申为:遭受,遭到。遇到什么?遇到雨。</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夏夜之景。夏夜,交待乘凉的时间,照应标题里的“中伏夜”。灯光接月光,写夏夜的夜景,灯光,地接之光,月光,天空之光。地上的灯光连接着天上的月光,给人一个不夜城的感觉。第二句写御河之景。御河,交待乘凉的地点。风送芰荷香,芰jì ,芰荷, 出水的荷,指荷叶或荷花。化用唐•孟浩然《夏日南亭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即荷风送香。第三句写遇雨之事。交待乘凉时发生的事件,照应标题里的“遇雨”。忽然,表示情况的发生,迅速得出乎意料。云降,即天降。喜从天降,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心中欢喜。毛毛雨,密而细的小雨。第四句写遇雨的感受。暗示这个“遇”是喜遇,这场“雨”是喜雨。遮月,月亮被毛毛雨遮住。浴花,荷花被毛毛雨清洗。身带凉,诗人被毛毛雨淋在身上,感到一股子凉爽。</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以“乘凉”为中心展开叙述。第一句首先交待乘凉的时间,顺便写一下乘凉之时的夜景。第二句首先交待乘凉的地点,顺便写一下乘凉之地的环境。第三句笔锋一转,交待乘凉遇雨的情况,顺例写一下降雨的特点。第四句交待乘凉的感受,字里行间漾溢着对这场毛毛雨的赞美之情。于老师作诗,总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身边遇到的平常事,从来不把写诗看得多么神秘,也从来不去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反而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口味,也更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菩提花</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般若清凉树,菩提明镜台。</p><p class="ql-block">禅心两朵静,本是爱花开。</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吟咏菩提花的诗。菩提花,菩提树树花。菩提树,植物名,也称为“觉树”、“思惟树”。 觉树,梵语菩提的音译为觉。思维树,菩提树的别名,又称贝多,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沉思坐化成佛,能證悟空理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第一句把菩提树比喻为清凉树,化用了南宋•李石《扇子诗 其二十六》“功德海中游戏,菩提树下清凉。”般若,梵语prajñā的音译。清凉,凉爽。清凉树,借指菩提树。第二句把菩提树比喻为明镜台,化用了初唐•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偈语。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第三句把菩提花比喻为两朵静若处子的并蒂莲。化用了清•顾太清《并蒂芙蓉 题蒋南沙相国画并蒂莲花》“同心并头两朵,洛浦凌波笑相与。”禅心,进入禅定境界的心,这里指菩提花。第四句把菩提花比喻为夫妻间相爱的爱花,化用了明末清初•钱澄之《菩提树下七夕得秋字同曹素臣作 其一》“菩提即是相思子,叶落声声动客愁。”爱,名词,惠;仁爱。爱花,有爱意的花。</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前两句,写菩提花所代表的智慧知识的寓意,后两句写菩提花所代表的白头偕老的寓意。总之,这是一首托物言情诗,借赞美菩提来赞美禅心,赞美爱情。</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乘机赴内蒙途中漫兴</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腾空双翼展,脚踏彩云飞。</p><p class="ql-block">垂目观天下,画中山水追。</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行旅诗,写乘机飞往内蒙古途中在飞机上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漫兴,谓率意为诗,并不刻意求工,属即兴之作。</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飞机升空。腾空,升上天空。翼,本义:翅膀。双翼,两只翅膀。第二句写乘机飞行。双脚踏在彩云上面像飞一样。第三句写视觉。垂,注意,留意。垂目,透过机窗留意观看。天下,天底下,亦泛称整个世界,大有站得高看得远视听万里思接千载之意。第四句写错觉。画中山水,如在画中的山和水。追,追赶。有掠过,从……上面飞过之意。地面上的山水本来是不动的,但当飞机在空中掠过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却是移动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运动错觉。</p><p class="ql-block">动词的运用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如第一句里的“腾”、“展”两个连动词用来描写飞机的动作。第二句里的“踏”、“飞”两个连动词用来描写乘客在飞机上的动作。第三句里的“垂”、“观”两个连动词用来描写作者坐在飞机上向外观看的动作。第四句里的“追”用来描写飞机在空中掠过时所产生的运动错觉。总之,这首诗真实地记述了作者乘机飞往内蒙古途中在飞机上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是一次难忘的空中之旅,也是一次难忘的空中体验。标题中虽然标为“漫兴”,那只不过是作者的自谦,其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晨步见彩虹即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七彩挂西天,拱桥绕玉烟。</p><p class="ql-block">心贪华夏景,破晓瞰人间。</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吟咏彩虹(桥)的诗。晨,清晨。步,漫步,散步。见,遇见。彩虹,一指自然景观之彩虹,大气中的小水滴受日光照射时,由于折射及反射作用,而于天空中形成弧形的彩色带状景观,由外圈到内圈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简称为“虹”。二指人造景观之彩虹桥。本诗中的彩虹一语双关。即吟,即兴吟咏。即兴,随当时的兴致所生(吟咏)。</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挂在西天的七彩虹。七彩,七色,七种颜色。挂,悬挂。西天,西边的天空。第二句写绕着玉烟的拱桥。拱桥,中央部分高起,桥洞呈弧形的桥。这里指开封汴西湖上的彩虹桥。玉烟,指烟霭。形容彩虹桥烟霭缭绕。第三句将彩虹桥拟人化,写拱桥的心贪。贪,本义贪财,这里指贪婪,形容多欲而不知满足。心贪为贬词褒用。拱桥绕玉烟就够好的了,但他不知满足,还要贪图华夏之景。华夏,代指中国,写彩虹极其壮丽。第四句写彩虹心贪的具体表现。破晓,天刚亮,照应标题中的晨步。瞰,从高的地方向下看,俯视,照应标题中的“见”。人间,人世间。</p><p class="ql-block">这首咏拱桥诗同样具备咏物诗的三个特点。一是寄托。借咏晨步所见,把西天的彩虹形象比喻为拱桥,进而咏华夏之景,托物抒情。二是拟人。把彩虹拟人化,写其心贪,进而把眼前的一地之景扩大到人间的华夏之景,升华了主题。三是联想。用绕玉烟的拱桥比喻挂在西天的彩虹,由绕玉烟的拱桥之景联想到人间的华夏之景,由实景联想到虚境,用小意象营造大意境,颇有视听万里思接千载的广度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八一感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八一义举练奇兵,星火燎原华夏明。</p><p class="ql-block">推倒三山驱外鬼,安民卫境铁长城。</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感吟诗。感吟什么?感吟八一建军节。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节日。</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八一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把八一南昌起义称之为义举,把参加南昌武装起义的北阀军称为奇兵。义举:正义的举动。奇兵:趁敌人毫无防备,出其不意加以袭击的军队。</p><p class="ql-block">笫二句写八一南昌起义的深远影响。星火燎原,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化用1930年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比喻微小的力量可以发展成强大的势力,给中华民族带来无限的光明。</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写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三山,即三座大山,比喻旧中国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大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推倒三山,即推倒三座大山。化用朱德《纪念党的四十周年诗》:“三座大山齐推倒,两重革命一肩担。”外鬼:比喻外部势力。</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写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把安民卫境的人民军队比喻为钢铁长城。铁长城,即钢铁长城:主要是指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构筑坚固的保卫祖国疆土和安全的防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比喻的运用,如奇兵、星火燎原、三山、外鬼、铁长城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夏雨飘荷塘</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晚夏薰风带雨飘,田田碧叶水中摇。</p><p class="ql-block">连天云墨朦胧画,粒粒跳珠荷上漻。</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夏雨飘荷塘的诗。夏雨,夏天的雨。夏雨干什么?夏雨飘。飘在什么地方?飘在荷塘。</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带雨飘的薰风。晚夏,夏末。薰风,南风。带雨飘,化用唐•杜牧《忆游朱坡四韵》“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第二句写水中摇的荷叶。碧叶,荷叶。田田,荷叶鲜碧的样子。水中摇,化用清末•许南英《舟次芦苞岸上晚眺》“万山云里睡,一席水中摇。”第三句写连天的云墨。连天,与天相连。云墨,黑云翻墨,化用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黑云翻墨。朦胧画,水墨画,化用宋•范成大〈虎牙滩〉诗:“倾崖溜雨色,惨淡水墨画。”这句形容暴雨来临之前天空天昏地暗的样子。第四句写荷上漻的跳珠。粒,本义米粒,谷粒,引伸为粒状物,相当于“滴”、“颗”。跳珠,喻指溅起来的水珠或雨点,化用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白雨跳珠。漻,liáo,清澈、气盛,形容跳珠在菏叶上晶莹剔透,滚来滚去的样子。元末明初•王礼《喜迁莺》“最好处,似冰壶玉露,十分清漻。”</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一句一景,环环相扣,把夏雨飘荷塘的全过程写得很有层次感。一是用词准确,如“飘”、“摇”、“连”、“跳”几个动词准确揭示了薰风、荷叶、云墨、跳珠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描写精细,如对风力的强弱、云彩的浓淡、雨粒的大小的描写,前后都是有差别的,如风是由弱到强,云是由淡到浓,雨是由小到大直到跳珠等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一把纸折扇</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清闲时日久,腕转夏风长。</p><p class="ql-block">开展清明画,闭合檀木香。</p><p class="ql-block">倾情知远近,惬意懂炎凉。</p><p class="ql-block">十载常随我,吟绝品律章。</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扇诗。咏什么扇?一咏“纸折扇”。纸折扇,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二咏“一把”,这把纸折扇肯定是作者曾经用过的、与作者的关系不一般、是作者的心爱之物。</p><p class="ql-block">首联写这把扇子的引风纳凉作用。清闲,清静悠闲。时日,时期、时间。腕,手腕。腕转,摇动,用手摇动扇子。夏风,夏天的风。每到夏天,这把扇子就为我引风纳凉,伴我度过长夏,给我带来清凉与舒适。颔联写这把扇子的做工情况。开展,展开,打开。清明画,扇面上画的图案。闭合,合上。檀木香,扇骨用檀木制成,散发出芳香的味道。从视觉和味觉两方面写这把扇子的做工精良。颈联写这把扇子产生的情感作用。倾情,尽情。远近,关系的亲疏。惬意,满意、舒适。炎凉,.比喻人情的冷暖。由于这把扇子向我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我对她亲近。又由于给我带来了太多的舒适,所以我对她满意。尾联写这把扇子所起到的“常随”作用。十载,十年。常随,长随,官吏的随从人员。常随我做什么?吟,吟咏。品,品评。绝,律章,概指诗词文章。十年来,这把扇子陪伴着我吟咏诗词、品评文章,给我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p><p class="ql-block">于老师这首咏扇诗重点写了扇子的多种寓意和象征意义,如首联的引风纳凉清静悠闲,颔联的扇面扇骨开合自如,颈联的倾情惬意远近炎凉,尾联的十年常随不离不弃等,既把它作为“工艺品”来写,更把她作为“有情物”来写,这样写出来的扇子,就有了更多的寄托、更多的形神兼备和更多的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一把纸折扇</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清闲时日久,腕转夏风长。</p><p class="ql-block">开展清明画,闭合檀木香。</p><p class="ql-block">倾情知远近,惬意懂炎凉。</p><p class="ql-block">十载常随我,吟绝品律章。</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扇诗。咏什么扇?一咏“纸折扇”。纸折扇,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二咏“一把”,这把纸折扇肯定是作者曾经用过的、与作者的关系不一般、是作者的心爱之物。</p><p class="ql-block">首联写这把扇子的引风纳凉作用。清闲,清静悠闲。时日,时期、时间。腕,手腕。腕转,摇动,用手摇动扇子。夏风,夏天的风。每到夏天,这把扇子就为我引风纳凉,伴我度过长夏,给我带来清凉与舒适。颔联写这把扇子的做工情况。开展,展开,打开。清明画,扇面上画的图案。闭合,合上。檀木香,扇骨用檀木制成,散发出芳香的味道。从视觉和味觉两方面写这把扇子的做工精良。颈联写这把扇子产生的情感作用。倾情,尽情。远近,关系的亲疏。惬意,满意、舒适。炎凉,.比喻人情的冷暖。由于这把扇子向我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我对她亲近。又由于给我带来了太多的舒适,所以我对她满意。尾联写这把扇子所起到的“常随”作用。十载,十年。常随,长随,官吏的随从人员。常随我做什么?吟,吟咏。品,品评。绝,律章,概指诗词文章。十年来,这把扇子陪伴着我吟咏诗词、品评文章,给我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p><p class="ql-block">于老师这首咏扇诗重点写了扇子的多种寓意和象征意义,如首联的引风纳凉清静悠闲,颔联的扇面扇骨开合自如,颈联的倾情惬意远近炎凉,尾联的十年常随不离不弃等,既把它作为“工艺品”来写,更把她作为“有情物”来写,这样写出来的扇子,就有了更多的寄托、更多的形神兼备和更多的新意。</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立秋</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薰风热雨汴梁城,蝶倦蜂歇蝉自鸣。夏尽天公情不减,惹人遍地找秋声。</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立秋的诗,重点写立秋时候的季节特点。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立秋的气象特点。汴梁城,城市名。薰风,风是薰风。热雨,雨是热雨。这一句写汴梁城的薰风热雨。第二句写立秋的物候特点。重点写蝶、蜂、蝉等昆虫在立秋时候的生物表现。蝶倦,本义疲倦,劳累,衰减。蜂歇,歇,本义休息,竭,尽,到了尽头。蝉自鸣,自鸣,自我表白,自我显示。第三句写立秋时候的天气特点。夏尽,尽,竭,完,没有了。天公,泛称天。情不减,这里的情是指“热情”,即高温不退,正应了“立秋傲热十八天”那句农谚。第四句写立秋时候人的活动。惹人,惹,本义招引,引起。遍地,到处、处处。秋声,萧瑟的秋风声。找秋声,寻找秋风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于老师的这首立秋诗,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反映立秋时候的季节特点。如“风”、“雨”写气象,“蝶”、“蜂”、“蝉”写物候,“情难禁”写高温天气,“找秋声”写乘凉的地方等,重点很明确,层次也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初秋</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乘风雨去,白鹭送秋来。</p><p class="ql-block">荷蕊情难禁,偷偷叶下开。</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写初秋的诗。初秋,秋季的第一个月,阴历七月。写初秋诗,重在写初秋的季节特点,如三国魏• 曹植《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夏去。夏,夏天,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去,本义离开,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乘风雨,夏去的方式。乘,本义登,升,这里指驾驭。第二句写秋来。白鹭,动物名,也称为“鹭鸶”。送秋来,白鹭送来了秋天。第三四句写荷蕊。荷蕊,荷花。难禁,难以禁止,控制不住。偷偷,暗中行动不使人察觉。叶下开,在荷叶下面开放。</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特点,一是重点突出。标题为初秋,重点写初秋时节的荷花,通过荷花在荷叶下的的开放反映初秋时节的物候特点。二是拟人化,把荷花当作人来写,第三句写荷花依依不舍不愿随夏而去的情态,第四句写荷花在菏叶下面偷偷开放的神态。通过内外兼修,把荷花初秋时候的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一剪梅•辞夏吟</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夏杪乘凉汴水滨。荷也消魂,苇也消魂。</p><p class="ql-block">轻风摇曳小舟临,波也温存,浪也温存。</p><p class="ql-block">邀聚街坊左右邻。说也欢心,笑也欢心。</p><p class="ql-block">热热闹闹送黄昏。蝉也知音,燕也知音。</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与夏天告别的词。一剪梅,词牌名。辞夏吟,标题名。辞,辞别,告别。夏,夏天。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p><p class="ql-block">开头三句写乘凉。夏杪,夏末,交待乘凉的时间。汴水滨,交待乘凉的地点。荷,苇交待汴水滨乘凉之所见。四五六句写泛舟。摇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飘荡、摇晃。二指逍遥自在、优游自得。小舟在波浪间摇曳,给人一种逍遥自在、优游自得的感觉。七八九句写欢聚。邀请街坊邻居聚在一起乘凉。有说有笑,大家玩得很开心。欢心,欢悦喜爱的心情。结尾三句写送别。送别什么?送别黄昏。黄昏,一语双关,一指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二也照应了首句的夏杪,暗指夏末。知音,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蝉也知音,化用宋•刘克庄《竹溪和予喜大渊至二诗复叠前韵 其二》:“今大宗师惟阁老,蝉嘶未必不知音。”燕也知音,化用了南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一》:“燕子自长春寂寂,长歌一曲啰啰哩,不是知音说向谁。”</p><p class="ql-block">“辞”是这阕词的词眼。辞夏是辞的对象。夏杪、黄昏是辞夏的时间。汴水滨是辞夏的地点。街坊左右邻是辞夏的人物。乘凉、泛舟、邀聚、送是辞夏的方式。荷、苇、风、波、浪、蝉、燕是辞夏时的环境。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是辞夏时的气氛。乘凉是辞夏的原因。消魂、温存、欢心、知音是辞夏的结果。一个辞字统领全篇,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节的安排,全词的布局等都离不开这个辞字。</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七夕</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七月初七传到今,眼前飘过泪纷纷。</p><p class="ql-block">云头落下辛酸雨,点点滴滴是爱心。</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七夕诗。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晚。相传天上牛郎织女于这晚相会,后世以此日为情人节。牛郎织女,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传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天衣。嫁给牛郎后,荒废织事,天帝大怒。责令织女与牛郎分离,只准两人于每年七夕相会一次。后比喻分离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妻或情侣。</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把七夕比喻为从古传到今的爱情故事。七月初七,写七夕的来历。传到今,写这个凄美故事流传之久。第二句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比喻为眼前飘过的泪。泪,本义眼泪,用如动词当流泪讲。眼前,面前。纷纷,接连不断的样子,这里的泪纷纷用作名词,代指凄美的故事。浮现在面前的这个凄美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第三句把眼前飘过的泪比喻为云头落下的雨。云头,云端。落下,掉落。辛酸,悲伤痛苦。从云端掉落下来的辛酸泪。第四句把点点滴滴的雨比喻为两颗相爱的心。点点滴滴,一点一滴。爱心,相爱之心。一点一滴的眼泪都包含着牛郎织女的相爱之心。 </p><p class="ql-block">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多重比喻,突出四点。一是把七夕比作泪纷纷,这是节点,泪点,这叫悲极而泣。二是把泪比作雨,这是雨点,泪飞顿作倾盆雨。三是把雨比喻为爱心,这是爱点,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爱你爱得深沉。</p> <p class="ql-block">【于兆福原玉】</p><p class="ql-block">七夕夜</p><p class="ql-block">于兆福</p><p class="ql-block">空中月半圆,照亮鹊桥边。</p><p class="ql-block">牛女双星渡,相思落世间。</p><p class="ql-block">【张武臣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诗。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晚,相传天上牛郎织女于这晚相会,后世以此日为情人节。</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写“七夕月半圆”。空中,交待地点。月半圆,半圆,全月的一半,月亮的面积和形状,交待时间。第二句写“照亮鹊桥边”。鹊桥,相传每年七夕,为了让织女渡过天河与牛郎相会,喜鹊会飞聚起来,搭成跨越天河的桥道,称为“鹊桥”。后世则以鹊桥比喻夫妻、情人久别团聚的机缘。化用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第三句写“牛女双星渡”。牛女,牵牛与织女二星的合称,化用晋•潘岳《西征赋》:“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双星,牵牛、织女二星,比喻夫妇二人,化用元•李俊民《七夕诗》:“云汉双星聚散频,一年一度事还新。”第四句写“相思落世间”。相思,彼此想念,多指男女恋爱相思慕。落,本义叶落,花落,泛指下落、下坠。世间,人世间、世界上。</p><p class="ql-block">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动词的运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半圆月、鹊桥、牛女双星、相思这四个意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的。由明月引出鹊桥,由鹊桥引出牛女双星,由牛女双星引出相思,而鹊桥由“照亮”引出、牛女双星由“渡”字引出,相思由“落”字引出。更可贵的是,这些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和动词的运用,又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亦即切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