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什么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谈谈《小野田的丛林万日》的思想倾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剑 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前见一友人在朋友圈中转发了一部战争影片《小野田的丛林万日》的简介和链接,并留言说“绝对值得看”,于是也顺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下。另一朋友见后,却告知说:“很沉闷。但风景绝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竟,片长近三个小时,看还是不看,便成了一个问题。直到那天打球时,学长兼球友晓文兄对我说:“如果你看了,并且说值得看,我才看。”对晓文兄,我是欠着不少思想和知识之“债”的,——作为一个勤奋的阅读者,他向我介绍过许多值得一看甚或再看的书籍和作品。因此,先把这部电影看一遍,然后提出看不看的建议,便成了我“还债”的一种道义责任。于是晚上便老老实实坐到了久违的电视机前。而在看过之后却又觉得,对这部据说“争议极大”的电影,仅仅说一句值不值得看似乎是不够的,是有此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野田的丛林万日》(下称该影片或《小野田》)的故事其实比较简单:在二战后期,小野田被征召入伍,加入到准备从事长期秘密战的特种部队,经过了特殊的训练,并被灌输了一种“绝对不能自杀”也要战斗到底的信念。然后他被送到菲律宾的鲁(卢)邦岛上,成了一名低级指挥官。在日军在菲律宾战场失败后,甚至在日本宣布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后,小野田及其所在的小股部队都没有收到上级的进一步指令,于是他们便在岛上继续作战下去。其间,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包括食物短缺、热带丛林恶劣的气候和居住条件、伤病虫虱的困扰、“敌对”村民的攻袭等等,小野田的部下也从最初的十几人不断减员,最后只剩下他独自一人,但他仍在坚持“战斗”,并先后杀害了许多当地村民。直到三十多年后,一位年轻的日本探险者找到了他,后又设法找到了当年训练他成为特战队员,并向他下达过“战斗到底”指令的谷口少佐,他们一同来到岛上亲口向他下达了结束战斗的命令,并宣读了日本天皇的“停战诏书”,他才结束了“丛林万日”中这场“一个人的战争”而被送回日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知道,这个离奇的战争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连小野田的名字也是真实的,至于影片所描写的具体情节和细节,有多少是“历史真实”,又有多少是艺术“创作”、想象和夸张,并不是这里想要讨论的。在我看来,该影片值得引起讨论的是它所刻意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场企图为本民族攫取非法利益而侵略其他民族的战争彻底失败之后,个别军人的战斗已变得毫无意义——除了负面的意义,而小野田却为此吃尽了苦头,白白耗费了三十多年的生命时光。这样的悲剧,本来就构成了一例深刻反思侵略战争的非人道性质的生动材料。然而,该片显然不愿着眼于这样的“俗套”上,而是转而(当然是暗暗的转而)去突出小野田对于(战斗)信念的坚守——不是一般的坚守,而是即使毫无意义也依然要坚守的那样一种坚守。在漫长的“丛林万日”期间,小野田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解到(战争)环境可能已经根本变化,但他依然坚守着(“绝不自杀”和)“战斗到底”的信条。虽然该片的导演阿图·阿拉里似乎并不是日本人,(而是法国人?)但其强大的艺术说服力却让人们相信,这样的一种坚守,确实反映了日本民族性的某种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一种民族性,坚守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如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几百年里兢兢业业地守着一家寿司店,几代人精益求精地把一颗螺丝一支笔芯做到极致,等等——就肯定与其对职业精神的坚守有关。但是,当事件的背景(如时代条件、环境因素)发生根本变化时,或者是将坚守本身极端化为即使毫无意义也要坚守时,甚至再进一步极端化为即使已明显地表现出“恶”的性质(如影片中枪杀抢掠无辜的妇女村民等)也依然还要坚守时,这样的民族性特点便表现出了极其明显的消极意义——它使恶变得极为顽固,也更为有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日本的民族性是如何影响其当时的战争行为的,美国人在二战期间便已关注过,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就曾受命研究过这个问题。作为其成果,她在《菊与刀》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判断,如:“日本人相信,人可以通过特殊的修行达到精神上至高无上的境界。”“日本人的信条是通过一定的鼓励,用特定的训练方法使其根植于心中的。这些信条绝非某些怪癖的体现。”“日本人经常说只要有思想准备,安全与士气就有保障”等。而在2021年才刚刚拍成的《小野田》这部影片,恰提供了可以说明本尼迪克特当年的研究成果基本合乎实际的一种例证,或者说,它就是认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某些特点的一幕形象化的图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承认,这部影片具有相当的认知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该影片所表现出的对毫无意义、甚至是至恶信念的坚守的赞许(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最后当小野田终于将要飞离鲁邦岛时几位战胜国的军警向这位中尉致军礼的“感人”情节)却是不能接受的。作为一个只具有普通人的常识和伦理观念的人,我以为,坚守必须是有前提的。能让我们坚守的信念,只能是真理、正义和善,而不是坚守本身,更不是恶。正因如此,便有必要追问一句:小野田的——也是影片所倾心赞许的——坚守,究竟是为了什么的坚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影片也许还蕴含着更复杂的思想内容,只是将其概括为“坚守”可能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但至少,对它所集中表现的这个主题还是有必要将其揭示出来解析一番的。因为错误的思想意蕴,可能形成不良的情感导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还要从艺术性角度评论几句,那么应该说,该影片的导演表演和摄影都非常出色,唯有些地方的电脑制景显得比较假,还有几处的叙事逻辑似搞得过于复杂,不知是剪辑的问题,还是本人理解上的问题。——毕竟,我只是在夜半时分浏览了一遍,并且也没有时间观看第二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些艺术作品是用来鉴赏的,有的则不是;有些艺术作品是散文式的无主题的,有的则是戏剧性的“主题先行”的。作为一部非鉴赏性的企图图解复杂主题的影片,《小野田》的出现会引起“极大争议”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每个观众都一定会“坚守”自己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价值判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百度》的相关词条:日本前陆军少尉小野田宽郎被称为“二战最后的降兵”,二战时被征召入伍,1944年11月被派遣至菲律宾卢邦岛担任守备任务,美军攻占卢邦岛后,小野田与三名同僚躲入丛林中顽固地进行游击战,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向菲律宾警方投降。小野田返日后担任“小野田自然塾”理事长。2014年1月6日起因肺炎住院。2014年1月16日下午4点29分因为心脏衰竭在东京都内的医院过世,享年91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2022年2月,演员仲野太贺凭借《小野田的丛林万夜》中的演出获得第64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男配角奖。2022年2月,《小野田的丛林万夜》获得法国第47届凯撒电影奖的几个提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