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我儿时记事的时候,就记得我家有一个小木头匣子,很小很小的样子。老人们叫它为文书匣子。</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父亲去世后,我三弟新良在清理老家物品后,将这个小匣子交给了我。我看了一下里边的东西,都是一些老旧的契约文书,文书匣子名副其实。这些文书堪称百年档案,但是它们经历了时代和时间的磨难,大多破烂不堪,辨认困难。</p><p class="ql-block"> 202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长治有一个书画裱糊店可以修复裱拓这类的旧文物。于是,我就将我们家的这些老古董送到长治进行了修复裱拓。</p><p class="ql-block"> 经过修复裱拓的古董们,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可以辨认清楚了,同时更利于长期保存。</p><p class="ql-block"> 我初步研究了一下这些契约文书,大概记录了我们家,从我曾祖父光绪二十一年置买第一份土地开始,到土地改革分地分窑的历史性变革。历史跨度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近三十年来的时代沧桑,到现在一百三十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按时间顺序,一一列叙。</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刘均明买姜维彦东坪地九亩。</p><p class="ql-block"> 刘均明,我的曾祖父,名载史籍。</p> <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1909年)刘东来买王学有东坪地一十三亩。</p><p class="ql-block"> 刘东来是我祖父的小名。</p><p class="ql-block"> 我祖父1894年出生,祖籍河北省邯郸市广平俯平固店人氏。幼年随父往山西逃荒,途中父亲因病死于半途破庙之中,同路的逃荒人将其带到山西潞安屯留后,跟随刘均明为子。</p><p class="ql-block"> 买这个地时,祖父时年15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份文件,是民国三年、民国四年对前两份契约登记认证,并收取税费,确定每年税赋的官契。</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份契约,是我祖父刘庆富(刘东来)民国13年(1924年)买姜永盛正岭沟土地二亩的私契与官契。</p> <p class="ql-block"> 这一件是民国26年(1937年)祖父刘庆富买吴建友土窑三孔的契约。</p><p class="ql-block"> 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曾祖父刘均明买第一份土地始,到民国26年(1937年)祖父买到三孔土窑,历时42年。这是我曾祖父和祖父的奋斗业绩。</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我的祖父43岁,我的伯父14岁。我的父亲10岁。</p> <p class="ql-block"> 这份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土地改革分地分窑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 这份是1951年屯留县人民政府頒发给我们家的《土地房产所有证》。</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林权证草稿。发证机关是“屯留县西洼人民公社姜家庄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林权证正式文本。发证机关“屯留县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父亲买房子的契税证书。我们家住上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 古董———盛藏文书契约的小匣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这些老古董,既记载了我们家的老一辈走过的历史,也是这一百三十年来社会变迁的点滴写照。</p><p class="ql-block"> 我把我们家的这些老古董公之于世,只是想说,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奋斗,每一段都有每一段记录。我们把我们所在时代的事情办好,给后来者留下值得回忆和欣赏的东西,不管是文字记录,还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传闻,就不虚此行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