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崆峒山

岁月沉香(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风轻轻,雨纷纷,伞花朵朵,雨衣五颜六色。零零星星的点缀在盘旋而上的山间小路之间。远望沟壑纵横播云吐雾,顶天立地处云断高峰。<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台峰顶道观、庙宇参次错落、金碧辉煌,在流岚出岫群山峻岭的环抱中若隐若现。近观山雾弥漫中古树参天,苍翠浓郁里树滴淸响,鸟语声声。峰峦叠翠间山路蜿蜒、台阶上下,花含露、草含情,真乃人间仙境。崆峒山早有耳闻,诗词散文小说,各类文学作品中多有描绘。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对中医,书法,茶道,太极及古典民族音乐颇感兴趣,故而对发源于我国本土的道教文化情有独钟。今日冒雨登临如归故土,得偿所愿,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感,不禁顿觉神清气爽,惬意非常,美哉!快哉!!!</span></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崆峒山砾岩,到了侏罗纪初期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了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景观,与其它名山大川相比更加丰富多彩。其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还是至今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受风化差异、流水冲蚀、山体崩塌等外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和重要的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丹霞地质遗迹,分布范围达20多平方千米,规模宏大且面积集中,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各种地貌宏观要素齐全,微地貌景观丰富多样,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而清晰,地层沉积韵律特征明显,有丰富的延长群和六盘山植物化石群,是研究中生代沉积古地理、古气候、丹霞地貌形成与演化的绝佳科学研究场所,也是展示海陆变迁、褶皱隆起、沉积建造等地学内容不可或缺的科普基地。</p> <p class="ql-block">  其居于祁连褶皱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皱带的南段,区内未见有岩浆活动的痕迹,是一个地质比较稳定的区块。崆峒”一词,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兰、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p> <p class="ql-block">  现有多数材料对此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具有空洞之意。六盘山在历史上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都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千米。作为十三朝代帝都的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代,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p> <p class="ql-block">  中台是最好的观景点,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崆峒山南与仰驾山相望,中间峡谷为前峡,泾河从中流出,声若弹筝,故又名弹筝峡。北与马屯山对峙,中间峡谷为后峡,胭脂河从中流出,出山时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汇入泾河。</p> <p class="ql-block">  主峰马鬃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峰顶的宫观依山顺势而建,错落有致,重檐飞角,凝重精巧,甚为壮观。恰逢雨天,远处仙雾缭绕,亭台楼阁在雾中若隐若现,崆峒山皇城的云海奇观,使周围的群山峻岭更显的空灵迷濛。山是静态的画,云雾是飞扬灵动的魂,飞旋、腾跃、回转、曲折……虚实之间,呈现召示着宇宙万物内在出神入化的韵律与节奏。行走在崆峒山中,宛如迷途归家。山上云来云往,山下岁月峥嵘。动静之间使崆峒山阴阳相谐,静谧而生动。儒、佛、道,在崆峒烟雨的万千气象中,升腾流转,把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融汇得自然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  儒释道在这里共融共存,皇城等为道家布道之所,塔院等为佛教的活动中心,极富礼教秩序感的建筑群,则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最负盛名的三教洞,儒释道共存、共尊、共荣。三教共存于一山,在各名山大川中也实属罕见。这份胸襟,当是崆峒山的骄傲,正是这三种思想体系的碰撞和交融,让中国文化有了兼容并蓄和生生不息的力量。矗立在中台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识碑,背面刻有北斗七星,为我们揭开了崆峒山,山名的由来。在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关于崆峒山山名由来,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最出名的有玄鹤洞和崆峒洞,这些洞穴或伏于地表或在悬崖峭壁之上,取其空空洞洞之意;其二是崆峒山是道源圣地,它强调了道教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很多时候,我们找寻风景,探寻古迹,其实是为了寻找一种状态,一种人的意识与景物合一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经明、清两代修缮和建国后的多次维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台阶总数为378级,石阶坡度约在45—75度之间,古人有诗形容上天梯为:“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也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通天桥是通往天台山的一座悬空铁索斜拉式铁桥,桥长74米,桥下临渊百米有余,连接着天台山与狮子岭。四面悬崖,险要异常,人迹罕见,古人称此为“狮子望天台”。棋盘岭又称为铁棋坪,位于雷声峰建筑群的最下方,因广成子和赤松子在此对弈而得名。岭上有三圣殿和菩萨殿。这里地势较平旷,且有巨大古松挺立其间,背依雷声峰,前临深谷绝壑。游客可在树荫下回望险峻的雷声峰,或俯瞰两山掬就的弹筝湖波光。</p> <p class="ql-block">  登临道教主峰的第一道门——朝天门,攀登669级台阶才能到达皇城。行走在这里,便会找到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恍惚间仿佛正在通往生命状态的至高点,往更高渺的境界攀升。这种生发于自然至真至纯的道,从崆峒山脚下的泾河汇入渭河,再汇入黄河,传遍了中原大地,解答着亿万年来中国本土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山的雄伟壮观,水的蜿蜒曲折,无言的传递着阴阳互补,此消彼长的道教精髓。行走在崆峒山各处古建筑之间,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感受着难以置信的空灵与清澈。建筑群整体形制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宫殿、亭台楼阁徐徐展开,高低错落,揖让之间抽象的概念便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得到具体的阐释。是建筑,亦是心与意之所归。</p> <p class="ql-block">  聚仙桥在崆峒前山麓泾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横跨泾河两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拦,喷珠溅玉,景色颇为壮观,是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桥虹跨。”明人罗潮《仙桥虹跨》诗云:“仙桥飞渡壑,横亘长虹卧,来往闲游者,不信天边过。”1980年修建崆峒水库时,聚仙桥已被淹没,1986年在坝前600米处重建。望驾山是崆峒山的东峰,前临平(凉)泾(源)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海拔1926米。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飘渺,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峰顶原有怀旷亭,今已不存。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有《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之称,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和弥陀庵。</p>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三教禅林。各景遥遥相望,均处于地势平坦,环境清静之地。1939年,山东人刘紫阳出资,其弟子刘园阳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后由静禅、润明二僧主持,又称居士林。问道宫: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既听不到泾水涛声,亦远避城市喧嚣。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已有建筑,元朝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p> <p class="ql-block">  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传说是广成子座前仙童因犯教规被点化为玄鹤以后,栖息于洞内。崆峒山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隐居,魏晋时期已有多处宫观洞室,到北魏隋唐时道观梵刹遍布山上各处,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就曾到崆峒传道。宋朝道人宋坡云、朱有,元朝贺志贞都曾在崆峒山修炼。明朝张三丰西游宝鸡金台观后到崆峒修炼五年。崆峒山也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诗中赞道:“世传崆峒勇”。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除有悠久丰富的文化内涵之外,主要还在于其有山雄峰险,水秀谷幽,洞多石奇,林深花繁的自然风光和遍布山间的琳宫梵刹以及众多的碑碣石刻,砖塔摩崖。崆峒胜景以峰为主体,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邃洞遍布,怪石嶙峋,蓊荟葱郁。东、西、南、北、中五台似莲花,四面展开。主峰马鬃山叠居五台之上,直插云霄。马鬃山北有形似凤凰展翅欲飞的凤凰岭,还有状如猛兽的狮子岭,兀立如削的天台山。天台山东有形如老翁的老君峰。马鬃山西有翠屏山、麦垛山。崆峒山奇洞石室,多达七十余处,著名的有玄鹤洞、广成洞、归云洞、朝阳洞、三教洞。崆峒洞则位于太和宫神座之下深不见底。许多洞高居悬崖之上,至今未有人进入。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涳濛雨亦奇”。</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一些古典书籍中屡屡记载了崆峒山的许多神仙传说,特别是记载广成子、赤松子曾在山中修炼成仙。因老子被道教尊为教主,《神仙列传》中说广成子就是老子的前身,所以,崆峒山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和铭文。</p> <p class="ql-block">  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崆峒山峰岭巍峨高耸入云,雨后的崆峒山空气格外清新。远处的山峰云遮雾锁,好似一幅精心制作的山水画;近处的绿植浑身沾满水珠,仿佛刚出浴的姑娘般纯净秀美,让人忍不住回眸。若徜徉其中,又怎能不流连忘返?这里自然景观雄奇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主峰海拔2123米,峰峦雄峙,危崖耸立,鬼斧神工;林壑优美,烟笼雾锁,缥缈如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常听人说此地四季景色各异,美不胜收,到此深信此言不虚。自古这里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的美誉。人文景观八台九宫十二院,建筑宏伟,凝重典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至此问道于广成子,秦始皇、汉武帝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历史名人登临崆峒,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树影摇曳映碧山。墨染峰峦诗意珊,空灵仙境韵如澜”</p> <p class="ql-block">  浏览攀爬间,山路险要,路窄梯陡。无法想象古代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快捷的信息,崆峒山却依旧是文人墨客、旅行家最心仪之地。足见其魅力超群。“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谭嗣同的这首《崆峒》,写尽了崆峒山的山之高和花之美。山河莽莽,花红满谷,恰是人间六月,春水湖畔,花径缤纷,山水秀丽,黛山为眉、碧水若腰、桃花似面在轻风细雨中更显得浓淡相宜,壮阔而美好。有骆宾王“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的辽阔旷远,有李白“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壮怀激烈,有杜甫“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豪气干云,有夏元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豁然开朗,有游师雄的“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的悠然神往……</p> <p class="ql-block">  太古名传崆峒山,遥瞻华岳亘萧关。”这是世人眼中的崆峒胜境,也是武侠巨匠金庸老先生笔下崆峒武术发源地。崆峒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如果说旅行中最美好的事情是在对的时间看到最美的风景,那么这时的崆峒山便是最不该错过的一种静谧和诗意。绚烂多彩忙碌的生活,总需要有一段清静安宁的时光休憩,放慢脚步过一阵慢生活,让身心得到全面的放松和修养,来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步入崆峒山,时光便显得沉静而安详,其山明水秀,胜景纷呈,奇峰耸峙,森林莽莽;溪流清泉,飞瀑幽潭遍布;嶙峋怪石,幽奇涵洞随处可见;寺庙道观建设在峰峦危崖之上,在苍松古柏掩映中香火缭绕,一派道教神山,佛门圣境的气象。漫步其中与千年古木、宋、明时期的建筑不期而遇,古意悠悠,传说故事便在耳边、脚下铺展开来。阳光下古道边影动斑驳,与擦肩而过的旅友们共同体味着如梦似幻般的清凉幽静和云淡风轻,真乃不虚此行。高峡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鳞鳞,山青水美演绎着多姿多彩的夏日风光。来崆峒山开启一段静谧时光,书写诗意年华,一定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美丽回忆。</p> <p class="ql-block">  游览崆峒山,不需要导航,把自己交给直觉,交给遇见足矣。九天圣母殿旁保留着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数千年躬身而立,人们称其为“观棋松”,传说此地便是广成子和赤松子经常下棋的地方。恍惚间,似见两位仙人手持棋子,泰然对弈,如真似幻。</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名木古树多集中在寺庙周围,树龄在百年以上高大壮观的苍松翠柏比比皆是。招鹤堂院中的紫果云杉在西北高原极为罕见,其子实金黄,似孔雀开屏,当地群众称为“孔雀柏”;小台塔院屹立着一座明代古塔,顶上生有塔松,成了一种罕见的天然盆景,据考察塔松是华山松和油松,这种矮化的松树在塔顶的瓦缝中捕捉有限的水分和养料赖以生存,但却生长的枝叶繁茂,这是生物适应性创造的奇迹,也为菌根理论提供了活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辅佐,崆峒山形成了天然的百花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放养蜂群,成了陇东最广阔的蜜源基地。这里还是天然的药源宝库,野生的高档药材有上百种,驰名中外的当归、天南星、七叶一枝花、槲寄生、铁棒槌、党参、中宁枸杞等广为分布。崆峒山不仅有丰富的高等植物,菌类植物也很多,蘑菇、猴头、木耳、灵芝等都有生长,每年夏秋都是各种菌类的盛产期。</p> <p class="ql-block">  “崆峒武术,威峙西陲!”金庸笔下的崆峒武功高深莫测,神秘奇诡。千百年来,崆峒道教武术智慧和功夫技巧的交融和互相滋养,使得崆峒武术绝招迭出,丰富多采、博大精深。与少林、武当、昆仑、峨眉并列为中华传统五大武术流派。在美好的荷月,踏着徐霞客昔年的足迹,登临崆峒山。跟着道长静心习练崆峒武术、崆峒太极,来感知什么是“无我与当下”,什么是“内外合一与抱朴归真”,看徐霞客看过的日出、日落,访徐霞客醉过的绿色绵延,花开千里,与这里的建筑、树木、阳光、山川对话,寻觅自觉自悟的心神合一真是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宗,故称道教。尊奉《道德经》(即《老子》)为主要经典。道经记载: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所化生。在道教的世界当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来到此地,深信此言不虚,此景绝可称之为,天上人间混沌世界之清凉之境!下山时天朗气清,回头再望,那山、那水,那些道观一片清明。它们与那些道长、真人、法师、道士传说与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因为道在天地间,道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