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晋中)

GYD

<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山西古建名冠全国,有实物可查的就有2万多座,时间跨度达五千多年。它们形态多样,历经风雨、战乱,依旧多姿多彩,生动如初。<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晋中</span>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太原市相邻,文物古迹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四大古城、六座豪宅大院、三大博物馆,是古建、历史爱好者的钟爱之地。</p><p class="ql-block"> 本篇涉足太原及晋中三城四地的多处大小古迹,如集中国古建筑艺术大成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晋祠</span>;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平遥古城</span>;有“彩塑博物馆”之称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双林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还有位于榆次老城号称“全球最精美古建筑之一”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玄鉴楼</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而不俗</span>的灵石<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静升文庙</span>等,虽然不过是管中窥豹,却依然能感受到晋中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山西还有众多或声名显赫、或隐匿于乡野的传奇古迹在等待我们去探访。</p> <b><font color="#ff8a00">晋祠</font></b> <div> 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宇,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园林建筑。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晋源区悬瓮山下,相传为纪念周成王胞弟叔虞而建,因其封地晋国,故名晋祠。晋祠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高超的建筑艺术而著称于世。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写道:<i><font color="#167efb">“在山西太原西南,为并垣名胜,清泉出之,其地风景清幽,颇多山林自然之趣。有圣母庙,其正殿、殿前鱼沼,及其上飞梁,沼前献殿,并献殿前之金人台,合成一组,为布置之中坚。”</font></i></div> 水镜台,当年的戏台,建于明清时期,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 金人台,俗称古莲花台,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重修。台为方形,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四隅各立一尊高约两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 四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它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所铸的原物,反映了北宋工匠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水平。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三门四柱单檐歇山式,斗拱繁复,雕琢细致、气度宏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献殿</span>是祭祀圣母的享堂,供献礼品的场所,重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围护,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被称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的<font color="#ff8a00">鱼沼飞梁</font>,始建于北魏时期,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重建,现存的整个梁架都是宋代遗物。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一座十字形桥梁,把圣母殿和献殿连为一体<font color="#167efb">(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水中有游鱼故曰“鱼沼”,而于水上架起通道,“架桥为座”“陵跨水道”,故曰“飞梁”)</font>。<br><br> 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东西桥面长15.5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北桥面长18.8米,宽3.3米。梁思成先生曾言:<i><font color="#167efb">“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font></i>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font color="#ff8a00">圣母殿</font>,始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经历了两次大地震被毁后,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重建,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重建后的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呈正方形。殿身四周建有围廊。 圣母殿是供奉唐叔虞与周成王之母邑姜的大殿。 宽阔的前廊空间。殿前檐柱上的八条盘龙木雕是宋代古建中仅存的实例,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一派生气。 肢体伸张,鳞甲须髯,古拙雄健的盘龙,堪称古建木龙雕刻中的孤品。 圣母殿前廊檐下的武将彩塑 殿内尚存43尊彩绘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2尊侍女像是明代补塑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神龛中的圣母与42尊泥塑宦官、女官、侍女像共同构成了圣母殿的塑像群。 圣母居中而座,端庄和蔼、雍容华贵。 这些塑像中,以侍女像的神态、造型最为丰富。她们婀娜多姿,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看上去栩栩如生。<br> 千年古柏 <b><font color="#ff8a00">榆次城隍庙</font></b> <div> 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1476年又进行了扩建。此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增、扩建,基本形成了现存城隍庙的整体规模。</div><div> 城隍庙山门</div> 图中的最高建筑是玄鉴楼 穿过山门就是<font color="#ff8a00">玄鉴楼</font>。玄鉴楼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通高17米,为二层三重檐歇山式建筑,与乐楼、戏台、影壁形成一个建筑整体。1999年,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了全世界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位于山西榆次老城城隍庙中的玄鉴楼就是其中之一。<br> 玄鉴楼后有一座乐楼与之连为一体。紧靠着乐楼另建有一座戏台。戏台两边建有八字墙,墙中心各嵌有数块绿色琉璃拼接而成的怪兽浮雕。 玄鉴楼构造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玄鉴楼侧面 东侧的鼓楼 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显佑殿(城隍殿),坐落在约1.2米高的平台之上。 <b><font color="#ff8a00">双林寺</font></b><br> 三晋大地,古代寺庙可谓星罗棋布,其中位于平遥城西南的双林寺堪称艺苑奇葩,寺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1997年双林寺与镇国寺、平遥古城作为“一城两寺”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 高大的赭红色围墙,上面筑有垛口,中间是券洞形的山门,好似一座城堡。 双林寺座落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寺庙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原名"中都寺",北宋时改名"双林寺"。双林寺坐北向南,修建在3米高的土台基上,内分东西两大部分。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有一周高大的夯土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div>  山西现存12700余尊彩塑,而平遥双林寺一处就占了六分之一。寺内大小10座殿宇内满布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余尊,完好者1500余尊,明代所塑之像居多,为我国彩塑的精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div> 进入堡门后,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 <font color="#ff8a00">天王殿</font>的前檐下悬挂着巨大的“天竺胜景”门匾。廊檐两旁是一字排开的四大金刚,每尊塑像高约3米。4位金刚面容狰狞、孔武有力、攥拳握杵,造型夸张、生动。 殿内的正中央是弥勒菩萨的塑像。双林寺的弥勒菩萨依然保留了在转世为布袋和尚之前的天冠弥勒的形象。佛像的两边是环铙而列的四大天王与八大菩萨。 过了天王殿,来到第一进院落。院落正中是释迦殿。 <font color="#ff8a00">释迦殿</font>是双林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与别处不同,释迦殿的释迦牟尼造型栩栩如生、十分生动,富有人间气息。 大殿内四周的塑像有二百余尊,采取了分层组合、连环壁塑的形式,呈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终成正果以至最后涅槃的经历。 绕过释迦殿,进入了第二进院。二进院由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组成,院中唐槐、宋碑交相辉映,双林寺的主要精华尽在这里。<br>  二进院的正面是建在高大台基上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中轴线上第三座大殿,也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为明代重建。三尊三身佛成一字排开,端坐大殿的中央。因在清代被重新彩绘过,这些塑像较寺内的其它作品显得略逊一筹。 这尊胁侍菩萨的塑像面容安详、和蔼可亲。 西侧的<font color="#ff8a00">菩萨殿</font>,供奉千手千眼观音。殿内四壁的菩萨群塑共有485尊,为明代作品。 菩萨殿内的千手观音仪容端庄、典雅,神态温柔而安祥。四周还塑有485尊菩萨立像。整个布局清晰合理,展现了群仙聚会的空前盛况。 东面的千佛殿,内有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因供奉的韦驮像而闻名。 <font color="#ff8a00">千佛殿</font>的两尊精品。右面的观音像,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陈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右手微抬微翘,以流畅的线条出色地勾勒出女性秀美的身段。左面的韦驮像雄健英武,其整个造型,特别是腰部的塑造非常夸张,达到一种人体所不能及的程度,却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给人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感。 双林寺内的韦驮号称是“全国韦驮之冠”。无论形态、气质,均是国内同类雕塑中少有的传神之作,也成为双林寺内众多的彩塑中最为杰出的代表。(照片来自网络) 千佛殿门两侧立有供养人塑像,壁上塑有菩萨五百余尊,脚登彩云,作行进状,衣纹飘动,场面十分壮观。 罗汉殿在第一进院落的东侧靠北,与地藏殿相对。殿中央的观音菩萨两侧环列着十八罗汉。这些罗汉造型生动,个个显得神采奕奕,表情丰富,写实中带着夸张,展现了古代匠师极为高超的塑造技艺。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 殿内根据民间传说塑造了送子娘娘、乳母娘娘及伺女等人物。 <p class="ql-block">怀抱婴儿正在哺乳的奶娘</p> <font color="#ff8a00"><b>平遥古城</b></font><div> 位于山西晋中地区,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平遥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汉置京陵县并筑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遥并筑城池。平遥古城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县城。</div><div>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时期,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在明洪武年间扩建为砖石城墙,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城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div> <font color="#ff8a00"><i>文庙</i></font> <div> 位于古城内的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孔庙,也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庙坐北朝南,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超山书院。现存建筑仅大成殿为金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建筑。</div><div> 气势恢宏的棂星门</div> 棂星门内是文庙的第一进院落,有两座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池上的石砌拱桥取名“状元桥”,寓意着“平步青云”。 大成门是连接贯通第一、第二进院的建筑,亦称“戟门”,为文庙中的礼仪之门。门上的题字出自当年的"山西王"阎锡山之手。 穿过大成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颇具辽金遗风的文庙主体建筑--<font color="#ff8a00">大成殿</font>。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文庙中现存最早的建筑(比曲阜孔庙早317年,比北京文庙早248年)。大成殿内存有清代八位皇帝题赠的匾额。 穿过大成殿两侧的东西腋门来到第三进院,首先看到的是大成殿后墙上硕大的“魁”字,出自南宋文天祥之手。中间的龙门坊意喻着当年有幸考取了功名的应试者,犹如"鲤鱼跳龙门",以后会一路高升、光宗耀祖。 中轴线上的明伦堂,古时的县学大堂,为儒生讲学之地。 超山书院,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创建的古陶书院,后改名超山书院,是官民联办的学堂。内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以原件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历史。 院内的主体建筑尊经阁,原名藏经阁,是古代文庙藏书的地方,始建于明初,后废弃,近年复修。其中展示的一幅状元卷真迹,是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对策,为全国仅存的同类文物。 <font color="#ff8a00"><i>清虚观</i></font><div> 位于东大街东段,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现存的主体建筑为明代的遗物。据文史记载,1900年庚子事变时光绪皇帝和慈祥太后逃难路经平遥时,曾来过这里。清虚观是一座汇集元、明、清三代建筑遗构又深具地方建筑特色的道观建筑群体,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和道教发展史的珍贵的实物遗存。</div><div> 牌坊位于中轴线上,为木结构二柱式,歇山顶,匾额上分别题有“清虚仙迹”、“古陶胜境”。</div> 修建于元代初年的龙虎殿,采用了"悬梁吊柱"的独特结构。屋顶为歇山顶,檐下是东青龙、西白虎两尊具有元代风格的彩塑。<br> “青龙”像,通高5米,塑造年代不晚于明。 “白虎”像,手持宝剑,怒目而视,神态威猛。 <p class="ql-block">  清虚观的主体建筑纯阳宫,建在观中甬道尽头的月台上,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后建于清光绪时期。</p> 纯阳宫前的石狮 三清殿在纯阳宫后面,始建于元代,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三清真人”神像。 后院的玉皇阁,现有拱窑三间。主窑洞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及众侍者塑像。 横跨南大街的<font color="#ff8a00">古市楼</font>位于古城的中心,为三重檐木构架的楼阁,清代中晚期及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数次修葺。现存市楼为清式格局,砖木结构,屋顶覆有黄绿色琉璃瓦,造型优美、装饰精巧。楼下还保存有数座清代石碑,为古城里的标志性建筑。 古城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官府、寺庙等众多历史建筑,平遥县衙就是其中的一座。县衙坐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平遥县衙是中国现有的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font color="#ff8a00">大仙楼</font>位于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县衙中保存下来的唯一元代建筑。楼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窑洞式建筑,为当年知县就餐的场所。上面为砖木结构的楼阁,供奉着守印大仙。 <b><font color="#ff8a00">静升文庙</font></b><br> 在山西,有许多散落于乡野,名气不大却堪称珍贵的古迹,灵石的静升文庙就是这样一座小而不俗的乡村寺庙。静升文庙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中,地处王家大院风景区内。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年),历经明清及民国时期多次维修,现存主要为明代建筑。 静升文庙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鲜明特色、堪与州县文庙相媲美的乡村文庙,在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山西省八座文庙中独占一席。 文庙前的<font color="#ff8a00">鲤鱼跃龙门</font>石雕影壁,壁心 22.8平方米,用50块青石镂刻拼砌而成,是罕见的元代艺术精品。八条鲤鱼击水扬波、冲浪争雄,其中有一条破浪而出,堪称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庙址坐北朝南,共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现存戟门、大成殿,两厢建奎星楼、配殿。进入文庙后,首先看到的棂星门,为四柱三间的石牌坊,建造十分精美。 <p class="ql-block">  文庙的标志性建筑--魁星楼,高20米,建于瓮门高台之上,六角三层砖木结构,重檐飞翼,高耸巍峨,十分壮观。在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是泮池和泮桥。</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建于近一米高的砖砌台基上,单檐悬山顶。前面台基上的丹陛石为元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中乃至山西这些饱经沧桑的历史古建,是华夏大地上无法复制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去努力探寻、宣传和保护。</p><p class="ql-block">敬请浏览晋中、南游记系列:</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orhjx0" target="_blank">【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syd6uk" target="_blank">【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xqm77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1898n9"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4)</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4j7ss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世遗扩展·建筑篇】探访山西的古建国宝--从晋中到晋南(5)</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