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重返南疆线一一难忘的军旅生涯

笔墨书画

<p class="ql-block">图刘树林/文段玉玲</p> <p class="ql-block">天山峡谷,阿拉沟的入口,阿拉沟城堡,内有古建筑一一阿拉沟烽火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山峰岭万古雄姿英发,</p><p class="ql-block">峡谷涧水千载清柔奔流。</p><p class="ql-block">夏日的新疆,风和日丽,气候宜人,六月中旬,我的即墨两位老战友刘树林和杨中湖,他俩是原铁道兵5师24团卫生队战士。此次结伴而行去了新疆北天山的阿拉沟,重返南疆线,游览阿拉沟,故地重游,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天山一一天山东西全长约2500公里,南北宽约250公里——350公里,绵延中国境内1700公里,山脉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组成。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4米。天山山体由20多条山脉间夹着的许多菱形山间盆地、谷地组成。天山山脉巍峨雄伟,峰峦叠嶂,白雪皑皑,南坡灰褐色岩石裸露,一派壮丽风光;北坡生长着茂密葱郁的天山独有的雪岭银杉,一片苍翠;大山深处的天池湖水清澈,碧波荡漾,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风景如画,美到极致。</p><p class="ql-block">古诗云:</p><p class="ql-block">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p><p class="ql-block">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阿拉沟一一阿拉沟处于天山山脉中段天格尔峰的东侧,发源于天山一号冰川的阿拉河,远古至今,蜿蜒流淌,奔腾不息,诉说着千年不朽的历史文化。阿拉沟自古以来被称之为“丝绸之路”天山道,是一条沉默千万年的,几乎被现代人所遗忘的沟壑。阿拉沟清澈的溪水两岸,生长着生命力极强的红柳、沙棘、针蓬、黄杨、灌木丛等植物。隐藏着岩羊、野鸭、山鹰、河乌、红嘴鸦、呱呱鸡、狐狸等动物。</p><p class="ql-block">阿拉沟军工厂一一资料记载,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国与前苏联两国关系极度紧张,形势已至剑拔弩张,苏联陈兵百万中苏边境,成为当时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新疆自然而然的成为反帝反修的前哨阵地。我们这批1976年入伍的山东兵,从家乡山东半岛出发来到新疆,立即感觉到了战争临近的氛围和危险性。中央为后备无患,打贏可能与苏联发生的战争,避免战争开始后的被动,很有前瞻的实施强有力的战略规划。凭借地理位置的隐蔽性,选址天山深处的阿拉沟,在很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五座配套完整的三线军工厂一一东风、胜利、星火、燎原、暑光,军工厂的主要任务是大批量生产迫击炮、炮弹及引信。</p><p class="ql-block">南疆线一一军工厂的建成也加快了修建南疆铁路实施计划,党中央决定开发大西北,修建南疆线。南疆线始发于吐鲁番站,终点站库乐勒,全长476.5公里,铁道兵五师担负重任,奉命修建南疆线。1973年铁五师先遣部队离开四川成昆线挺进新疆,而后部队陆续离川进疆。1973年至1979年这六年间,铁五师全体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学施工的作业流程,不畏困难,信心百倍,斗志昂扬,鼓足干劲,斗冰雪酷寒,战风沙炎热,凭着一腔热血和甘于奉献的积极进取姿态,不断攻克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好一号特大桥、二号特大桥、夏尔沟隧道、奎先大坂等重点咽喉工程关。彩虹总在风雨后,1979年11月30日18时,铺轨抵达南疆线终点站库而勒西站,吐库铁路的全线贯通,实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要搞活天山”的夙愿。</p><p class="ql-block">军营韶华一一阿拉沟,我的第二故乡。1976年2月28日,我们莱西,即墨两县800多名20岁上下的热血青年,乘坐棚车离开家乡,踏上了去新疆的路途,经过七天七夜的颠波,一路风尘来到天山深处的阿拉沟铁五师二十四团新兵连训练营。那时,我们都是一个个精气神十足的小伙子,风华正茂,上进心强,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不怕苦不怕累,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约束,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使我们的军事素质和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训结束后,我们这批兵立即投入到南疆线的紧张施工建设中去,刘树林和杨中湖分配到了团卫生队,我分配到了修理连,我们同归后勤处下属单位。刘树林和杨中湖是即墨县的,我是莱西县的,开始我和他俩还不熟悉,修理连距离卫生队很近,不超500米,周日,我经常过河去卫生队找和我一个县的任家福,叶会杰两位战友玩,渐渐的和他俩见面多了,天长日久渐渐的熟悉了,说话也比较合拍,言谈中会经常诚心交流,互相促进,鼓励对方努力学习,扎实工作。1983年夏,我离开了天山,离开了阿拉沟,离开了南疆线,奔赴山西临汾,投入到南同浦铁路复线工程的建设之中。八年的军旅生涯,八年的青春奉献,八年的风风雨雨,让我的内心不断的凝聚起了对天山的爱,对阿拉沟的爱,对南疆线的爱。1996年夏,一场洪水席卷阿拉沟,将军营遗址冲洗的几乎不留痕迹,可我的情感却从未泯灭。四十一年过去了,常年积雪的山峰,山坡上的绿草,阿拉沟的潺潺流水,红柳树,沙棘林,美丽的雪莲花,伸向大山深处的两道钢轨,还有那古朴庄严的奎先达坂隧道,那铿锵有力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战歌,那汽车运输、马达轰鸣、高昂的施工号子……一切一切,我感到是那么的难忘;那么的近在咫尺;那么的历历在目。不忘初心,依旧向往,阿拉沟!是我难舍难忘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11幅美照和6个视频,是刘树林战友和杨中湖战友此次重游阿拉沟南疆线拍摄发回的,让我们随着战友的拍摄镜头,一起欣赏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美景吧!</p> <p class="ql-block">阿拉沟的水清澈见底,从雪山涓涓细流,化作小溪潺潺流水,常年不息。河边的沙棘林葱郁茂密,凭添一份美丽景色。河的这边是24团卫生队营房,河对岸是24团修理连营房,当时还有一道横跨小河的木板吊桥连接两岸。时光飞逝,一切已消失在岁月无痕中。</p><p class="ql-block">战友杨中湖河畔留影</p> <p class="ql-block">郁郁葱葱的沙棘林、红柳,清清的河水,雄伟的山脉,交织辉映成一幅壮丽秀美的画卷,天然自成,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刘树林战友河畔留影</p> <p class="ql-block">刘树林,杨中湖两位战友来到了他们为之奋斗,奉献青春的地方,军旅生涯,一生辉煌!韶华易逝,童心永在,两位老战友回想起激情燃烧的岁月,欢乐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潺潺流水诉说着过去军营往事,</p><p class="ql-block">巍巍高山见证着今朝重返南疆。</p><p class="ql-block">让自己的音容笑貌留在天山峡谷,留在阿拉沟河畔。</p> <p class="ql-block">南疆铁路上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北倚天山,前望河水,那块平坦之地是二十四团三营部遗址。</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团卫生队遗址,刘树林战友坐在卫生队水池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南疆铁路夏尔沟隧道,线路上已长出青青草,两位战友隧道口留影,重游南疆线,脸上挂满了开怀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打隧道的风机,还沉静的留在隧道旁,向世人诉说着南疆线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夏尔沟隧道旁的机棚</p> <p class="ql-block">南疆线的两道钢轨伸向远方,伸向大山深处,刘树林战友留影南疆线。</p> <p class="ql-block">视频一一阿拉沟城堡与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视频一一南疆铁路2号特大桥,一条柏油路从桥下穿过。</p> <p class="ql-block">视频一一24团汽车一连修理车间遗址。</p> <p class="ql-block">视频一一阿拉沟当年的土路,汽车过处尘土飞扬;现在已变成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两位战友途中小歇,品尝乌鲁木齐产的甘甜红酿大西瓜。</p> <p class="ql-block">视频一一二十四团三营部遗址。</p> <p class="ql-block">视频一一二十四团汽车一连停车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段玉玲,男,山东莱西,生于1955年。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原铁道兵5师服役,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15局,1987年夏调济南铁路局烟台车务段工作,已退休。</p>